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閒話周家橋往事……

閒話周家橋往事……

閒話周家橋往事……

周家橋地區地處周家橋街道中部。北緣吳淞江,西至古北路,東沿中山西路的長寧路兩側,系得名於域內一座同名木橋。

闲话周家桥往事……

從民國初年起的20餘年間,許多實業界人士至此購買土地,開設申新紡織一、八廠、日商豐田紗廠、民生紗廠和天原電化廠等10餘家。萬餘工人散居廠區周圍各村,或租屋、或租地造屋安家。白利南路(今長寧路)逐漸形成街市,後又向東延伸到極司非而路口(今萬航渡路)的三角場及中山路(今中山西路)口,周家橋的範圍自然擴至強家角、沈家郎等村落。

週中鋐與周家橋

最初的“周家橋”並非地名,而是橋名,這個名字的來歷還與清雍正年間的松江知府週中鋐有關。

相傳週中鋐是個愛民如子、兩袖清風的廉吏。1727年,週中鋐奉命督辦吳淞江疏浚工程,在陳家渡(其舊址位於今蘇州河北岸、長風公園西側)築壩遇到了麻煩。次年,週中鋐乘舟親自到現場督工。不幸落水殞命。

闲话周家桥往事……

1909年刊行於上海的《圖畫日報》中關於周太僕祠內容(圖片來自黎雲昆的新浪博客)

堤壩修成後,為了紀念週中鋐,當地百姓在壩邊築起一小祠堂。後來,週中鋐以身殉職的事蹟上達天聽,雍正御筆硃批,下詔諡贈週中鋐為太僕寺少卿,賜祭葬。1761年,周太僕祠在小祠堂的原址上重建。

據說這周太僕祠“歲時報享,祈禱皆靈”,香火旺盛。由於周太僕祠位於吳淞江(即現蘇州河)北岸,從上海縣城到祠堂必須經過吳淞江支流西蘆子浦。為方便過河,人們就在西蘆子浦上修造木橋一座,即名“周家橋”。

闲话周家桥往事……

三元宮坤道院(原周太僕祠)裡供有周中鋐像

“謀天廚原料”之地

舊時周家橋附近分佈有李家門和宅裡兩個村落,住著顧、姚、裘、李四姓約二、三十戶人家,以種菜、捕撈和紡紗織布為生。

清末民初,工部局越界新闢白利南路(今長寧路)、霍必蘭路,延伸極司非而路(今萬航渡路)以後,周家橋一帶便捷的水陸交通吸引了許多實業界人士紛紛來此設廠,原本寧靜的村莊逐漸為拔地而起的廠房所取代,周家橋地區在隆隆的機器聲中漸次繁榮起來。

闲话周家桥往事……

1929年,白利南路以北、靠近蘇州河的一塊麵積為24畝的空地迎來了一位新租客。此人即是民國時期著名的企業家吳蘊初。他不僅親手研製出味精,打破了日本“味之素”在國內市場的壟斷,還開辦天廚味精廠,開創了中國調味品行業的先河。但在很長一段時期裡,生產味精的主要原料—鹽酸卻不得不依賴進口。

為了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吳蘊初與合夥人張逸雲等集股20萬銀元,以每年6000元的價格從地主匡仲謀手裡租下白利南路上的這片土地,創建了國內第一家氯鹼工廠——天原電化廠股份有限公司,天廚味精提供原料,“天原”即意為“謀天廚原料”。

闲话周家桥往事……

公私合營上海天原化工廠

闲话周家桥往事……

在天原化工廠原址內設立的吳蘊初紀念碑

除天原電化廠外,榮氏家族的申新一廠、申新八廠以及日商豐田紗廠、民生紗廠等10餘家企業也開在周家橋地區。萬餘產業工人散居在廠區四周,有的租房居住,有的租地造屋安家。周家橋的範圍亦隨之擴展到強家角、沈家郎等村落。

闲话周家桥往事……

申新紡織第一廠

畸形的周家橋米市

抗日戰爭的爆發,使周家橋地區的工業勃興戛然而止。八一三事變期間,此地屢遭日軍轟炸,域內工廠大多被毀,民房大半化為廢墟,僅天原廠損失就超過30餘萬元。

1939年,汪偽上海特別市政府滬西區公署在那裡設置周家橋鎮(抗戰勝利後撤銷),控制著滬杭鐵路以西的大片土地。1942年,汪偽政權為推行“清鄉”政策,在上海市區外圍修築竹籬笆封鎖線,阻斷近郊糧食輸入市區,導致市內糧價節節攀升。

但很快,有精明的市民發現封鎖線兩邊的米價高低懸殊,封鎖線外的大米每石200元,而市裡則高達440元。於是,不少跑單幫者冒著生命危險,趁著夜色,或繞小道,或穿水路,肩挑揹負,伺機拆去籬笆,鑽過封鎖線。

闲话周家桥往事……

老米行舊址(長寧路古北路頭上的54路車站)

周家橋處在市區邊緣,其西面的北新涇就建有封鎖線,這裡因而成為販米單幫的中轉站。從中山路(今中山西路)到滬杭鐵路間的白利南路集中了大量米店米攤,名噪一時的“周家橋米市”應運而生。

蘇州河上最後的船渡

提起“強家角”,周家橋的“老土地”們無人不知。這原是蘇州河畔一個小村落的名字,村裡以強姓居多,故名。

強家角村最出名的就是設於該地的船渡。強家角船渡始於清末,起先是村民自設的義渡,從強家角出發,橫跨蘇州河,北抵今光復西路,行程約50米。

闲话周家桥往事……
闲话周家桥往事……

上世紀90年代的強家角船渡

解放後,強家角船渡於1956年以資產入股方式併入市輪渡公司,後又對碼頭進行擴建改造,船隻改用鋼質電動渡船。每天4點45分至23點30分營業,不設固定班次,只要乘客略多即開航。1990年,日渡客量近3000人次。

過去蘇州河上的輪渡運輸曾十分繁忙,最多時共有7個渡口,10多條渡船,200多輪渡職工。據老一輩回憶,蘇州河上的擺渡費,起初為一分錢一渡,後來逐步上調到二分、五分,最貴也僅一毛錢。

然而,伴隨上海道路交通的大發展,蘇州河上的擺渡口一個接一個地停航,強家角船渡成了蘇州河上碩果僅存的一家。

闲话周家桥往事……

蘇州河上最後一個輪渡強家角渡

(圖片來自申哥_老上海風情萬種)

1997年12月16日上午9點半,當滬航客107輪載著數十名乘客從光復西路駛抵強家角後,這座蘇州河上最後的船渡完成了它的使命,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鋼筋水泥的人行橋。

闲话周家桥往事……
闲话周家桥往事……

2005年上海地圖上的周家橋

周家橋的變遷也折射出近半個世紀以來上海日新月異的發展。其實,像周家橋這樣今昔“兩重天”的地區在上海並不止一處,與上海的“兩灣城”等許多棚戶區一樣,都納入了上海變遷的史冊,只是,它們過去的故事,或許也都隨著時代的變遷一同湮沒了吧。

華麗變身的周家橋

闲话周家桥往事……
闲话周家桥往事……

夜色迷人的蘇州河

闲话周家桥往事……

來源丨看懂上海、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