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憑什麼要求媽媽“零吼叫”?

文| 駒媽

憑什麼要求媽媽“零吼叫”?

幾年前,剛開始接觸零吼叫那本書的時候,我還是新手媽媽,對心理學零瞭解。然而一打開就無法釋手,一口氣讀完,驚為天書。那時駒一歲多,已經開始形成自主意識,開始說不,親子之間開始出現矛盾分歧,而我的集體潛意識所現,就是需要懲罰他。

雖然我非常反對打孩子,但隔離、禁閉,類似安靜角之類的手段,是常用的。同時,自己也非常氣憤,幾度抓狂崩潰。

看到《零吼叫》,就像打開了一扇門,讓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也為我指出了一條路,從此開始學習發展心理學,學習,實踐,思考,再學習。

然而,學到現在,我開始反思當初我對“零吼叫”的理解。不得不說,有時一味控制“吼叫”是一種壓抑。我曾開過“零吼叫”的線上讀書會,跟我一起學習的小夥伴們常常反饋,沒忍住,忍不住啊。包括我自己,也常常“失控”,哪還管什麼零吼叫,簡直喉嚨都喊破了,依然沒解決問題。

昨天解決和孩子之間的衝突的時候,我有意識地去體會自己的狀態,怎樣慢慢開始變化,怎樣開始失去耐心,事態發展到哪裡,我的情緒開始衝破理智。我一直在覺察,孩子對我表達情緒時,我有什麼感覺,而我在表達自己憤怒的情緒時,如何對別人造成了傷害。當我的情緒平穩後,我又是怎樣去交流,彌補我造成的傷害。整個過程,我注意到我一直在告訴自己,

照顧好自己。

憑什麼要求媽媽“零吼叫”?

《遊戲力》II中有一節,題目是《“斯波克醫生”與“斯波克先生”》。斯波克醫生是一名兒科醫生,他在自己的書中提出,孩子的情緒必須得到釋放,而父母必須傾聽孩子的情緒。而斯波克先生,是電影《星際迷航》中的一個角色,他是地球和外星的混血,他最大的特點是高度剋制情緒。當別人告訴他,釋放情緒是有益的,他回答說,“對自己的健康有益,也許吧,但是我也注意到,這種所謂有益的釋放,常常會對身邊的人有害。

兩個斯波克的觀點,你更同意哪一個?我認為都有道理。父母要允許孩子釋放情緒,學習引導孩子釋放情緒,傾聽孩子的情緒,同時要注意到孩子在釋放情緒時會對你自己產生的影響。往往都不是我們先失控的是嗎?是我們在孩子一波一波的情緒衝擊下,受到情緒的傳染和影響,到了釋放的節點。但我們釋放情緒的力量是非常之大的,所以難免會對別人產生巨大的影響,這時我們需要找到釋放和剋制之間的平衡,前提是,我們需要足夠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我們能夠先照顧好自己。

憑什麼要求媽媽“零吼叫”?

理智是需要冷靜的大腦的。照顧好我們自己,我們才能保持冷靜。體會自己慢慢被他人情緒引領的感覺。孩子哭了,開始還沒什麼,安慰不好,或不想妥協的時候,是不是他越哭,你越煩?Bingo,你的情緒出現了。

很多人對自己的感受毫無意識,也就很容易失去對自己的控制,更談不上“有效表達”自己的感受,

結果一定是很慘烈的。當你對自己的感受開始有了意識,你的理智就還在,你也就更容易找到有效表達的方法,比如利用你學習過的溝通技巧。

我們都不是“斯波克先生”,我們也沒有“斯波克醫生”的專業背景。沒有任何道理可以去硬生生的要求一個養育者,無論是老師還是爸爸媽媽,在沒有學習過情緒知識時,就能做到“零吼叫”。就像為什麼要求嗜煙嗜酒者參加互助會,得到專業心理師的指導?因為我們需要了解成癮背後的心理需求,從意識層面擺脫成癮性,硬生生的戒斷是很難有效果的。

下一次,當你最終受不了孩子對你“開炮”(很多時候他也只能對你開炮),試著慢慢體會一下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先感到委屈?然後很無助?最後很憤怒?對自己說,照顧好自己,先照顧好自己,你或許需要一個可以重新冷靜的空間,或許可以告訴孩子你需要冷靜幾分鐘。讓他自己去發洩一會兒,沒事的,支持和傾聽一個爆發狀態的小孩,你需要力量。

憑什麼要求媽媽“零吼叫”?

而當你的力量回到體內,再去傾聽他,陪伴他,試著理解他,效果一定比雙雙爆發,要好得多。真正的“零吼叫”,是自然而然的,是對自己的認識,理解和支持,是自己足夠強大。不是簡單的壓抑,而是有足夠的愛和力量,才能去支撐起孩子的那片天。

PS:這個世界對孩子來說,實在是太複雜了。昨天讀到一句話“我們一想到童年,都一味認為是簡單快樂的,其實童年是熱情與痛苦,快樂與絕望的混合。”

憑什麼要求媽媽“零吼叫”?

如果你的情緒已經爆發了,在恢復平靜後,需要跟孩子及時溝通。情緒無好壞,但表達的方式可能會傷人,我們不要讓孩子自己去消化,平白消耗掉他被愛的需要和安全感。昨天我把駒駒攬在懷裡,告訴他,媽媽剛才非常生氣,說了很多傷害你的話,對不起,現在沒事了,我理解你了,我已經不覺得委屈了。

他開始好像沒事人一樣,表示自己也沒事兒了,但剛走了兩步,突然大哭起來,這哭聲和憤怒的哭聲是不同的,我聽到,他心裡剛剛築起了隔開媽媽保護自己的牆,轟然倒塌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