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西周時期已經被廢止的人殉,在春秋戰國時期又大範圍出現?

O-O你們都是萬惡的源泉


人殉,是在祭祀或下葬儀式中所出現的現象。這種方式的出現,應該歸結於祖先崇拜或神仙崇拜的結果。

商人人殉的文化傳統,來源已久。

《呂氏春秋•順民》中說,商湯克夏後,天下大旱,五年農作物都無收成。商湯為了安撫天下眾生,就決心以自己作為犧牲,向天祈雨。於是,商湯讓人將自己捆綁起來,渾身毛髮剃個精光,在桑林之野祈雨。結果,祈雨成功,商湯也成為了天下之主。

商湯自作犧牲祈雨的傳說,其實就是商人人殉傳統的淵源。

商人祭祀殺人甚多,數量常常是五、十、三十、五十、七十不止。殷墟甲骨中常常可見“王其侑於小乙羌五人,王受佑”、“大乙伐十羌”、“大乙伐十羌又五”、“大乙伐三十羌”等等之類的文字。“伐”,並不是指討伐,而是“以戈砍人頭”的意思。(《商文化比較研究•第四章 商周制度文化比較》王暉著)

這點在考古遺蹟中也得到了證實。河南安陽商代王陵東區曾經發現了一商人祭祀場地的遺址,在這個遺址範圍內發現了1330以上的殉人,充分證實了商人人殉次數之頻繁。

這是商人祭祀文化的重要特徵。


周人祭祀文化,早期受商人文化影響,也多有人殉現象。

但是,周文王上臺後,卻對商人祭祀文化採取了革命性的變革——採取了禴(音悅)祭的方式。所謂“禴祭”,就是祭祀不殺生、不殉人,而是用生菜來進行祭祀。周文王認為,“祭祀之盛,莫盛休德”,德行才是最好的祭品,祭祖有禴祭就已經足夠了。


這是反商人文化而行之,是一次文化上的革命。

當然,周人這種文化上的革命並非一時一世到位,也經歷過一定的反覆。首次東征之後,周武王回宗周鎬京祭祖時,仍然使用了大量俘虜和牲畜來祭祀:

“癸丑,薦殷王士白(百)人。

武王……伐右厥甲小子鼎大師。

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師,司徒司馬初厥於郊號。

用牛於天於稷五百有四。

用小牲羊、豕百神水土社二千七百有一。”

——(《逸周書·世俘》)

《世俘》篇中記載周人慶祝勝利的祭祀,小牲羊、豕多達2701頭,牛504頭,人牲至少達100人!這些記載說明,至少在周武王前後,雖然周人殺人祭祀的風氣已遠不如商人隆厚,但是在文化上仍然沒有徹底擺脫商人的影響,還大量存在著祭祀用牲現象。

但在周公二東征之後,周人中出現人殉的現象就極為少見了。周公旦製作周禮之後,已經將周人文化固化成制度,落後而野蠻的商人殘酷殉人祭祀文化當然就成了非主流,慢慢地淡出了文化主流。


然而,自公元前771年西周覆滅後,周王室實力大大下滑,周文化的權威性自然大大降低。此時,原來商人後裔聚集區,人殉的文化傳統又一次沉渣泛起,重新抬頭了。

《春秋·僖公十九年》記載:“己酉,邾人執鄶子,用之。”這是宋襄公為了討好東夷人,讓邾國抓住了鄫國國君,以他作為人牲來祭祀土地神。

這是《春秋》第一次明確記載人殉重新出現,可謂是重大事件!

宋國就是殷商後裔的國度,商人祭祀的傳統就是喜歡殺牲和殺人。但是,周王室強盛時,宋國本身殺人祭祀也已經很少,所以宋襄公之庶兄子目夷也對他這種行為表示反對:“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況敢用人乎?祭祀以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然而,卻無法制止。

這事一出,很快其它的殷商後裔也紛紛效仿。

《左傳·文公六年》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秦國原本也是殷商遺族之國,被周人從山東遷徙至甘肅。數百年來,都沒有看到秦人殉人的記載。可是秦穆公時,秦國稍微強大,就反周文化而行之,恢復了人殉制度,可見文化傳統對人的影響之深!

從上述兩個例子可見,雖然西周初人殉已被廢止,但不過是在制度上 。在文化上,商人遺族聚集區,廢黜人殉的思想並未能深入人心。所以,周人得天下後,在殷商聚集區人殉傳統仍然存在,只不過影響面沒有舊日廣泛。一旦周王室衰落,周文化曾經的強勢不復存在,殷商聚集區的商人文化傳統自然抬頭,人殉現象又大量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