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騰訊那麼有錢為什麼不反收購MIH?

就這樣吧隨你啦


沒有必要,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MIH是誰?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MIH全稱米拉德國際控股集團,總部位於南非開普敦,是南非報業Naspers的子公司。MIH主要從事電視平臺、互聯網投資和技術平臺三大業務。

MIH在中國、美國、泰國、非洲等多地的互聯網市場都有投資。1997年,MIH進入中國。然而到目前為止,持股騰訊依然是MIH在其所有投資地區中最成功的投資。2017年,騰訊市值突破千億美元,MIH在這個單一的互聯網投資項目中獲得的鉅額回報,創造了行業一項新的世界紀錄。

作為一家南非的企業,MIH是如何成為騰訊的大股東的呢?早在2000年,處於初創期的騰訊遇到資金瓶頸,幾乎彈盡糧絕。CEO馬化騰四處拉投資,拉過新浪、聯想等,但都遭到了拒絕。後來,騰訊獲得了盈科和IDG共計220萬美元的投資。可惜後來騰訊連續兩個季度虧損嚴重,盈科把持有的騰訊的20%的股權賣給了MIH。半路殺出來的MIH成了騰訊的第二大股東,並幫助騰訊擺脫了資金匱乏的困擾。

目前,MIH擁有騰訊33.25%的股權,是第一大股東。但是MIH只有分紅的權利,並沒有騰訊的投票權。手中的股份是從盈科和IDG手裡買過來的,MIH才會擁有騰訊這麼大的股份,從一開始它就放棄了投票權,不參與騰訊的日常管理。騰訊的決策權和控制權,依然掌握在馬化騰和騰訊的管理團隊手裡。


大貓財經


這個問題有一個邏輯錯誤


騰訊最大股東就是南非的MIH集團,佔騰訊30%以上股份,是名副其實的騰訊老闆,馬化騰只佔10%,也就是說,如果騰訊一年掙1萬億,有三千多億是MIH的,騰訊再有錢,也是MIH的,馬化騰從錢的數量上是無法和MIH比的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馬化騰團隊聯合別的財團出資收購MIH的股份,這是有可能的,但這種可能微乎其微,這要看MIH願不願意賣騰訊的股票了,從這些年的歷史來看,MIH比馬化騰本人還看好騰訊的未來,是不是很諷刺,我來給您說說這個歷史細節。


馬化騰創業前幾年,因為有他父親(深圳有實權管運輸官員)的老鄉兼好友李嘉誠的相助,投資了250萬美金給馬化騰佔20%股份,後來馬化騰還是堅持不下去,一度四處找人入股或是收購,當時國內沒人要,有些大佬還給馬化騰說,借錢可以,讓我投騰訊入股,就是羞辱我們的智商,

這時候,南非MIH發現並非常願意投資騰訊,這樣,馬化騰給了李嘉誠集團3倍的價格贖回了20%股份給南非MIH,南非MIH的投資依據據說很簡單,根本沒研究財務,就是依據當時騰訊的過億QQ用戶,他們說,就憑這個數量級,搞點什麼都賺大錢呀,果然後來,用戶數越來越多,從QQ商城賣裝扮qq的服仕開始,後來到遊戲,都是因為這個數量級的原因,不得不佩服MIH的眼光和遠見。


另類解讀歷史


我瞭解的騰訊是再有錢也是讓外國人掙走,而我們中國的好企業卻不能發展,比如我們都瞭解的錢寶網,它就是互聯網+的好企業,但是被某些地方給陷害了。

中國的錢被外國人掙走了,中國人的錢讓別人隨隨便便的就這麼拿走了,而我們中國人自己掙個錢為什麼這麼難?我們國家提倡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什麼時候能夠不單單只是一個口號,如何能達到人人創富而不是人人自危。



對比騰訊,他的控股很簡單,外國人佔比為30%,而且是絕對控股,最大股東。馬化騰雖然厲害但是他也只是為那些股東賺錢,百姓而是為他往裡面搭錢,我們看不到任何好處,遊戲害了孩子,好多人都被這東西荼毒了。

但是看我們國家的好多東西都只能說是嘗試性的在創新,應該多多的鼓勵那些有激情,有想法的投資者或者創業者帶領我們百姓們一起創業,一起致富,而不是止步不前,空喊口號。最後百姓還是很窮。



我們要規範化,而不是哪次一出事就所謂的非法集資,什麼詐騙的名義去阻礙發展,這樣受苦的最後還是百姓。


懷念經典老歌


首先稍微解釋一下,騰訊的大股東MIH是南非投資公司Naspers控股的一家公司。要反收購恐怕得收購Naspers來得比較容易一些。


Naspers公司概況

Naspers公司目前市值在1200億美元左右。Naspers是一家領先的跨國傳媒集團,成立於1915年於1994年9月在約翰內斯堡交易所上市。該公司目前的估值,主要來自於其所持有的騰訊公司約33%的股份。


騰訊為什麼不反收購控股股東

1. 控制權方面沒有必要

Naspers公司雖然是控股股東,但是放棄了投票權,不會影響騰訊公司的運營,只是財務投資,每年分一點分紅而已。作為當年投資你的公司幫你飛黃騰達的人,每年分點錢不過分吧?沒有他的投資,騰訊能否有今天還不好說呢。正如軟銀之於阿里巴巴,都是在最困難的時候扶持了公司一把,不能因為自己發展起來了就惡臉相向吧?如果這樣,以後誰敢投資中國的創業企業?

保時捷當年是惡意收購,自己出了問題才給了大眾反收購的機會。騰訊現在去反收購Naspers,除非Naspers願意,強行收購,恐怕難以得手還會壞了名聲。

2. 投資角度看沒有必要

騰訊正在跟阿里巴巴激烈競爭,在各個市場廣泛佈局。騰訊公司有很多值得投資的項目需要耗費巨資,而且投資這些項目的回報率會比把資金用於收購Naspers更高。收購Naspers,對於公司發展毫無幫助。這樣子的話,為什麼要去收購自己的大股東呢?

3. 現金不夠

Naspers憑藉持有的騰訊股票和自己的一些業務,總市值在1200億美元左右,騰訊雖然是個巨無霸,但是也很難拿出這麼多錢收購Naspers。


毒舌好心人


騰訊要是收購了MIH那才真的是遭罵,而且也沒必要收購。


可以是MIH投資騰訊絕對是人類投資史上最偉大的一筆投資,沒有之一,打敗了所有的專業股權投資機構。能與之媲美的,只有投資了阿里巴巴的孫正義。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MIH,MIH是一家總部設在南非的投資集團公司,是南非最大的付費電視運營商,當時是納斯達克和阿姆斯特丹兩地的上市公司。多年來,它持續在新興國家投資新媒體,是“全球前五位的媒體投資集團之一”。1997年,MIH 進入中國,參與投資了《北京青年報》、脈搏網、體壇傳媒等。


我們回顧一下當時投資的情景:


OICQ(qq的前身)最初像一個“餓死鬼投胎”的精靈,隨著用戶不斷增長,對服務器和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燒錢越來越多,讓初創期的騰訊陷於缺少資金、山窮水盡的困窘之中。最絕望的時候,騰訊賬上只剩1萬元現金。


幾經轉折,2001年1月,南非 MIH 中國業務部(MIH為)的副總網大為出現在騰訊辦公室裡。網大為是在無意中發現騰訊的。他說,“我每到一箇中國的城市,就去當地網吧逛,看看那裡的年輕人在玩什麼遊戲。我驚奇地發現,幾乎所有網吧的桌面上都掛著 OICQ 的程序,我想,這應該是一家偉大的互聯網企業。在2000年年底,我接觸幾家想接受投資的公司總經理,發現他們的名片上都印有自己的OICQ號碼,這更讓我激動,想要看看這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


就這樣,網大為找到了賽格科技創業園東棟四層的騰訊公司。


雙方很快進入實質性談判。網大為開出了兩個條件:

第一,對騰訊的估價為6000萬美元,MIH 願意用其在當時投資的世紀互聯的股份來換;

第二,MIH希望成為第一大股東。


對於這兩個條件,騰訊的幾位創始人當即表示不同意。在股份比例上,他們的底線是絕不放棄控制權。不過,讓他們高興的是,“至少第一次有這麼高估值的價格出來了”,MIH認可騰訊,並看好其未來。騰訊的估值比一年前整整高出了11倍。


兩個月後,網大為做出讓步,MIH 的投資將全部以現金支付。IDG聽到 MIH 的報價大喜過望,投資不到一年的項目,竟能得到11倍的退出溢價,這在互聯網大寒冬中是不可思議的戰果。IDG北京總部同意出讓所有20%的股份,深圳的王樹提出異議,在他的堅持下,最終IDG出讓12.8%,保留了7.2%。盈科方面雖猶豫再三,在自身連續兩個季度出現鉅額虧損的情況下,最終同意將全數20%股份售予 MIH,套現1260萬美元。


就這樣,突然闖入的南非公司MIH以32.8%的股份成為騰訊的第二大股東。獲得投資的騰訊從此擺脫了資金短缺的困擾,在創業的第20個月,找到了願意為它的未來買單的人。


此後,MIH一路陪伴騰訊走了十七年。MIH進入騰訊後,17年一股未賣。不管騰訊經歷過多少波折和下跌,在最高峰時,握有騰訊超過45%的股份,是騰訊最大的單一股東。在公佈減持了2%後,仍然持有騰訊31.17%股份,仍然是騰訊控股股東。


這十七年間,騰訊經歷了移動夢網整頓收入大降、被MSN和各大門戶圍剿、3Q大戰等一系列危機事件,期間股價多次出現大幅回撤。



36氪


首先說一下,騰訊的第一大股東並不是馬化騰本人,而是MIH集團(南非報業集團的子公司),也就是說騰訊集團賺的錢很大一部分被MIH賺走,馬化騰並不一定具備這個能力。退一萬步說,馬化騰也不會聯合主創團隊或其他財團反過來收購。

騰訊目前的市值高達496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近3萬億,可謂富可敵國。可誰知道,騰訊剛剛開始的那幾年,雖然qq用戶都已經過億了,但是由於缺乏資金,馬化騰到處找投資,甚至淪落到賤賣都沒人要,還好化騰哥有個好老爸,他爸聯繫了一個當時非常出名的香港大亨李嘉誠,他們也是老鄉(廣東潮汕人),大家都知道後來李嘉誠的大兒子李澤楷聯合IDG出資220萬美元投資入股騰訊,各佔20%的股份 ,小馬哥這次總算是鬆了口氣,終於得救了。再後來,李澤楷做了一個令世人惋惜的事兒,估計他自己腸子都悔青了,他把騰訊的股份賣給了南非的MIH,MIH當時也是在亞洲尋找高科技、互聯網通信公司,後來得知李澤楷要賣騰訊的股份,隨後MIH調查了一下,發現騰訊旗下的即時通訊qq竟然有1億多用戶,簡直不可思議,肯定有前景,你要知道當時國內幾乎沒人看好騰訊的未來 。後來,MIH也就從李澤楷手中買走騰訊的股份,後來又一路增持變成如今的第一大股東,佔比30%的股份。

為什麼馬化騰不是第一大股東,騰訊卻牢牢掌握在馬化騰及其聯合創始人手中,那是因為騰訊的股權架構,MIH購買的股份只有分紅權,沒有投票權,並且從一開始MIH也沒有打算干涉馬化騰對騰訊的掌控,而且這麼多年一直支持馬化騰及其團隊,自己只坐收每年鉅額的分紅,何樂不為。

所以,馬化騰及其團隊不會反過來收購MIH ,不可能也沒有必要。

我是真味財經,喜歡就關注我!歡迎大家評論轉發,一起討論交流 ,謝謝 !


真味財經


MIH投資騰訊絕賺了上萬倍的收入,這讓mih得以成為最大的價值投資者,而騰訊峰值市值5000億美元,現在也有3700億美元,不得不說騰訊厲害了。


Mih投資騰訊也非常的奇妙,在18年前的2001年當時南非mih的副總裁網大為在網吧發現每個電腦都有qq,一下子覺得發現了金礦,就找到了騰訊想投資。開出了兩個條件:

1,對騰訊的估價為6000萬美元。

2,MIH想成為第一大股東。

騰訊團隊不同意,之後網大為不得不讓步IDG北京和李嘉誠兒子李澤楷的盈科都讓出了股份,最終IDG出讓12.8%,保留了7.2%。盈科全數20%股份售予 MIH,套現1260萬美元。MIH以32.8%的股份成為騰訊的第二大股東。


之後17年,mih沒有賣出任何一股騰訊股票,直到2018年才賣出了一點點股票。

由於mih一直堅持騰訊的價值投資,而且把自己投票權全部給了騰訊,所以馬化騰根本就不用買回mih股份,還是可以控制騰訊,那為什麼要花錢買回家呢?而且mih也不賣。

你認為馬化騰和張小龍誰更厲害?


毛琳Michael


1、沒必要:MIH股份雖多,但馬化騰團隊具有絕對管理權和投票權

騰訊創業初期,IDG和盈科數碼分別向騰訊投資220萬美元,各佔騰訊20%股份,馬化騰及其團隊持股60%。但由於發展不利,盈科把持有的騰訊的20%的股權賣給了MIH,於是半路殺出來的MIH成了騰訊的第二大股東,並幫助騰訊擺脫了資金匱乏的困擾。

而現在MIH擁有騰訊33.25%的股權成為騰訊第一大股東,是名副其實的騰訊老闆。但是馬化騰的管理團隊具有絕對的管理權和投票權,MIH股份雖多但僅能分紅,沒有投票權,所以說反收購也沒有必要。

2、沒資金:騰訊雖是大巨頭,反收購仍具有難度

騰訊就算再有錢,賺的錢也沒有辦法和第一大股東MIH相較量,反收購存在一定難度,況且你想反收購也得看MIH是不是願意拋售自己的股票,但這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MIH在騰訊最困難的時候入股騰訊一直看好騰訊的發展,所以說也不會如此輕易放棄自己在騰訊的股份。


老馬說錢


題主好像還沒把這個關係理順溜了……實際上騰訊最大的股東就是MIH啊。

起源於南非的MIH絕非等閒之輩,其在納斯達克和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同時上市,主營業務是互動電視和收費電視,年營業額約2.5億美元,市值40多億美元,是個實實在在的傳媒巨頭。其對中國即時通訊市場的關注與理解,更加彰顯了來者的不凡。

MIH從盈科手中購得20%騰訊股權的同時,還從IDG手中收購了騰訊控股13%的股份。但是顯然,一旦看清了騰訊的成長潛力,MIH不甘僅僅成為一個參股投資的角色。

此後的2002年6月,騰訊控股其他主要創始人又將自己持有的13.5%的股份出讓給MIH,騰訊的股權結構由此變為創業者佔46.3%、MIH佔46.5%、IDG佔7.2%。

但在持股比例和公司經營管理的界定上,MIH與騰訊創業團隊顯然經過一番良好的協商,在MIH短暫控股時期,騰訊控股的具體經營管理主要還是由馬化騰等主要創辦人負責,MIH方面派出的兩名非執行董事並不負責騰訊控股的具體事務。

直到2003年8月,騰訊創業團隊才將IDG所持剩餘股權悉數購回,並從MIH手中回購少量股權,經過股權結構的重新調整,最終完成了上市前MIH與創業團隊分別持股50%的股權結構。

來個圖是這樣滴:

騰訊的最大股東是南非米拉德國際控股集團公司機構(即MIH),所以依照馬化騰現在的財力收購MIH,簡直是開玩笑。


無線端


首先,可以收購。

也即,子公司收購母公司,再將股票進行銷燬處理。

那麼為什麼不收購呢?

一是,資金量太大。

mih公司作為騰訊公司的最大股東,握有30%的股份。現在10%股東馬化騰都有2000億財富,mih會有多少錢?

這30%的股份一定值6000億人民幣。斷然不會因為他馬化騰要買,mih一想,哎,人家挺不容易。我也掙了不少,這樣吧。2塊錢人民幣意思意思得了。

夢都不要做。



二是,大股東的否決權。

作為大股東,在股東會議上具有無可比擬的發言權。假設,馬化騰作為股東提議收購mih,mih當然投反對票。這時,提議一定會被否決。

也即,騰訊要想收購mih,必須在股東會上找到超過mih股份的友好股東。而這種收購如果沒有足夠的名分和利益,無法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