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特別報道」安徽樅陽境內歷史遺蹟(一)

石溪齊安舊城歷史文化遺蹟

石溪齊安舊城簡述

古屬南巢、居巢、桐國,為古龍舒之地。漢初屬舒縣桐鄉。公元前139東歐王子望內遷,漢武帝封望為廣武侯。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封淮南國王劉安兒子劉不害為陰安侯。 建安十九年(214年)甲申,孫權帥呂蒙及魯肅攻皖。以呂蒙為廬江太守。分桐地為二,其南曰陰安縣,城柳峰山之西。晉時設晉熙郡,陰安縣,公元479年,陰安縣滅。南齊設齊安郡,南梁為晉安,南陳為晉州。隋開皇元年(581)揚廣封為晉王,李徹為齊安郡公總晉王府軍事。唐朝設淮南南道白雲司。宋朝設石溪鎮,石溪務、漕司、白雲六漕。明清時雖沿革複雜,基本上大宥鄉石溪鎮。

漢陰安侯國

據《史記·孝文本紀》記載,高祖十一年(前196),劉邦封嫂子即大哥劉伯夫人為陰安侯。陰安侯封地在今河南省清豐縣境內,廢除國。漢武帝南征後,公元前138年,東歐王歐貞鳴亡。子望舉國內遷,漢武帝封望為廣武侯。《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漢書·淮南王傳》、《漢書·王子侯表上》記載:元光六年(前129年)九月,漢武帝封淮南國王劉安兒子劉不害為陰安侯。《冊府元龜》(卷二百六十三 宗室部·封建第二)記載:“漢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九月,封楚安王子成為杏山侯,不害為浮丘侯”。 《光緒廣雅叢書本》記載:浮丘,淮水東逼浮山,昔也,楚元王受詩於浮丘伯,當亦以地為姓。《漢書·外戚恩澤侯表》“陰安侯不疑,四月丁未以青功封,十二年,元鼎五年(前112年),坐酎金免”。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冬,漢武帝登禮潛之天柱山,浮九江,自潯陽出樅陽,過彭蠡,祀其名山川。據傳漢武帝南巡,射蛟於樅陽,曾居於此。三國時魯肅在此設縣,治於石溪村魯莊,有半邊街、小街嘰。《袁紹傳》記載:審配(?-204),陰安人也。陰安侯國宮殿所在,位於樅陽縣石溪村皇家衝,封地時間起於公元前129年。《桐城縣誌》記載: 建安十九年(214年)甲申,夏四月,孫權帥呂蒙及魯肅攻皖。拔之,獲太守朱光,以呂蒙為廬江太守。(分桐地為二,其南曰陰安縣,城柳峰山之西。其北呂亭左縣,城魯谼山之東。) 張遼救皖,聞城已破,築壘於南峽戌。1691年《重修城隍廟碑記》:“昔呂蒙代魯肅為都督兮,桐之南為陰安,其縣治據於柳峰西麓。”石溪民間歌謠:“章莊府,魯莊縣,皇家衝,金鑾殿”。 呂蒙為廬江太守築新城於石溪北,山河村城隍廟,晉設陰安縣,公元479年5月陰安公劉燮等伏誅,城滅。

「特別報道」安徽樅陽境內歷史遺蹟(一)

(日本長赤水所編《禹貢九州圖》)

(1691年重修城隍廟碑刻)

晉熙郡

《宋書·地理志南豫州》記載:晉熙太守領縣。道光《桐城縣誌》記載:晉熙者,陰安也。晉惠帝時南渡,僑置晉昌郡於石溪,安帝時因避孝武諱改為晉熙郡。《南齊書·州郡志》記載:“晉熙郡:新冶、陰安、懷寧、南樓煩、齊興、太湖左縣。……。”《宋書》記載:晉熙太守,晉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分廬江立。領縣五,戶一千五百二十一,口七千四百九十七。去州陸八百,無水;去京都水一千二百,無陸。懷寧令,晉安帝立。新冶令,晉安帝立。陰安令,漢舊名,屬魏郡,《晉太康地誌》屬頓丘。南樓煩令,《永初郡國》何、徐志無。太湖左縣長,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蠻民立太湖、呂亭二縣,屬晉熙,後省,明帝太始二年復立。(《宋書》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南朝梁 · 沈約)。《南齊書》記載:辛酉,陰安公劉燮等伏誅。(《南齊書》卷二本紀第二 高帝下)。《資治通鑑 》記載:(公元479年4月20日)辛酉,殺宋宗室陰安公燮等,無少長皆死。(《資治通鑑 》作者:司馬光,第135卷【齊紀一】)。樅陽縣石溪村章莊,在劉宋以前為晉熙王府或晉熙太守治所,陰安縣城或在呂蒙築新城後,移治於石溪村北的山河村。

齊安郡

齊受禪,改年號為建元(479年),劉燮由晉熙王降為陰安縣公,後以謀反賜死。齊源於讖緯之說,民間有讖歌雲:“金刀利刃齊刈之”,意即“齊”將取代“劉宋”。陰安改為齊安,遷治於現在的石溪街,此時齊安郡為縣級郡。關於齊安郡、縣設置在《南齊書》同一目錄下有四條:“1、齊安郡 :齊安、始安、義城、南安、義昌、義安 。2、西汝南郡 :北上洛郡、齊安郡 、齊康郡 、招義郡 。右五郡,不見屬縣。3、上庸郡:上庸、武陵、齊安、北巫、上廉、微陽、新豐、新安、吉陽。4、右一郡,縣邑事亡。 弘農郡……壽陽郡……懷寧郡……宋安郡 、齊安郡。凡四十五郡,荒或無民戶” (《南齊書》卷十五 志第七 州郡下)。那就是說全國當時有四個齊安郡、縣,後面一齊安郡,“凡四十五郡,荒或無民戶。”這是因為南齊公元479年4月20日,宋劉燮因不滿南齊的統治,南齊高皇帝蕭道成一怒之下,派號稱二十萬人軍隊進行剿殺。“辛酉,殺宋宗室陰安公燮等,無少長皆死。前豫州刺史劉澄之,遵考之子也,與褚淵……”(《資治通鑑 》作者:司馬光,第135卷【齊紀一】),《南齊書》也有記載。陰安舊城在石溪村與山河村交界。《宋書》地理志南豫州記載:晉熙太守領縣。升明初 (477年),晉熙蠻梅式生起義師斬晉熙太守,並任晉熙太守。 齊安郡直接歸晉熙太守或晉熙王領管,因此,齊安郡為縣級郡。據《晉書》記載:“任忠,字奉誠,549年,侯景之亂,忠率鄉黨數百人,隨晉熙太守梅伯龍討景將王貴顯於壽春,每戰卻敵……會京城陷,旋戍晉熙”。(晉書卷四十三列傳十三),“侯景派侄子侯思穆據守齊安” (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二十五)。姚鼐先生雲:“或在侯景時設過齊州”。南陳時晉熙郡改為晉州,太建七年(575年), 蕭摩訶任晉熙太守。隋開皇元年(581)揚廣封為晉王,李徹為齊安郡公總晉王府軍事,作為他的輔佐。《隋書·卷五十四·列傳第十九》,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設同安郡,齊安郡廢,移治於樅陽縣會宮鄉。開皇元年(581)揚廣封為晉王,齊安郡公李徹總晉王府軍事,作為他的輔佐。潘安仁詩云:“齊都無遺聲,桐鄉有餘謠。”宋代判府御帶馬帥安撫節使太尉孟侯珍翰,題書於浮山隱賢岩石壁上:“昔年道友到齊安,今日重來只一般。訊(手)乘時推出世,淮山深處是浮山。”姚鼐詩云:“故鄉東望隔齊安,馬首才旋去不難。略似霸陵臨渭上,瑟聲清怨走邯鄲。”

「特別報道」安徽樅陽境內歷史遺蹟(一)

(1400年前齊安郡衙門石獅)

淮南道

唐太宗、高宗時治淮南南道於石溪,設白雲司。

石溪鎮

石溪位於通江達淮的一條古水道上,為古代一條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據《水經注》南淮水,為施水。上接羅河、沙溪、冷水關,可達壽春。梁武帝築浮山堰,水淹壽春。古有渭川、伊川、潛川、淮上之稱。下經松江(長河)從樅陽入江,清朝改道經吳家嘰、經湯溝至袁子港出江。

宋朝的鎮與今天的鎮不一樣,鎮為監鎮,負責地方治安,保障務的鹽、茶、酒等監財稅徵收順利進行和錢幣制造,並有軍隊保護。公元965年前後,在齊安舊城設鎮。宋朝為接待來往官員,常派主簿駐此,所以,當時稱石溪齊安為桐城縣東城。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四十八》記載: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甲子癸巳,監舒州石溪鎮酒稅、奉職楊茂盛貸死除名,柳州編管。坐百姓乘馬過務,搜得稅物,笞之致死也。《浮山集》中有《謝監務楊秀才啟》記載。《宋會要輯稿-清-徐松》記載:徽宗大觀六年正月一日,戶部言:“舒州乞罷許公、雙港、石溪三鎮監稅官,將逐務召人買撲。”從之。是後十二月十八日,詔復罷,從本路監司之請。

民國年間,邑紳陳澹然、方培卿、房秩五、史恕卿等44人,聯名上《桐城東南鄉另設縣治呈啟》於省府,擬於東南鄉另建“新桐縣”,縣址擬建在石溪鎮。1949年桐廬縣的縣城準備設在這裡,材料都運來了,因大水而轉移。

石溪務

務,是我國最早的單獨設立的稅務機關。開始於宋初,所謂監當官,“掌場務、庫藏、出納之事,其徵榷場務,歲有定額,以登耗為殿最賞罰。”宋太祖在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六月,又規定:“禁諸州長吏親隨人掌廂鎮局務。”《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這是宋太祖為了削弱地方勢力,在每個州縣設有監務之職,監務直接對朝庭負責,歸轉運通判管轄,官員由朝庭任命並派文職官督職。

石溪務是舒州十九務之一,統轄桐城縣的東、南二鄉。《宋會要輯稿》記載:熙寧十年(公元1068年),舒州十九務之一,石溪務交稅:六百五十七貫一百四十二文。

《宋會要輯稿》記載舒州後改為十三務,石溪務交稅:五千八百二貫七百八十一文。石溪務當時的稅收相當於銅陵縣的稅收,可見當時的經濟狀況。

根據宋史資料記載,常在舊縣或州的地方設漕司,為通判或轉運使駐地。這裡曾是淮南轉運使駐所。

北宋·淮南淮西路石溪鎮標識

石溪刑場

殺人場,是我國古代的刑場。據史料記載和民間說法,石溪齊安舊城,唐朝設淮南南道和白雲司,白雲司屬於刑部管轄,具有行刑、審判、關押犯人的權力。宋朝設白雲六曹,直民國時期止,石溪刑場一直在使用。刑場有斷頭臺二個,石柱一根,料質為紅麻石,有站石一塊,用於綁犯人,邊有雕樓一座。現存斷頭臺一塊,年代久遠,料質為紅麻石,底座為正方形,上方為正方形,底座邊長95釐米,高度55釐米。另一塊底座為正方形,上方為圓形,形式相當,已被村民做房子用了。

監獄設在白柳鎮山河村黑屋裡,有旱牢、水牢、女牢,有的牢房基礎還依稀可辯。在石溪當地還流傳這種說法:你要害事,把你關進黑屋裡。

平山堂

建於北宋。耿天騭,字南仲,生卒待考,與王安石年齡相近。石溪齊安人,著作郎,參軍,平山堂教授,居齊安東城潔歸堂。耿天騭與王安石關係密切。耿天騭弟子時彥,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己未科狀元,見《宋儒學案》。康熙二十二年《桐城縣誌》:東鄉,石溪離城九十里,上則。學堂山離城九十里,上則。炭埠離城九十里,上則。萬安橋離城九十里,上則。《嘉慶廬州府志》(卷五 古蹟下)州志:平山堂,在儒學前,紫芝山上,宋時建。清朝為姚鼐讀書處,桐城派劉大櫆、葉書山、姚範在此講學,姚範和姚鼐居住姚氏草堂,姚鼐九歲至十三歲隨叔父姚範在石溪讀書。宋·晁補之“一釂孤鴻煙雨曲,平山堂上快哉風”。快哉亭位於平山堂前,紫芝山上。郭功甫《學舍》:簿領如棼處處忙,日華偏向此中長。吟餘林表孤雲改,夢覺窗間小雨涼。佩玉上趨承斗極,棹歌深入釣滄浪。何如瀟灑詩書局,不在山林不廟堂。

惜陰亭

陶侃在陰安當縣令。惜陰亭,相傳在樅陽境內有十二座,石溪有二處,一處在石溪小學。另一處是後來的臨皋亭。有“陶母還酢”故事流傳。

羅珦別業

羅珦,(736年—809年)公元755年夏天,羅珦落難時,與母親一路行乞至齊安,由於飢餓和高溫,他們暈倒在一棵梅樹下,獲救後到長安,762年中舉,羅珦當官後,不忘落難時遭遇,就在他當年暈倒的地方建了自己的別墅,在屋後又新栽了許多梅樹、桂花等,稱為梅園,並把他母親安排在別墅里居住,作為自己故鄉,人們稱這個別墅為“羅珦家”。 他為官四十四載,從主管祭祀,一直做到太子賓客,蒞位十六個官職。在百姓心中他崇尚科學,反對迷信,興修水利,藝桑畝畝,關心疾苦。在他的同僚面前是膽識過人,謙虛謹慎,品行端莊,才華出眾。在皇帝眼中他為官清廉,作風正派,高網寬禁,有制有倫。《全唐文·卷478》記載,他在任當廬州刺史時,“入以材能為九卿,典司金谷,由朱邑之課第,循牟融之事任”。封為“太中大夫守太子賓客上柱國襄陽縣開國男賜紫金魚袋。” 為太子賓客。

杜牧停車處

杜牧任廬州刺史和池州刺史時,經常來齊安,留下許多詩篇。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與張祜登高,寫下了《九日齊安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不知道他是愛上這裡風景,還是愛上這裡的姑娘。計有功《唐詩紀事》六五雲:“或曰:荀鶴,牧之微子也。牧之會昌末自齊安移守秋浦時,年四十四,所謂‘使君四十四,兩佩左銅魚’者也。時妾有妊,出嫁長林鄉正杜筠,而生荀鶴”。這個姑娘就是晚唐詩人杜荀鶴的媽媽。世上有詩傳:千古風流杜牧之,詩材猶及杜筠兒。向來稍喜唐風集,今悟樊川是父師。流傳了一段風流佳話。

郭幕堂

郭祥正(約1032~1100),字功父,一作功甫、功輔,號淨空居士。郭功甫家人住石溪齊安城南門口,人稱郭南坡、郭南門、郭南豐、南郭子。為唐朝郭子儀後人,妻子孫氏,子郭承務,一子夭折,一女。皇佑初進士及第,1052年任星子縣主簿,守端住承天寺時,在石溪齊安與王安石結識,受到王安石賞識,歷官秘書閣校理、太子中舍、朝請大夫、殿中丞等。熙寧六年四月為太子中舍,遭謗言。八年(1075)為桐城令籤書保信軍節度判官,管理保信軍水軍,居住在石溪齊安城南門,稱郭幕府。1084年隱居樅陽青山庵,因病住安堂坐化。據傳他一生寫了5000多首詩,在紀曉嵐審核下,留下四分之一不到,其中還有改動現象。存《青山集》30卷,《青山續集》7卷。他的詩風縱橫奔放,酷似李白,人說他“李白後身”,在宋朝詩壇影響很大。他還是山水派畫家,據傳他曾作齊安八景圖,由王鞏題詩,同時精通佛、道禪理。他是集儒、釋、道、畫為一體的一代宗師。郭祥正《郡聚》詩云:幕府多閒暇,城臺避鬱蒸。金盃揮落日,銀椀嚼寒冰。老婦歌猶好,雙鬟舞最能。深宵紅燭短,坐客醉忘興。

清虛堂

清虛堂為王鞏舊居。桐城白楊《王氏宗譜》記載:王鞏(約1048-1017),字定國,又名特,官為左丞相加太子太保,後受貶為同知,這與其它史料提及的不同。《王鞏傳》:“送吏部,與合入差遣”。“秋,按事永安縣”。 永安,桐城設過永安縣,見《桐城縣誌》。在神宗時,隱居仁和裡。王鞏《見山堂》詩云:浮雲開西風,落木下夕陽。誰人步東籬,採菊哦秋光。悠然若有思,此意何可量。南山適當前,翠色摩穹蒼。我心不期見,我眼偶相望。咄哉逐獸夫,泰山空在旁。見山應為峴山,有峴山亭。郭功甫《題清虛堂》詩:河流與淮接,於此一堂成。水色已可愛,主人心更清。魚潛晚日靜,柳落秋空明。本自無塵土,何須歌濯纓。蘇軾《王鞏清虛堂》:清虛堂裡王居士,閉眼觀心如止水。水中照見萬象空,敢問堂中誰隱几。吳興太守老且病,堆案滿前長渴睡。願君勿笑反自觀,夢幻去來殊末已。長疑安石恐不免,未信犀首終無事。勿將一念住清虛,居士與我蓋同耳。

楊傑新屋

楊傑新屋為楊傑舊居。楊傑(約1025—1095),字次公,又字元素,號無為子,祖籍華陰。安居於石溪齊安楊傑新屋。少時有才名,進士及第。治平年以監司出知舒州守。熙寧五年,為禮院檢詳文字。元豐中,官太常博士數任,一時禮樂之事,皆預討論。元豐時參與議論典禮因革,故所為文章多有關於典制。元佑中,為禮部員外郎,出知潤州,除兩浙提點刑獄,晚年拜天衣義懷為師,皈依佛門,住白雲岩,稱然社師。卒年七十。宋朝劉摰《和路秋懷三十韻》無為澤邊悴,更賣橐中裝。《無為集》十五卷,《別集》十卷,《全宋詩》錄其詩一卷,《輔道集》若干卷。

三瑞堂

三瑞堂為吳德常舊居。吳家有“三堂濟美,五桂同芳”之傳。後分支為麻溪、豸嶺、馬埠三支吳。吳德常(約1040-1125年4月8日),又叫德強、德仁,字仲庶,譜記仲華,小名光。先師從於耿天騭,後師從於蘇軾、黃庭堅,擅長篆刻。殿考進士及第,官職為待制、龍圖閣、舒州守、近衛大夫、宋徽侍讀等官職,還作使節出訪。46歲退隱回家,約在1096前後,端王爺趙佶與表哥孟忠厚來石溪,孟忠厚為仲公女婿。因此,佛家得獅子禪。趙佶登位,政和六年(1116年)八月三日,封為提舉太一宮,人稱吳太一。治平三年(1066),吳德常發明指南車,黃庭堅詩云:“得君真似指南車”,題注為治平三年,造指南車。《宋史•輿服志》:徽宗大觀元年(1107)內侍吳德仁又分別製成指南車。宣和六年(1124),宋徽宗欽賜《吳氏族譜序》雲:“朕居藩邸,久知為忠孝望族也”。宋徽宗曾來過三瑞堂。

官池

官池又叫放生池。環池種柳,池上種雙心蓮,中有蓮花墩,墩上有清心亭。杜牧《齊安郡後池絕句》:菱透浮萍綠錦池,夏鶯千囀弄薔薇。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唐·羅隱《官池秋夕》詩云:池邊月影閒婆娑,池上醉來成短歌。芙渠抵死怨珠露,蟋蟀苦口嫌金波。往事向人言不得,舊遊臨老恨空多。松醪作酒蘭為棹,十載煙塵奈爾何。王安石詩云: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後山前處處梅。未即此身隨物化,年年長趁此時來。

峴山亭

羊祜(221年-278年),字叔子。著名戰略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峴山亭是紀念羊續後人羊祜。羊續為廬江守時清正廉潔,有懸魚之譽。羊祜有勤政愛民之謠:蒼峴山中一個祜,芒鞋竹杖灰打股。世人若如羊叔子,不誑代代做知府。

蓮花墩清心亭

清心亭又叫飛霞亭,在官池之中,位於樅陽縣石溪街北。建於唐,1339年重修,元代張仲舉作《清心亭記》。蘇軾《蝶戀花·同安生日放魚,取金光明經救魚事》“泛泛東風初破五。江柳微黃,萬萬千千縷。佳氣鬱蔥來繡戶。當年江上生奇女。一箋壽觴誰與舉。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放盡窮鱗看圉圉。天公為下曼陀雨。”《梁溪漫志·東坡緣在東南》記載:東坡“自儋北歸,愛龍舒風土,欲居焉。乃令郡之隱士李惟熙買田以老。已而得子由書,言桑榆末景,忍復離別。遂欲北還潁昌。”蘇軾《舊隱宅圖》樂天早退今安有,摩詰長閒古亦無。五畝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輞川圖。近聞陶令開三徑,應許揚雄寄一區。晚歲與君同活計,如雲牲鴨散平湖。

葉家墩挹秀亭

挹秀亭在葉家墩之上,又叫一家墩。為古時渡口所在,又叫津亭。唐代詩人耿湋,明代翰林院編修,遷國子司業葉燦修復,並建別墅,其孫桐城派葉書山居住於此。桐城派劉大槐、姚範、姚鼐等文人曾相會於此。

烏龜頭

烏龜頭,在石溪河邊,與浮山中學大門正對,其南有堋頭。為浮丘公釣磯,相傳浮丘在此釣魚,此石東西長約40米。相傳北宋年間,黃庭堅和其叔祖父溥來這裡,拾到一塊丹石,剖開一看,裡面有六個形似烏龜的小石頭,像玉一樣紅光赤亮,後來他把其中的一塊,雕成硯,上呈給中書省,並刻上文字,放在精雕的盒子裡,還能冒出水珠來。《山谷文集》“山谷銘曰:叔祖公溥,得石溪滸,剖璞見龜,以薦書府。靈龜六用,顯一藏五,天資秀溫,韞櫝應雨。” 中國自古就有靈龜應兆說法,比喻有才之士。唐代詩人元稹《酬李六醉後見寄口號》:“潦倒慚相識,平生頗自奇。明公將有問,林下是靈龜。”

古墓

在烏龜頭南的堋頭之上,造型特殊,整個墓體用石灰、糯米、蚌殼、石子、桐油等築成。據說因墓選在水邊,葬時,王家裝了一船糯米來修墓,糯米用完了還在石溪買了十石,沿邊蚌殼全收來建墳。為蘇軾夫人王氏墓廬。據蘇軾“堋頭”帖所記載,為其夫人王氏二十七娘之墓。建於1093年。

蘇軾《祭亡妻同安郡君文》“維元祐八年,歲次癸酉,八月丙午朔,初二日丁未,具位蘇軾,謹以家饌酒果,致奠於亡妻同安郡君王氏二十七娘之靈。嗚呼!昔通義君,沒不待年。嗣為兄弟,莫如君賢。婦職既修,母儀甚敦。三子如一,愛出於天。從我南行,菽水欣然。湯沐兩郡,喜不見顏。我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須,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幹。旅殯國門,我實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

「特別報道」安徽樅陽境內歷史遺蹟(一)

(蘇軾“堋頭”帖)

蘇拓夫烈士故居

蘇拓夫(1905—1942),原名疏仁安,字冠中、化名蘇野夫、蘇貫中、王冠卿等,出生石溪街。1927年他從武漢回來創建桐城縣黨組織,同年,在石溪成立第一個黨總支,並任書記。1931年初,開闢了銅、繁、無革命根據地,任中共銅陵特別支部書記,中共銅(陵)繁(昌)無(為)縣委書記,中共涇(縣)旌(德)太(平)縣委書記,中共青陽縣委創始人之一。中共銅陵市委第一任書記。

烈士史皖光

史皖光,待考。

狀元牌坊

狀元牌坊建於宋,為狀元時彥牌坊,地方籌款興建。清初,市民拉柴,因馬車狂奔而撞毀。

時彥(?—1107),字邦彥,古河南人。祖父時旦,戶部侍郎,鎮壓李順起義,其墓葬古藤南郊。父時天啟,字夢珙,舉進士,知桐城,住居樅陽會宮鎮時莊,稱為大宥之孫。“學堂石”為時彥少年讀書處。其孫時檄,字定國,和州令,浮山有時檄石刻。時彥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己未科狀元。任過官職有籤判,奉議郎、秘閣校理、權發遣河東路提點刑獄、右司員外郎、開封尹。存詩詞各一首。徽宗即位(1101),召為吏部員外郎,擢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以直龍圖閣為河東轉運使,加集賢殿修撰,知廣州,未及赴任,拜為吏部侍郎,徙戶部,為開封府尹。當時,都城開封苦於盜賊橫行,治安混亂,時彥強化治安,使開封城坊邑寧靜,盜賊斂跡,監獄屢空。數月之後,遷工部尚書,進吏部。不久,病逝於任上。

《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五選舉志》:時丹立興化人,宣議郎時彥興化人,宋時會宮鎮街角村駐軍,為興化軍。宋·郭祥正《寄題東城耿天騭歸潔堂》:潛心唯丘軻,弟子並時彥。時彥為耿天騭學生。

《林間錄》:宗道者,不知何許人也。往來舒蘄間,多留於投子。性嗜酒,無日不醉。村民愛敬之,每餉以醇醪。居一日,方入浴,聞有尋宗者,度其必送榼至,裸而出,得酒徑去。人皆大笑,而宗傲然不怍。嘗散衣下山,有逆而問者,曰:“如何是道者家風?”對曰:“袈裟裹草鞋。”“意旨如何?”曰:“赤腳下桐城。”陳退夫初赴省闈,過宗,戲問曰:“衿此行欲作狀元,得否?”宗熟視曰:“無時即得。”莫測其言也。而退夫果以第三名上第。時彥作魁,方悟“無時”之語。宗見雪竇,而超放自如,言法華之流也。據《羅湖野錄》:“湖州上方岳禪師。少與雪竇顯公結伴遊淮山。聞五祖戒公喜勘驗”。雪竇在浮山修禪。姚鼐詩云:希光時彥今多少,籬溷辛勤悵賦成。

狀元牌坊“恩榮”篇 浮山石刻

孝子牌坊

疏自悅 (1776一?)字孔玉,號仿晉,石溪鎮人。6歲喪父,伯父收其為繼子。少時入塾讀書,勤奮好學;歸家代伯父耕種,勞作不息。年長訓蒙,放棄厚薪而舍遠就近,便於照顧伯父和生母。二老患病,他以單方草藥醫治,並割股制湯以進,悉心調養,百般護理,直至病癒。嘉慶八年頒旨,“賜銀三十兩”,並列“在忠孝祠內題名設位,鐫刻姓氏載入本府州縣誌書。”毀於1969年。過去文官來時下轎,武官下馬,表示對石溪孝道的尊敬。如今的石溪人還是尊老孝慈,善友禮朋。

貞潔牌坊群

貞潔牌坊群在石溪街後。

譙樓

譙樓又叫四牌樓,為打更更樓。年代無考。在石溪古鎮。

字紙樓(字紙樓為文人字紙焚燒處。年代無考)

碉樓(碉樓有二座,一處在石溪渡口,一處在刑場)

嶽王廟

嶽王廟,為齊安城皇廟,在石溪渡口與碉樓相緊。

環翠山房

李公擇北宋時在舒州時當中丞官在石溪所居的山房,分東西二處,東邊的房子為李公擇辦公和會客之所。西邊為廚房和吃飯以及侍者和來客住的地方。人稱李公麟、李公擇、李公寅為“龍眠三李”。

大師堂

大師堂,宋時稱蘇米齋。坡受貶來齊安,蘇東坡居住在李公擇環翠山房東邊,後來人們稱為“大師堂”。李公麟、李公寅、張子健、米芾、法遠、佛印(法演)、蘇轍等前來看望和安慰他。據《醒世恆言·佛印師四調琴娘》記載“佛印時時把佛理曉悟東坡,東坡漸漸信心。”受到佛印的開悟,蘇軾皈依佛法,稱“東坡居士”。東坡八首之一:“種棗期可剝,種松期可斫。事在十年外,吾計亦已愨。十年何足道,千載如風雹。舊聞李衡奴,此策疑可學。我有同舍郎,官居在灊嶽。遺我三寸甘,照座光卓犖。百栽倘可致,當及春冰渥。想見竹籬間,青黃垂屋角。” “東坡居士”來源於此。《惜抱軒全集》記載,姚鼐少年時期曾與貢生方縯龍家在裡玩。宋·楊冠卿《齊安 其一》雲:寂寞東坡對竹樓,兩公陳跡是前修。津亭倚柁還商子,雪後獨為江上游。

蘇軾《蝶戀花*暮春別李公擇》“簌簌無風花自墮。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一點橫雲破。路盡河回人轉舵。繫纜漁村,月暗孤燈火。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

小師堂

小師堂,在環翠山房西邊。李公擇是黃庭堅舅父,黃庭堅來時居住和讀書,人稱“小師堂”。又稱黃庭堅讀書處。西邊有洗墨池。黃庭堅《贈隱清寺正禪師》雲“清隱開山有勝緣,南山松竹上參天。擗開華嶽三峰手,參得浮山九帶禪。水鳥風林成佛事,粥魚齋鼓到江船。異時折腳鐺安穩,更種平湖十頃蓮”。清隱禪師雲:“參得浮山九帶禪,歸時自有歸家路”。九帶禪,見民國版《詞源》。

《和子瞻內翰題公擇舅中丞山房》:“幽人八座復中臺,想見書堂山杏開。四十餘年僧屈指,時因秋雁寄聲來。”

雪堂

雪堂建於宋代,位於石溪村齊皋。蘇東坡受貶後,先在大師堂居住,後在齊皋得荒田數畝,以耕自給,並全家從大師堂移居於雪堂南邊六十米居住。其間與雪堂行公,雲居祐禪師關係非常好。蘇東坡受貶時,經常與祐禪師等談經論道,不時向祐禪師借火石,而祐禪師因為蘇東坡晚上要看書,也時常把香油、蠟燭提供給蘇東坡使用。《羅湖野錄》記載“淮南祐上座者。歷叢席最久。而儕輩推重之。客鼎州天王寺。以道自牧。人不得而親疏。居無何。語眾曰。吾去矣。或有謂其戲也。以故迫之求頌。即索毫楮大書曰。來不入門。去不出戶。打破虛空。更無回互。拍手呵呵歸去來。白雲散盡青山露。乃趺坐奄盡。主事以其未錄道具。亟呼撼之。祐復開目舉手以謝曰。不致上累。善為保重。是時郡守蘇公亦往致敬。撫其遺體曰。可謂了事衲僧也。” 演繹了儒釋之間一段深情厚意的佳話。《雪堂問潘邠老》見《蘇東坡文集》。

臨皋亭

建於晉朝,為惜陰亭。在大師堂對面黃土岡上,現屬於石溪村徐七組。臨皐閒題:臨皐亭下八十數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聞範子豐新第園池,與此孰勝?所以不如君子,上無兩稅及助役錢爾。

齊安驛

齊安驛又叫石溪驛,在石溪南門口。建於晉代以前,全部以石頭壘砌而成,面積約40多平方米,二間,也為軍事崗亭。王安石《題齊安驛》日淨山如染,風暄草欲薫。梅殘數防雪,麥漲一川雲。元代張翥《夜過石溪驛》:籃輿搖醉夢,軋軋過前岡。木落風聲碎,行人月影長。遠村時見火,沾露忽零裳。一笑方言異,前塗殊未央。

摩旗墩

摩旗墩又叫摩旗地,石溪大圩摩旗墩為廣武侯屯兵處。建元三年(前138)閩越圍東甌,東歐王歐貞鳴亡。子望舉國內遷,漢武帝封望為廣武侯。為古代軍事營地。

駐馬墩

在許潭圩。相傳三國時期魯肅、呂蒙駐軍於此。為孫權水上大營,與對面街角大營成犄角之勢。每個朝代戰爭都有駐軍把守。

牛山

牛山為蒼峴山向北延伸的山,有牛頭、牛頸、牛耳、牛眼。從浮山向東看,其倒影像一頭牛浮在水中。1949年3月,解放軍某師在牛頸上召開全師渡江動員大會,有萬餘人參加,並進行火炮演練,滿地紅旗獵獵,戰歌響徹雲霄,場面非常壯觀。

藏船灘

藏船灘在石溪與邊山交界處的橋頭圩,以前橋上有屋,進出的船經過橋下,又叫藏船屋,為古代戰船隱藏的地方。橋頭圩有石亭一座,牌坊一座。其岩石上留有古代深深的車輪痕跡。

水上派出所

1949年2月解放進駐石溪,並舉行了入城儀式。3月成立設立桐廬縣水上派出所,駐地為石溪下街頭大廟。

王氏宗祠

王家祠堂為碳埠三槐王氏宗祠,在石溪村王祠。

徐氏享堂

徐氏享堂為石溪徐氏分祠,在石溪村徐山組。

許氏宗祠

許氏宗祠位於石溪許潭。

梅樹庵

羅珦子羅讓在別墅後裁梅樹為梅園,在園裡一處舊房基蓋了三間房子,還請了看梅園的人,按一定時間祭祀梅神。相傳舊房基為漢代梅福曾隱居於此。後來這看梅園裡房子成了庵堂,叫梅樹庵,又叫梅子庵。解放後建石溪小學。

放生庵

舊址在石溪小學,解放後搬遷到石溪小學後巉山。每逢節日,周邊信男信女前來禮拜,香菸縈繞,人群絡繹不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