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二)

《 》發佈後,反響熱烈,不少熱心的朋友將此文轉給與三茅王氏和高郵王氏相關人士,他們也積極與我聯繫,提供了不少線索,我自己還於2017年11月10日親自前往高郵王氏紀念館,試圖尋找更加直接的證據。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二)

【高郵王氏紀念館】

先說一個題外話,前文所述在白羊山出土的王元朗墓碑,其後人看到文章後與我聯繫,告訴我這個王家也是有祠堂的,在樸席烏塔溝,屬於塔影村王莊組,併發來了王家祠堂和王氏家族的相關資料,很有意思,我想以後找個機會去塔影村看看,並將他們發來的信息整理成另一篇王家祠堂探訪記。

以下是後來我獲得的三茅王氏的信息:

一是南京民政局發給楊庭英的 “病故軍人家屬定期撫卹金領取證”,病故軍人姓名為“王芝龍”,即王保貞,生卒年為1920-1945.8,還有白下區民政局發給楊庭英本人的“烈屬軍屬革命傷殘軍人優待服務證”,結合前文所說的王苙龍(王全貞)烈士證,可以證明“大少爺”和“二少爺”這弟兄倆革命烈士的身份。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二)

【撫卹金領取證】

二是在高郵的王氏後人王孝敏,提供了手抄家譜的截屏,從中可以看到,王保貞、王全貞的父親叫王秉忠(堯卿公),祖父叫王恩灜,曾祖叫王彥和。

王彥和是王引之的次子。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二)

【王孝敏提供的家譜】

這裡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儀徵三茅王氏,確實是高郵王氏的一支。

高郵地方文史研究者王慶山先生給我提供的高郵王氏族譜部分截屏,是經過整理後的電子版,同樣顯示儀徵三茅王氏是王彥和一脈。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二)

【王慶山提供的王氏族譜】

三是王孝敏十二月初給我發來了王彥和墓在儀徵烏山的家譜截屏。

探訪儀徵古蹟之三茅王家祠堂(二)

【王彥和墓在儀徵烏山】

高郵王氏的先祖是明初由蘇州府被遷至高郵的,式微七世(遷來後的一到七世都沒有大作為),第八世王應祥研究《尚書》,第九世王開運在鄉教書,第十世王式耜(sì)“僅中副車”,就是副榜貢生,這是在鄉試沒有中舉,被選出的優秀落榜生,可入國子監讀書肄業,理論上可以做小官。第十一世王增祿拔貢(考取國子監的生員)。至此,高郵王氏尚未出現大人物。九、十、十一世皆葬天長石樑鎮。

第十二世王安國(1694-1757),字書臣,號春圃,康熙五十六年中舉,雍正二年進士,殿試第二名(榜眼),乾隆二十年任吏部尚書,二十二年去世,諡文肅,墓在天長十八集鎮石龍村。有《王文肅公遺文》傳世。

第十三世王念孫(1744-1832),字懷祖,號石臞,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官至直隸永定河道。嘉慶四年(1799)任職吏科給事中期間,首劾大學士和珅。道光五年(1832)去世,墓在六合冶山鎮東王廟村。精於訓詁,有《廣雅疏證》、《河源紀略》、《讀書雜誌》、《王石臞先生遺文》等傳世。

第十四世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號曼卿,嘉慶四年(1799)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道光七年(1827)任工部尚書。道光十四年去世,諡文簡,墓在天長金集鎮諭興社區。精於訓詁,有《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王文簡公文集》傳世。

由於王念孫、王引之在訓詁學等領域的突出貢獻,被譽為“高郵二王”。

王引之有四個兒子,王壽昌、王彥和、王壽朋、王壽同。

王壽昌(1792-?),字子仁,號曉齋,以父蔭授戶部主事,官至廣西按察使(《伯申府君行狀》)。墓在天長釜山。

王彥和(1794-1855),字子美,應順天鄉試未中,取謄錄官,道光二年派陵工監督,竣工後以直隸州知州用,授廣西鬱(玉)林州,二十年任玉林知州,二十一年任廣西太平府知府,二十六年任安徽寧池太廣道,二十九年署安徽按察使。咸豐二年因剿太平軍奉旨軍營差遣,往浙江調辦徽州善後,旋病卒。有《養餘室雜著》傳世(《光緒再續高郵州志》卷四人物誌政事)。墓在儀徵烏山。

王壽朋(1795-1823),因生命短暫僅29歲,沒有記載。

王壽同(1804-1852),字季如,號子蘭,道光二十六年(1846)進士,咸豐元年署湖北按察使,二年太平軍攻武昌,王壽同赴武昌襄辦軍務,十二月初四城破,壽同及子恩晉殉難,諡忠介。有《觀其自養齋燼餘錄》、《販書偶記》傳世(《清史稿》卷三百九十五、《光緒再續高郵州志》卷四人物誌忠烈、《碑傳集補》《高郵王氏遺書》)。墓在邗江甘泉街道萬家山。

儀徵三茅王氏,系王彥和之後,這已從家譜得證。王彥和生有五子:恩寬、恩沛、恩江、恩灜、恩海,三茅這一支是其四子恩贏所出。

王引之→王彥和→王恩灜→王秉忠→王保貞、王全貞

三茅王家祠堂是王家哪一輩所建?從誰開始遷居到儀徵來的呢?

王章濤《王念孫王引之年譜》援引陳奐《師友淵源記》記載:“(引之)薨於位,其仲子彥和,築專祠於儀徵,屬為之篆額”。王氏家譜也指出:王彥和本人葬於儀徵烏山。

由於有關資料相對不足,尚不能確認王彥和當年在儀徵所築王引之專祠就是三茅王家祠堂,畢竟專祠與祠堂是有區別的,且三茅離王引之墓(諭興),有18公里,路途遠了點,祭祀不方便。所以,暫不認為三茅王家祠堂是王彥和所建。

筆者分析,三茅王家祠堂,很大可能是王彥和的第四子王恩灜(大少爺的祖父)所建。其理由:

一是王彥和對儀徵比較瞭解,從他為王引之在儀徵建專祠和逝後葬在儀徵烏山可證。他本人官至道員,符合單開門戶的條件。這和阮元嗣長子阮常生官至道員,逝後葬儀徵白羊山是一個道理;

二是從給我提供家譜的高郵王氏後人譜系看,他們是恩寬和恩江系列的,同屬彥和一支,所以祠堂雖有可能是王彥和所建,但遷儀不可能是彥和本人,只能是恩字輩以下的人;

三是龍河王佐世的父親王義貞,顯然與大少爺王保貞不是親兄弟,王義貞的父親就不可能是王秉忠(堯卿公),只能是王秉忠的弟兄,同為恩贏之子。經查,恩贏確實有三個兒子,顯忠、廷忠、秉忠。由於儀徵存在忠字輩不同的支系,只能上推到恩字輩。

至於王恩贏為什麼選址三茅,他哪來的經濟實力建“九十九間半”,他本人從事什麼工作,這些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證。但對儀徵三茅村而言,能夠挖掘出王引之後代遷居三茅並建祠堂這麼一個題材,已是很大的收穫。對儀徵三茅龍河等地的王氏後人而言,弄清了自己的譜系,應該是很圓滿的事,畢竟,高郵王氏是令人敬仰的國學大師,是他們非常值得驕傲的祖先。

相關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