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同样是农民起义,为什么朱元璋胜利了,李自成却失败了?

逆风145502370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很多,但成功的并不多,且白手起家的草根皇帝更少。比较出名且建立数百年帝业的仅仅刘邦和朱元璋。一个人能不能在乱世中崛起,与领导人的运气、志向、眼界、政治水平、组织协调能力,甚至军事能力都有很大关系。李自成与朱元璋相比,各方面都差很多,所以在看似要成功的时候,却最终失败了。

一是朱元璋志向远大、意志坚定。朱元璋早期从一名游方僧人入伍,当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吃饱饭。靠着自已的能力,一步步爬到了中层军官的位置。他的能力得到了农民军首领郭子兴的肯定,并把自已的义女嫁给他,奠定了朱元璋在农民军中的威望和地位。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壮大,他逐渐发展出义军分支,建立起自已的班子。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了农民军新的首领,他听从谋士的意见,占据南京,发展成为当时中原农民军一支重要的力量。此时,朱元璋认清了自已的使命,坚定了推翻元朝,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建立明朝的决心。

李自成最大的志向是割据甘陕,做一名自由的世袭王爷。从他起兵时,他就反复无常,多次投降又叛变明朝。就在他率军攻破北京前,还希望明政府能封他为王,只是谈判破裂后才命令攻城。

二是朱元璋采取正确的政治军事路线。当朱元璋具备了鼎定天下的实力后,他听从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正确意见,继续积攒实力。同时,他积极吸收地主阶级中优秀分子,保护地主阶层和各级士绅利益,迅速从农民起义军首领转变为南方地主阶级新兴代理人。在军事方面,朱元璋建立起以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并依托南京壮大实力,扩充地盘。

李自成从起兵起,就没有一个符合实际和具备可操作性的政治纲领。当起义军开始壮大后,李自成没有把军事上的胜利转化为政治优势,安定民心,巩固后方,而是放纵起义军四处烧杀抢掠,所到之处,当地土豪地主和士绅闻之色变,落荒而逃,农民军政权无法建立起有效的统治。军事上,李自成的起义军奉行无后方的游击主义,打到哪算到哪,一旦失利,就失去根基,只能四处逃窜,这也是起义军曾多次几乎被消灭的主要原因。

三是朱元璋善于用人,个人能力突出。朱元璋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善于识人用人,在他的队伍里,文有李善长、刘伯温、朱升这样的大才,武有汤和、徐达、常遇春等多个军事能力突出的将才,这与朱元璋善于识人和用人不无关系。洪都保卫战时,朱元璋大胆使用被认为是公子哥的朱文正,坚守洪都城3个月之久,为朱元璋最终打败陈友谅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次是朱元璋的军事指挥水平,毛主席曾高度评价说,朱元璋和李世民一样,是千百年来帝王中军事能力最强的两个人。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前,他的左边是陈友谅60万大军,右边是张士诚势力,北边小明王韩林儿向他求救。面对如此严竣形势,朱元璋认为张士诚心无大志,不会偷袭南京,朱文正有能力暂时挡住陈友谅,所以毅然出兵北上救回名义上的天下义军共主小明王,然后回头截断鄱阳湖出入口,堵死陈友谅退路,并与陈军在鄱阳湖决战,最终取得全胜。

李自成从起义以来,除了刘宗敏这样的大将外和半吊子的牛金星外,农民军内部几乎没有能力较强的谋士,所以起义军既无法提出高明的政治纲领,也没能对占领区进行有效统治。

四是朱元璋的运气也比李自成更好。

虽然说君权神授是皇帝的障眼法,但开国皇帝的运气比一般人好却是不争的事实。朱元璋从加入起义军时,历经各种凶险。在鄱阳湖大战时,几乎被陈友谅军队杀死,还好有常遇春等人救驾,才幸免于难。陈友凉运气就没这么好了,他在重重大军保护之下,竟然中了流矢死了,最终群龙无首,大败而亡。

李自成也是如此,清军入关后与农民军作战,虽然农民军不敌,但主力还在。只是李自成后来在湖北九宫山带着少量亲兵查看地形时,居然被当地的地主武装偷袭打死了。


华哥杂谈


一个是成功的君主,一个是失败的英雄。这就是区别。

对于朱元璋与李自成的比较,我们更应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比较与分析。

一、谁也不想当流寇

朱元璋时代,反抗元朝统治者的主力军是刘福通,徐寿辉等起义军。元朝主要对付的也是这两支起义军,压力主要落在他们身上。而朱元璋就躲在他们的身后生存发展。因此,朱元璋有机会建立根据地及巩固政权。

相反,李自成本身就是反抗明朝的主力军,朝庭打击的主要对象就是他。更况明朝的崇祯帝沒有元顺帝那么昏庸,也沒有出现象元朝两大军阀集团混战,自相残杀的局面,因此李自成的生存条件比朱元璋要严酷得多,他只能流动作战,无法停下来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二、打江山不坐江山

李自成为人仗义豪爽,爱抱打不平,对豪强势力疾恶如仇,属于武林英雄一类的人。他所到之处,地主豪强人头落地,平民百姓喜笑开颜。他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一时间应者如云。


不过话说回来,李自成只能当一个武林盟主,等崇祯皇帝上吊,大明倾覆时,他的任务就完成了。

你不能用封建君主的标准要求他。

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李自成属于起义领袖,而不属于开国皇帝。两者的区别是什么?起义领袖主要任务是造反,是掀翻压在他头上的统治者,清算地主恶霸的罪行,替被压迫的老百姓报仇。而开国皇帝主要是建国,改朝换代,重新建立新的政权,以新的国家机器替代旧的国家机器,让吃瓜群众重新被统治。

朱元璋就属于后者。这主要是他所处的环境与所遇的人所决定的。他所处的环境相对平稳,有条件允许他建政。而他所遇的一班文人又对他施加了影响,使他摆脱了草蟒气息,向封建君主过渡。


中国有句话古话,打江山不座江山。

秦末,陈胜,项羽都是首义者,他们消灭了秦军主力,坐天下的却是在关中建政的汉刘邦。隨末,瓦岗寨,窦建德等都是反抗隨朝的主力军,坐天下的却是关中的李渊、李世民父子。相应地,元末反抗元朝的首义者刘福通沒坐了江山,而江南的朱元璋得了天下。自然,李自成没有坐了江山,满清势力却入关了。历史就这样诡异,你了解否?

三、李自成的教训是什么?

朱元璋是个成功的开国君主,他有一个特点,就是疑心太重,杀心太重。建国以后,他严格约束部下,大肆杀害功臣,为历史所病诟。


相反地,李自成对于部下则相对宽容得多。也许是他认为这些人跟随他多年,吃了不少苦,胜利了,也该让他们享享福了。因此进京后,他就放松了对他们的约束,结果他的部队军纪很快败坏,腐败兹生,失去了战斗力。每每想到这个问题,都是心中隐痛!这就是教训啊!


由此想到了老百姓曾说的一句话: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

三百年后,在李自成故乡闹革命的毛泽东,就把李自成的教训作为延安整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教育广大干部党员诫骄诫躁,严以律已,防止重复胜利时李自成的错误。

结果,毛泽东总结李自成打江山的经验与朱元璋建国的经验,经受了考验,结果成功建国。


阳城导航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历来都说,李自成失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进入北京城以后腐化了;第二个原因是李自成是流寇作战,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所以失败了。其实还有第三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李自成在进入了北京城以后,没有迅速的蜕变成封建政权,依旧在维护农民的利益,而广大的农民又因为没有根据地,没有被很好的组织起来(比如分田分地),所以当满清乘虚而入的时候,大量的被李自成追拷了粮饷的地主就放弃了民族大义,充当满清的走狗,参加了镇压李自成的行列,吴三桂是总代表。

进入北京以后,李自成的政策应该是维护农民利益,联合广大中小地主,打击大地主。大地主应该仅限于主要是皇亲国戚,将朱明王朝的皇族变成过街老鼠。



再看朱元璋,朱元璋从占领南京那天起,就自觉的蜕变成了封建政权,他对内打击的对立面主要是贪官污吏,这样既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也保护了朱明王朝的利益,同时又缩小了打击面,这是朱元璋成功,而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洞察旧机


李自成与朱元璋,都是王朝农年农民起义的著名人物,结局却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一:稳定与发展

细看朱元璋整个的发展思路,可以用一个“稳”字来形容,早期跟随郭子兴时,见起义军内部派系复杂,于是回老家招兵买马,有了一只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并且一开始就很明确的制定了攻取南京作为基地的目标。

在获得南京后,周边形势依旧不乐观,朱元璋没有第一时间就以伐元为目标,而是趁红巾军北伐吸引住元军注意力的时候,向东南扩张,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这两个主要的威胁,再南下迫降方国珍,平定福建,夺取两广,几乎肃清了南京周边的所有威胁,将广袤富庶的南方作为自己的战争策源地。

取得这些条件后,朱元璋方着手准备北伐元朝的计划,但在制定战略时,朱元璋没有听从将领的建议直取大都,而是选择了“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先将大都孤立起来,最后再进攻大都。并趁攻破大都的气势,西进下太原和关陇。



而反观李自成,自攻占荆襄到攻破北京城,居然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这样的后果便是来不及建设根据地,导致李自成的后方极其的不稳定,如在李自成进攻北京时,湖广尚需留下十万人马防备左良玉,而在进攻山西时,又吸收了十几万的降军无法消化,成为了后方动乱的隐患。因此山海关之战中,李自成是以劣势的兵力对抗清吴的大军,而李自成战败后,原来的降军果然又倒向了清军。

顺军更大的一个问题体现在军队内部错综复杂的派系,李自成的军队既有最早跟随他打天下的旧部(刘宗敏,袁宗第等),也有像“曹操”罗汝才之类的早期农民军领袖,还有明朝投奔而来的士人(李岩,牛金星),在收降大量明军后,这些投降的明军将领也是一个潜在的隐患

这些派系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李自成诛杀罗汝才和李岩的事件,大顺军内部离心离德,人人自危,白白为内耗所削弱。

而发展过快,还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人才的缺乏,李自成军队中始终缺少足够独当一面,镇守一方的大将,而行政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顺军每攻占一个地方,只能委任原来明朝的官员继续治理该地。这使得占领地的忠诚度很成问题。

二:与其他农民军的关系处理

与李自成同时期强大起来的还有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在处理张献忠的问题上,李自成有两个选择,要么兼并要么联合。

朱元璋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非常果断的采取了兼并的方略,先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势力歼灭再北伐图元。

而李自成则不然,面对实力弱于自己的大西军,他既不选择消灭,也不选择交好张献忠。反而几乎是用一种“无视”的姿态坐看张献忠壮大起来。在没有处理好几支农民军的关系之前,便急忙忙的北上灭明,使得原本很好的退守自保之地四川落入了张献忠之手,而在对抗清军时,两支农民军未能联合起来,又给了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三:两种发展模式的比较—关中的衰弱与东南 的崛起

对比朱元璋跟李自成的发展路线,可以非常清晰的看清二人成败的关键因素。

李自成走的其实是自秦朝开始,一直到唐朝都十分可观的关中模式,即以关中为战争策源地,凭渭河平原发展生产,退可据四关自保,进可凭地势居高临下的进攻关东各地,

秦、西汉、(北周)隋、唐等政权都是采用这一模式夺得的天下。然而可惜的是,这种模式从宋开始就逐渐衰弱起来,明末,由于连年战争,残破的关中早已不复秦汉时期的繁盛,自南宋开始,经济重心南移,赋税多仰仗东南。因此打下关中的李自成依旧面临着缺粮的问题,所以他急于扫清山西的明军重兵集团,给关中一个发展的机会,不料竟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于是骑虎难下的李自成只能寄希望于北京城内的国库有足够的粮食来缓解危机了。

而朱元璋的东南模式,正是借了这一形势的东风,作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个由南向北统一全国的政权,朱元璋证明了经济重心变化以后,南方政权战胜北方政权的可能性。

四:清军的变数

在朱元璋和李自成参与的天下角逐中,都有少数民族势力的参与,不同的是,朱元璋面对是处于王朝末年,朝廷被地方实力派架空,统治濒临崩溃的蒙古人政权,而李自成面对的却是处于国力鼎盛时期的满洲人政权。

李自成攻入北京时的清朝, 顺治帝在位,多尔衮以摄政王的名义掌握大权,政局相对稳定,此外还有多铎、阿济格等能征善战的名将尚在。故而从山海关到潼关,再到湖北,江西,顺军与清军的交战几乎是一败再败。

综上,李自成与朱元璋两人,一败一胜,究其原因,在于对发展节奏、发展战略,与周边势力关系的选择问题上,而清军这一变数也是造成李自成失败的重要成分。


孤鹰之恋


时事造就英雄,这句话放在哪个朝代都是至理名言。有的时候成功不取决于个人,而是“三利”——天时利,地利利,人和利。

元末中央已经丧失对地方江南的控制权,这就为朱元璋他们招兵买马进行训练提供很大便利,因为中央没有能力对农民根据地进行围剿,所以朱元璋有充足的时间建立根据地。

明朝时期中央对地方还有控制权,可以组织兵力进行围剿,李自成没时间建立根据地,而且他也根本没有缓兵积粮的意识,凭借匹夫之勇迅速打到北京,一群散兵游勇没有经过训练就迅速崛起,成为动摇国本的力量,步子迈太大难免扯到蛋,李自成在不利的条件下,崛起又太过仓促,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官方史书对李自成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介流寇,或者草莽出身带有浓厚阶级意识的农民,他进入北京城迅速堕落腐化,导致了大顺政权的覆亡,这种说法太过片面。

所以覆亡的政权都可以用“腐化堕落”四个字来解释,“腐化堕落”招谁惹谁了?

人性驱利,没有一个人打下天下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没有一个人打天下的目的是为了惠及百姓而非利益自己。朱元璋也是农民,他跟李自成阶级出身和阶级意识没什么不同,他们最大的不同不在于骨子里的封建小农意识,而在于“胸襟”和“战略眼光”。

首先,从两人想要的东西不同,格局不同。

朱元璋别看出身贫苦,又没什么文化,这个人是个极其有城府,而且极其有格局的人,李自成的人生理想跟项羽差不多,当然他的出身不能跟项羽比,“陕,吾之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未足易”,也就是说成功了早点回家显摆,他并不在乎是否能坐稳江山。

李自成根本没想到明朝大批军队投降得这么快,他本来是想打到山西,当个集团CEO,能娶个白富美就算了,没想到满清入侵北京守备空虚,给李自成一个机会,逼死崇祯帝,坐上龙椅的机会。

以李自成本身的格局而言,他不仅没有这个打算,而且没有做开国皇帝的胸襟和战略眼光。

朱元璋一开始就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广泛招贤纳士,先用人,组建团队,再发挥团队每个小领导的才能,他能放手让团队不断成长,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善于识人,提拔大量知识分子,让知识分子对他感激不尽,纷纷来归附,他的身边有武将徐达、常遇春,又有文臣刘伯温,这些人物都可以独当一面,而最厉害的是,朱元璋能令他们忠心不二,对他死心塌地。

朱元璋启用的都是濠州旧部,这些人有杀猪的、有种地的、有当小吏的,但朱元璋能找到他们值得一用的地方,让他们在战争中逐渐成长,成为真正独当一面的人才。

第二,两人面临的阶层属性不同。

朱元璋时代是“驱逐鞑虏”,他面临的阶层是汉人和蒙元人之间的矛盾,而他巧妙地利用了这个矛盾。

李自成时代是农民阶级和士大夫、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他成功地激化了这个矛盾,导致大量投奔他的乡绅纷纷倒戈,汉人乡绅勾结满清贵族,将大顺政权颠覆了。

李自成不是一个忘本的人,他即位后也没忘记自己的穷苦兄弟,然而在阶级转型时李自成却弱爆了,他一方面招徕官绅,一方面又追赃打击这个阶层。

朱元璋是坐稳天下后才逐一清算的,在天下未定之前他一直是“礼贤下士”的,是夹着尾巴做人的。

大批官绅之所以冒着变节的骂名归顺他们之前痛骂“流寇”的李自成,是希望能保住荣华富贵,可李自成太急于“清算”,让他们家产难以保住,并且他录用的前明官员只是少数,这就造成这个阶层的反叛。

李自成在这场革命中未能及时调整政策,大顺政权没完成封建化的质变,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三,得天下太速。

天下是一盘大棋,慎重缓慢才是赢家通吃的道理,朱元璋光种田就用了六年,而李自成十八个人起家,进入河南不过几千人,打进北京城建立大顺才用了不到一年,从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大都是明军叛将,这些人变节容易,将来可能再叛。

李自成没来得及发展自己的根据地,所谓“步步为营”,李自成一盘大棋全压在龙椅上,一旦利益跟不上或形势有变,他的这批乌合之众立即做鸟兽散,所以李自成的失败也在预料之中。

如果说不得民心,李自成在龙椅上才坐了几天,就能如此“不得民心”?满清为“剃头令”屠杀多少汉人,也没有落个“不得民心”的评价,所以封建史籍对李自成的污蔑也仅仅是出于私心罢了。

李自成败于没有天时,失去官僚阶层的支持,自身缺乏胸襟和战略眼光,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天时地利要好很多,而且他又努力营造了“人和”,朱元璋是个非常优秀的人,个人能力极强,所以能成为一代帝王。


静说历史


看看朱元璋的手下都是什么将领和谋士?徐达,蓝玉,傅友德,常遇春,李文忠,廖永忠,刘基,这些人即使放到三国时代,也是可以与关羽张辽平级的人物,刘基的智谋水平达到了张良的水平,还要高于诸葛亮。

再看看李自成手下有什么出色的人物?一个酸秀才牛金星,实际能力还比不上《水浒》里面的吴用。大将刘宗敏就是一个土匪头子。有一个李岩好一点,但他这个人到底在历史上是不是存在,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除此之外,李自成还有什么可以拿的出手的杰出人才?

就说李自成手下的第一大将刘宗敏,名义上是他的手下,但也仅仅是名义上而已。刘宗敏这个人自恃掌握重兵,根本不把大哥李自成放在眼里,李自成也拿他没有办法。李自成的兵马打进了京城,逼得崇祯帝吊死在皇宫后面的煤山,本来李自成打出了一手好牌,但最后还是砸在手里。吴三桂那样的英雄人物,手握54000多铁血雄兵,关键是他控制了山海关和四个卫城,大顺政权理应拉拢,但是刘宗敏这个人凶横惯了,管你是吴三桂还是吴四会,居然把吴三桂的小老婆陈圆圆强了,大白天的就推倒。


(吴三桂)

本来,李自成可以出面阻止一下,说不定还能挽回局面,但是刘宗敏根本不鸟这个大哥,还恶狠狠的说,去去去,你做你的皇帝,别管老子享乐子。李自成也只好默不作声,P都不敢放一个。

你看,李自成连手下的将领都不敢管,换成是你,你觉得跟着这个皇帝有前途吗?朱元璋手下有那么多的优秀人才,比李自成的人才至少强8个档次,这些优秀的人才敢在朱元璋面前放肆吗?


怀疑探索者


尽管朱元璋和李自成都是农民起义领袖,但两个人和两次农民起义都有着看似相同却又本质不同区别。

从两个人的经历来看,朱元璋和李自成看似乎都是底层出身,但实质上背景确有很大差异。

李自成造反,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李自成当初是一个驿站的驿卒,好景不长,崇祯改革驿站制度,李自成被裁撤,回到家里又因为借了大户家的高利贷,被毒打威逼,坐了县衙的大牢,李自成出来之后就把那个大户给杀了,不就又因为老婆给他戴绿帽子,他把老婆也给杀了。

李自成和堂弟李过逃离家乡去当兵,这人挺有本事,很快就当了把总,但是为了军饷的的争执,他又把提拔他的顶头上司给杀了。

之后的李自成便投靠了高迎祥,并一步一步成了闯王。

李自成的经历更像是“草寇”。参加起义应该是没有目标,因此尽管有能力有本事,但是没有文化,没有大的志向。

反观朱元璋,尽管青少年时代朱元璋也生在苦难当中,但是,他心里清楚苦难的根源,他对元朝的统治深恶痛绝,投奔义军是他反抗的开始,他是一个有志向的人,尽管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有志向,有格局。

李自成起义的前期到中期,基本上是疲于奔命,多次走投无路,这样的情况下,李自成大部分时间考虑的是生存,积累下来的是心理阴影。后期,李自成趁着天灾和明朝与关外的后金打的难解难分的机会,一句至今流传的“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口号,迅速的聚集了数十万万饥民。这叫做“一哄而上”,而一哄而上的结果一定是“一哄而散”。

准备不足,是李自成的最大硬伤,不仅仅是思想准备不足,人才准备,治理政策准备,包括军事战略准备都不足。

持续一触即溃的明军,使李自成几乎忘了是么是抵抗,他是一路追到北京的。

政治上和人才上的准备不足,使得进京的大顺军很快变成了土匪。而这种对“士大夫阶层”的严酷敲诈,使得李自成彻底失去了储备人才的机会,其实,自李自成进京开始,大顺军已经变成了流寇,只不过是打了胜仗的流寇。

毫无目的,毫无章法,毫无节制就是李自成集团的写照,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被多尔衮和吴三桂一击而败之后,便像泻肚子一样稀里哗啦,憋都憋不住。

反观朱元璋,从弱到强,步步为营。审时度势,各个击破。并且在和元朝正式对决之前,坚决的歼灭所有的潜在的“争夺者”。

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得指导思想下,朱元璋逐步聚集了“新生代”士大夫群体,而和这些士大夫之间建立牢固的“利益联盟”。

朱元璋的目标一直是明确的,也是百折不挠,但是这种百折不挠是积极的主动的。

都是农民起义,一个是乌合之众,一个是政治军事团体,优劣立判。

可以预见,即使清军没有入关,李自成和张献忠之间的“两股土匪”之争,还不一定是哪位他们两个之外的幸运儿“渔翁得利”呢!


步武堂


虽然朱元璋和李自成都都是农民起义的领袖,然而二者的个人能力和当时的大的国内环境并不相同,所以导致了其领导起义的结果不同。而这两个因素中,最大的差别应该在于个人能力,包括战略眼光,识人用人之术和政治眼光。下面我们逐一分析一下。

个人能力

虽然说时势造英雄,但是前提是人得有做英雄的气质和准备。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乱世中有些人失败了,而且失败得很窝囊,因为其根本抓不住机会,不具有做英雄的品质。例如李自成;而有些人则精准地抓住了时势造就的机会,利用自己的能力,做出一番大事业,例如朱元璋。此二人在个人能力上,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首先是战略眼光上。

朱元璋很早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推翻元朝,创建一个新的王朝,自己做皇帝。为此,他取得了淮西之地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此地不与元朝势力范围直接接壤,所以他有充足的时间养精蓄锐。于是乎,他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不过分在意虚无的名号。在军队方面,他严肃军纪,勤于练兵,使得其军队不再是乌合之众的难民集合,而成为了能够征战沙场的精兵强将;经济方面,他并不是一味地没收地主财产,而是选择与大地主大商人合作,恢复自己统治区域的正常经济生产。在兵精粮足后,他先后灭掉了张士诚和陈友谅,扫清了南方的其余势力,在北伐时,他制定出了合乎实际的作战计划,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有其目的性,因此北伐大获成功。

反观李自成,他没有自己的目标,他唯一的目的似乎就是破坏。他的军队都是农民组成的,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如此军队根本不是一个逐鹿中原的英雄应该有的,其军队与明朝相比唯一的优势就是人多,因为天灾不断,导致难民人数增多,而李自成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再者,他流动作战,没有自己真正的根据地,直到最后,明朝完全没力气折腾时,他才勉强在陕西站稳脚跟。而李自成对地主,则采取打土豪,分粮食(不是分田地),只破坏,不生产的态度,如此一来,其根本没有建立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所以注定失败。最后,他在兵临北京城下时,居然请崇祯下旨封他为王,如果答应他就撤回陕西。到此时,他连自己是割据称王还是君临天下都没有决定,可见其目光之短浅。

其次是用人之术

这一点不用过多说明,只需要列举一下朱元璋手下的诸位人才,再对比李自成手下,便高下立现。

朱元璋:文有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朱升,王广洋,宋濂等,其中有善于排兵布阵者,有善于运筹帷幄者,有善于施政治民者,有善于撰写檄文者,皆是能堪大用之才。武将则有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文忠,胡大海,耿炳文,冯胜,付友德等,皆是不世出的名将。朱元璋能将这些能人聚在自己帐下听用,并且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长处,足见其识人用人之术非常高明

李自成:谋士有才能这仅李岩一人,可惜其早死,其余无人;武将仅刘宗敏能拿得出手,其他人在历史上几乎难以被人记起。

如此一比,可知李自成手下人才稀缺,如此一来,拿什么去取得成功?

天下大势不同

朱元璋之时,敌人全部都在内部,即,朱元璋所要做的就是扫清其他割据势力,然后灭掉元朝,他就成功了。由于朱元璋自己准备充分,割据势力在前期已经消灭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些小诸侯实力根本不足以对他产生威胁,所以在他灭掉元朝后,他基本成功了。而李自成不同,当时张献忠的实力与他不相上下,他即使灭了明朝,在国内他还面临其他农民起义势力,不仅如此,关外还有来势汹汹的满洲八旗,对于这些人,他根本不了解其底细,所以,李自成面临的环境与朱元璋并不相同,而且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所以,结果并不意外,他失败了。

综上,便是李自成失败而朱元璋成功的原因。概括而言,就是李自成自身能力本身就不足,加上他根本没有认清形势,导致其必然失败;而朱元璋则是在充足准备的情况下,把握时势,一举成功。

有个笑话,笔者认为总结李自成的失败很贴切:当大风来时,猪也能飞起来;然而风过后,摔死的还是猪。

【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庭州行者


朱元璋和李自成都是出身农民,地位都一样,大家也带兵起义反抗压迫,但是结果却不同。朱元璋开创了明朝帝国,而李自成当过皇帝的瘾却不长久最后身死了,两者不同的命运有着多种因素的。

第一点,两者能力水平差距大,虽然大家都是农民不识几个字,但是朱元璋肯学习,有着高明的战略政策。李自成是打到哪里算哪里,负责打仗不负责生产,两者高下立见。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非常高明的政策,实际上也确实做到了。说白了就是朱元璋的根据地建设做的很好,他占领南京后,十万军队当下兵器进行屯田,粮食那是年年丰收啊!有了粮食才能打仗啊,没有根据地的发展,哪来的钱粮士兵打仗啊,只有根据地的建设搞好了才能走实力夺取天下啊,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嘛!反观李自成的战略则不行,刚开始说的“均田免粮”口号叫的很响,只是没有做到。李自成的士兵越来越多,为了解决粮食的问题,那是打到一路抢劫一路,向土豪地主抢夺粮食,甚至到了后期还抢农民的粮食。这样不生产只抢夺的方法,短期有效,长期必定完蛋。朱元璋的根据地建设让他有了源源不断的资本,为打天下奠定了基础。而李自成的抢掠政策只会搞的民心尽失,最后失败了也就不奇怪了。

第二点,两者军队的纪律训练差距大,不是一个水平线上。朱元璋是正规的军队,李自成是农民军,是散兵游勇,战力悬殊自然结果就不同了。朱元璋投身农民起义前的红巾军,已经有了严明的纪律了,到朱元璋管理军队时那就更加严厉了。严厉的管理和正规的训练一直都落到实处,朱元璋的亲信徐达和常遇春违反纪律,朱元璋当着众士兵的面打军杖,就是如此的严厉保证了军队战力的强悍。李自成的农民军根本就不怎么讲纪律,反正是打到哪里抢到哪里,没有什么管理条例,纪律实在太差,因此李自成的军队战力不怎么样啊!李自成前期不就是被明朝孙传庭正规军打的落花流水嘛,差点就当了俘虏,只不过后来由于崇祯皇帝乱指挥,才让李自成的势力越滚越大,最后打进了北京城,在北京城也是烧杀抢掠一番,纪律还是那样的差。最后李自成遇上吴三桂和多尔滚的正规军,虽然数量上比人家多,结果还不是被打的丢盔弃甲了嘛!所以说要想夺取天下必须是正规军和正规军的对抗,靠农民军实在是不行啊!枪杆子出政权,首先枪杆子要硬才行啊,要硬就要讲纪律和管理,否则都是空谈。

第三点,两者手下的将领和幕僚智囊水平差距大啊,两个集团不在一个档次上,结果当然就不同了。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不用说实在挺多的,有勇有谋,勇猛杀敌的将领都能找到。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的幕僚文化水平高啊!就一个刘伯温就说明问题了。朱元璋的军师基本上都是来自江南的高知识分子,有他们的辅助,朱元璋在政务上和民政上不会犯什么错误,效率高,文武官员相处好,自然实力就强啦,有水平的指挥和没水平的指挥那真是两回事啊!李自成手下的将领能打的有,只是不多,都是猛将不是谋将,勇猛有余谋略不足啊!手下的军师也只有李岩和牛金星,水平是有,只是经常互相看不起对方,文武官员相处不融洽,还提什么指挥水平啊!两者相比高下立见,最后的结果也就不奇怪了,朱元璋横扫蒙古骑兵,建立了大明帝国,李自成兵败最后身死。

相同的农民起义,不同的结果,反映的是不同的管理水平和自身能力的差距,对事情的结果会有重大的影响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虽然在好些武侠小说里,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早被塑造出各种“英明神武”的形象,但同为农民起义出身,为何李自成只能过把皇帝瘾就败亡,却不能像朱元璋一样开创强大王朝?最关键的差距,就是李自成比起朱元璋来,那十分明显的能力差距。

尤其见证两人差距的,就是下面朱元璋做到的两件事。李自成哪怕做到一件,也绝不会再穿上龙袍之后一路溃败,把命扔在九宫山。

第一件事,就是强大的生产体系。

在李自成农民军席卷中原时,“抓生产”这个事,也是他的一大业绩。连明朝文学家张岱都大赞他“招抚流亡,通商贾,募民恳田”,但产出的粮食呢?放在李自成的征战里,却是根本不够用。外加为拉队伍,许下了“闯王来了不纳粮”的诺言,可这么多人吃啥?

于是,画过大饼又粮食不够吃的李自成,只能采取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吃大户。军队所过之处,转抓豪强王公地主,也就是“收其籽粒(家产)来饷军”。

在西安建国的时候,李自成就把陕西所有豪强地主的财产全都抄光,后来打下北京,更把全北京城翻个底朝天,仅白银就搜刮了七千万两,且搜剿范围已不止是王公高官,就连普通百姓也不放过。如此“走一路吃一路”的办法,短期能尝到甜头,但不生产只搜刮,迟早也是坐吃山空,人心更被“吃尽”。后来李自成山海关兵败,北京城的百姓都行动起来,追打李自成的士兵,占领地的百姓纷纷响应,把李自成派来的官员杀死赶跑。如此民心丧尽,就是这“简单粗暴办法”惹的祸。

那不“简单粗暴”能怎么办?朱元璋早就告诉他办法了:自己种地才靠谱。

当时朱元璋的粮草困难,堪称比后来李自成难上万倍:地盘只有这么点,周边全是强敌,粮食消耗更是天文数字。但当时的朱元璋,早就有应对大招:屯田。

早在朱元璋扎根应天(南京)后,就设了“营田司”,专抓军队屯垦,近十万军队放下兵器扛锄头开荒种地,拼命种了几年,就是不停大丰收。在明朝开国前的1366年时,朱元璋麾下的军屯收入,除了供应军粮外,每年都可积攒近万石余粮。其境内的粮食价格,也是年年平稳。比如率“百万大军”横扫中原的李自成来,当年朱元璋的腰包 ,却是十分鼓。

也正靠了这财大气粗的粮食储备,逐鹿天下的朱元璋,打的也是土豪仗。大军所过之处,非但不“吃大户”,还爽快的轻徭薄赋,元朝的苛捐杂税一股脑全废除。于是恶战之后,人心迅速安定。后来开国建设,也是不停拨出粮食发福利,一切手段鼓励生产。这才有了大明王朝的高速崛起。打江山的事业,手里有粮才能站稳脚跟,走一路吃一路的李自成,脚跟始终不稳,于是遇上强敌,当然就被轻松打翻。

而比粮食生产差距还大的,就是朱元璋做到的第二件事:完备的军队纪律训练。

在好些野史评书里,李自成的农民军,常见各种骁勇善战。但放在真实历史上,哪怕李自成攻克北京前夜,他亲率的数十万精锐,竟然连万余明军守卫的宁武关都攻不下来。巅峰时期的李自成军队,战斗力也就是这个水平。

而且李自成农民军的凝聚力,比战斗力还不靠谱。比如郏县之战初期,李自成的数十万大军,一度被明朝名将孙传庭的几万人杀得节节败退。李自成麾下的几位亲信将领,竟都动了抓李自成向明军投降的念头。如果不是崇祯皇帝瞎指挥葬送好局,连战连败的李自成,很可能被部下捆了扭送明朝司法机关。

总起说来,别管是几十人还是几十万人,李自成的部队,始终不能称为正规军,最多只是合伙的散兵游勇。这样的战斗力,后来被清朝八旗追着打,丝毫不奇怪。

那同是“散兵游勇”出身的朱元璋呢?早年他还是个农民军中小军官时,就看够了农民军各种“统御无法”的糟烂表现,后来扯旗拉队伍,更是坚决对“散兵游勇”说不。朱元璋的部队,从一开始就建立严格的纪律与管理条令,甚至他最亲信的徐达常遇春等名将,早年都曾因违反纪律,当着三军将士的面揍得皮开肉绽。李自成农民军在北京城烧杀抢掠的场面,要是换成朱元璋的部队,早不知多少兵痞人头落地了。

拥有严格纪律的朱元璋部队,在逐鹿天下的年代里,更有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体系。以朱元璋的话说“克敌在兵”。其军队每年都要有严格的检阅,将领们必须每天亲自带领士卒操练,严格的“训练考勤”,贯彻其麾下每支部队。每逢重大战役,军队更要提前举行军事演习,并奖赏演习中的有功将士。于是,哪怕在朱元璋“高筑墙”的发展年月里,战事并不多的朱元璋军队,战斗力却也默默增长,这支淮北农家子弟组成的队伍,终于如锋刃出鞘般,将凶悍的元朝骑兵打的嗷嗷北逃,一举完成由南向北一统天下的大业。

以这个场面说,马上皇帝朱元璋,堪称中国古代顶级练兵强人。

对于任何帝王来说,强大的军队,就是披荆斩棘的利刀,比起朱元璋来,李自成的“刀”,显然不靠谱。最后大败亏输,看似十分意外,其实是正常表现。

当然,也有很多人谈到李自成军队打下北京后的各种腐化堕落,叹息李自成没有如朱元璋那样,建立成熟的国家行政体制。但话说回来,连打造军队与抓生产这两样基本动作,李自成都没做到,要求他像明太祖那样建立一个强大王朝?大顺皇帝李自成实在做不到啊!

参考资料:《国初事迹》、《明季北略》、《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