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風病善變與寒多陰伏

開欄的話:國醫大師、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法國家級代表傳承人周仲瑛教授醫術精湛,臨證善抓病機,創病機證素新論,立審機論治之說,在中醫內科危急重症及疑難雜病領域建樹頗多。本版今起刊發周仲瑛病機辨證十三條,詳細講解周仲英審證求機辨治內科急難病症的臨證經驗及學術經驗,以期對指導臨床有所裨益。

郭立中 南京中醫藥大學

風病善變

風有內外,涉及肺肝。外風為六淫之首,屬春令主氣,流動於四時之中。“風邪上受,首先犯肺”,肺衛首當其衝。其他外邪傷肺,也常以風邪為先導。內風主要是肝經病變的一類證候表現,如《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體陰用陽,性喜條達,藏血,主筋。肝病則風從內生,故有“肝風內動”之說。

周老認為風病之所以善變、善動,與“風為百病之長”的特性有關。不但外邪犯表常以風為先驅,即使是內生五氣也多因風而起,因肝為風木之髒,乃五臟之賊,故臨床上不但有風寒、風熱、風溫、風火、風溼、風水、風燥、風痰、風毒等諸多病邪乘“風”作亂,而且還有肺風、肝風、脾風、腎風、腦風、腸風等諸多臟腑因風為患。風病善變不但表現在易與它邪複合為患,而且還易相互轉化,變化多端。如陽熱素盛的病人外感風寒,極易轉為風熱,風熱進而可以變生風火,風火相煽則易引動肝風而出現高熱、抽搐。儘管“傷於風者,上先受之”,但若“大風苛毒”來勢強勁,或與它邪複合為患,其病變範圍可涉及周身上下,表裡內外。

外風首犯肺衛,因風性輕揚,易於侵犯人體的上部和衛表,臨床常以衛表、肌膚、肢體、經絡見症為主,實證居多,以風寒、風熱為最常見。內風易上冒、旁走,多以眩暈、震顫、肢體麻木、不遂、痙厥為主,有虛、有實。屬虛者為陰虛血少,筋脈失養,或水不涵木,以致虛風內動;屬實者為肝陽化風,或熱極生風;但虛實每多兼夾,因陽亢與陰虛可以互為因果。外風雖可入裡,引動內風;內風也可及表,病及經絡,但其病位表裡主次有別,治法用藥亦有差異。

風的臨床特點:善行而數變,病情突然發作,來去無常,或變化多端,病變部位遊走或動搖不定。常見急性發病,與過敏性及神經內分泌系統等疾病密切有關。如風入關節、肌肉,則遊走疼痛,部位不定,表現為風邪偏盛的行痺;風犯肺竅可致過敏性鼻炎,表現噴嚏時作,鼻癢流涕,忽然而作,忽然而止;血熱風盛則見皮膚風團癢疹,紅赤灼熱,時作時止;風遏水阻可見突然眼瞼浮腫,四肢和全身皆腫;風邪入絡,肝不主筋,可見四肢抽搐,頸項強直,甚至角弓反張。若肝風與痰、火相互搏結,隨氣上逆,輕則頭暈目眩,四肢麻木,抽搐或震顫,重則突然昏僕,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如此種種,皆與風病善變有關。

風的治療原則:外風宜祛,內風宜熄。但在外風引動內風時,祛風與熄風兩法可以並用。祛外風藥中,周老常用羌活、細辛、白芷、藁本以祛風散寒,葛根、薄荷、淡豆豉祛風散熱,荊芥、防風、蟬衣、牛蒡子祛風止癢,桂枝、浮萍、香薷祛風消腫,防風、蘇葉、蒼耳草、蟬衣祛風抗過敏,秦艽、豨薟草、桑枝、絲瓜絡祛風通絡,全蠍、蜈蚣、殭蠶、地龍祛風止痙。息內風藥中,周老常用石決明、代赭石、牡蠣、龜板(金石重墜藥和介類潛陽藥)鎮肝熄風,羚羊角、鉤藤、菊花、桑葉涼肝熄風,生地、阿膠、白芍、鱉甲滋陰熄風等。

對祛風藥的運用,周老還強調當注意同中求異,如發散風寒類藥,紫蘇能和中,荊芥能止血,防風能止瀉,各具殊能。風雖有內外之分,但彼此之間又不能絕對分開。如對中風病因病機的認識,歷經了由外風到內風的過程,但並不等於治外風藥不可用以治療內風,臨床上治療中風的中絡、中經證,肢體經絡不遂的,用治外風的防風、秦艽、全蠍、殭蠶、地龍等,亦每獲良效。又如治內傷頭痛,常配合藁本、蔓荊子、白芷等治外風藥,也有很好的效果,即說明了這點。

寒多陰伏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陽虛則外寒”,故病人常有畏寒怕冷,背寒,脘腹冰涼,四肢清冷,喜溫喜暖等表現;寒性凝斂,氣血凝滯不通,不通則痛,故常見頭、身、胸、腰、脘腹疼痛,且痛處不移,遇冷尤劇;寒主收引,易侵入經絡關節,而致筋脈拘急攣縮,伸屈困難;寒邪還可使毛竅收縮,腠理閉塞,從而出現惡寒、無汗、脈緊等症。

寒從外來,肺衛常首當其衝;寒自內生,多因陽虛陰盛所致,尤以命門火衰為主,涉及心脾。外寒與內寒雖有區別,但又相互聯繫,互為影響。陽虛之人,容易感受外寒;外寒侵入人體,積久不散,又常損傷陽氣,導致寒從內生。寒多陰伏通常與現代醫學的代謝功能低下、風溼性關節炎及多種疼痛類疾病密切相關。

由於寒邪既可傷陽,又有凝滯、收引之性,而陽氣一傷,陰寒更勝,凝滯、收引之勢更大。輕則傷於衛表,衛陽被遏,稱為傷寒;重則直中臟腑,陰盛陽傷,稱為中寒,故《醫學心悟》說:“天地殺厲之氣,莫甚於傷寒”。若外寒傷人,留而不去,也易從體表而漸入肌肉、筋骨,直至深伏臟腑。若素體陽氣不足,一旦感寒,還易形成太少同病、表裡俱寒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生活中冰箱、冷櫃等製冷設備的普遍使用,冰啤、冰鎮飲料的大量飲用,也易使寒伏於裡,脾陽中傷;即使是炎夏季節,也可因暑熱蒸迫,汗出毛孔大開,驟入低溫空調房間,外寒乘隙傷人,肺衛之陽易損。或著裝露臍祼背,外寒易入任督,傷耗元陽。我國南方一帶又有喜飲涼茶的習慣,相習日久,寒飲伏胃,中陽易傷。特別是目前受“炎”症類疾病的影響,印定眼目,用藥偏寒涼者多。甚至遇到感冒的病人,不是解表祛邪為先,動輒應用大劑量“板藍根”清熱解毒藥以抗感染為目的,每易造成外邪遏伏,而遷延難愈。對個別體質虛寒的病人,大量的輸液治療也易造成另外一種特殊的寒溼內伏情況。可見,寒邪傷人在現代途徑多端,不可等閒視之。

寒邪的治療原則,外寒宜散,內寒宜溫宜補。若寒邪束表,肺衛不宣,周老常用麻黃、桂枝、蘇葉、白芷、生薑發汗解表散寒;若寒凝骨節,氣血不通,則用制川烏、制草烏、細辛、羌活散寒除溼;若寒中太陰,脘腹冷痛,嘔吐下利,則以理中湯溫運脾陽為主;若大寒犯心,心胸劇痛,引及肩背,則以烏頭赤石脂丸溫通逐寒止痛為要;若寒伏少陰,心腎陽衰,四肢逆冷,“脈微細,但欲寐”,則以四逆湯回陽救逆為急。

對溫陽散寒藥的運用,周老認為附子善行,通行十二經,無處不到,能救急回陽;乾薑溫中,守而不走,長於散寒、化飲;肉桂助陽,引火歸元,膀胱氣化不利、虛火浮越者應予首選;桂枝能行血,善達四肢,血滯、寒痛者宜之;吳茱萸善暖下焦,腹痛、洩瀉者尤妙;肉豆蔻溫暖脾腎,飧洩、滑利者最宜;補骨脂性降而善閉,能納氣定喘,止帶濁、洩瀉。至於胡椒溫胃,丁香降逆,花椒散寒,皆為周老臨床所常用。(郭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