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乾隆退位后的生活如何?

程老师侃史


回答者:岳忠豪,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乾隆在位时就经常表示要生前归政,并最终确定于乾隆六十年乙卯正式退位,亲政不超过六十年以示对圣祖康熙帝执政六十一年的崇敬。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三日,即他登基60周年的纪念日当天,乾隆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明年改元嘉庆,并确定归政后的政策“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仍躬亲指教”,后来又规定退位后为太上皇仍称朕,新皇帝称嗣皇帝,太上皇寿诞称万万寿,嗣皇帝称万寿,臣下奏章,太上皇高三格抬写,皇帝高两格抬写。这种“天有二日,民有二主”的情况,可以说单就礼制而言,乾隆的政治待遇不降反升,大权并未松手,嘉庆也还在“实习期”。

(晚年乾隆)

乾隆的规定并不是纯粹摆设,嘉庆元年太上皇传位后不久,湖广总督毕沅奏折即不按规定格式书写,“仰副圣主宵旰勤求,上慰太上皇注盼捷音。”将太上皇放于皇帝之后,无意之间冒犯了乾隆的权威而遭降旨斥责,并“交部议处”。乾隆的愤怒不止是为了惩罚毕沅,更是为了敲打一切对这个太上皇定位不清的臣僚。而乾隆的圣旨中也明明白白交代了嘉庆的地位“嗣皇帝敬聆训诲,随同学习”。朝鲜使臣称嘉庆“侍座太上皇太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附属地位一目了然。后来乾隆丢掉“归政”二字,代以“训政”,有学者称其为“禅而不退,退而不休”,可谓点明了实质。

(嘉庆)

而面对用人决断、经济军事大权一决于太上皇的局面,嘉庆皇帝羽翼未丰也不敢造次,只能默默等待,韬光养晦。有人说太上皇“退而不休”的策略和珅贡献很大,而且和珅也被加官进爵替太上皇操控朝政,被称为“二皇帝”。果真如此,那么可以想象嘉庆对于和珅的仇恨,也很好理解日后对和珅的残酷清算。当乾隆依旧盼望九十大寿来临“躬率王公大臣举行庆典”之时,却突然于嘉庆四年晏驾西游,也留下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

(和珅)

参考文献:

1、唐文基,罗庆泗:《乾隆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2、高换婷:《嘉庆王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

3、李国荣:《乾隆的太上皇生活》,《领导文萃》1996年第8期。

4、朱诚如:《乾隆建储与训政述评》,《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4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乾隆的退休,可以说是非常不情不愿的。

最开始,是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东巡时有个叫金从善的秀才拦路上书,要求乾隆立储。乾隆对此事非常生气,觉得天下人以为他不立储,是因为贪恋皇帝权位(不过事实上确实如此)。

所以那个时候,乾隆就做了一个承诺,说自己的爷爷康熙在位61年,如果自己在位60年,也就是85岁的时候还没死,就把皇位传给其中一位皇子。当年乾隆说这话时,可能没想到自己真的活了那么长时间,但答应的事情不能反悔,只好办了个禅让典礼,把皇位传给了十五子颙琰,即嘉庆皇帝。

一、

乾隆退休之前,先是确定了太上皇和新任皇帝之间的关系:

一、丙辰年归政,嗣皇帝登极。颁发传位诏书一道,钤用太上皇帝之宝,次用皇帝之宝。所有恩诏条款,一体叙入。
一、太上皇帝谕旨。称为敕旨。
一、太上皇帝仍称朕字。
一、丙辰年太上皇帝起居注,嗣皇帝起居注,交该衙门敬谨分纂。

一、题奏行文。凡遇天祖等字,高四格擡写,太上皇帝高三格擡写,皇帝高二格擡写。
一、恭遇太上皇帝庆节称万万寿,嗣皇帝庆节称万寿。
一、恭遇太上皇帝万万寿庆节,及元旦、冬至令节贺表,嗣皇帝万寿庆节,及令节贺表,俱由内阁撰拟表式,一体颁发遵照。
一、丙辰年恭进列祖、列宗、实录,交内阁循照向例,按期于嗣皇帝前恭进。
一、丙辰年恭遇大祀,由各该衙门具题,嗣皇帝亲诣行礼,其中祀小祀应行分别亲诣恭代之处。俱循照向例题请。
一、经筵、耕耤、大阅、传胪、各典礼,届期由各该衙门奏请嗣皇帝循例举行。
一、恭遇太上皇帝万万寿庆节令辰,一切典礼应用乐章,另行恭拟,交乐部遵用。
一、恭遇太上皇帝嗣皇帝庆节令辰,及掖辇巡幸地方,内外大臣,恭递庆贺请安摺,俱缮备二分呈递,其随奏事件请安摺,俱照常缮备一分,呈进嗣皇帝批阅。
一、外廷筵宴,由各该衙门、循例奏请嗣皇帝、恭奉太上皇帝亲御宴座,嗣皇帝侍坐,一切仪注,临时具奏。
一、各部院衙门题本改签放缺奏派各项差使,俱循例题奏,恭候嗣皇帝批阅遵行,其各部院衙门、及各省题奏事件,俱照常式恭缮皇上睿鉴字样,后书嘉庆年号,按照向例呈进,不必缮备二分。

一、御门听政,嗣皇帝折本示期遵办。
一、乡会试、殿试、朝考、散馆、及一切考试题目,由各该衙门循例奏请嗣皇帝命题考试。
一、嗣皇帝登极后,应请太上皇帝敕旨,册立皇皇,所有应行典礼,交各该衙门循例遵行。
一、丙辰年元旦,奉先殿、堂子、行礼。在未传位以前,皇太子随皇上行礼。
一、陛见文武大员、及新授道府以上,具摺恭请太上皇帝恩训,嗣皇帝恩训。
一、丙辰新正递丹书克,仍系奏太上皇帝词句,且有贺六十年国庆之事,应请仍于太上皇帝前恭递。

上面这道谕旨有点长,总结起来,就是乾隆退而不休。

在历史上,很多太上皇都是空架子,不掌握实际权力。但在乾隆这里,太上皇仍然掌握大权,而皇帝只在日常普通事务上给太上皇分劳。实际上乾隆和嘉庆之间,更像是古时候皇帝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

二、

其实乾隆禅位给嘉庆时,年事已高,精力已衰,处理不了多少事务,因而主要也是依靠和珅来操持国政。朝鲜的《李朝实录》记载,乾隆退休之后,“太上皇容貌力气,不甚衰耄,而但善忘比剧。昨日之事,今日辄忘,早间所行,晚或不省。故侍御左右眩于举行,而和珅之专擅甚于前日,人皆侧目,莫敢谁何云。”

乾隆以这样的身体状况,本来该退休就好好退休,颐养天年。但乾隆却死死抓住权力不放,导致自己有权使不了,嘉庆想做事却又无权,结果给和珅钻了空子,在接下来的3年多时间里操持国政,继续消耗着清朝的国运。


搞哥读史


乾隆帝绝对是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太上皇!

历史上的皇帝手握大权,几乎没有哪个皇帝会有心甘情愿地交出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利。除非形势所迫,不得不交出权利。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令武将尉迟恭去凛告唐高祖李渊。此时唐高祖李渊正和大臣们在湖上泛舟,听闻太子被杀气中悲凉,却也无可奈何。面对尉迟恭等人的逼迫,只好顺驴下坡策立李世民为太子。一个月后,李世民登基为帝即为唐太宗,而李渊则成为太上皇;唐中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叛军一路势入破竹,攻陷居庸关,即而威协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将士们拦下,即而在灵武称帝,即为唐肃宗。远在四川的唐玄宗鞭长莫及,只得承认即成事实。被唐肃宗尊为太上皇。

这两位太上皇待遇并不怎么样,唐高祖饱受丧子之痛,其后迷迹上了弹琵琶,与太宗皇帝之间的嫌隙至死也没有冰释;回到长安的唐玄宗则被唐肃宗搬到了冷宫居住,唐肃宗将伺俸唐玄宗多年的高力士撵走,不允许大臣们见唐玄宗。唐玄宗最后以凄惨悲冷的心情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乾隆皇帝无疑是最幸运的!乾隆帝接手大清时,经康熙,雍正两朝治理,天下承平,府库充盈,百业兴盛,吏治清明,百姓生活富足而安定。乾隆帝也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君王,在他的治理下,大清走向鼎盛!平定准葛尔,平定大,小金川之乱……进一步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

时光如逝,眨眼间己经到了乾隆六十年,已经八十五岁高龄的乾隆帝已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长寿的皇帝,而且在位时间之长也时直逼其皇爷爷-康熙帝。然而,即位前乾隆帝曾发誓,在位时间不得超过圣祖爷康熙。而这条誓言则当着天下人和众位大臣们信誓旦旦地说过。此时,乾隆帝陷入两难地界,内心十分纠结。有心不遵守吧!有怕天下人说自己言而无信,贻笑后世;遵守吧!心里又舍不得,以后自己就退下来了。

最终细虑再三的乾隆帝不得不交出手中的权柄!

嘉庆元年(1796)正月,颙琰正式登基即皇帝位。这一天,在太和殿举行了十分隆重而又热烈的仪式,乾隆皇帝亲手将“皇帝之宝”授给颙琰,并由礼部、鸿胪寺等官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了太上皇帝的传位诏书,从此,颙琰就成为嘉庆皇帝了

然而,事情并不如此简单,有了皇帝之名的颙琰却没有皇帝之权,尽管“皇帝之宝”已传人他的手中。在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其父太上皇帝手中,嘉庆只是一整天聆听太上皇圣训,随太上皇侍游陪宴的嗣皇帝。几乎所有政事都需要通过乾隆帝首肯才可以办理。官吏的任免嘉庆帝更是无权作主,凡有官员任免必须请示太上皇圣断。

细细品评乾隆皇帝的禅位之举,其得有三:一是兑现了他即位之初的诺言,捞得了如期归政、说到做到、不失信的美名。二是得到了一个真正的嗣皇帝帮忙,料理一些繁杂细事,有益于他的身休健康。三是最关键的,即仍然大权在握。

在其后的三年多里,身为太上皇的乾隆帝一直是退而不休,紧紧地抓住皇帝权柄不放,直到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




锋枫2016


乾隆帝退位后让位不让权,大事自己抓,小事嘉庆做,天天小宴,三天大宴的,生活的不要太滋润。

嘉庆帝做为嗣皇帝,不如说是侍皇帝,就是服侍乾隆皇帝的皇帝,只能处理一些琐碎小事寻常事件并奉旨行事,乾隆皇帝仍然乾纲独揽,朝廷大政、内外奏章都由太上皇主宰。

嘉庆初年不过是乾隆晚年的余续而已,所谓乾隆禅位不过是他忽悠人的把戏,他可不是去南宫颐养天年,优游无为,而是借着禅位一举三得,其一兑现诺言,我说六十年退位就退位,以诚待天下;其二依旧大权在握;其三摆脱琐碎小事,有利于自己延年益寿。

这样的退位何乐而不为?这样的上皇生活谁会不要呢?

只是坑苦了嘉庆帝,那啥,老子传位给你就够你偷乐了,给你创下这乾隆盛世就等你坐享其成好了有啥苦的。至于官吏贪腐军被废弛烽烟四起?乾隆闭着眼看不见!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猴格大人


乾隆的晚年生活还是很丰富的,虽然到了晚年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自居,但是其实还是一直由乾隆掌握着权力。作为一位有伟大抱负的皇帝,他的大部分时间虽然花在了朝政上面。但是乾隆也是一位非常懂得养生,有情趣的皇帝,这是因为这些他才会那么的长寿。对于乾隆的晚年生活,大部分还是在紫禁城和京城中。



现在从饮食、艺术、体育等多个方面介绍乾隆的晚年生活。

一、饮食健康

1、饮食结构

(1)燕窝是必备之品

一直以来,乾隆都有饮食燕窝,而且种类繁多、像燕窝这种东西不能一次性吃太多,也不能好多天才吃一次,所以贵在坚持。我们可以从《清宫御膳》中看到,乾隆日常所吃的菜肴中有很多与燕窝相关的菜类。比如燕窝红白鸭子、燕窝莲子扒鸭、燕窝炒鸡丝、燕窝拌白菜、燕窝八仙汤等等。老人吃多了燕窝自然是有益气强身的功效。



(2)主食以猪羊肉鸡鸭为主

而乾隆又是满族人,自然猪羊肉鸡鸭吃的比较多,这些都是在《清宫御膳单》中有所记载。



(3)奶茶是常喝的饮品

奶茶也是乾隆常喝的东西,一来奶茶本身就是满族的习惯,二来奶茶也是乾隆喜欢的饮品。

奶茶喝多了多身体还是不错的,奶茶可以去油腻,提神,当然他们的那个奶茶和我们现在奶茶店里的奶茶是不会一样的东西。



(4)乾隆也喜欢,饮茶,他也经常饮茶,茶的好处自然不用多说。



2、艺术活动

(1)乾隆酷爱作诗

乾隆很喜欢作诗,而且每次作诗都是和自己的功绩有关,他的功绩几乎都可以从御诗中看出来,乾隆自诩是十全老人,所以在乾隆82岁的时候还写了《十全记》。或许也正是因为他爱写诗,所以在晚年的时候他的思维还是很敏捷。



(2)喜欢书法

乾隆除了喜欢写诗外还喜欢书法。他留下的书法作品比很多帝王都多,留下的数量数不胜数。一直到了晚年,乾隆还保持了写书法,晚年的时候乾隆一直练书法陶冶情操。



(3)热衷收藏

乾隆在位时的收藏也是很丰富,不仅在数量庞大,而且种类非常的多,书画自然不必说,除了书画外还有玉器、陶器、如意、钟表、西洋古玩、漆器。乾隆这个爱好让自己开阔了眼界,放松了心情。

三、宫廷娱乐

(1)观看宫廷乐舞

乾隆晚年的时候十分喜欢庆隆舞。这种舞一般是在冬至、元旦之类的重大节日的时候表演来助兴的。晚年的时候,乾隆不仅喜欢看,还对这种舞蹈进行改革和创新,所以这种舞蹈的发展乾隆功不可没。

(2)参与戏曲

晚年的乾隆也积极参与戏曲活动。戏曲一般都是节日或者接待外宾,都会戏曲演艺活动。比如乾隆在七十寿辰的时候,朝鲜的使节前来祝寿,史册中就有记载当时的演艺场景。



(3)观看火戏表演

乾隆时期,烟火发展到比较完善的时期,人一老就害怕孤独,乾隆也不例外,老人都爱热闹,所以经常和大臣们一起看烟花。



四、体育方面

(1)冰嬉

乾隆晚年喜欢看冰嬉,这种体育运动是在冰上进行表演、比赛等等



(2)观射

清朝是骑射定天下,所以骑马射箭是他们自古来的传统。乾隆晚年的时候也喜欢观射。

五、礼佛

晚年的时候,乾隆也喜欢精心礼佛和修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