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乾隆退位後的生活如何?

程老師侃史


回答者:嶽忠豪,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乾隆在位時就經常表示要生前歸政,並最終確定於乾隆六十年乙卯正式退位,親政不超過六十年以示對聖祖康熙帝執政六十一年的崇敬。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三日,即他登基60週年的紀念日當天,乾隆宣佈皇十五子永琰為太子,明年改元嘉慶,並確定歸政後的政策“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仍躬親指教”,後來又規定退位後為太上皇仍稱朕,新皇帝稱嗣皇帝,太上皇壽誕稱萬萬壽,嗣皇帝稱萬壽,臣下奏章,太上皇高三格抬寫,皇帝高兩格抬寫。這種“天有二日,民有二主”的情況,可以說單就禮制而言,乾隆的政治待遇不降反升,大權並未鬆手,嘉慶也還在“實習期”。

(晚年乾隆)

乾隆的規定並不是純粹擺設,嘉慶元年太上皇傳位後不久,湖廣總督畢沅奏摺即不按規定格式書寫,“仰副聖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注盼捷音。”將太上皇放於皇帝之後,無意之間冒犯了乾隆的權威而遭降旨斥責,並“交部議處”。乾隆的憤怒不止是為了懲罰畢沅,更是為了敲打一切對這個太上皇定位不清的臣僚。而乾隆的聖旨中也明明白白交代了嘉慶的地位“嗣皇帝敬聆訓誨,隨同學習”。朝鮮使臣稱嘉慶“侍座太上皇太皇喜則亦喜,笑則亦笑”,附屬地位一目瞭然。後來乾隆丟掉“歸政”二字,代以“訓政”,有學者稱其為“禪而不退,退而不休”,可謂點明瞭實質。

(嘉慶)

而面對用人決斷、經濟軍事大權一決於太上皇的局面,嘉慶皇帝羽翼未豐也不敢造次,只能默默等待,韜光養晦。有人說太上皇“退而不休”的策略和珅貢獻很大,而且和珅也被加官進爵替太上皇操控朝政,被稱為“二皇帝”。果真如此,那麼可以想象嘉慶對於和珅的仇恨,也很好理解日後對和珅的殘酷清算。當乾隆依舊盼望九十大壽來臨“躬率王公大臣舉行慶典”之時,卻突然於嘉慶四年晏駕西遊,也留下了一個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

(和珅)

參考文獻:

1、唐文基,羅慶泗:《乾隆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2、高換婷:《嘉慶王朝》,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年。

3、李國榮:《乾隆的太上皇生活》,《領導文萃》1996年第8期。

4、朱誠如:《乾隆建儲與訓政述評》,《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4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季我努學社


乾隆的退休,可以說是非常不情不願的。

最開始,是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東巡時有個叫金從善的秀才攔路上書,要求乾隆立儲。乾隆對此事非常生氣,覺得天下人以為他不立儲,是因為貪戀皇帝權位(不過事實上確實如此)。

所以那個時候,乾隆就做了一個承諾,說自己的爺爺康熙在位61年,如果自己在位60年,也就是85歲的時候還沒死,就把皇位傳給其中一位皇子。當年乾隆說這話時,可能沒想到自己真的活了那麼長時間,但答應的事情不能反悔,只好辦了個禪讓典禮,把皇位傳給了十五子顒琰,即嘉慶皇帝。

一、

乾隆退休之前,先是確定了太上皇和新任皇帝之間的關係:

一、丙辰年歸政,嗣皇帝登極。頒發傳位詔書一道,鈐用太上皇帝之寶,次用皇帝之寶。所有恩詔條款,一體敘入。
一、太上皇帝諭旨。稱為敕旨。
一、太上皇帝仍稱朕字。
一、丙辰年太上皇帝起居注,嗣皇帝起居注,交該衙門敬謹分纂。

一、題奏行文。凡遇天祖等字,高四格抬寫,太上皇帝高三格抬寫,皇帝高二格抬寫。
一、恭遇太上皇帝慶節稱萬萬壽,嗣皇帝慶節稱萬壽。
一、恭遇太上皇帝萬萬壽慶節,及元旦、冬至令節賀表,嗣皇帝萬壽慶節,及令節賀表,俱由內閣撰擬表式,一體頒發遵照。
一、丙辰年恭進列祖、列宗、實錄,交內閣循照向例,按期於嗣皇帝前恭進。
一、丙辰年恭遇大祀,由各該衙門具題,嗣皇帝親詣行禮,其中祀小祀應行分別親詣恭代之處。俱循照向例題請。
一、經筵、耕耤、大閱、傳臚、各典禮,屆期由各該衙門奏請嗣皇帝循例舉行。
一、恭遇太上皇帝萬萬壽慶節令辰,一切典禮應用樂章,另行恭擬,交樂部遵用。
一、恭遇太上皇帝嗣皇帝慶節令辰,及掖輦巡幸地方,內外大臣,恭遞慶賀請安摺,俱繕備二分呈遞,其隨奏事件請安摺,俱照常繕備一分,呈進嗣皇帝批閱。
一、外廷筵宴,由各該衙門、循例奏請嗣皇帝、恭奉太上皇帝親御宴座,嗣皇帝侍坐,一切儀注,臨時具奏。
一、各部院衙門題本改簽放缺奏派各項差使,俱循例題奏,恭候嗣皇帝批閱遵行,其各部院衙門、及各省題奏事件,俱照常式恭繕皇上睿鑑字樣,後書嘉慶年號,按照向例呈進,不必繕備二分。

一、御門聽政,嗣皇帝折本示期遵辦。
一、鄉會試、殿試、朝考、散館、及一切考試題目,由各該衙門循例奏請嗣皇帝命題考試。
一、嗣皇帝登極後,應請太上皇帝敕旨,冊立皇皇,所有應行典禮,交各該衙門循例遵行。
一、丙辰年元旦,奉先殿、堂子、行禮。在未傳位以前,皇太子隨皇上行禮。
一、陛見文武大員、及新授道府以上,具摺恭請太上皇帝恩訓,嗣皇帝恩訓。
一、丙辰新正遞丹書克,仍系奏太上皇帝詞句,且有賀六十年國慶之事,應請仍於太上皇帝前恭遞。

上面這道諭旨有點長,總結起來,就是乾隆退而不休。

在歷史上,很多太上皇都是空架子,不掌握實際權力。但在乾隆這裡,太上皇仍然掌握大權,而皇帝只在日常普通事務上給太上皇分勞。實際上乾隆和嘉慶之間,更像是古時候皇帝和皇太子之間的關係。

二、

其實乾隆禪位給嘉慶時,年事已高,精力已衰,處理不了多少事務,因而主要也是依靠和珅來操持國政。朝鮮的《李朝實錄》記載,乾隆退休之後,“太上皇容貌力氣,不甚衰耄,而但善忘比劇。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故侍御左右眩於舉行,而和珅之專擅甚於前日,人皆側目,莫敢誰何雲。”

乾隆以這樣的身體狀況,本來該退休就好好退休,頤養天年。但乾隆卻死死抓住權力不放,導致自己有權使不了,嘉慶想做事卻又無權,結果給和珅鑽了空子,在接下來的3年多時間裡操持國政,繼續消耗著清朝的國運。


搞哥讀史


乾隆帝絕對是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太上皇!

歷史上的皇帝手握大權,幾乎沒有哪個皇帝會有心甘情願地交出手中至高無上的權利。除非形勢所迫,不得不交出權利。如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後令武將尉遲恭去凜告唐高祖李淵。此時唐高祖李淵正和大臣們在湖上泛舟,聽聞太子被殺氣中悲涼,卻也無可奈何。面對尉遲恭等人的逼迫,只好順驢下坡策立李世民為太子。一個月後,李世民登基為帝即為唐太宗,而李淵則成為太上皇;唐中葉,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安史之亂”。叛軍一路勢入破竹,攻陷居庸關,即而威協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帶著楊貴妃倉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將士們攔下,即而在靈武稱帝,即為唐肅宗。遠在四川的唐玄宗鞭長莫及,只得承認即成事實。被唐肅宗尊為太上皇。

這兩位太上皇待遇並不怎麼樣,唐高祖飽受喪子之痛,其後迷跡上了彈琵琶,與太宗皇帝之間的嫌隙至死也沒有冰釋;回到長安的唐玄宗則被唐肅宗搬到了冷宮居住,唐肅宗將伺俸唐玄宗多年的高力士攆走,不允許大臣們見唐玄宗。唐玄宗最後以悽慘悲冷的心情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乾隆皇帝無疑是最幸運的!乾隆帝接手大清時,經康熙,雍正兩朝治理,天下承平,府庫充盈,百業興盛,吏治清明,百姓生活富足而安定。乾隆帝也是一個非常傑出的君王,在他的治理下,大清走向鼎盛!平定準葛爾,平定大,小金川之亂……進一步維護了國家領土的完整。

時光如逝,眨眼間己經到了乾隆六十年,已經八十五歲高齡的乾隆帝已經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長壽的皇帝,而且在位時間之長也時直逼其皇爺爺-康熙帝。然而,即位前乾隆帝曾發誓,在位時間不得超過聖祖爺康熙。而這條誓言則當著天下人和眾位大臣們信誓旦旦地說過。此時,乾隆帝陷入兩難地界,內心十分糾結。有心不遵守吧!有怕天下人說自己言而無信,貽笑後世;遵守吧!心裡又捨不得,以後自己就退下來了。

最終細慮再三的乾隆帝不得不交出手中的權柄!

嘉慶元年(1796)正月,顒琰正式登基即皇帝位。這一天,在太和殿舉行了十分隆重而又熱烈的儀式,乾隆皇帝親手將“皇帝之寶”授給顒琰,並由禮部、鴻臚寺等官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了太上皇帝的傳位詔書,從此,顒琰就成為嘉慶皇帝了

然而,事情並不如此簡單,有了皇帝之名的顒琰卻沒有皇帝之權,儘管“皇帝之寶”已傳人他的手中。在此後的三年多時間裡,朝廷大權仍然掌握在其父太上皇帝手中,嘉慶只是一整天聆聽太上皇聖訓,隨太上皇侍遊陪宴的嗣皇帝。幾乎所有政事都需要通過乾隆帝首肯才可以辦理。官吏的任免嘉慶帝更是無權作主,凡有官員任免必須請示太上皇聖斷。

細細品評乾隆皇帝的禪位之舉,其得有三:一是兌現了他即位之初的諾言,撈得了如期歸政、說到做到、不失信的美名。二是得到了一個真正的嗣皇帝幫忙,料理一些繁雜細事,有益於他的身休健康。三是最關鍵的,即仍然大權在握。

在其後的三年多里,身為太上皇的乾隆帝一直是退而不休,緊緊地抓住皇帝權柄不放,直到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刻!




鋒楓2016


乾隆帝退位後讓位不讓權,大事自己抓,小事嘉慶做,天天小宴,三天大宴的,生活的不要太滋潤。

嘉慶帝做為嗣皇帝,不如說是侍皇帝,就是服侍乾隆皇帝的皇帝,只能處理一些瑣碎小事尋常事件並奉旨行事,乾隆皇帝仍然乾綱獨攬,朝廷大政、內外奏章都由太上皇主宰。

嘉慶初年不過是乾隆晚年的餘續而已,所謂乾隆禪位不過是他忽悠人的把戲,他可不是去南宮頤養天年,優遊無為,而是藉著禪位一舉三得,其一兌現諾言,我說六十年退位就退位,以誠待天下;其二依舊大權在握;其三擺脫瑣碎小事,有利於自己延年益壽。

這樣的退位何樂而不為?這樣的上皇生活誰會不要呢?

只是坑苦了嘉慶帝,那啥,老子傳位給你就夠你偷樂了,給你創下這乾隆盛世就等你坐享其成好了有啥苦的。至於官吏貪腐軍被廢弛烽煙四起?乾隆閉著眼看不見!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乾隆的晚年生活還是很豐富的,雖然到了晚年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自居,但是其實還是一直由乾隆掌握著權力。作為一位有偉大抱負的皇帝,他的大部分時間雖然花在了朝政上面。但是乾隆也是一位非常懂得養生,有情趣的皇帝,這是因為這些他才會那麼的長壽。對於乾隆的晚年生活,大部分還是在紫禁城和京城中。



現在從飲食、藝術、體育等多個方面介紹乾隆的晚年生活。

一、飲食健康

1、飲食結構

(1)燕窩是必備之品

一直以來,乾隆都有飲食燕窩,而且種類繁多、像燕窩這種東西不能一次性吃太多,也不能好多天才吃一次,所以貴在堅持。我們可以從《清宮御膳》中看到,乾隆日常所吃的菜餚中有很多與燕窩相關的菜類。比如燕窩紅白鴨子、燕窩蓮子扒鴨、燕窩炒雞絲、燕窩拌白菜、燕窩八仙湯等等。老人吃多了燕窩自然是有益氣強身的功效。



(2)主食以豬羊肉雞鴨為主

而乾隆又是滿族人,自然豬羊肉雞鴨吃的比較多,這些都是在《清宮御膳單》中有所記載。



(3)奶茶是常喝的飲品

奶茶也是乾隆常喝的東西,一來奶茶本身就是滿族的習慣,二來奶茶也是乾隆喜歡的飲品。

奶茶喝多了多身體還是不錯的,奶茶可以去油膩,提神,當然他們的那個奶茶和我們現在奶茶店裡的奶茶是不會一樣的東西。



(4)乾隆也喜歡,飲茶,他也經常飲茶,茶的好處自然不用多說。



2、藝術活動

(1)乾隆酷愛作詩

乾隆很喜歡作詩,而且每次作詩都是和自己的功績有關,他的功績幾乎都可以從御詩中看出來,乾隆自詡是十全老人,所以在乾隆82歲的時候還寫了《十全記》。或許也正是因為他愛寫詩,所以在晚年的時候他的思維還是很敏捷。



(2)喜歡書法

乾隆除了喜歡寫詩外還喜歡書法。他留下的書法作品比很多帝王都多,留下的數量數不勝數。一直到了晚年,乾隆還保持了寫書法,晚年的時候乾隆一直練書法陶冶情操。



(3)熱衷收藏

乾隆在位時的收藏也是很豐富,不僅在數量龐大,而且種類非常的多,書畫自然不必說,除了書畫外還有玉器、陶器、如意、鐘錶、西洋古玩、漆器。乾隆這個愛好讓自己開闊了眼界,放鬆了心情。

三、宮廷娛樂

(1)觀看宮廷樂舞

乾隆晚年的時候十分喜歡慶隆舞。這種舞一般是在冬至、元旦之類的重大節日的時候表演來助興的。晚年的時候,乾隆不僅喜歡看,還對這種舞蹈進行改革和創新,所以這種舞蹈的發展乾隆功不可沒。

(2)參與戲曲

晚年的乾隆也積極參與戲曲活動。戲曲一般都是節日或者接待外賓,都會戲曲演藝活動。比如乾隆在七十壽辰的時候,朝鮮的使節前來祝壽,史冊中就有記載當時的演藝場景。



(3)觀看火戲表演

乾隆時期,煙火發展到比較完善的時期,人一老就害怕孤獨,乾隆也不例外,老人都愛熱鬧,所以經常和大臣們一起看煙花。



四、體育方面

(1)冰嬉

乾隆晚年喜歡看冰嬉,這種體育運動是在冰上進行表演、比賽等等



(2)觀射

清朝是騎射定天下,所以騎馬射箭是他們自古來的傳統。乾隆晚年的時候也喜歡觀射。

五、禮佛

晚年的時候,乾隆也喜歡精心禮佛和修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