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商朝夏朝是同一個民族嗎?

用戶61402240


夏商是同宗而不同族。同宗:他們都是黃帝的後代,夏朝開國君主是大禹,而大禹的父親叫鯀,是顓頊的兒子,顓頊是黃帝的孫。商的開國君主是成湯,其祖先叫契,契母叫簡犾,簡犾為高辛帝之妃,而高辛是黃帝的曾孫。好的,已經一目瞭然了,夏商開國君主均是黃帝之後裔,所以說他們同宗。



不同族:首先我們要知道民族的概念是什麼?《辭海》解釋,具有共同語言、地域、經濟生活及其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共同體。是人們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明顯民族不以血緣劃分而是以文化概念,地域,經濟生活為定義的標杆。夏與商均是從不同的地域發展起來的朝代,比如講:商之所以叫商,就是商朝是從商這個地域發展起來的。而且夏與商由於在不同地域發展,所以倆者的文化乃至宗教人文更是差距不少。比如:夏的圖騰文彩是崇尚青色,然而商的圖騰文彩卻是崇尚白色。因此說他們並非同族。

說到夏與商就不得不提兩大事件:

一、當年掃者披靡於漠北西亞的匈奴人,及以上帝之鞭橫掃歐陸大地的阿提拉的匈奴軍民源於夏禹,其是夏后氏之苗裔。史記的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作為補遺史記的括地譜記載:夏桀之子叫獯鬻(不同於黃帝北拒的暈粥,前者是一個人而後者是一個民族),他在桀被流放三年而死後,帶著夏桀的妻眾及殘部屬遷徙於漠北,過著遊牧生活,中原人稱其為匈奴。難怪匈奴人時常都夢想重新入塞,重奪那被奪的中原。此有經濟因素,更有著情意結的原因。

二、商朝甲骨文。現時能找到的甲骨文字均出於商代,文字是進入文明的最重要的象徵。甲骨文無疑是中國漢字之祖,也是世上最具美的文字。現在NBA打得風山水起的金州勇士隊的主場館就是叫做甲骨文球館。由此可見,西方一哥美國對甲骨文之尊崇。

又然商的人文理念甚至影響至今人,比如史記記載一故事:當年商湯見獵人四周圍網獵飛禽,就下令只准三面圍捕而網開一面!其這種對大自然尊敬與環境保育的思維不正是今人尤其強調的環保思想麼?

好了,夏與商同宗不同族的解釋答問就寫到於此,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題主…


洪範書齋


根據《史記》商人祖先契和夏人祖先都是黃帝的後人。

黃帝→ 玄囂→ 蹻極→ 帝嚳→? 契

帝嚳娶有娀氏二女為妃,名叫簡狄、建疵。兩人在亳都(今河南商丘)玄丘河沐浴之時,有玄鳥飛來留蛋一枚,簡狄吞玄鳥蛋懷胎生契。

即便上面的傳說是真的,契也和帝嚳沒有血緣關係。

再來看一則傳說:

(顓頊孫女)女修吞噬天上玄鳥殞落之卵,未婚而生大業。

大業是秦人和趙人的祖先,玄鳥就是燕子。故事幾近雷同,是什麼原因?

歷史學家已經搞清楚秦人是從東方遷居陝甘一帶的,祖先屬於東夷族。東夷與炎黃、苗蠻共同構成中國上古三大部落集團。東夷族以鳥為圖騰,下面又分鳳鳥氏、玄鳥氏、祝鳩氏、爽鳩氏等不同氏族部落。秦人的姓嬴即燕,屬玄鳥氏。

商族與秦族、趙族不但同出自東夷,而且同屬玄鳥氏,血緣關係很近。秦人和殷人從經濟模式、宗教信仰、墓葬形式都具備一致性,已得到考古和文獻證明。所以秦人擁商反夏,在商朝獲得賞賜和榮寵。

下面我們再來說夏人先祖世系:

黃帝→ 昌意→ 顓頊→ 鯀→ 禹

這個脈絡基本是可信的。夏人屬於炎黃集團無疑,炎黃從西方而來,早期繁衍於渭水流域,和氐、羌、戎等族有同源性。炎黃一族對應史前的仰韶文化和甘青一帶的齊家文化、四壩文化。

東夷族對應山東一帶的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傳說中的祖先是太昊、少昊而非炎黃。

東夷還是很厲害的。我們知道夏朝考古一直無法出土文字,而殷墟等甲骨文可以追溯源頭到大汶口文化。

所以說商人和夏人來源於不同族屬。由於夏商的長期歷史,東夷融入華夏族比較早,周朝以後基本就不分彼此了。


都城歲月


對於這個問題,怎麼說呢,其實商朝和夏朝並不是同一個民族,嚴格意義上來說,因該說二者並不是同一個部族,因為在當時來說,說是部族可能更合適一些。

首先,大禹集團,其實是西來的一股勢力,大禹集團最初並不是起源於黃河中下游地區,按照眾多史書中的記載來看,大禹部族應當是從西部遷徙而來。

《史記·六國年表》中有:“禹興於西羌。”除《史記》外,中國還有六種古文獻,都支持大禹源自西羌。例如《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傳》說大禹“家於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西漢陸賈《新語·術事》中也記載“大禹出於西羌。”


而寶雞石鼓鎮西周時期戶氏(有扈氏)家族的發掘,也從側面印證大禹出自西羌的記載,在石鼓鎮西周墓地出土的一件青銅器上,刻有戶氏家族的族徽,專家解讀銘文為“亞羌”二字,但有學者認為,二字應當解讀為“辵羌”,即“奔走之羌人”的意思。



而商朝,其主體人群應當是東夷人,商朝的建立和發展脈絡,其實是一個自東向西的發展過程。

由此可見,夏朝與商朝,並不是同一個部族,一個是自西而來的古羌集團分支,一個則是從東往西發展的東夷部族。
雖然一開始,二者不是同一個族群,但後來,二者逐漸融合便成為了同一個民族,華夏族。


Mr種茶家


因為年代久遠,缺少文獻資料,夏朝和商朝早期的歷史都存在很大的疑團。

華夏文化可以理解為是多元一體的,在同期的中原各地和周邊,分佈有數量眾多的部落。

這些部落有相近的血緣(母系氏族的遺傳)和文化基礎(圖騰),分化為很多氏族,各個氏族在生產上分散而在政治上聯合,是建立在血緣政治基礎上的原始政權。

一些氏族勢力強大後,就奪取了部落大權,代表部落對外交往和征戰。黃帝部落、炎帝部落之外,還有東夷部落,九黎部落;在北方,還有慣使刀劍的北方系民族,遼東地區的紅山文化也表明那個地方在遠古時期也存在數量相當的部落。

(炎黃部落)

這些部落之間經常為領地或資源發生戰爭,文化相近的部落開始形成部落聯盟,共同應對外敵,如炎黃部落聯盟。戰爭越打越大,最後部落聯盟之間也逐漸相互影響,形成了具有相同心理文化和宗教信仰、價值觀基礎的族群。

夏朝建立時即是在形成族群的發展階段,同時期的華夏大地上,同一個族群裡的各個民族都正在形成。

夏朝的都城一直沒有找到,二里頭遺址是否是夏朝都城也不能確認,禹王臺是否是真實的也難以考證,但考慮到遠古社會農牧未分的生產方式,夏朝極可能形成了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因此就不會有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二里崗遺址都可能是商朝早期的都城。

因為商人的生產方式的半農半牧的,有建設都城的需要。這也能夠解釋二里頭遺址裡出現了淮夷使用的鼎和西北半坡遺址出現的鬲。因為商人本身出自淮夷,一直向西北方向擴展勢力,滅亡了夏朝後,引入了西北部落的器物。

商人源出東夷部落,靠近夏朝的核心區,因此受到夏文化的影響,逐漸華夏化。商族只是一個小國,方圓只有70裡。商湯有網開一面的典故,他以仁慈為營銷手段,拉攏了很多方國,一起攻打夏朝。商湯採取了先翦除夏朝羽翼的策略,擊破了位於夏、商之間的豕韋(今滑縣東南)、顧國(今範縣東南)、昆吾(今許昌)等夏朝屬國,使夏王桀孤立無援,然後再率戰車70乘、敢死士兵6000人進攻夏王都。夏桀只好倉促率王師與商軍戰於鳴條,結果夏朝軍隊大敗。

(鳴條之戰)

夏朝失國後,並沒有滅亡,而是向北遷徙——本來就是遊牧民族,遷徙起來也沒有多大難度。商湯則在中原一帶成為了各個族群共尊的盟主,建立了商朝。商朝前期遷都頻繁,普遍的說法是因為水患嚴重,商朝不得不遷都來躲災。還有一種可能,是在早商時期,夏人在北方征服了其他遊牧民族勢力後,捲土重來,頻頻襲擊商朝領地。在多次進攻下,夏人摧毀了商朝的城市,商朝經歷了遠古版的“靖康之恥”,不得不選擇南遷。

盤庚遷殷後,商朝迎來了中興,開始對夏人盤踞的鬼方、土方進行打擊,因此維持了相對穩固的根據地,商朝勢力才開始逐漸成長。武丁的妻子婦好就曾一次出兵13000人,擊敗了某個西北遊牧民族,俘獲都被當做了犧牲。然而此時的商朝早已不是商湯時期的商朝了,首都多次遷徙,核心控制區域都改變了。直到紂王時,已經與淮夷領地深度重合,矛盾衝突日漸沉重,於是紂王派兵征伐淮夷。卻不料大軍被陷在當地,造成國內空虛,周人趁機伐商。在牧野之戰取得勝利後,武王用“輕呂”擊刺紂王的屍體。

(牧野之戰)

輕呂是一種刀劍的名稱,商朝慣於使用戈,刀劍的原型來自西亞和中亞,逐漸傳入中土。因此,周人應受西北部落民族的影響更大。

牧野之戰後,周人使用周文化全盤取代了商文化,並開始利用軍事力量和先進的農耕技術廣為殖民。在200多年後,終於使得周人的勢力通過各個城堡遍佈中原各地,並以周文化同化了中原各地的“野人”,華夏族形成的條件已經成熟,只等待一個有利的時機。

這個時機很快就到來了,“犬戎攻破鎬京”事件,使得中原諸夏各國都遭到了亡國危機,在外族的打擊下,諸夏各國尋找同類,開始了尊王攘夷,形成了華夷之辨。

在100多年浩浩蕩蕩抵抗外族入侵的春秋時期,華夏民族正式形成了,並且成為了文化高地,輻射周邊。周邊的秦、吳、越、楚等國,為了參與盛世,搶奪話語權,也紛紛將自己的祖先往華夏民族的先民追溯,最後都成了一家人。

(華夏一家)

秦漢時期,大一統觀念已經形成,漢民族主體成型。夏商周以來的各個部落民族共同發展,齊頭並進,多元一體,最終合流,匯成一家。

所以,商朝和夏朝,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氏族,當時不存在民族的概念。不過他們都屬於華夏族群,即華夏民族的前身。


而知而行的歷史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連夏朝的存在都是個謎,所以根本不知道所謂的夏族是什麼,所以更別說和商族是不是一個民族了。然後即使夏朝存在,夏族又出自哪裡?沒人知道。有學者認為夏族來自東方,那麼可能和商族有點關係;但現在主流認為夏族來自西方,那麼和商族就沒有關係,可能和周族關係密切一點。

不過根據《史記·五帝本紀》,似乎虞、夏、商、周都是一家,都出自黃帝。但沒什麼可信度,都是戰國秦漢人為了大一統需要建構起來的。虞舜、夏禹、商契、周后稷大概本身只是本部族的始祖神,上古是個氏族林立的時代,在春秋之前還沒多少聯繫,所以張光直先生認為夏商周文明是“平行並進式”發展的。

然後不少人肯定扯什麼分子人類學,我想說這並沒多少作用。因為人類起源太久遠了,而文明起源要晚很多。而且考古發現的原始人骨樣本也太少,也很少可以明確墓主的族。如果根本現代人的DNA倒推就更沒用了,畢竟從春秋戰國到現在部族融合、改換姓氏兩千年了,所以現在的歷史教科書對於民族起源問題一般也都比較模糊。


林屋公子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歷史科研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夏朝和商朝是同一個民族,就是華夏民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

那麼華夏民族又是怎麼回事呢?華夏民族又是如何起源的呢?


華夏民族起源於距今六萬二千年前的隴西成紀(天水秦安)大地灣遺址。在玉木冰期的盛冰期,北緯30度線以北,基本都被冰川所覆蓋,而唯獨這裡沒完全被冰雪覆蓋,盤古(混沌)和女媧遷徙到這裡,並且生存了下來。

盤古女媧的後裔,在大地灣範圍內(天水地區和平涼地區),生活了三萬年後,玉木冰期結束後,冰雪線向北極後退。盤古女媧的後裔,開始向歐亞大陸四面八方遷徙。


盤古女媧的後裔們,感念人祖女媧強大的生育能力,最初的圖騰就是青蛙和蟾蜍,因為兩棲類強大的生殖能力。而對青蛙蟾蜍的崇拜,後來又擴大到對魚類和其他爬行類的崇拜,龍的概念誕生了。華夏民族的祖先,最早的圖騰就是魚龍圖騰。


距今兩萬年的時候,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而燧人氏的靈感來自於鳥類。於是,華夏的先民又誕生了鳥圖騰,由一種鳥而衍生出很多種鳥圖騰,最後演化為鳳鳥圖騰。並且,古人相信火是太陽的光芒,鳳鳥圖騰就演化為太陽神崇拜。

魚龍圖騰的原型是青蛙和蟾蜍,它們的蝌蚪只能在夏天看到,所以,崇拜魚龍圖騰的部族,就被稱作“夏”。鳳鳥圖騰的原型和火有關係,後來演繹成太陽神崇拜,所以,崇拜鳳鳥圖騰的部族就被稱作“華”。


華和夏,不是兩個民族,而是同一個民族的兩種圖騰形式。華夏民族一直不斷地向四面八方遷徙,主流方向是中原地區。華胥氏之國在寶雞武功一代,就是伏羲氏的母族。華胥氏踐雷獸腳印而生伏羲氏,暗示伏羲氏的父親是魚龍圖騰的夏部族的首領,因為那時候,實行的是群婚制度。

早期的華夏分區,魚龍圖騰崇拜的夏部族在天水地區,鳳鳥圖騰的華部族在平涼寶雞地區,因為這一地區,是上古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伏羲氏誕生後,原始農業和畜牧業分開了,華夏民族先進的農業技術,人口的大量增殖,驅使華夏民族不斷地向中原遷徙。


從考古遺址文化的繼承關係來看,大地灣是源頭,因為大地灣遺址有中國考古的七個之最,最早的旱作物標本和最早的宮殿式建築,說明天水在5000年前最發達,而且是中國的政治中心。

華夏先民向東遷徙則產生半坡、姜寨文化;再向東則產生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再向東則產生大汶口文化;向東南則產生河姆渡文化。大地灣向西北傳播則產生馬家窯文化。當年,安特生髮現仰韶文化時,斷定仰韶文化是西方傳入的。大地灣遺址發現,證明安特生對了一半;馬家窯文化的發現,證明大地灣是世界文化傳播的中心。

華夏向東和東南遷徙的順序是,鳳鳥圖騰的“華”部族先向東遷徙,魚龍圖騰的“夏”部族再向東遷徙。六千前,華和夏的分界線在河南仰韶,因為仰韶出土一件“石斧鶴魚彩缸”。5000年前華與夏的分界線在太行山。炎帝東遷後,炎帝的都城在空桑(曲阜),炎帝本是夏部族,東遷後居住在華部族屬地,所以又結合了華的圖騰。


南方蚩尤造反後,炎帝把帝位“禪讓”給黃帝,黃帝的子孫有的分封在華部族,有的分封在夏部族。大禹之父鯀就是夏部族,鯀的名字就是魚龍“水族”圖騰。鯀治水的時候,在甘肅積石山娶有莘氏女修己。後來,由於鯀治水無功,被帝舜法辦了,流放鯀到羽山而死。修己回到石紐(積石山),生下大禹。

大禹是黃帝的第二十代孫,大禹在位45年後,在巡視會嵇時駕崩,大禹之子啟,篡奪了帝位,建立了夏朝。大禹不是夏朝的開國皇帝,大禹是“象朝”的最後一位帝王。夏後啟建立夏朝,宣告古代民主選舉制(禪讓制)壽終正寢,中國進入第一個世襲制王朝。

商的祖先叫契,是“象朝”的第八位“帝”嚳的兒子,帝嚳是黃帝的第十三代孫。契又稱卨或閼伯,而契的封地在商丘,是屬於鳳鳥圖騰的“華”部族。

《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嚳之妃簡狄吞玄鳥蛋而生商契”。

《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欲詳細瞭解華夏起源,敬請期待冷清專著《華夏源考、三皇五帝本紀》,正在操作出版發行。


冷清先生


探討商朝和夏朝是否起源於同一民族,首先要弄清楚,我國最早的民族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民族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比如華夏族、中華民族都是廣義的概念。根據考古學家考證,華夏族的稱呼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也就是說夏朝和商朝還沒有民族的稱謂。

如果硬要說華夏族是一個民族的話。那麼我們祖先除了炎帝和黃帝,還有起源於西北的華胥氏,它是距今5千年仰韶時代的強大部落,最早生活的甘肅天水一帶,後來遷徙到陝西華山附近。華夏中的“華”就是華胥氏。

在黃帝和炎帝部落聯盟打敗蚩尤後,建立了一個偉大的華夏部落聯盟,這便是我們認為的華夏族的最早起源。其實,它還是由眾多的分散部族構成,其中就有夏朝和商朝的祖先。

按照大多數考古學家的觀點,夏朝屬於山西南部陶寺遺址附近的族群,商朝屬於山東和河南交界地區的東夷族群。如果從這種觀點上來看,夏朝和商朝不是同一民族。

但是,夏朝和商朝都曾經臣服於三皇五帝,其中商朝人更是把帝嚳視為先祖,因此,如果從廣義的華夏族的概念來看,夏朝和商朝確實是屬於同一民族的,他們都代表著中原地區的發達文明。


琅琊神話


這種問題問出來好智障。眾所周知民族是近代西方國家掌握世界話語權之後為區分自己人與其他人的詞彙。

而在我國古代是沒有民族劃分的,無論從諸夏到蠻夷再到秦漢唐宋明。都是朝代名。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中國的語境裡面,皇帝是最高的,天下的土地都是他的,天下的人民都是他治下的黎民百姓。沒有民族之分。

嚮往漢地文明,服從朝廷王化的皆是朝廷子民。不服的就是亂民,蠻夷。

對待其它地方的人,敵人或朋友,皆是以對方的朝廷名字來形容。比如大食人,回紇人,金人。分裂時候就是秦人,趙人,魏人,後唐人,後漢人。所以一個人即可以是晉人,也可以是趙人,還可以是秦人,就看這個人所處的是哪個勢力。

這樣對人的劃分很好。不會像西方那樣形成一個個圈子,被滅了不去像先進學習,而是想著復古,導致更大的叛亂,更多人死去。

現代國家的形成是基於西方民族話語權的。民族的雖然有一些好的,但是也嚴格的限制了地球文明的發展,扯皮推諉的事件太多,如果地球人只有一個或幾個圈子。比如地球聯邦或者大中華文化圈,基督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會少更多的衝突,集中力量在地球資源枯竭之前,找到向宇宙發展的道路。


zhaoyz244


夏和商當然不是同一個民族,因為當時根本就沒有民族這個概念。但是,夏朝的統治者和商朝的統治者卻有著共同的祖先——黃帝。

首先根據太史公《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舜、禹,包括後來商朝的祖先契、周朝的祖先後稷,都是黃帝的後裔。這一個說法遭到了以顧頡剛為代表的這些疑古派學者的口誅筆伐,說堯、舜、禹、契后稷本來是彼此之間毫無關係的人,被戰國的儒家說成同一個祖宗,也就是說《史記》這類的古代文獻根本就是歷史發明家給大家編的洗腦教材。 但是近現代疑古派的這種觀點完全是“東宮娘娘烙大餅西宮娘娘剝大蔥”這種低端人口去臆想貴族生活。因為近代古文字學第一人陳夢家先生在經過了嚴謹的考據後提出上古時不僅夏商的統治者之間有血緣上的傳承,也和周朝的統治者也有著血緣傳承,甚至可以斷定夏朝的君王就是商周兩朝王室的先王先公。

大禹

我們知道,古人的思維其實非常質樸。很多最古老的歷史就是貴族的家譜,比如夏威夷的原住民貴族可以背誦出百代祖先名號;當基督教傳入密西西比河西岸時,印第安部落武士們對《舊約》中“亞當生塞特……挪亞生閃、含、雅弗。雅弗的兒子是歌篾、瑪各、瑪代、雅完、土巴、米設、提拉……。”的篇章情有獨鍾,因為這種敘事方式印第安人也很熟悉。 而且,直到近代,貴族世家的人丁都是十分興旺的。比如俄羅斯的名門托爾斯泰家族。這一家族中僅列夫·托爾斯泰伯爵的直系後裔現在就有四百多人。而後裔當中的許多人仍舊繼續著教育和文化使命並繼續榮耀著自己的家族。



列夫托爾斯泰家族

所以說虞、夏、商、周其實就是由黃帝子孫構成“英雄聯盟”,在此影響力消彼長的過程中進行著權力的遊戲。雖然天下的共主會換了又換,但中原大地的主人仍舊還是虞——陳、夏——杞、商——宋、周這些古老的族群。所以,商其實是和夏彼此並存,平行存在、兩個族群,而他們都有共同的祖先——諸夏人文初祖,黃帝。


漢代,黃帝和蚩尤都常常以熊的形象出現。


武梁祠有熊氏石刻


陳大舍


要證明這一點先了解商朝祖先。商朝的祖先姓子名契,契和楔通假,楔形文是古代蘇美爾人首創的文字,他是用蘆杆在粘土上刻成蝌蚪狀文字的文章,在用火烤成形長期保存。〈尚書〉五帝三墳,就是指文章即楔形文文章意思。這是從黃帝時期炎黃子孫在兩河流域所創造的文字,在邦國僅流行五百多年。契是黃帝的四世子孫,曾在禹時期任教育部長。
夏朝開國國王啟是大禹的兒子,也是黃帝的直系後裔。因而他們屬於同一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