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果農的水果賣不掉,市民卻吃不起水果,這其中有哪些原因?

虞詩l畢


這其實就是市場供應渠道不合理導致的。

水果這種季節性的東西,一般收穫上市都是集中在某一個時間段,這個時候要想變現,就要找好銷路。其實現在有很多果農對市場的變化並不敏感,有時候今年這個水果緊俏賺錢,那下一年大家都一窩蜂去種這種水果,到了上市的季節,又變成價格暴跌,果農痛苦的時候。所以看準市場動向,找到好的銷路非常重要。很多農村地區,因為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暢,導致水果知名度比較低,沒有什麼人來收購。

中間商,中間商他們一般會去到各種原產地收購產品,由於一個地方的果農眾多,存在競爭關係,這樣誰出的價格低,中間商就買誰的,果農的損失又大了 。

城市裡的市民在經過中間商的層層加價以後,水果的零售價格已經遠遠超出了它的成本。當然就吃不起了。


愛農幫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我覺得這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也是一個農產品銷售的怪圈,始終沒有辦法破解。

導致這種原因主要是市場供銷售信息不對稱,且中間運輸成本太貴等問題形成的,使得農民沒有辦法根據市場的需求狀況實現有效銷售,而運輸成本太高又讓中間經銷商利潤降低,進貨減少,導致市場供不應求。

我農村老家弟弟今年柑桔豐收,採摘了2萬元冰糖柑和2萬元椪柑,2萬斤冰糖柑春節之前賣掉了,價格只有每公斤1.8元,而我所在的市內市場價格卻高達線公斤6元;現在還有2萬元椪柑沒有賣掉,放在家裡,今年氣溫較低,如果氣溫高的話可能早就壞了很多了。最近幾天我到家裡,看到還沒有賣掉,心裡為弟弟著急,但沒有辦法,幫不上忙。椪柑已經開始爛了不少,如果到了3月份氣溫回升了,可能就會有一大半爛掉。

也有外地客商來收購,但他們出的價格只有每公斤6角或8角,我弟弟嫌價格低不肯賣。現在的椪柑特別甜,且果大,農民不僅賣難,而城裡居民賣也難。我所在市裡市場的椪柑價格每公斤達到了4元或6元,而農民則只能賣每公斤6角或8角,實在讓人心痛。


開偉觀察


中間商與農戶都有問題,一個是想賣上好價錢,一個是想把利潤放到最大化,我的外婆是在四都,那裡以橘子出名,那裡的人,靠橘子衛生,那漫山遍野,全部都是橘子樹,秋天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到,那滿山果子,以及辛苦採摘的景象。

橘子採摘完後,那就是包裝之類的問題了,有人農戶的家裡,有好幾萬斤的橘子,所以在打包上都會僱人,而一個僱人的成本,肯定是打在橘子的價格上了,還有,有些採摘也是僱人的哦,我們這邊一天大概是80元到100元這樣子吧。

接下來就是等商戶上門採購了,採購的話,他肯定是要對半賺的,為什麼有些街邊的水果那麼便宜,有些是農戶自己開車出來賣的。

至於到最後水果賣不掉的,多半是認為收購的價格不合理,所以沒有捨得賣掉,我外婆家也出現這種情況,剛開始不捨得賣,再中間沒人來收購,到最後,剝皮去賣,價格也比原來的少一半多,最後倒掉,聽說我舅舅家,今年就2萬多斤的橘子,最後全部倒倒掉。


情癲七七


我記得那天我去買草莓沒問多少錢一斤,就拿了8個草莓花了我11塊錢,可能對於大城市的人來說,這還不算什麼,可我是學生,生活費限制了我對想吃草莓的想法。

其實這樣的現象很多見的,剛才我說的只是一個縮影。商販從農戶那裡收購的價格確實不高,但是一旦它們的各個成本加起來那就很高了,因為每一層都要利潤而且各個領域的包括包裝成本,人工成本,冷藏的成本,最厲害的就是一個運輸的成本,而且在運輸的過程中又有水果的壞掉。這又是要增加了成本的投入,等等的這一系列的成本最終會導致在果農那裡便宜的水果,但卻在城市裡面吃不起的現象!


Geek28053


我分析的原因不知到大家認不認可?那就是房價上漲造成的。

1,上個星期六,我回鄉下老家幹農活,途經我鄉鳳翔村時,金黃的枇杷掛滿枝頭,卻無人採摘。我駐車觀望,恰巧嫁到該村的堂姑姑在枇杷林裡採摘枇杷。我問姑姑為啥熟透了的枇杷無人來摘?這麼多掛在樹上就爛了。姑姑告訴我,沒人來回收的。起先來了幾個老闆,出的價格太低了。現在每家只是挑點大的,口感好的,摘一點回家吃吃,其它的就不打算要了。

2,不要啦?我表示驚訝。姑姑說,摘來幹什麼呀?摘下來又賣不掉,人工費都不夠。我同姑姑說,縣城的黃枇杷都要七八塊一斤呢,白枇杷已經是十五塊一斤了,貴的很!我們都不捨得買來吃。

3,回去的路上,我就納悶了。這麼多枇杷,掛在樹上沒人要,滯銷了。城裡的枇杷,卻又貴得很,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現象的出現呢?我就拿這一季的枇杷來說說。


一,果農的枇杷為什麼賣不掉?

1,就拿姑姑村的枇杷為例來說說。枇杷在我縣本身就是數量很大的果種。按理論上來說,應該是產大於求的。現在已經是買方市場了,質量好的品種,價高不愁賣,大量的常規品種卻很難出手。

2,我們縣城邊上的屏湖村是個專業的枇杷種植大村,家家戶戶種植枇杷。他們能及時根據形勢的變化來更換品種。現在他們種植了一個叫“寧海白”的新品種枇杷,已經盛產三年。客商聽聞紛紛跑去收購了,價格是普通黃枇杷的兩倍之多,根本不愁賣。

3,我姑姑村子的枇杷果農,不思改進,守著那幾個老品種不放,跟不上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按照市場要求更換特、新的品種,而且種植管理十分粗放,不精細。許多枇杷樹都已經“返古”了。不懂科學種植,種出的枇杷質量會很差。他們村的這些果農,在銷售上看不清市場形勢,不懂得互利互惠,認死理開始要高價,沒有按照市場形勢做到順價銷售。當回收老闆,看到無利可圖時,都選擇放棄離開,果農的枇杷就這樣爛在了樹上。


二,那麼市民又為什麼吃不起枇杷呢?

1,黃枇杷七八元一斤,白枇杷十五元一斤,有的甚至是二十元一斤。有的大人只是為了解解小孩的饞,買幾個吃吃。就那麼十幾個東西,就要十幾塊錢,都快要劃到一元一個了。市民覺得,本來是如此低賤的水果,如今卻身價高貴。價格太高了,真是吃不起啊。

2,果農種植出枇杷,賣給回收老闆,這是最基礎的第一個環節。接下來回收老闆,會對拉回城裡的枇杷進行分揀,剔除孬貨。接著包裹、裝箱、搬運,再到倉庫存放,各個環節都需要人工,都需要費用,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損耗。然後,再批發給水果店、超市、水果攤販。這些來拉水果的商人又要搬運拉回去,還是要存放,費用不小啊!回收老闆要利潤,二道販子要利潤,超市、水果店要利潤,小攤小販要利潤,反正七七八八各個環節加起來,枇杷的價格就這樣飛漲上去了。


3,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房價的升高,房租的增長造成的,這是一塊最大的費用。為什麼流動的小攤小販賣的枇杷就比店鋪裡的要便宜呢?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租金,沒有稅收,沒有管理費等開支。據我瞭解,一斤白枇杷從果農手裡收來五元一斤,最後到超市開賣,已經漲到二十元一斤了。這其中的十五元錢,就要強加在消費者頭上。所以說市民總是說水果太貴,吃不起。

4,我們知道,枇杷的保質期很短。如果一旦運輸距離比較長的話,到達批發市場,枇杷已經不新鮮了,損耗會很大,就會很難賣出去。我通過觀察發現,市場上一些很新鮮的水果,大多數都是掐著時間,在完全成熟時,提前一兩天就採摘下來了。其實這樣的枇杷口感不一定好。不然的話就是用了藥物保鮮技術,這樣又存在了食品安全問題。


5,所以,在運費、保鮮費、損耗費、店面費等等各種費用的促使下,城裡的枇杷價格普遍都很高,除非是那些不新鮮的,或者是有瑕疵的,價格稍許會低一些。

6,姑姑村裡的枇杷賣不出去,是因為回收老闆的價格打壓。我聽姑姑說,那些老闆只出到一元一斤的價格。一個人一天用剪刀剪好一百斤枇杷,已經十分困難。還不如出門打工掙錢還能得個一百五十塊呢。

水果中間商的參與也是城市水果價格變高的主要原因。由於他們的利慾薰心,打壓著果農,瞎加價,抬高了城市水果的價格。

這能完全怪他們嗎?不能!望塵莫及的房價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QDH胡圖圖


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流通環節不暢!

就跟下水道塞住了一樣,水流不暢!

是誰堵的?

果商,商場!

果商和商場就是果農與最終消費者市民之間的中間人!

果農的水果賣不掉,那是因為果商的收購價太低,果農情願水果爛掉也不賣,賣了會虧本。虧本的生意誰也不會做!而果商賣給商場,肯定也不會虧本賣,我必須要有利潤才會賣給商場。商場再賣給最終消費者,同樣也不會虧本賣,價格必須高過我的買入價,我也必須有足夠的利潤才會賣給最終消費者。這樣層層加價,再加上運輸過程中的費用,以及其它方面的費用也要算進去,如此一來,價格肯定是居高不下!

假設一斤蘋果從果農手裡收來是5毛錢,果商賣給商場就得加上運輸費,人工費從及損耗,算起來得3塊多一斤,商場賣出去還要加價,賣給最終消費者大概是4~5塊一斤。1斤蘋果從果農到果商,再從果商到最終消費者,價格漲了大概十倍!

十倍!

這個漲幅是很驚人的!

若是砍掉果商和商場這兩個中間環節,由果農直接賣給消費者,那價格致少要降一大半!

但現實中又不大可能。要果農自己去賣,一個原因是沒那時間,忙不開。另一個原因是,要果農自己去城裡賣,就得租房子開商店,那租金和其它費用算下來,果農承受不起。要在城裡做流動商販,城管首先就不會答應,此路不通!

第二個原因,信息不對稱!

果農平時不注意各種信息,只顧著種水果,結果水果產量太大,導致價格跌落,果商無法提升收購價格,大量水果就賣不出去。而城裡人就只能買高價水果,因為果農的水果進不了城,“物以稀為貴”,水果的價格肯定只升不降,要吃到便宜水果很難!


踏浪尋歡


大家好,我來用自己賣蘋果的真實數據回答下這個問題:

首先說明,我賣蘋果是在網絡上進行銷售的,我們就以此為例吧。

這麼一箱蘋果,批發售價30元,淨重8斤裝。

1,扣快遞運費10元一件

2,扣包裝箱費用6元一件



3,扣網套膠帶宣傳彩頁人工2元一件



4,30-10-6-2=12元(蘋果錢)

5,淨重8斤裝蘋果,賣12元,評論每斤1.5元

6,每斤1.5元的蘋果,還要再扣除每斤0.15元的冷庫保存費用,再扣除進冷庫時的塑料筐子費用,評論一斤0.15元,餘1.2元。

7,最後剩下的1.2元每斤,還要再扣除冷庫儲存的損耗(前期儲存時,沒有看到的小傷口,後期發貨時就會淘汰掉)

8,最後到手的錢也就每斤1.1元左右。



這就是所有的差價(到批發商手裡的差價,到客戶手差價每個人不相同)


HULK334


我的家鄉位於中原省份某地級市,也有許多老鄉承包土地種植果樹,然後自己到集市上去售賣,收益甚微。當然,我本人現在也在城市裡生活,也經常在商超裡看到價格令人咂舌的水果,所以對“果農水果賣不掉,人們抱怨水果吃不起”這種現象深有感觸。 我覺得原因有以下方面:

首先,果農種植方式過於分散,在市場上沒有話語權

我的家鄉甚至全國來看,許多果農都是自己承包一片土地就開始種植水果。雖然很多情況下收成並不錯,但是他們缺少銷路,一般只能通過零售消化庫存,連商超都進不去。那麼為什麼商超、批發商不願意要他們的果子呢?因為量太少。商超或者批發商採購水果時,需要考慮自己的成本,包括人員、運輸等各項費用。試想一下,如果你十畝地的果子,連一輛大車都裝不滿,商超和批發上會到這裡來收貨嗎?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每家每戶手裡的果子太少,這就導致了他們在市場上沒有話語權,商超和批發商能不能收他們的貨要看運氣,這就增加了果農出貨的風險,也就變相的加大了果農滯銷的可能性。

其次,果農的果子沒有標準化生產,無形增加了採購成本

果農以個體種植為主,很少有規模化的生產,生產出來的果子自然也就沒能夠進行標準化分級。而批發商和大型的商超,喜歡的是大規模的生產基地,因為這樣可以節省成本。其次,在大型的種植基地附近,通常會有配套的服務,比如便利的交通,比如包裝廠、運輸隊等,方便採購商快速地將果子運出去。這些優勢,都是個體種植戶不能夠相比的。

最後,水果價格受市場供需影響,而果農對市場反應遲鈍

我們都知道,果農在種植水果的時候,通常會有“跟風”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盲目性”。大家都是看到別人種植某種水果掙到錢了,才跟著種的,缺乏計劃性與預見性。導致的結果就是,來年水果量大,市場上供大於求,自然地價格就低了,繼而大家都賺不到錢。而在有些年份,水果減產,價格會賣的高一些,但是產量比較少,所以大家也很難掙到錢,同時城市裡的消費者也會感覺到水果價格高。

成立合作社,增強話語權

那麼,要解決這些問題,有哪些好方法呢?

其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一個地區的果農能夠成立合作社。這樣的話,既方便信息交流,提高水果的產量,避免同質化競爭;又可以聯合起來增強自己在市場上的話語權。市場上供需最大程度地接近平衡,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也不至於覺得水果價格過分的高。


瓜果江湖


別說現在確實很多這樣的現象,果農的果實賣不掉,市民卻吃不起水果。就好比拿我們經常吃的桃子來說,我們那邊的桃子在超市裡普遍的三四塊錢一斤,在那些好的顏值高的桃子都七八塊錢一斤。就算是最差的桃子都要兩塊多錢。但是一旦到桃農那裡去,基本上都是五六毛錢,就算最好的桃子也就一塊。雖然這樣但還是賣不出去,有的就乾脆爛在地裡。


其實這樣的現象很多見的,剛才我說的只是大眾視野裡的一個很普遍的一個縮影。商販從農戶那裡收購的價格確實不高,但是一旦它們的各個成本加起來那就很高了,因為每一層都要利潤而且各個領域的包括包裝成本,人工成本,冷藏的成本,最厲害的就是一個運輸的成本,而且在運輸的過程中又有水果的壞掉。這又是要增加了成本的投入,等等的這一系列的成本最終會導致在果農那裡便宜的水果,但卻在城市裡面吃不起的現象!

那就有的人要說了,你可以用電商啊,現在電商那麼發達,什麼淘寶京直接買到那裡多好啊,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還是運輸的成本,現在一公斤的快遞費都是六元以上,就算我們進的水果價格很低,但這樣一加上去也是很高的,再說淘寶這上面也是要賺錢的,也要利潤。

那怎麼解決這樣的情況呢,建議果農首先要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價格意識不要在坐地等價。最後還是希望通過現在強大的網絡營銷推廣,利用互聯網強大的力量整合果農手上的資源,然後再利用互聯網上的信息交流讓水果的價格大眾化透明化,從而讓果農的水果賣出去,我們這些消費者也能收到優惠,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歸心所願



產地水果滯銷,市民去吃不起。這不僅僅是水果的問題,很多農產品都會遇到這個局面,之前典型的“蒜你狠”經典案例,今年的荔枝高價無貨,等等,其共同結果就是:


1、市民買不起,農民不願買;

2、果賤傷農民,果貴傷居民。



生產者和消費者兩頭受損。誰得好處?


市場的追漲殺跌,波動異常,消費者需求無法傳遞到生產終端。結果就是產地生產者為保本,盲目根據當地市場進行出售,一旦看到市場行情上漲,又趕緊停售觀望,期待更好的價格,這樣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越來越高,市民買不起就不去買了不願吃了,這就造成了產地囤著大量的貨,市場上市民買不起。


誰的好處?就是誰!誰想得好處?他也參與。


但是,找到人沒用。為啥?結尾會告訴你。


前個回答主要從信息不暢、渠道不通、認知不同三個方面分析原因:


(一)信息不暢。
生產者只顧埋頭生產,普遍素質偏低,圈子限制,接觸不到需求者;另一邊,消費者不知道哪能買優質農產品,沒有渠道獲得優質的貨源。因為信息差,「要的人找不到,有的人賣不出」一直存在。(二)渠道不通。

生產者到消費者渠道難打通,打不通,這個現象就無法消除。渠道掌握在經銷商、營銷人員手裡,天生就是想獲取差價或高額差價的一群人。因此,如果能打通消費者到生產者的鏈接,事情就迎刃而解了。隨著網絡發達,農民素質提高,這些問題雖然會被慢慢消化,但需要時間。

(三)認知不同
認知不同,價值感不同。農民並不知道自己產品受不受歡迎,也不會塑造產品價值,他們會的只是簡單與市場裡的同類產品價格相比較。沒有價值塑造,消費者即使接觸到優質產品,也不知道這就是難得的稀缺品。




最理想的狀態其實就是,產地直達。


有用的,就是將搭建起從產地直達消費者的通道,誰搭起這個通道,誰就能從中受益,因為是三贏:


生產者獲得應有的

消費者遲到小吃的

搭建者得到能得的



縮小信息差,製造直達車,教育新農民,下一步就是大家需要的努力,盼望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