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你最喜歡哪首描寫四月的詩?

淺談隨心


上下五千年,詩中帶有“四月”二字的詩中,最膾炙人口的莫過於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千餘年後,徐志摩基於此詩吟出了一句“你是人間四月天”,感慨這個謝盡芳華、百花凋傷的時節。如果人們能移步換景,找到一座高山,興許還能看到盛開的杜鵑和飄飛的桃李。

除了格律上的工整和用詞的精美,此詩最大的意義它傳神的寫出了山地垂直氣候變化造成的植被差異,山下的桃花都謝了,山上的桃花卻才慢慢開放。

白居易雖然沒有現代科學背景,但他從感性上抒發出了人們普遍感知到的事實:海拔越高,溫度就會越低。廬山大林寺的桃花在季節上為什麼比山下要開得遲?從氣象學的角度看,是氣溫垂直差異的原因。可以這麼說,大林寺桃花之所以盛開時間偏晚,原因在於山地氣候與平原氣候的迥異。

在山地地區,氣溫會隨著地勢的高度上升而相應遞減。平均而言,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就下降0.6℃。當山地垂直起伏到幾幹米時,氣溫的垂直差異就更為明顯。加上植物對氣溫的適應能力不同,這樣,處於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觀必然就會出現差異。

廬山海拔高度約1400米,山頂氣溫比山麓平川地區一般要低8~9℃;大林寺比山下平原高出1100多米,氣溫要比山下的九江市區低6~7℃,這就是大林寺的春天比山下要晚很多天的科學依據了。

原創不易,知音難遇,如果你有幸看到本文後產生一定認同感,歡迎關注一下本人哦^_^


城市密碼


最喜歡宋朝翁卷的《鄉村四月》

原詩: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譯文:

山坡、原野間草木茂盛,一片蔥蘢。稻田裡的水色與天光交相輝映,滿目亮白。杜鵑生生啼叫,天空中煙雨濛濛,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四月到了,農民都開始忙起了農活,村裡沒有一個人閒著。他們剛剛結束了種桑養蠶的事又馬上要開始插秧了。

綠川、原野、杜鵑、煙雨,水天一色,色彩鮮明。細雨密密地下個不停,如煙霧般迷濛;又彷彿懸掛著一道薄紗,一切都顯得那麼清新自然。傳來幾聲杜鵑鳥的啼叫聲,更添閒適靜謐。後面一句寫人,採桑喂蠶,插秧苗,在美麗的春光中,大家都在為自己的


“衣”“食”
努力,又透出一股安閒。


淺談隨心


四月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讀古詩詞時遇到的月份,應該是農曆,所以“四月”其實相當於陽曆的五月。

此小詩《四月》的作者翁卷, 現在人們只知道他生活在南宋,籍貫是今浙江省樂清市淡溪鎮埭頭村。其他諸如生卒年份不詳。

翁卷一生從未做過官,布衣終身。 翁卷的詩歌清新淡雅,充滿了農家樂趣,鮮有政治生活的險惡,宮廷婦人愛情的纏綿。

翁卷能夠以“農家詩”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寶貴的一席,在留給後人精神文化遺產時,也為他自己在那個多事之秋的南宋獲得了一點鄉村生活的樂趣。

以北宋人黃庭堅為首的江西詩派到了翁卷生活的時代,已經是江河日下,顯露出頹勢或者是漸趨末流。

與江西詩派追求奇崛,喜作抝體,往往失於晦澀的詩風相比,翁卷的詩多采取白描的手法,平易淺顯,簡約清淡。 比如這首《四月》。

詩中描寫的勞動景色是沒有到過江南水鄉的人無法體驗的,鄉村四月的勞動繁忙,如同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山川的綠色和白色交相映襯,連綿不絕的春雨中傳來子規聲聲。四月(農曆)的南方,農村大多都開了秧田,不插“五一”秧,所以是“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繭桑又插田。

翁卷能夠被稱為“鄉村詩人”絕非浪得虛名。


閒看秋風999


描寫四月的詩句有很多,談不上最喜歡哪首。各有不同而已。今天正好寫了一首關於四月的現代詩。分享下:

四月

四月/是綠柳在空中飛揚

盡情的舞蹈著/春的衣裳

在風的懷抱裡/撫摸著希望

遠遠的望去 一片片綠色的海洋。



四月/是綻放的海棠

看那急匆匆的行人

停下腳步而引頸嗅芳

白的、紅的、粉的

多彩的你/變得更加匆忙



四月/是花海荼蘼到奔放

你用火熱的心

熱烈的回應著那負心的情郎

東風輕輕溜走

空氣中還瀰漫著芬芳

幽幽小徑深處

撒下了一地心傷



四月/是春水悠悠的流淌

經過了一春的沉澱

正式向夏日起航

沿途的風景

歲月的過往

都是映射青山綠水的畫廊

波光粼粼

沐浴夕陽

四月就在那水中央



四月/是繾眷的感傷

從今的旅程/將變得不一樣

走出春的懷抱

隻身上路去闖蕩

為此隱去浮華

不怕落地成殤

既然選擇向前

又何懼雨驟風狂



四月/是把往事收藏

將昨日拋向風中遺忘

回首一片蒼茫

未來也只剩遠方

從未恐懼

從未彷徨


詩詞醉清風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首詞是蘇軾描寫暮春的景象。描繪了一副繡裡的水香椿景。讓我們心曠神怡,但同時又有惜春傷春的情懷。有一些憂傷的情調在裡面。尤其是這一句,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讀起來讓人感慨萬千觸動了很多人的情懷。

下片關於佳人的描寫,感覺特別生動,牆外人惆悵煩惱自怨自艾的嘆息,高牆裡面姑娘的天真悅耳的笑聲。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觸動了行人的惱恨心情。

其實,蘇軾是在借這首詞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心情。相對蘇軾的豪邁風格,這首詞有些清新婉約啦。但意境非常悠遠,讓人浮想聯翩。

雖然是暮春,但我倒是特別喜歡這首詞。


小石子裡面有水


描寫四月最經典的詩句莫過於劉禹錫的《大林寺桃花》了。全詩如下: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由於緯度不同,氣候,溫度,溼度不同,南北區域不同,各種植物的生長期也不盡相同。劉禹錫卻利用詩人獨特的審美觀念,把大林寺晚春才開的桃花,描繪得維妙維俏,在落紅萬點愁如海的落花時節,還能看到美妙的桃花,真是佳境妙景。

前兩句是直敘:人間四月芳菲盡處,山寺桃花始盛開,作為鋪墊。後兩句以問答的形式,提升了詩的意境: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本來是客觀原因,詩人卻用一個“轉”字,把賞景的心情形象地表達出來。這個“轉”字便是全詩的“詩眼”,有了“轉”字,意境全出來了。


綺閣書生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一一南北朝·契此

月朦朧

浮生如夢

退一步

海闊天空

2018/4/19/凌晨


非流非遠


我最喜歡一首描寫四月的詩是南宋僧人志南創作的詩詞《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是一首描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的絕美小詩。

整首詩說的是詩人乘小船沿溪水而來,走到老樹下感覺要下雨,便戴上草帽,繼續拄杖過橋在細雨中欣賞美景。

尤其是最後兩句的描寫: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得有一絲寒意。

如此愜意的春日遊覽,讓人心曠神怡!


忠哥



自然是林徽英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

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

星子在無意中閃,

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

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

你是天真,莊嚴,

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

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

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這首詩的語言畫面感極強,將心中的愛用一幅幅四月豐美的畫來類比,像歌曲一樣的朗朗上口,又有色彩的精緻描繪,畫面靈動,色彩斑斕,情景交融。

詩中人們笑的聲音、風舞動的聲音、雨滴灑落的聲音、花開的聲音、陽光浮動的聲音,流水的聲音以及燕子的啁啾在詩中一一呈現,歡快的情緒,猶如溪水的流動,給讀者極強的感染力。

我們通過這首詩看到了人間最美的四月,也透過詩中的四月看到了最美的詩人。


情似故人


分享一下自己的打油詩《四月》

床前明月光,

數錢心慌慌,

四月快過完,

只能喝米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