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黃梅戲的發源地究竟是哪裡?

舊顏消失殆盡丶


在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有個黃梅山,距離安慶只有二十多公里,在明清時期黃梅山上有幾座廟,香火旺盛,很多文人聚集於此吟詩作對,說學逗唱。

那時候這些文人把當地的民歌、小調寫成詞曲,相互之間傳唱,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曲調體系,因為這種小調起源於黃梅山,後人們便將之稱其為黃梅調。

陸洪非在《黃梅戲源流》中說道:

黃梅戲是在“懷寧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每當春種秋收之時,農民們慣唱“懷調山歌”來歌頌自己的勞動豐收,這種民間優美抒情的山歌小調,統稱為“懷寧調”。

查家玲在《黃梅戲起源初探》中說:

黃梅戲起源的問題至今有爭議,有起源於湖北黃梅之說,有起源安徽懷寧之說,通過對上述材料的蒐集、整理,我認為黃梅戲應該是起源於安徽懷寧。

而這種說法也得到很多戲劇界名流的首肯,省內外許多報刊發表署名文章表示贊同。

其實這種說法,也是行得通的,畢竟很多湖北黃梅縣的人說,我們縣名就叫黃梅縣,那麼黃梅戲肯定也是我們縣的了。

殊不知,安慶市裡面就有黃梅山,而且距離安慶更近,更適合黃梅戲的發展、傳播。


魏青衣


首先要想了解黃梅戲起源於哪裡,我認為應該先把黃梅的歷史瞭解清楚,黃梅是有2500多年的歷史,靈山秀水,人傑地靈,黃梅老祖,六朝古剎,那是中國禪宗之泰斗,其歷史要遠遠悠久於少林寺,基本上在中國其它地方的禪林宗地都是從這裡開支散葉出去的,在老祖寺的下面還有個五祖寺,五祖寺在解放前一直香火不斷,極其旺盛,由於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浩劫,大量的佛教歷史文物及字卷書畫被洗劫一空,致使後來五祖一蹶不振,不過這幾年恢復的很快,遊客絡繹不絕,還有四祖,其宏偉程度要遠遠大於有名的少林寺,在這幾年都建設的不錯,其實黃梅戲在這幾座寺廟的歷史文獻記載中都有提到過,黃梅的地名也是因植物而來,相傳在宋朝一皇帝來老祖靜修,看到漫山遍野開著一種似梅花而又是黃色的花,皇帝大喜,說,黃色是一種高貴顏色,在皇宮,廟宇黃色是主色,故而賜名黃梅,至此以後一直延用至今,黃梅戲在黃梅縣誌中也有記載,在以前黃梅戲是人們在田間地頭茶餘飯後唱的小曲,後來慢慢發展成了在臺上唱的戲曲,在黃梅周邊一帶,口音都相似黃梅,目前在黃梅每年正月都有地方搭臺唱黃梅戲,方圓十里八里的都有人來看戲,就像北方趕集一樣人山人海,我的爺爺在沒去世之前每天早上起很早就把收音機打開聽黃梅戲,黃梅戲是中國幾大戲曲之一,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安慶人不會唱黃梅戲之前,黃梅戲可以說在黃梅沒幾個人不會唱一段的,只是黃梅戲一直沒有走出去,後來安慶那邊有戲曲團在全國各地到處演出,黃梅戲也因此被全國觀眾慢慢熟悉,毛主席也看過黃梅戲。所以黃梅戲起源哪裡,那就不用說了,連戲曲裡的一些地名口音風俗都來源於黃梅,安慶那幫人唱的也是吃的我們黃梅人的老本,戲曲內容,唱調都還是老樣子,並沒在那邊得到創新或者加入新的內容,所以說戲根不在安慶,不管它怎麼唱也改變不了什麼。作為一個人黃梅人,我想告訴安慶那幫人,戲你們可以唱,但不要忘本,忘根。


白雲127208556


黃梅戲的起源和發展,當代文藝界有多種說法,其中就有“黃梅戲起源於湖北省黃梅縣,形成和壯大於安徽省懷寧縣(安慶地區)”一說。但是,這一流傳甚廣的說法最近被一本專著所證偽。

眾多專家學者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考證,近期專門出版了《黃梅戲起源》研究專著,以大量史實,詳細揭示了黃梅戲的起源和發展歷程:黃梅戲是以安慶為中心源起並形成的戲曲劇種。

儘管黃梅戲的個別唱腔起源於黃梅縣的採茶調,但是必須要強調,最早形成於黃梅縣的是黃梅(採茶)調,並非是後來傳唱四海的黃梅戲。

戲是戲,調是調,戲與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調的構成元素主要是曲調、旋律,戲的構成元素卻需要人物故事、矛盾衝突以及曲折的情節等。當然,戲曲除了要有屬於自己特色的曲調,獨具特色的方言(唸白、唱腔)亦是不可或缺的。黃梅(採茶)調屬鄂東語系,黃梅戲則帶有明顯的懷寧、潛山等地方音調。

當時的懷寧(安慶府駐地)是安徽省的省會,經濟相對發達,懷寧方言是安徽的官話,因此黃梅戲曾被稱為“懷腔”、“府調”。

黃梅戲研究專家王長安說:“一個劇種的誕生,並不以聲腔的出現為依據,而應以戲劇要素的整合完成為標誌。就像一座大廈的問世,不以水泥的出廠日期為準一樣……作為一個講安慶方言的劇種,我們有理由說:黃梅(採茶)調在湖北,黃梅戲在安徽”。

安慶地區是荊楚文化、中原文化、吳越文化的交匯處,民間藝術寶藏豐富,南北藝術長期在這裡交融,有著深厚的文化藝術傳統。正是這塊文化風水寶地,為黃梅戲的孕育、成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良土壤。





黃梅戲藝術



我既不是安徽的,也不是湖北的,我是河南的。

我知道黃梅戲的時候已經在讀五年級了。那時候看的不是舞臺(就是到現在我也只是看過豫劇,懷梆的現場演出,作為一個戲迷很是尷尬)演出,而是那部當年轟動一時的電影《天仙配》,還是黑白影片。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這優美的旋律百聽不厭,也就把我帶進了一個纏綿悱惻的南國意境。



後來又看了《牛郎織女》《女駙馬》《龍女》《孟姜女》……這些黃梅戲的電影,特別是看了馬蘭主演的電視連戲劇《嚴鳳英》就對黃梅戲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感嘆江南煙雨有神韻,一曲黃梅醉殺人。

一直都是看的安徽的黃梅戲,特別是嚴鳳英,馬蘭等一大批安徽出來的藝術家更讓我知道了黃梅戲和安徽的不可分割的關係。


不過後來看了幾份戲曲的研究資料,才發現這黃梅戲和湖北居然也有很深的淵源,有幾個專家就斷定黃梅戲就是在湖北黃梅縣孕育出來的藝術奇葩。

如今又看了另外的一些專家們的文章,我糊塗了,黃梅戲到底是哪裡養育的戲曲劇種我還真的不好說了。

唉,如今只要是有些價值,有些名氣的就有人爭。歷史名人祖籍是哪裡的,歷史名酒到底哪裡是最先出產地,歷史名花的原產地……都有人在搶。

我們博愛和沁陽還因為李商隱的老家在誰的地盤上而互不相讓,各執一詞,如今還是大家一起紀念各自活動呢。

至於黃梅戲,畢竟這是很久的事了。黃梅戲能夠更好地發展,創新,流傳這才是最為根本的……

不論湖北,不論安徽,誰的黃梅戲事業發展了,都是黃梅戲的幸福快樂……


荷聲茹夢




天之嬌子171157864


梅戲源自湖北黃梅一帶的黃梅採茶,安慶一帶稱黃梅調,有唱雜調小曲的小戲,有唱主腔【平詞】的本戲。【平詞】即屬鄂東北打鑼腔。據陸洪非《黃梅戲源流》引老藝人丁永泉的回憶說“黃梅調是逃荒的人用漁鼓筒子唱過來的”。漁鼓筒子,就是一種說唱道情,可見說唱藝術對花鼓、採茶由唱小戲發展為唱本戲的劇種在提供“唱本”和“唱調”上都有過作為和貢獻。打鑼腔,作為主腔,在各地花鼓戲、採茶戲中的叫法、名稱不同,各有其地域特色,在演唱本戲的過程中,借鑑大戲向板腔化發展。如楚劇《黃孝花鼓》裡叫【迓腔】,在借鑑、吸收漢劇、京劇皮黃腔的情況下,逐步演化為“板腔體”的唱腔和“起、承、轉、合”的唱段結構形式,並演化出男女(生旦)分腔的【女迓腔】及其悲情唱調【悲迓腔】,和【男迓腔】及其改用6、3弦演唱的【西皮迓腔】,以適應表現各色人物與本戲故事情節的需要,由花鼓小戲劇種轉化為新興的大戲劇種。


秦腔鬚生


如果安徽省省會在安慶,黃梅縣人根本不會提黃梅戲發展於黃梅。這是合肥打壓安慶的結果。古老的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就在羅嶺,而這裡也是中國情人節(七夕)的發源地。而七仙女的故事發生在丹陽,丹陽人對安慶人充滿了好感,也對安慶充滿嚮往,這是改變不了的,說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的人都是合肥人和黃梅人,還有就是所謂的專家。只要是炎黃子孫都知道黃梅戲發源於安慶!


用戶2717580689025


黃梅戲發源於湖北,興旺於安徽。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湖北黃梅縣遭受水災,災民紛紛外出逃荒,將當地的黃梅採茶調一路傳播到了毗鄰的安徽安慶。於是,黃梅調就像一顆飽滿的種子埋入沃土,很快地就生根發芽。毛主席當年聽說後就曾戲稱:原來湖北的黃梅戲是大水衝到安徽去的啊!



燦東感悟錄


安慶市黃梅戲博物舘和安慶黃梅戲學校的課本上有標準答案。這裡講一下,有個自封黃梅戲理論家的玩意在攪亂人們視線。這玩意兒黃梅戲理論家連總班主託天轉張光友都不知道,更別提桐城在上海做毛筆的老闆請查振二兄弟,去上海唱響黃梅戲比書面記載更早。這個理論家是專家,是不幹事的,繁殖人類的專家。


用戶4718168602388


黃梅話跟我們相似!黃梅戲講的跟安慶相似!特別現己划走的樅陽話一致!樅陽人講話就象唱戲一樣!黃梅縣解放前是江西九江的一個縣,我是九江的難道也會黃梅戲!就象蘇丹紅不是蘇丹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