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滴滴海外業務發展得怎麼樣了?

Mr_Dou_Z


滴滴出行海外戰略發生過好幾次變化。


最早時候的策略是:投資合作,而不是直接運營。這個策略的時間點,大概是在 2015 年左右,這期間,滴滴出行做了大量的全球投資,主要是投資 Uber 在全球各地的競爭對手,包括像 Lyft、Grab 等等。滴滴快的(當時還叫滴滴快的)戰略副總裁朱景士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候還特別提到:對於海外市場,滴滴出行將投資合租,但是不會親自進入。


之後大概是在 2016 年初的時候,滴滴出行宣佈在美國市場與 Lyft 合作方式是:中國的遊客到美國後,可以用滴滴這個 App 呼叫到 Lyft 的運力,滴滴出行提供匯率換算和翻譯。值得注意的是:Lyft 是 Uber 在美國最大的本土競爭對手,而滴滴對 Lyft 有投資。這在當時,也被成為滴滴出行進軍海外的新聞。但是搞出的動靜沒有那麼大,我們在美國,好像一點也不知道滴滴和 Lyft 之間還有這個合作,也不知道這個合作開始後,實際有多少人到海外會用滴滴出行的滴滴海外服務。


還有過的一段合作是:2015 年年底,滴滴、Lyft、Grab 和 Ola 四方,曾聯合對外宣佈,將通過建立共享出行全球合作框架,四方打通產品,為中國、美國、東南亞和印度的國際旅客群體提供無縫出行服務,覆蓋全球 50% 的人口。


之後大概是在 2016 年底,滴滴出行對外的口徑都是——“明年將大力發展海外市場。”


然後是前幾天路透社的報道,說今年(也就是 2018 年) 4 月初,滴滴出行已經在墨西哥推出官方網站,將以“直營”的方式與曾經的老對手 Uber 正面對抗,而滴滴進入墨西哥的第一站,是距離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約 60 公里的託盧卡。滴滴出行應該是在 2017 年年底籌備墨西哥的事情。


而據說滴滴出行自從買了巴西的 99 後,空降了不少人過去,目前巴西的情況也和直營差不多了。



硅發佈


昨日凌晨,一年一度的蘋果WWDC開發者大會拉開了帷幕,雖然相比以往,這屆開發者大會顯得“軟”了不少,但是在iOS、macOS、watchOS以及tvOS這蘋果四件套上,還是不少更新內容和亮點的。因此這場盛會不僅刷屏了科技圈,就連一般吃瓜群眾昨天打招呼的方式也變成了,“嗨,你看‘天才小熊貓’了嗎?”

而直接觀看了WWDC開發者大會全程的觀眾朋友或許注意到了,在介紹watchOS 5的時候,PPT上出現了一位滴滴出行的“呂師傅”。對此,滴滴出行官方微博也放出發佈會截圖並表示,“期待滴滴可以和watchOS 5一起,讓打車更Easy!”難道滴滴出行將和watchOS 5展開更深入的合作了?

翻翻老黃曆,其實蘋果公司很早就因為大數據算法投資過滴滴出行,當時不少業內雜誌都放出了滴滴總裁柳青和庫克相談甚歡的照片,有了這層“感情”基礎,合作一事似乎空穴來風?再聯繫到“呂師傅”旁邊的Siri行程安排,我們大膽猜想一下,未來蘋果用戶對著Siri輸入行程,watchOS 5是不是就能幫用戶自動叫車?倘若真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那麼無論是從品牌推廣的角度,還是出行平臺最頭疼的移動支付方面(蘋果自帶Apply Pay),對滴滴今後的國際化發展將大有裨益。

【不缺隊友不缺錢,滴滴現在就想搞國際化】

如果不算它的前身滴滴、快的、優步中國,最終完成體滴滴出行就是一個“躺在金湯匙堆裡的獨角獸”。在其他初創公司還在為獲得天使融資絞盡腦汁的時候,滴滴身上從未傳出過“缺錢”的新聞,甚至它的隨便一筆融資,都抵得上不少初創公司的全部估值。比如去年滴滴出行宣佈完成的兩輪融資,分別的55億美元以及40億美元,僅僅是這兩筆融資,就抵得上9家獨角獸公司。

不過,也正因為這份“家底”,讓滴滴遭受到了不少質疑的聲音,其中討論最多的就是滴滴這麼多的融資投進去,為什麼遲遲未宣佈盈利?尤其是在減緩和暫停了紅包補貼之後,滴滴獲得的資金又都“燒”去了哪裡?

然而這些觀點大多先將滴滴限定在了一個框架下,理所應當地認為滴滴出行的業務僅在國內運營。但是滴滴的業務早就不僅僅是在國內運營,在2017年的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互聯互通”專題研討上,程維更是強調,“滴滴會把國際化當成下一步發展最重要的戰略”。倘若我們將框架打破,滴滴業務發展的一切疑惑也將順勢有了答案,同時我們也會發現,滴滴目前最大最難纏的競爭對手,與其說是美團打車,不如說是老相識Uber。

【瘦死的駱駝也是駱駝,更何況Uber還沒死】

雖然國內市場上滴滴與Uber的戰局早已落下帷幕,但是在國際市場上滴滴與Uber之間的競爭一直沒有停下。或許是受到Uber高層劇烈變動的影響,這兩年這家全球化的共享出行平臺並沒有保持住一開始的衝勁,反而在地域性市場上有所退縮。比如在人口密集,互聯網發展迅速的東南亞市場裡,Uber就因不敵當地打車公司Grab而黯然退出,其原本的打車及外賣業務均交由後者接收。

但即便是這樣,Uber的實力依然不容小覷。如果我們將Uber落地業務的國家和地區塗上深紫色,就會得出下面這張色彩斑斕的“世界地圖”,七大洲中除了南極洲,幾乎每塊大陸上都有Uber的身影。而Uber現任CEO達拉·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也於上週在行業會議上信心十足地表示,“在印度、中東、非洲等地,我相信我們將贏得這些市場,我們會掌控自己的命運。”

(圖片來自recode reporting)

有這樣一位行業巨頭,任何一家網約車平臺要想跟在後面開展全球化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決心走國際化發展進程的滴滴出行面臨的壓力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大。

【資本業務兩手抓,國際網約車大戰還將繼續】

轉頭來看看滴滴的全球化進程,根據目前的發展現狀,滴滴的國際化佈局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業務擴展,也就是至今在當地開展網約車相關服務,典型的案例包括今年年初收購當地網約車公司“99”,並與4月正式推出快車服務試點。此外,上月也有消息稱,滴滴出行將落戶澳洲,並在當地多區域推出快車服務。

而另一種全球化的進程,相對來說就顯得“隱蔽”一些,那就是資本擴展,換句話說就是通過投資全球各地有潛力的出行相關企業,在國際市場中扶持自己的出行陣營,以便在未來更好地抗衡Uber這樣的行業巨頭。典型的案例包括滴滴投資美國的lyft、印度的Ola、中東地區的Careem,以及歐洲當地共享出行獨角獸Taxify。不過在滴滴的投資中,最成功的一個應該就是上面提到的Grab了。

如果我們將滴滴的兩種全球化形態用不同的藍色標註,就會得到下面這樣新的“世界地圖”。放眼國內外,真正能觸及全球的共享出行公司,目前也就只有Uber和滴滴出行這兩家了。可以預見的是,為了獲取更為廣泛的市場及資源,二者必然會並驅爭先,這場全球範圍的共享出行大戰還會越燒越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