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非遺懷梆,乾隆都叫好


戲劇在中國是藝術珍寶,劇種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載歌載舞,有念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於一體。它與希臘悲喜劇和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河南被人們稱為“戲曲之鄉”、因為這裡有光輝燦爛的戲劇文化。豐富多采的戲劇種類,生旦淨末醜均有,又以黑臉、紅臉、為主,豫劇、越調、大平調、懷梆、懷調、大弦戲等就屬於此類。

懷梆是我省古老稀有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起於舊懷慶府,俗稱懷慶梆子、老懷梆。懷梆在清乾隆以後逐步走向成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是懷梆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懷慶府及其周邊地區曾有五百多個懷梆劇團。

懷梆戲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了中原豐厚的地域文化,有著較高的戲劇藝術魅力。但由於近年各方面因素,這一劇種正漸漸失去往日的輝煌。

現如今懷梆正面臨著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局面,在劇團中的演出人員以老年人居多。

西方大哲學家西塞羅說:“人世間的一切都寫在臉上”,生旦淨末醜,通過臉上的彩繪就可以分辨得出來。

懷梆來源於群眾和人民,唱腔大眾化,鄉土氣息很濃。演員更是咱生活中的老百姓,她們一舉一動,一娉一笑,都是純真色彩。

穿起繡花鞋,總會讓人遐想連篇。走起路來婀娜多姿,蓮步挪移,裙襬輕晃間不經意露出的鞋尖,上頭可能是一朵嬌豔欲滴的牡丹、一隻俏皮可愛的繡球,千嬌百媚盡在足下綻放,惹人憐愛。

舞臺的背後,總是不會少了工作人員,實在睏乏了就找個角落休憩一下。

懷梆戲舊稱“莊稼戲”,具有粗獷、奔放、豪邁、激越的特點,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老人的記憶雖然在衰退,但是他們總是勤奮得讓人敬佩,多看會臺詞總是沒錯的。

這是今天《老少換》的女主角,她扮演的是一個小尼姑。

懷梆那嘹亮的唱腔和伴奏聲,劃過天空,老遠就能聽見了。無論春夏秋冬,臺下總會熙熙攘攘地擠滿了人。老人們為了看清楚,很早就用凳子佔了地方。開場鑼響三遍,戲真正開始了……

四月天的中午已經很熱了,但是老人們看戲的熱情一點都不會減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獨具特色的懷梆令人們如痴如狂。

有人會問為什麼喜歡戲劇的總是老年人居多?那是一種情懷,是深藏在老人內心深處的。老人的生活經歷較厚重,值得回顧和總結的東西很多。而戲劇的主要內容多是歷史故事和經驗總結,這一點符合老年人的欣賞口味。另外,老人大多已退休,生活節奏放慢,可以有時間細細品味、慢慢咀嚼。

對於老人而言,年輕的時代沒有電視,那臺上的一唱一打都深深烙在記憶中。與其說看戲,不如說回憶。

臺上演的入戲,臺下看得認真。對於孩子而言,這只是一種色彩,那種五顏六色,深深吸引著她。

演出結束了,已經當奶奶的她一把抱著了小孫女。對於老人而言,最幸福的莫過於,有家、有孩子、有自己熱愛的事情,這樣生活才如戲般有滋有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