02.28 「音響入門志」為何我的江蕙聽起來像蔡依林?(下)


「音響入門志」為何我的江蕙聽起來像蔡依林?(下)

音箱像個演員,要演什麼像什麼,演小提琴、演電吉他、演爵士鼓…樣樣都要演得像。但演員也有蹩腳的,那叫演技差,而音箱蹩腳的,叫失真大




「音響入門志」為何我的江蕙聽起來像蔡依林?(下)

音響市場上失真、Hi-Fi、Hi-End 產品並存,遺憾的是,失真佔絕大多數。

從留聲機,保存聲音的技術誕生以來,音響的發展簡單來說就是從失真走向傳真。失真 (Distortion) 有很多種,諧波失真、振幅失真、頻率響應失真、相位失真…,失真讓你的音樂聽起來「不像真的」;中提琴聽起來像小提琴,江蕙聽起來像蔡依林…,凡此種種症狀都表示您的音響是個蹩腳的演員,演什麼不像什麼。


音響是什麼?


對真實的參考標準有基本概念後,走進音響店聆聽各種器材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音響是什麼?

從原理來說,音響是一套將電能轉變為聲能的機器 ( 所以電源的純淨與充沛很重要 ),而從組成要素來說,音響有音源設備、功放、音箱三部份。


「音響入門志」為何我的江蕙聽起來像蔡依林?(下)


音源設備,信號的來源,無論是黑膠、CD、收音機、手機、電腦…音響中有個發出信號的東西,這就是音源。而功放負責將音源設備傳過來的音樂信號,放大到足以推動喇叭,喇叭單元推動空氣產生聲波傳送到耳朵,這就是音響不能缺少的三大部份。

雖然音響分三部份,但有很多整合機種,例如收音機、便攜式藍牙音箱,是三部份都整合在一起,床頭音響主機,是把音源設備與功放整合,電腦多媒體喇叭則把功放內建到喇叭音箱,將功放跟喇叭整合。

這種插電的功放內建喇叭,通稱為主動式音箱,而不插電的則稱為被動式喇叭,被動式喇叭就需要外接功放來驅動。

除了整合,當然也有細分,例如將一臺 CD Player 分成轉盤跟 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 解碼器 ),將一臺合併式功放分為前、後級功放,或將喇叭分為左、右聲道跟重低音 (2.1聲道 ),但無論整合或細分,萬變不離其宗,音源設備的信號被功放放大到推動喇叭的過程,是不會改變的。


如果音響是一條河或一棟大樓


音源的好壞影響系統極大,以河流來做比喻,上游的水若是髒的,到下游當然也還是髒的,音源沒給的細節、音源已經失真的信號,功放也不會憑空再生出細節,或修正失真,你給功放垃圾,功放也只能把垃圾放大,到了喇叭那邊當然也一樣,可以說音源決定了整棟音響大樓的高度

功放既然是負責將音源設備傳過來的信號,放大到足夠驅動喇叭,基本重點便在於低失真與驅動力,然後當然還要有美好的音色。其中驅動力是一個相對性的條件,亦即要看匹配的喇叭與空間大小,如果喇叭很吃功率,空間也很大,那功放自然功率不能小,喇叭若效率夠高,又放在小空間領聽,那倒是可以挑功率小點的功放。只要搭配合宜,

功放就是一個大樓強健的鋼筋結構

至於喇叭,雖然是整套音響的最下游,但卻可以說是整套音響最重要的部份,因為所有的呈現都在喇叭上,喇叭等級不夠,表現不出上游的美好,喇叭可以說是整套系統的地基,沒有夠深的地基,是蓋不了高樓的。在整套系統的搭配上,因為喇叭跟空間的關係最密切,要放桌上自然不能買落地喇叭;要放大空間自然不能買小喇叭,加上音色、頻寬這些東西都最關係到每個人的主觀喜好,所以選音響應該要先挑喇叭,然後再依照喇叭的需求跟特色,挑功放與音源設備。


實踐自己的聲音美學


玩音響有很多方法,有人喜歡買 Hi-End 名牌,有人喜歡找古董喇叭,有的人則喜歡 DIY 自己組裝,跳跳大路通羅馬,路不重要,重要的是羅馬。

不管是什麼音響器材,重要的是它發出來的聲音是不是你想要的。

同一張 CD 給十個發燒友的系統播放,自然不會十套音響發出來的聲音都相同,其中的差異是每個人的品味差異,也就是聲音美學的差異。 日本《Stereo Sound》雜誌將發燒友稱為:“唱片演奏家”,音響就是我們的樂器,透過音響我們呈現自己對唱片的詮釋,建立個人的美學價值。就像一個劇本,十個導演去導都會有不同的面貌,音響最終的目的不是重現而是詮釋。 相機不也一樣?相機不是重點,重點是相片。有人能用傻瓜相機當攝影大師,用平價音響也有人能漂亮地實踐自己的聲音美學。 如果音響越貴聲音就越好,那直接看購買發票就能判斷誰家音響好聽了不是?事情當人不會這麼簡單,人是有創造力的,而這,才是音響有意思的地方,也是人生有趣的地方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