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做為經常出門的人來說,一個地方的人性好賴通常在車站就能感覺到。這次去大城參加《鄉約》劇組的採訪拍攝,一下車就遇到出租車司機熱情的上來招攬活兒,人家一聽說有人接就說:那好,趕緊去吧!絕沒有那種沒攬到活兒的喪氣和冷淡。因為堵車接車的李師傅到的晚了一點,我臨時到路邊的一個紅色遮陽棚的冷飲攤歇腳,攤兒前擺放著三個塑料凳子,為了不影響人家的生意,就站在了一邊。那位女孩看我在等人,說:坐下吧,沒事。心裡頓時一陣暖意。李師傅到後,請我坐在車裡,她就忙忙活活的開始擦車,邊擦邊說:出來的急車上這麼多泥土,真對不住你!——您說大城人咋都這樣好呢?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其實我對於大城人的實誠在十年前就領教了。那年在大城辦完事兒臨走時朋友送給了我兩箱薛家鍋頭,您沒看錯就叫薛家鍋頭,但是在民間大家都叫窩頭。後來一次電話聯繫時我誇了一句,說你們那裡的窩頭真好吃,不承想朋友居然跑了幾十裡地又買了四箱薛家鍋頭,託長途車司機給帶到了石家莊。真心感動啊,此後我連誇都不敢再誇了。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薛家鍋頭產自大城縣的裡坦鎮。薛家窩頭色澤金黃,味道香甜,質感潤滑,營養豐富,傳承七代至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據傳,薛家窩頭聲名大振始於第四代傳人薛木延。清光緒年間,薛木延每天推車到周圍村街外賣。一日他趕上李賈村集市,正遇上清皇宮太監李蓮英回故里省親。一吃薛家窩頭,驚歎道:天下竟有如此好吃的窩頭!故而將薛家窩頭帶進皇宮並呈送慈禧太后品嚐。慈禧太后品嚐後更是讚譽有加,並稱其為“黃金塔”,還親筆書匾賜給薛家。因此,裡坦薛家窩頭成了貢品,此後連年進貢宮中。可惜因為年代久遠那個記載著薛家榮耀的匾額不知所蹤了。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如今,裡坦薛家窩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當代人的飲食口味及營養科學,不斷髮揚光大,並取得國家生產製作工藝專利權。薛家窩頭是根據中國古醫學中醫食同源的原理,以糜子米、大豆為主要原料精製而成的純天然綠色食品,生產工藝精湛獨特。首先是選料。古時,薛家用十八斤斗各盛糜子米、大黃豆,其比重分別為60%和40%。糜子米和大黃豆都要去掉外衣和胚胎,再用石墨精碾成面。和麵時,先倒水,後下面,從底部往上翻騰,一氣呵成。捏製窩頭時,先將面料在手中團成圓形,用大拇指擴形,再用二拇指及中指配合大拇指成形,形成金字塔狀。上灶蒸制時最關鍵,要掌握火候,大火上屜蒸十分鐘,約九分熟時出鍋,其間,窩頭靠著自身熱量形成口感鬆軟又格外筋道的獨特風味。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薛家鍋頭並不像我們平時在農家樂所見的窩頭,它大小適中,面壁很薄,沒有上鍋蒸時我都懷疑它怎麼能夠站的住,蒸熟出鍋一嘗才能知道面薄的好處。因為薛家鍋頭沒有采用發麵,所以如果面壁太厚就會影響口感,之所以三百年的傳承到了今天自然有其不可逾越的道理。

不過薛家鍋頭也沒有墨守成規、固步自封,而且是在合乎祖制、順應當代的情況下有所發展。比如在保持原來品種的基礎上又推出了窩頭式樣的年糕,可惜我沒有品嚐到,據說要加熱一下才好吃。對於窩頭的味道,我想了很多的形容詞都不足以概括。其實,還是同行的凡老師一言而概之:薛家鍋頭能讓你吃出糧食味兒!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一不留神 和慈禧老佛爺吃了一鍋窩頭

凡老師之所以說能吃出薛家鍋頭的糧食味,那是因為薛家鍋頭裡面不摻雜任何其它的東西,所以薛家鍋頭在常溫下只能存放一到兩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據說他們在網購快遞的保溫箱裡加了冰塊以保證薛家鍋頭的品質。這下遠道的朋友也有口福了,您不想和慈禧老佛爺吃一鍋窩頭嗎?呵呵——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