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重慶101歲婆婆82年前高考路

重慶101歲婆婆82年前高考路

王德懿大學畢業照

一天之後,就是一年一度的全國高考,莘莘學子多年寒窗苦讀到了交卷時刻。或許你已經熟悉了現在的高考流程,習慣了複習、備考的話題。那麼,不妨讓我們把時鐘倒撥82年,看一看上世紀30年代,一位重慶女學生隻身千里之外參加高考的故事。

因為主人公的身體原因,本稿部分採訪內容摘自她的回憶錄和親屬轉述。

1936年夏天,朝天門,一艘長江航運公司的民生輪在拉響的長笛中起錨,沿江東下,將穿越夔門、走出三峽,開往當時國內經濟最繁榮的上海。

在這艘距今82年的輪船上,王德懿對未來充滿期待。那一年她剛19歲,很多同齡人已為人婦,她卻和7位同校女生一起,登上了前往上海的輪船。在那裡,她要到全國最好的大學之一參加高考,並用所學來救亡風雨飄搖的祖國。

“教書多年難得一見好學生”

6月4日,太陽終於在連續陰雨的主城露了臉。下午,101歲的王德懿坐在輪椅上,被療養中心的護工推到花園中。幾年前的一次腦梗塞,讓她再也無法行走,語言能力也受到影響。但見到兒子曹龐沛後,老人露出溫柔的笑容,微微迎合著讓他拉住自己的雙手。

幾天前,彈子石老街作為景點修復開街,即使她腿腳不便,兒子還是專程帶著102歲的父親曹越華和她到現場遊覽了一番——那裡曾經是王德懿的家,她是家中的大小姐。

王德懿出生名門望族,祖輩經營著王家沱萬茂正鹽號,家境殷實。她的父親在家中排行第九,膝下育有三兒女,王德懿排行老二,是家中大女兒。或是祖上便出了讀書人,亦或是受到當時進步思想影響,父親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

在三兄妹幼年時,父親便特別找來當時的江津名儒吳平階當私塾老師。“記得有一次,先生出題讓我們寫《捕鼠記》,幼年的我在文章中用了成語‘長驅直入’,先生給了很高的評價。”即使過了80多年,王德懿仍然記得私塾中的一些場景。她在自己的回憶錄裡寫道,吳平階對她的評價是“教書多年難得一見好學生”。

“母親的成績可說是全班第一”

10歲左右,父親又把王德懿送進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以下簡稱二女師)讀小學。該校1914年由四川巡按使陳廷傑創辦,校址在臨江門牛皮凼文廟的後山(現重慶29中所在地),設有國文、算學、歷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學)等十幾個科目,並且有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全部課程,是川東女子最高學府。

“那時伙食費8元一個月,一週吃一次肉。”在王德懿的回憶錄中,二女師的學生大多來自家境殷實的大戶人家,並不是學費有多貴,而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不倡導女子讀書。即使在二女師,畢業後教書也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但王德懿並不想僅限於此。

“母親的成績可說是全班第一!”曹龐沛大約在7年前,在重慶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無意中找到了二女師普高4班(王德懿所在班級)的成績單,王德懿各學期成績名列前茅,計算總分也是全班最高。

1936年7月,19歲的王德懿從二女師普高班畢業,決定要上大學。然而,重慶當時只有一所重慶大學,且開辦剛7年。那時的王德懿和很多學子一樣,想走出重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和同班七八個女生商議後,她們決定去上海。

正好,同班同學彭淑貞的父親彭瑞成是著名實業家盧作孚的同鄉,也是民生公司會計處負責人。彭瑞成要帶女兒去上海考大學,王德懿和其他幾個同學便搭了便船,向著夢想中的上海前行。

“名副其實的土包子”

“全校女生只有我一個來自四川,名副其實的土包子。”提起上海的求學經歷,土包子是王德懿在回憶錄中念念不忘的話題。在二女師,學生穿盤扣絆絆布鞋,也叫提兜鞋,但在十里洋場的上海灘,這就是土得掉渣。

“布料或綢子旗袍,半高跟鞋,夾書,走一字步。”這是重慶晚報記者多年前採訪她時,聽她敘述過的情節。當時她還拿起一書本,給重慶晚報記者現場演繹了一段。

1936年,民生輪載著她們越夔門、過三峽,經過近一週到達上海。同行的同學各自投靠親戚住下,王德懿住在祖業王家錢莊的一位莊客家中。

“交通為實業之母,鐵路為交通之母。”十幾天後,大家開始準備應考。當時上海的高校不少,但受實業救國思想影響的王德懿認為,全國最好的大學除了北京(時稱北平)的清華北大,就屬上海交通大學最好,因為難考,很多同學不敢輕易嘗試。

但王德懿一門心思地報考了上海交大。在她的回憶中,已記不得當時究竟考了多少科目,只知道花了兩天時間,考了國文、英文、物理、化學、數學等科目。王德懿說,那時上海交大似乎並沒有對所有考生論分排次,只記得總分是100分,她每一門功課都達到60分及格的標準,最終考上鐵道管理專業,成為當屆西南地區唯一考入上海交大的女生。同行的其他二女師的同學也發揮得不錯,分別考上覆旦、大同、暨南、聖約翰、上海商學院等多所當時的一流高校。

“天下交大是一家”

然而好景不長,1937年8月,日本侵略者攻打上海。這之前一個月,王德懿和考上覆旦的同學邱萍一起,乘坐最後一班直航輪船回到重慶。

“沒有艙位,我們在船舷邊搭鋪住了一個星期。回到重慶後最擔心的,是沒書可讀。”王德懿說,好好求學讓國家強大,就是學生的責任。回到重慶後,她仍想繼續學業,隨後在馬寅初執教的重慶大學商學院就讀了一年。

重慶101歲婆婆82年前高考路

1937年,王德懿(左一)在上海交大八角亭留影。

1938年,當時的南京名校“中央政治大學”來重慶招生。學校為官辦,全部公費學習,畢業還包分配。“聽說在南京時,這所學校很難考。”王德懿說,優厚的條件讓她動了心,於是又參加了人生的第二次高考。這一次,她仍然順利考上。

然而,第二次高考上榜,並沒有讓王德懿安定下來。不久後,王德懿在“中央政治大學”的課堂上,聽到了唐山交大撤到貴州的消息,一心想實業救國的王德懿脫掉政大的校服,沒有給學校打招呼就隻身離開,準備去尋找唐山交大的蹤影,拿她至今仍在唸叨的話說,就是“天下交大是一家”。

“求學,我不畏苦”

上世紀30年代的蜀道,進出難如上青天。1938年冬天,王德懿獨自踏上尋找唐山交大的道路。“巾幗有志齊鬚眉。”家裡,父親和哥哥並沒有反對她這個在很多人看來有些荒唐的決定。她清楚地記得,臨行前父親用這句話為她壯別。之後,王德懿搭上一輛運山貨到貴州的車,開始了孤身前行。

王德懿在回憶錄中寫道,戰亂的世道不太平,貴州深山中土匪、兵痞橫行。一天晚上,她在一家小店投宿,半夜,一陣窸窣撥木門栓的聲音將她驚醒。她當時害怕極了,蜷縮在木板床上哆嗦,幾近絕望。她知道一旦門被打開,一個孤身女孩會面臨怎樣的遭遇。突然,街上傳來“來人呀,搶東西了”的嘶啞叫喊聲,她不敢再睡,擁褥而坐,一直坐到天亮,第二天才知道前一天夜裡確有強盜行劫,她幸運躲過一劫。

在路上折騰了4天后,她終於抵達貴陽,並幸運地遇上唐山交大來貴陽辦事的朱自芳等幾位同學,跟隨她們步行18裡山路終於到達學校,順利入學。

重慶101歲婆婆82年前高考路

橋樑專家茅以升簽章的王德懿畢業實習通行證

1941年,王德懿以優異成績從唐山交大畢業,時任院長茅以升送給她親筆“業精於勤”的題詞贈勉。

“事實上,上海交大也已在1940年遷到重慶。”曹龐沛說,據他查閱的資料顯示,上海交大1940年便在重慶小龍坎設立了分校,稱為“交大渝校”,1942年上海部分師生輾轉遷徙重慶,渝校改稱“國立交通大學本部”,並移址九龍坡黃桷坪。

重慶101歲婆婆82年前高考路

2015年12月,王德懿與時任上海交大校長張傑在九龍坡抗戰學校內遷遺址(今美院內)合影。

也就是說,王德懿隻身赴貴州求學,看上去是一個大烏龍,她只需要等待一年多時間,就能在家門口回到交大校園。但提及此事,王德懿總是擺手搖頭,“求學,我不畏苦。”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彭光瑞 任君 攝影報道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