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原创」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

「原创」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

「原创」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

王文举1, 向其凤1,2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70;

2.云南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1)

[摘要]本文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并结合国际双边贸易数据,对世界主要碳排放国家2005年进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给出了2005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内需求碳排放以及贸易内涵排放。结果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排放了数量巨大的CO2,中国不是其碳排放的唯一责任方。文章同时对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进出口差额进行了分解,并计算了各国贸易中CO2净转移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纯技术效应和汇率效应,给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说明。

[关键词]隐含碳排放;国际贸易;净转移;对数平均D氏指数法

JEL:Q48

一、引言

随着后京都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碳排放权与碳减排责任的分配将是国际政治博弈的主要任务,而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责任的归属将是争论的焦点。无论“生产者负责”还是“消费者负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问题都会因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国别分离,导致其核算的困难和减排责任分配上的争议。随着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各国贸易中隐含碳的数量越来越大,如何准确核算隐含碳排放量、合理界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责任,是下一轮气候谈判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隐含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对隐含碳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缓解中国在未来的气候谈判中所面临的压力,为国家争取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早在20世纪后期,国际贸易对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开始尝试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其中Munksgaard and Pederson(2001)测算了丹麦1989至1994年的CO2排放量;周新(2010)对2000年亚太区的十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美国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最大净进口国,日本次之,中国为最大净出口国;Peters and Hertwich(2008)计算了2001年87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内涵排放,发现贸易内涵排放已经占到了世界碳排放总量的1/4强,其中中国出口碳排放占其国内实际碳排放的24%,进口碳排放则占7%。国内有许多学者,如朱启荣(2010)、李小平(2010)、马述忠,陈颖(2010)、李艳梅,付加峰(2010)等就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内涵碳排放进行了测算,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关于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责任分担,目前的争议在于是由生产者负责还是由消费者负责。Manfred Lenzen et al.(2007)就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责方面的原理和实践进行了一些探讨。魏本勇等(2010),李丽平等(2008),纪玉山、赵红亮(2010)等国内学者则认为应该从对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角度来界定排放责任,尤其是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责任。

总的看来,上述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研究只以一国为研究对象,进口排放的计算多采用本国同类商品或服务的强度来替代,并非真正的贸易污染流。虽然周新(2010)和Peters et al.(2008)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但年份(2000,2001)相隔较远。在隐含碳的减排责任方面,虽然国外的学者开始主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责,但在如何区分责任方面还有待研究。国内学者则一直坚持消费者负责,但难于被发达国家认可,且如何依据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能源禀赋、自然环境来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尚缺乏合理的量化方法。

本文将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测算全球主要碳排放国家的贸易内涵排放,并进一步分析各国贸易隐含碳进出口差额的构成,提出结合贸易净出口额、进出口产品结构、各国的技术水平和汇率情况,综合考虑责任分担。这对于了解各国的隐含碳排放情况,合理分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减排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助于中国在今后的国际气候谈判中争取更多的碳排放权。

二、原理和方法

1.隐含碳的核算原理和方法

(1)核算框架。对于国家k,根据投入产出表,总投入分为两部分:国内中间投入和进口中间投入;总产出有三个去向:形成固定资产和存货、国内消费以及出口。此外,还有一部分进口产品直接供给国内消费。其中进口中间投入和进口消费在国外生产,碳排放在境外;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中,出口部分由他国公民消费,碳排放却在国内。固定资产、存货和国内消费一起构成

「原创」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
「原创」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原创」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
「原创」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原创」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
「原创」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原创」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
「原创」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

总排放的39.44%。CO2净移入的国家或地区还有印度、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台湾,这些国家要么资源比较丰富,要么技术相对落后。而美国则是CO2净移出最大的国家,为779.71百万吨,通过贸易,其他国家和地区为美国的消费者排放了779.71百万吨CO2。世界上的主要贸易大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墨西哥、比利时等国的CO2净移出量也比较大,均超过了100百万吨。

3.隐含碳核算结果分析

隐含碳排放的核算结果表明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数量相当大。隐含CO2净移入最多的是中国,俄罗斯次之;CO2净移出最多的是美国,其次是德国和法国。总的说来,发达国家以CO2净移出为主,发展中国家以CO2净移入为主。贸易确实导致了大量的“碳泄漏”。发达国家通过出口贸易将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性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由发展中国家进行加工,再通过进口贸易购回半成品和成品,减少了自己的碳排放,却增加了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的碳排放。如果贸易中隐含碳的排放责任不能很好的分担,那么“碳泄漏”会加剧全球的气候变化进程。

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从2004年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位居世界前三。2007年,中国的商品贸易出口总额高达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的8.8%。随着中国出口的迅猛增长,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量急剧上升。核算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占到了国内排放的28.8%,进口排放却只占到了国内排放的8.11%。这表明中国碳排放量急剧增长的一大部分是为满足发达国家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排放的,即通过大量出口廉价产品而排放的。对此,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

四、碳排放净转移的分解和责任分配

1. 碳排放净转移的分解结果

根据LMDI分解方法,可对各国(地区)的CO2净转移进行分解,结果如表3 所示。

「原创」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
「原创」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

表3的分解结果表明一国的CO2净转移首先受到贸易规模和净出口的影响。从规模效应看,一国的净出口额越大,则CO2的净转移越大。当净出口为正时,CO2净移入;反之,净出口为负时,CO2净移出。美国是世界上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因此美国的规模效应最大,由于贸易逆差导致的CO2净移出高达415.34百万吨。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德国是贸易顺差较大的国家,这些国家由于贸易顺差导致的CO2净移入也较大。

进出口产品结构对CO2的净转移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以高碳产品为主、出口以低碳产品为主时,CO2排放向外部转移;反之,则CO2排放向内部转移。美国和俄罗斯是结构效应最大的两个国家,分别代表了这两种情况。

技术进步是减少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依靠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使其产品的排放强度低于世界同类产品的平均碳排放强度,反映在纯技术效应里,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纯技术效应小于0,CO2净移出。纯技术效应导致CO2净移出量最大的是德国,为191.96百万吨,其次是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英国,这些西欧国家因为本国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这些年来大力发展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纯技术效应导致CO2净移入的国家基本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的CO2技术移入效应最大,达到了503.50百万吨,其次是南非,为45.37百万吨。

汇率差异对CO2净转移的影响也相当大。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多数选择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市场汇率处于严重低估的状态,使得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出售大量廉价商品的同时,还要承担出口商品带来的碳减排义务。汇率效应最大的是中国,其2005年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只有市场汇率的42%,由此导致当年的CO2净移入458.06百万吨。转换因子(即购买力平价汇率/市场汇率)较低的俄罗斯、印度等国,情况和中国类似。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和市场汇率较接近,甚至略高于市场汇率,因此发达国家的汇率效应通常导致CO2的净移出。由汇率效应导致CO2净移出量最多的是美国,达到了157.12百万吨,其次是德国,为107.51百万吨。

2. 碳排放净转移的责任分配

一直以来,国际社会采用的“国家领土内的排放责任”或“生产者负责”原则,招致了许多批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向国外转移生产高碳产品或进口替代来减少本土的碳排放量,但全球的碳排放量却是增加的,从而导致了“碳泄漏”现象发生。与此相对应的“消费者负责”原则认为:如果消费者对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生态影响负责,则也应该对与此过程相关的全部温室气体排放负责。这种方法相对于“生产者负责”更加公平,而且可以避免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向发展中国家“碳泄漏”。但是,若仅仅由消费者负责,生产者可能不会主动的去减少排放,可能会降低发展中国家提高能效和降低排放的积极性。因此,一个好的分配原则应该“不仅可以鼓励消费者选择具有更好环境保护措施的生产者,也可以刺激生产者主动减少自身的排放。”

如何找到一个公平合理,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隐含碳排放责任分配方案,除了需要准确测算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数量外,还要根据隐含碳排放的构成区别对待,分清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对贸易中CO2净转移的分解表明净出口额、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和汇率都是影响CO2净转移量的因素。单纯的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来承担减排义务都是不合理的,必然不利于全球的碳减排。

对于规模效应部分,个人以为,消费者负责是比较合理的。规模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一国有大量的进口或出口。进口国通过进口大量的产品,弥补了本国资源或产能的不足,使本国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而出口国却消耗了本国的资源和劳动,并将产生的污染也留在了本土。如果在分配减排责任时还要求出口国(生产者)承担这部分的减排义务,就意味着消费者只享受不承担义务,生产者不享受却承担义务,这显然违背了代内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因此,规模效应部分应该由消费者负责。

汇率效应是由于一国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和市场汇率不一致造成的。个人以为,消费者负责是比较合理的。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汇率被低估,使得其出口产品价格严重低于市场价值,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享受了廉价的好处,理应对由此产生的生态效应负责。

对于结构效应部分,个人以为也应该由消费者负责。结构效应反映了各国进出口产品的差别。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会根据本国的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来决定进、出口产品的类别,实现优势互补和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出口产品一般是本国资源丰富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是本国资源稀缺的产品。因此,进口国获得的好处大于出口国,进口国(消费者)理应为这部分效应负责。

至于纯技术效应,个人认为应该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责。首先,消费者的需求是碳排放产生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无止境的消费欲望导致了生产规模的急剧膨胀,加剧了全球的CO2排放;其次,从历史的角度看,全球气候变暖是工业化国家长期无限制排放CO2的结果,发达国家今天的低排放技术是建立在先发展、先排放的基础上的,因此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节能减排;最后,生产者自身的高碳生产结构和能源使用的低效率也是CO2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因此生产者有义务主动减少自身的排放。技术效应的共同负担原则将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创造清洁环境。

[参考文献]

[1]Albrecht, J., D. Francois, K. Schoors. 2002. “A Shapley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without Residuals.” Energy Policy , 30:727-736.

[2]Ang, B.W., and F. L. Liu. 2001. “A New Energy Decomposition Method : Perfect in Decomposition and Consistent in Aggregation.” Energy, 26 (6):537-548.

[3]Ang, B.W., and K. H. Choi. 1997.“Decomposition of Aggregate Energy and Gas Emission Intensities for Industry : A Refined Divisia Index Method.” Energy Journal, 18 (3):59-73.

[4]Ji,YuShan, and Hongliang Zhao.2010. “The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s Responsibility in China under Development Right Perspectiv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on, 4:84-88.

纪玉山.赵洪亮.发展权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综合竞争力,2010,(4)

[5]Lenzen, Manfred, Joy Murray, Fabian sack, and Thomas Wiedmann. 2007. “Shared Producer and Consumer Responsibi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Ecological Economics, 61:27-42.

[6]Li, LiPing, Yong Ren, and Chunxiu Tian. 2008. “The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s Responsibility in China under International Trade perspecti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392(3B):62-64.

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6).62-64

[7]Li, Xiaoping. 2010. “Measuring Embedded CO2 in International Trade—An Analysis Using Input-output Method Based o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5: 66-70.

李小平.国际贸易中隐含的CO2测算——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 (5).

[8]Li, Yanmei, and JiaFeng Fu. 2010.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n Carbon Emissions Growth Embodied in Exports in China.”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8):53-57.

李艳梅.付加锋.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9]Ma, Shuzhong, and Ying Chen. 2010.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o China’s 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 During 2000-2009:Based on Consumption and SRIO Model.”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12:82-89.

马述忠.陈颖.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2000—2009年——基于国内消费视角的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12).

[10]Munksgaard,Jesper,and Klaus Alsted Pedersen. 2001. “CO2 Accounts for Open Economies: Producer or Consumer Responsibility?” Energy Policy ,29:327-334.

[11]Peters,Glen P., and Edgar G. Hertwich. 2008. “CO2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limate Polic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2(5):1401-1407.

[12]Sun , J.W.. 1998. “Chang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Intensity : A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odel .” Energy Economics, 20:85-100.

[13]Wei, Benyong, Yuan Wang, Huimin Yang, and Xiuqi Fang. 2010. “Advances on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World Regional Studies,19(2):138-147.

魏本勇.王媛.杨会民.方修琦.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2010,(6).

[14]Zhu, Qirong. 2010. “Research on the CO2 Emissions Produced by China’s Exports.”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62(1): 55-64.

朱启荣.中国出口贸易中的CO2排放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

[15]Zhou, xin. 2010.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rade Adjusted to National GHG Inventory.” Management Review, 22(6):17-24.

周新.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贸易调整后得国家温室气体排放[J].管理评论.201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