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研究生畢業就能找到高薪好工作?985碩士簡歷也難投

不管是否承認,80%的考研人都是為了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剩下20%是為了找到一份自己喜歡的好工作。

提升能力?提高視野?增加人脈?說來說去還是為了就業,還是為了找到一份高薪不累的工作。但是你以為研究生畢業就能找到好工作?too simple。

眼下不知不覺已經是過了“春招”,轉眼已經在畢業季,很多同學都在忙著投簡歷,奔波於各種招聘會。他們憂心忡忡、火急火燎,坐立不安、廢寢忘食,只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這個樣子,真是像極了秋招時候的我們。

說起“我們”,其實這個稱謂是存在爭議的。因為我發現,很多參加過秋招的同學,至今依然出現在各種招聘會現場,重演著秋招時的焦慮,或者說延續著秋招以來的不安。他們很多人就是秋招的“遺民”,裡面不僅有本科生,而且有研究生。

按多數人的看法,研究生是不應該出現“找工作困難”這種情況的。按一般人的認識,研究生都是高材生,都是智商卓群的精英人士,接受過高等的科研教育。讀研究生的人,個個都是人中龍鳳,天之驕子,區區一份工作,豈不是唾手可得?

事實上,我之前也是這樣想的,多數考研的人也是這麼認為的。考研大軍之所以浩浩湯湯,逐年遞增,背後的動機或多或少都是為了能夠更容易地找到一份好工作。

但是,直到參加了招聘才知道,現實根本就不是這樣。

研究生真的好找工作麼?

研究生畢業就能找到高薪好工作?985碩士簡歷也難投

2017年的秋招,可能是很多研究生這輩子最大的拐點。之前關於學歷有過的美好幻想,在這一場鏖戰中灰飛煙滅。

我親眼看到,身為211高校的研究生同學,每天費力地更改簡歷,刻苦地查詢各種求職信息,為了找一份“看得過去”的工作,前前後後投了109份簡歷,但是隻得到不足10份反饋,最終才只有3家用人單位勉強讓他參加面試。其背後的辛苦,真是難以設想。

而還有作為一個985的理工科大學的中文系碩士畢業生,要轉念去考北大研究生,很可惜也意料之中沒考上,不得不去找工作,但是求職,讓他也是懷疑了人生。

簡歷不算最好,但也不差,做個幾份還不錯的媒體實習,學校不錯,研究生,發過不少稿子,獲過獎,參加過實踐項目,六級也過了。

但是事實就是,他投出的簡歷,大部分沒有迴音。

研究生畢業就能找到高薪好工作?985碩士簡歷也難投

我親眼看到,身為美國著名高校留學生的朋友,為了在秋招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惜花幾萬塊錢報了求職能力培訓班,每天苦練各種筆試、面試能力,坐飛機全國各地跑,光路費就花了七八千。最終也只是得到一個在他眼裡“馬馬虎虎”的工作。

我更親身體會過,從去年9月至11月,前前後後至少投了50份簡歷,從北京回杭州來回奔波四趟,在湖州與杭州之間,每個星期都至少趕兩趟,焦灼等待各種面試消息,火車票積累了一張A4紙。這樣的體驗,有誰能知?

研究生畢業就能找到高薪好工作?985碩士簡歷也難投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經歷過近年秋招的研究生(尤其是人文社科類學生),多數都能寫出一部屬於自己的血淚史。在這樣的現狀下,我們不禁要問:

研究生真的比本科生好找工作麼?

顯然不是。

本科應屆生,倘若不是要求特別不切實際,找一份符合本科生水平的工作,其實並不難。我的一位本科生朋友說:“本科生出來找工作,找來找去,價格都差不多,工資就3500~5500左右。選擇也不是很多,反正都是低於預期的,湊合著幹咯。”所以多數本科生在求職的時候,都沒有研究生那麼糾結,基本上看了一兩家就能確定下來,然後很爽快地找到了工作。

這麼說來,本科生倒真是比研究生容易找工作。

研究生畢業就能找到高薪好工作?985碩士簡歷也難投

其實,這是符合經濟學的價格規律的。

一般來說,研究生的期望工資都要比本科生高,這是從求職者的角度。如果從招聘者眼裡,這意味著研究生比本科生“價格貴”。

招聘本質是一場勞動力市場上的交易。求職者在市場上兜售自己的技能或勞動力,購買者則是那些招聘單位。任何交易,都不可能逃離經濟學規律。

按照需求定律:同樣的商品,如果價格越高,那麼需求量就會下降。

反觀勞動力市場,如果面對兩個差不多的勞動力,企業當然會選擇一個價格便宜的。如果在企業眼裡是同樣水平的兩個人,本科生自然是優先被選擇的。

很多人一定會反駁,研究生怎麼可能跟本科生相同水平?

對於理工科來說,我不敢妄議,或許多學兩年的編程技術、理論知識,確實能夠脫胎換骨,超凡於本科生。

但是對於人文社科的學生來說,這是很可能的。人文社科類學科,本身就不是技術性學科,所學的知識多數都和實際應用脫節。如果說研究生有什麼比本科生強的,或許就是邏輯思辨能力,這個在分析類的職位上還是有些許作用的。因此如果當研究生在思維能力方面,都比不上本科生,這時候真的是失去了核心競爭力。

這種情況下,輸給本科生,只是時間問題。即使不是求職過程中,也會在未來的業務上漸漸暴露的。

說起核心競爭力,或許很多人都把它寄託於學校聲望上,認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學校牌子好。

這種“一葉障目式”的優越感,也曾糊弄過我。

但是,直到實習後看到單位裡面的獎懲提拔制度,我才恍然發現,學校聲望,不過是求職時候的一股迷霧罷了。

就像相親時精美的化妝,女子終有素顏的一天,因此它決定不了未來婚姻的幸福程度。你在簡歷裡面大加渲染的東西,最終都只是你為了吸引對方而營造的迷惑手段罷了。

你構建了一個精英的人設,用你的學校名望、用你似是而非的實習經歷,這些在企業眼裡其實都只是輔助信息——輔助計算你的利用價值。

而你真正的利用價值,卻被深深隱藏了起來,這恰好是企業感興趣的東西。說句實話,你曾經多厲害,獲得過多少成績,這跟企業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企業關注的是,你以後能給他帶來多大的價值。因此,你的核心競爭力才是匹配到好工作的關鍵。

當然了,由於考研機制比較完善,能讀到研究生的人,平均水平都不會差。

但另一個問題在於:即使你水平極好,達到研究生的能力,你的求職機會也不一定比本科生多。這是為什麼呢?

研究生畢業就能找到高薪好工作?985碩士簡歷也難投

這就牽扯到更本質的問題了

企業在哪些情況下會需要研究生?

前面說了,少數研究生找不到工作是因為自己的水平不夠。但是對於多數研究生來說,他們的水平都是合格的。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依然不會像需要本科生那樣需要研究生,尤其是人文社科類。

因為,研究生有研究生的優勢,但也有研究生的劣勢。

研究生最大的優勢,就是分析能力強大。但這也是他最大的劣勢,因為,社會上需要分析能力的崗位其實並不多。比起分析能力,社會還是更需要操作技能、實踐能力。

前幾天,有一個學妹諮詢我,是否應該考研。當她介紹自己的會計專業的學生,且考研的意向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所以考會計研究生。我毫不猶豫給出了勸退的建議。

“並不是我潑冷水。如果你考的是金融、經濟類的研究生,我一定會支持。因為,它們的就業方向是在金融投資領域。而金融投資領域需要龐雜的分析能力,一般本科生是兜不轉的。但是你作為會計專業的,而且想去做財務。財務人員,本科生就可以勝任啊。本科生就可以勝任的工作,企業為什麼要招研究生呢?”

“確實,有些國企或大集團,出於員工素養提高,人才儲備戰略等等,在人員結構方面有一些硬性指標是需要給研究生留一定名額。但即使留,也未必能比本科生需求量大。因為本質上,財務這個工種,仍是本科生水平就可以的。企業都是理性經濟人,既然本科生便宜,為什麼還需要研究生?或許你會說有差距。但即使有差距,這更多地也是CPA證書帶來的。讀研所能獲得的,或許只是兩年時間,給你去準備考CPA罷了。”

這段對話,基本上反映了我對於研究生需求量的思考。

有些工種,對於理論能力、分析能力較高,那當然是研究生優先,例如金融投資、市場調查、分析師等等。擁有這些工種的單位,都不會差到哪裡去。但是,崗位供給量並不是很大,基本集中在大城市。一旦找到,當然是好工作,但是機會沒有普通工種多。

有些工種,並不偏重於理論能力,而是基礎技能,如人力資源、市場營銷、財務核算等。這類工作,只需要有基本能力就可以了,算不上什麼好崗位。但是需求量大,機會多。

因此,我下了一個結論:

研究生,雖然能找到好工作,但是不好找工作

本科生,雖然好找工作,但是很難找到好工作。

一個機會多,質量差。

一個質量好,機會少。

任何處境,都是有優有劣的。

研究生並不比本科生有利。

研究生畢業就能找到高薪好工作?985碩士簡歷也難投

可悲的是,目前研究生依然看不到這一點,甚至天真得可愛。

在一次三人一組的面試中,我親耳聽到某985高校的研究生如此描述自己的期望工資與理由。

他說:我的期望工資不高,就是15萬以上。

面試官心裡估計在罵街,但是保持微笑地問:喔這工資不低哦,為什麼這麼設定呢?

那人說:我就這麼跟你說吧。我粗粗計算了一下自己讀研期間的成本,讀研學費是44000一年,日常開銷是2500左右每個月,這樣算下來就有11萬8。另外我以後還要在這座城市生活,一年生活成本應該也不會低於5萬吧。所以我定這個目標應該不算是高的。

面試結果,在下一輪的複試中,果然沒再見到他的身影了。

這位仁兄的回答可能反映了絕大多數應屆生的心理吧。但是也觸犯了求職的忌諱,犯下不少錯誤。

他犯得第一個錯誤是:不專業。身為一個金融學生,居然在計算成本的時候只算了顯性成本,而沒有計算隱性成本,也就是機會成本!這位仁兄談工資的口氣很牛,一副不容讓步的樣子,這種膽識可敬可佩,很明顯是在演繹一位桀驁不馴天之驕子的人設。但是,既然你這麼牛,把讀研的成本算的這麼細緻入微,怎麼能犯一個入門級別的錯誤呢?成本是由顯性成本和機會成本構成的呀,如果非要按成本去給自己定價,那至少提一下機會成本吧——“這兩年我放棄了直接就業,如果直接就業每年工資多少多少。”這樣一來,你計算出來的年薪估計得有二三十萬了吧。這是重大失誤啊,太不專業了!

當然,“不專業”只是表面錯誤,根源是認識上的。他忘了自己是在求職和麵試啊!

誠然,在讀研路上,你付出了很多。但是這跟企業有什麼關係呢?你讀研花費了多少,憑什麼要讓企業來為你買單呢?你以為你是誰啊就可以漫天要價,一開口就讓企業幫你報銷學費?

企業招工,並沒有欠我們,我們沒有理由把自己的舊賬翻出來讓對方去承擔。這種認知上的錯亂,其實直接暴露了求職者的分析能力不足。只知道從自己個人角度考慮問題,而不能從雙方角度思考。

最起碼的態度,至少應該是合作的,而不是博弈的。

如果你真的足夠自信,完全可以說:“我之所以如此期望,並不是沒有依據的。因為我在諸多方面都比本科生強很多,也在同班研究生之中屬於優秀的。我願意為企業付出更多,儘可能創造更多地價值。所謂得到越多,責任越大,我不是在貪婪地索取,而是一個對自己未來目標的籌劃。我希望用一個更高的目標來激勵自己,去承擔比別人更多的責任。我期望自己能付出與15萬相當的心血,讓自己能夠與這個工資相匹配。我相信自己能夠實現的,請你們相信我,考慮考慮。”

這樣一說,至少從態度正確性上是無可挑剔的,能否被認同,就取決於對方信不信,如果對方認為是空頭支票或者是套路,這也沒有辦法。而一旦對方認同這一點,你們的合作就算是開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了。

當然有些人並沒有這麼自信,認為這會給自己更多壓力。那你至少從橫向比較去回答:

“我之所以這麼回答,是參考了XX企業、XX企業、XX企業的薪酬水平。我認為這些企業基本上代表了這個行業的待遇水平。在我眼裡,貴公司並不比這些企業差。我相信貴公司對待人才的態度也不會輸於那些公司。因此,我希望能在你們公司得到如這些企業一樣的工資水平。”

但是,很不幸,面試技巧的缺乏和認知的短路,這些毛病,從本科生到研究生都沒有得到改善。所以,研究生沒能超越本科生,一點都不冤枉。

研究生畢業就能找到高薪好工作?985碩士簡歷也難投

所以,就不要再抱怨,不要再焦灼了。

研究生並不是天之驕子。從價格上,比本科生貴;從需求量上,針對性的崗位也比較少。研究生一旦找到工作,當然就是“又貴又少”。之所以,多數人覺得研究生厲害,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那些找到好工作的研究生,那些“又貴又少”的“幸運兒”,這在認知學上叫做“倖存者偏差”。

客觀條件的不利,加上主觀層面的盲目,構成了研究生求職的一個困境。很多研究生能力平平,對就業的認知也略顯膚淺,跟企業打交道依然滿滿的學生思維,這導致很多到手的機會,都從手指間溜走。

從內心上,他們對讀研的定位就是一種投資,但是又只注重虛的東西,拿不出實實在在的核心競爭力。這一點,即使找到工作了,也未必能夠守得住。

找工作並不是什麼終點,暫時欺騙一下對方,把對方糊弄過去,這沒什麼可喜悅的。以後還是要和單位長期相處的,建立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人設,是很難維持的,即使要維持也很累。人就一輩子,何必這麼累呢?

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工作其實就是那個原本就屬於自己的位置,它一直都在那裡,不管你一開始選擇高於它的、還是低於它的地方轉悠了幾年,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真正的歸屬地。

既然如此,又何必糾結呢?

真實敞然地去求職吧,

最終收穫一個與你匹配的工作,

踏踏實實地幹好它,

未來定然不會虧待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