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引起足跟痛的原因是什麼?

李明瑾2580


足跟痛是由多種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腳後跟)疼痛,與勞損和退化有密切關係。臨床表現主要為足跟蹠面疼痛、腫脹和壓痛,走路時加重。多發於中年以後的肥胖者,男性發生率高,一側或兩則同時發病。

引起足跟痛的原因都有哪些?

1、足底蹠腱膜炎

足跟痛最常見的原因是長期、慢性、輕微外傷積累引起的病變,表現為筋膜纖維的斷裂及其修復過程。在跟骨下方偏內筋膜附近處可有骨質增生,形成骨嵴。在側位X射線照片上顯示為骨刺。

後者常被認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臨床研究證明它與足跟痛的因果關係很難肯定,蹠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蹠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癒。墊高足跟,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前足蹠屈,緩解蹠筋膜的張力,都可使症狀減輕。

足底蹠腱膜是足底維持正常足弓、緩衝震盪、加強彈跳力作用的腱性組織。長時間的行走、過度的負重,都會引起蹠腱膜的勞損,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症,而出現疼痛症狀。

2、跟骨骨刺

多見於老年患者,當有足跟痛時,經過拍攝X光片,可以發現跟骨結節處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隆起的骨刺,容易使局部組織受到摩擦、勞損,產生無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與局部炎症反應的輕重有關,而與骨刺大小無直接關係。

3、足底脂肪墊萎縮

常發生於老年人,跟墊是跟骨下方由纖維組織為間隔,以脂肪組織及彈力纖維形成的彈性襯墊。青年時期,跟墊彈力強,可以吸收振盪。老年時,跟墊彈力下降,足底脂肪墊萎縮,其緩衝震盪、防止摩擦的作用減弱,跟骨在無襯墊的情況下承擔體重,嚴重時可形成瘢痕及鈣質沉積,引起足跟痛。跟墊痛與蹠筋膜炎不同,在整個足跟下方都有壓痛。

治療方法為使用海綿跟墊或局部藥物注射。

4、距骨下關節炎

常發生在跟骨骨折後,是一種創傷性關節炎。X射線照片上前跗竇處,負重時疼痛加重。

若保守治療失效,則應進行跟距關節融合術。

陳舊性跟骨骨折或少見的跟骨腫瘤或結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類風溼性脊椎炎,壓迫骶神經根的腰椎間盤突出,發生在小腿的脛神經擠壓等。

5、跟骨骨突炎

常發生於8~12歲的男孩,病變與小腿脛骨結節骨突炎相似,是在發育過程中,未癒合的骨骺受肌腱牽拉引起的症狀,疼痛在跟腱附著點下方,可雙側同時發病。跑步與足尖站立可使症狀加重。骨骺癒合後症狀自然消失。

一般作對症處理,可使患兒減輕活動,也可用跟墊減輕跟腱對跟骨的拉力。

6、跟骨後滑囊炎

最易發生在跟腱與皮膚之間的滑囊,由不合適的高跟皮鞋摩擦損傷引起。滑囊壁可變肥厚,囊內充滿滑液,局部腫脹,並有壓痛。

治療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腫脹不消,可以穿刺吸引,並可注入氫化可的松。

足跟痛怎麼辦?如何緩解足跟痛?

鑑於評論區朋友的呼聲,現將足跟痛應對方法補上:

足跟痛患者應避免長期站立和長期行走,足跟部應用厚的軟墊保護,避免穿著薄底布鞋,多用溫水泡腳,有條件時輔以理療。另外,常做三個動作也可以緩解足跟痛。

足弓拉伸

平躺在床上,抬起並伸直腿,用一條毛巾把足前部裹起來,然後雙手拉動毛巾,拉伸大腳趾根部球狀關節和腳踝,直到膝蓋伸直,足部慢慢指向鼻子。這種方法可以有效拉伸足跟筋膜。

腳底蹬踏動作

平躺在床上,雙腳伸直,模擬登自行車的動作,這個動作能增強蹠腱膜的張力,加強其抗勞損的能力,減輕局部炎症。

腳趾夾物法

這個運動專門拉伸處於足底筋膜下的肌肉組織群,只要簡單的把腳趾彎曲做出宛如要夾住一支鉛筆的姿勢即可。

如何有效預防足跟痛?

南醫三院足踝外科主任曾參軍提醒大家,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幾點,在足跟痛發生前可以有效預防足跟骨痛。

1、儘量避免穿著軟的薄底布鞋。

2、在足跟部應用厚的軟墊保護,也可以應用中空的跟痛墊來空置骨刺部位,以減輕局部摩擦、損傷。

3、常做腳底蹬踏動作,增強蹠腱膜的張力,加強其抗勞損的能力,減輕局部炎症。

4、溫水泡腳,有條件時輔以理療,可以減輕局部炎症,緩解疼痛。

5、當有持續性疼痛時,應該口服一些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

6、如果疼痛劇烈,嚴重影響行走時,局部封閉治療是療效最快的治療方法。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足踝外科


專 家 名 片

曾 參 軍

個人簡介 醫學博士、留美博士後、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骨科醫學部、廣東省骨科研究院、廣東省骨科醫院,足踝外科主任,創傷骨科副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擅 長 3D打印骨科精準微創治療,足踝畸形矯形、足踝傷病、大段骨缺損、骨髓炎、骨不連、嚴重骨盆髖臼骨折、四肢多段粉碎骨折、關節周圍複雜骨折、老年骨折疏鬆骨折微創治療、各種畸形矯形臨床經驗豐富。

就診地點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五樓5號診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