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美國在上個世紀出現的經濟大蕭條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好大一棵樹thj


任何危機都和貨幣信用崩塌及槓桿高企有關,但是1929的美國經濟危機不只是如此,其還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退潮。

關於貨幣信用,其實這很好理解,金本位之所以倒塌,因為流通中的黃金不足,會導致嚴重的通縮,為了滿足資本主義商貿增長的需求,急需發行紙幣來替代笨重的金幣,但是這個制度一開始是這樣的。你交存黃金,獲得紙幣,但你依然可以把紙幣換回黃金。這表面上看沒什麼問題,但是誰也不會如此老實。“兩根金條,你倒是告訴我哪個高貴,哪個下賤。”這就是金子的特性,當你儲備了1美元的黃金,你為什麼不發行2美元的紙幣呢?反正紙幣的需求量很大,只要他們來兌換的時候你仍然可以應付這些人,就可以保證紙幣信用。不要發行太過分就行了。

但是,事與願違,紙幣進入流通後,銀行家用槓桿再造了一次貨幣,市場這麼繁榮,為什麼不用票據,或者債權,或者純粹信用呢?當然這些槓桿相比現在是小兒科了,這些吹了泡泡的貨幣兜兜轉轉,回來兌換回黃金的時候,儲備的黃金就漸漸難以支撐。經濟繁榮的時候,貨幣需求量大增,而1920到1929的繁榮時間又如此之久,以至於當時有名的經濟學家費雪都拋出了瘋狂的言論,他說“資本主義已經戰勝了經濟週期。”

那麼,當有人賣出資產,開始儲蓄的時候呢?車輪開始滾向相反方向,股市下跌,債務違約,銀行破產。這些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是類似的,但是這一次比較嚴重,因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率提升已經接近尾聲,電氣時代該有的發明都有了。我們知道生產率並不經常產生作用,但是他在蕭條的時候決定了經濟底部的高度,如果生產率提升了,蕭條也會發生,但是經濟低谷會高於前一次金融危機的最低點。

至於之後金融危機為什麼延續了十年,有人說是凱恩斯主義的干預計劃阻止了經濟徹底見底,而使得蕭條延長,以時間換區了空間。同樣的在幾十年之後日本也經歷了失去的二十年。但是凱恩斯主義還是成為之後30餘年國際社會經濟政策的主流。愚以為,凱恩斯主義依然是有必要的,自由經濟過於強調物競天擇,物競天擇的確是自然法則,但是恐龍也的確被擇滅絕了,有時候挽救經濟,用時間換空間,也不失為一種生存法則。只是干預,不應該過於頻繁。


凱恩斯


一般意義上來說,美國上世紀的大蕭條通常是指1929-1933年這段時間,甚至是1929-1939這段時間,跨度長達十年。其直接的引發原因是1929年的股市大崩盤。

1929年9月3日是股票平均價格最高的一天,股市大崩潰以後,要等待整整25個春秋,股價才恢復到1929年的最高水平。 10月21日,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市即遭大筆拋售,全天拋售量高達600多萬股。10月28日,史稱"黑色星期一"。當天,紐約時報指數下跌49點,道瓊斯指數狂瀉38.33點,日跌幅達13%。 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到來,當天收市,股市創造了1641萬股成交的歷史最高紀錄。


那麼這次發生大崩盤的原因有哪些呢?


1)信貸過度擴張,銀行都借不出錢來,投機猖獗,連路邊擦鞋的小販都去炒股了;導致社會流動性嚴重不足,實體經濟萎靡,失業率上升,投資降低;

實際上,這也是自由市場經濟的缺陷之一,歷史上也發生過,但是這個幅度沒有1929年這樣大而已;在1929年之後的多次經濟危機,同樣也是由此而引發的。


2)金本位制度,導致實體經濟中貨幣供給的不足,加速了投機的熱度;

3)胡坲總統的自由政策為後續的經濟繼續下滑提供了推力,沒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導致了這種情況惡化;

4)經濟發展的同時,財富分配不均衡,貧富差距拉大。


以股易金


1929年10月29日,華爾街股市出現坍塌,道瓊斯指數暴跌12.8%,史稱“黑色星期二”。到1939年“新政”上臺之前,美國經濟處於大蕭條狀態,GDP下降了一半,失業率居高不下,一直維持在25%左右。民眾苦不堪言,一方面生產過剩,一方面則需求不足,連吃麵包都成問題。而這一切,要從美國的經濟繁榮說起。

第二次工業革命給美國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科技解放生產力,美國經濟進入了經濟繁榮的時代,但是當時的美國人消費能力並沒有很高,於是出現了消費信貸。此外,暴富的人開始把多餘的錢投向了股票市場,於是出現了生產產品不斷積壓,卻仍舊股票看漲的行情,泡沫膨脹得越來越大,一觸即破。

當泡沫破滅後,人們發現經濟原來沒有自己想象得那麼好,投入的錢幾乎都收不回來,銀行也收不回來錢,開始破產倒閉。幾乎一星期之間,所有的預兆都成為現實,美國股票瘋狂大跌,大蕭條時代已經到來,直到1939年新政上臺後,美國經濟才有所好轉,另外,二戰也可以說是幫了美國一把。


天下捕快


美國上個世紀的經濟大蕭條是由多種原因促成的,核心原因是過度消費,投機猖獗,信用下降,經濟不振,政府未能及時採取措施,導致金融與信貸,股市崩盤。最終導致了經濟大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