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黄梅戏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

旧颜消失殆尽丶


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有个黄梅山,距离安庆只有二十多公里,在明清时期黄梅山上有几座庙,香火旺盛,很多文人聚集于此吟诗作对,说学逗唱。

那时候这些文人把当地的民歌、小调写成词曲,相互之间传唱,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曲调体系,因为这种小调起源于黄梅山,后人们便将之称其为黄梅调。

陆洪非在《黄梅戏源流》中说道:

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的劳动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

查家玲在《黄梅戏起源初探》中说:

黄梅戏起源的问题至今有争议,有起源于湖北黄梅之说,有起源安徽怀宁之说,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搜集、整理,我认为黄梅戏应该是起源于安徽怀宁。

而这种说法也得到很多戏剧界名流的首肯,省内外许多报刊发表署名文章表示赞同。

其实这种说法,也是行得通的,毕竟很多湖北黄梅县的人说,我们县名就叫黄梅县,那么黄梅戏肯定也是我们县的了。

殊不知,安庆市里面就有黄梅山,而且距离安庆更近,更适合黄梅戏的发展、传播。


魏青衣


首先要想了解黄梅戏起源于哪里,我认为应该先把黄梅的历史了解清楚,黄梅是有2500多年的历史,灵山秀水,人杰地灵,黄梅老祖,六朝古刹,那是中国禅宗之泰斗,其历史要远远悠久于少林寺,基本上在中国其它地方的禅林宗地都是从这里开支散叶出去的,在老祖寺的下面还有个五祖寺,五祖寺在解放前一直香火不断,极其旺盛,由于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浩劫,大量的佛教历史文物及字卷书画被洗劫一空,致使后来五祖一蹶不振,不过这几年恢复的很快,游客络绎不绝,还有四祖,其宏伟程度要远远大于有名的少林寺,在这几年都建设的不错,其实黄梅戏在这几座寺庙的历史文献记载中都有提到过,黄梅的地名也是因植物而来,相传在宋朝一皇帝来老祖静修,看到漫山遍野开着一种似梅花而又是黄色的花,皇帝大喜,说,黄色是一种高贵颜色,在皇宫,庙宇黄色是主色,故而赐名黄梅,至此以后一直延用至今,黄梅戏在黄梅县志中也有记载,在以前黄梅戏是人们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唱的小曲,后来慢慢发展成了在台上唱的戏曲,在黄梅周边一带,口音都相似黄梅,目前在黄梅每年正月都有地方搭台唱黄梅戏,方圆十里八里的都有人来看戏,就像北方赶集一样人山人海,我的爷爷在没去世之前每天早上起很早就把收音机打开听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几大戏曲之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安庆人不会唱黄梅戏之前,黄梅戏可以说在黄梅没几个人不会唱一段的,只是黄梅戏一直没有走出去,后来安庆那边有戏曲团在全国各地到处演出,黄梅戏也因此被全国观众慢慢熟悉,毛主席也看过黄梅戏。所以黄梅戏起源哪里,那就不用说了,连戏曲里的一些地名口音风俗都来源于黄梅,安庆那帮人唱的也是吃的我们黄梅人的老本,戏曲内容,唱调都还是老样子,并没在那边得到创新或者加入新的内容,所以说戏根不在安庆,不管它怎么唱也改变不了什么。作为一个人黄梅人,我想告诉安庆那帮人,戏你们可以唱,但不要忘本,忘根。


白云127208556


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当代文艺界有多种说法,其中就有“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形成和壮大于安徽省怀宁县(安庆地区)”一说。但是,这一流传甚广的说法最近被一本专著所证伪。

众多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近期专门出版了《黄梅戏起源》研究专著,以大量史实,详细揭示了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黄梅戏是以安庆为中心源起并形成的戏曲剧种。

尽管黄梅戏的个别唱腔起源于黄梅县的采茶调,但是必须要强调,最早形成于黄梅县的是黄梅(采茶)调,并非是后来传唱四海的黄梅戏。

戏是戏,调是调,戏与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调的构成元素主要是曲调、旋律,戏的构成元素却需要人物故事、矛盾冲突以及曲折的情节等。当然,戏曲除了要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曲调,独具特色的方言(念白、唱腔)亦是不可或缺的。黄梅(采茶)调属鄂东语系,黄梅戏则带有明显的怀宁、潜山等地方音调。

当时的怀宁(安庆府驻地)是安徽省的省会,经济相对发达,怀宁方言是安徽的官话,因此黄梅戏曾被称为“怀腔”、“府调”。

黄梅戏研究专家王长安说:“一个剧种的诞生,并不以声腔的出现为依据,而应以戏剧要素的整合完成为标志。就像一座大厦的问世,不以水泥的出厂日期为准一样……作为一个讲安庆方言的剧种,我们有理由说:黄梅(采茶)调在湖北,黄梅戏在安徽”。

安庆地区是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处,民间艺术宝藏丰富,南北艺术长期在这里交融,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正是这块文化风水宝地,为黄梅戏的孕育、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良土壤。





黄梅戏艺术



我既不是安徽的,也不是湖北的,我是河南的。

我知道黄梅戏的时候已经在读五年级了。那时候看的不是舞台(就是到现在我也只是看过豫剧,怀梆的现场演出,作为一个戏迷很是尴尬)演出,而是那部当年轰动一时的电影《天仙配》,还是黑白影片。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优美的旋律百听不厌,也就把我带进了一个缠绵悱恻的南国意境。



后来又看了《牛郎织女》《女驸马》《龙女》《孟姜女》……这些黄梅戏的电影,特别是看了马兰主演的电视连戏剧《严凤英》就对黄梅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感叹江南烟雨有神韵,一曲黄梅醉杀人。

一直都是看的安徽的黄梅戏,特别是严凤英,马兰等一大批安徽出来的艺术家更让我知道了黄梅戏和安徽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不过后来看了几份戏曲的研究资料,才发现这黄梅戏和湖北居然也有很深的渊源,有几个专家就断定黄梅戏就是在湖北黄梅县孕育出来的艺术奇葩。

如今又看了另外的一些专家们的文章,我糊涂了,黄梅戏到底是哪里养育的戏曲剧种我还真的不好说了。

唉,如今只要是有些价值,有些名气的就有人争。历史名人祖籍是哪里的,历史名酒到底哪里是最先出产地,历史名花的原产地……都有人在抢。

我们博爱和沁阳还因为李商隐的老家在谁的地盘上而互不相让,各执一词,如今还是大家一起纪念各自活动呢。

至于黄梅戏,毕竟这是很久的事了。黄梅戏能够更好地发展,创新,流传这才是最为根本的……

不论湖北,不论安徽,谁的黄梅戏事业发展了,都是黄梅戏的幸福快乐……


荷声茹梦




天之娇子171157864


梅戏源自湖北黄梅一带的黄梅采茶,安庆一带称黄梅调,有唱杂调小曲的小戏,有唱主腔【平词】的本戏。【平词】即属鄂东北打锣腔。据陆洪非《黄梅戏源流》引老艺人丁永泉的回忆说“黄梅调是逃荒的人用渔鼓筒子唱过来的”。渔鼓筒子,就是一种说唱道情,可见说唱艺术对花鼓、采茶由唱小戏发展为唱本戏的剧种在提供“唱本”和“唱调”上都有过作为和贡献。打锣腔,作为主腔,在各地花鼓戏、采茶戏中的叫法、名称不同,各有其地域特色,在演唱本戏的过程中,借鉴大戏向板腔化发展。如楚剧《黄孝花鼓》里叫【迓腔】,在借鉴、吸收汉剧、京剧皮黄腔的情况下,逐步演化为“板腔体”的唱腔和“起、承、转、合”的唱段结构形式,并演化出男女(生旦)分腔的【女迓腔】及其悲情唱调【悲迓腔】,和【男迓腔】及其改用6、3弦演唱的【西皮迓腔】,以适应表现各色人物与本戏故事情节的需要,由花鼓小戏剧种转化为新兴的大戏剧种。


秦腔须生


如果安徽省省会在安庆,黄梅县人根本不会提黄梅戏发展于黄梅。这是合肥打压安庆的结果。古老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在罗岭,而这里也是中国情人节(七夕)的发源地。而七仙女的故事发生在丹阳,丹阳人对安庆人充满了好感,也对安庆充满向往,这是改变不了的,说黄梅戏发源于黄梅的人都是合肥人和黄梅人,还有就是所谓的专家。只要是炎黄子孙都知道黄梅戏发源于安庆!


用户2717580689025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兴旺于安徽。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湖北黄梅县遭受水灾,灾民纷纷外出逃荒,将当地的黄梅采茶调一路传播到了毗邻的安徽安庆。于是,黄梅调就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埋入沃土,很快地就生根发芽。毛主席当年听说后就曾戏称:原来湖北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



灿东感悟录


安庆市黄梅戏博物舘和安庆黄梅戏学校的课本上有标准答案。这里讲一下,有个自封黄梅戏理论家的玩意在搅乱人们视线。这玩意儿黄梅戏理论家连总班主托天转张光友都不知道,更别提桐城在上海做毛笔的老板请查振二兄弟,去上海唱响黄梅戏比书面记载更早。这个理論家是专家,是不干事的,繁殖人类的专家。


用户4718168602388


黄梅话跟我们相似!黄梅戏讲的跟安庆相似!特别现己划走的枞阳话一致!枞阳人讲话就象唱戏一样!黄梅县解放前是江西九江的一个县,我是九江的难道也会黄梅戏!就象苏丹红不是苏丹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