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邓州: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趟出一条脱贫攻坚新路子

三农全媒体记者 姜书建 通讯员 习中洋 武祥宇

近年来,河南省邓州市立足实际,创新推动,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为突破,盘活土地资源,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收入,拓宽增收渠道,确保扶贫政策落地生根,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向土地要效益,助贫困户脱贫

2017年以来,邓州市从改变农村生产关系、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破题,积极探索农村改革新模式,着力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稳定增收,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空壳”现象。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选择了位于豫鄂两省交界的边缘乡镇孟楼镇作为试点,先行先试,实施土地“流转-整理-再流转”,深化农业农村改革,释放发展潜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镇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405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多渠道稳定增收,其中66户187人于2017年底实现脱贫,脱贫人口达到贫困人口的46%,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

邓州: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趟出一条脱贫攻坚新路子

试点三权分置,提升改良土壤

在充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邓州市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2016年8月在孟楼镇以土地整理为突破口,迈出了全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实践的第一步。依据有关政策法规,按照流转到位、整理到位、各类用地规划到位的要求,引导、协调农户与市土地开发公司签订流转合同,以每年每亩600元的标准从农民手中获得流转土地经营权。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签订流转合同5966份,占全镇总户数的98%,流转土地5.7万亩。

实施地力提升工程,改良土壤,提高耕地等级,把孟楼镇6万余亩耕地从7至8等级全部提升为6等级。以方田为主,打破村组界限,在全镇统筹配套沟、路、渠等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水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改变效益低“望天收”的局面。整理到位的土地,新增耕地面积7000余亩,使流转土地面积达到6.2万亩,共发放流转资金3400余万元。2017年,优中选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完成全镇农村土地经营权再流转。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对全镇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做到粮经饲统筹,着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

推广经验,脱贫攻坚成效显

继孟楼镇试点改革之后,邓州市在全市复制推广“孟楼模式”, 共流转土地30余万亩。其中,在林扒镇、穰东镇、陶营乡、彭桥镇等乡镇流转土地面积12万亩,正在启动实施土地流转20万亩,在张村镇、十林镇、文渠镇等积极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验区,流转土地近3.5万亩。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由资源变资产,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

土地经营权的集中流转和整理,土地地力水平提升、规模成片成方、功能配套齐全、结构区划合理。与有资质、有项目、有资金的省级专业部门机构“联姻”,实施市场化运作,吸纳了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竞相涌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经营生产,达到多方共赢、倍增效应。土地整理后,所有农户年均可稳定获得租金收入每亩600元左右。仅孟楼镇130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就实现增收24.3万元。同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进一步更新他们的理念,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技能,组织他们到经营土地的企业务工,获得劳务收入,增收途径进一步拓宽,也更有保障。更多的农民还可以自由外出务工、经商,在城市安家落户,逐步脱离第一产业,进入第二三产业。

土地的集中流转和整治,让土地所有权的拥有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了参与经营权流转的收益分配。据统计,孟楼镇通过对沟坎田埂荒地的归并整治,新增耕地7500亩,15个村平均每村净增500亩,每村可增收30万元。同时,经过土地综合整理和地力提升后,亩均承包价格在800元以上,溢价收入每村1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从“虚设”到每年收入40到60万元。通过“三权分置”改革,集体经济组织有了实力,为村组集体兴办公益事业提供了经济支撑,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文化设施建设等都有了财力保障,过去许多村级组织想干而无力干的公益事业现在都有了干的条件。

基层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有了物质支撑,村级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夯实。特别是能集中资源和精力,全面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为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