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162天,我们一起读完《黄帝内经》(第143天)

《黄帝内经》一起读第143天,一起继续哦……今天是论述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搏动与气血输注的——

《灵枢 动输篇》

162天,我们一起读完《黄帝内经》(第143天)

原文: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歧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歧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

歧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

歧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逄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

歧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162天,我们一起读完《黄帝内经》(第143天)

翻译如下:

黄帝问(岐伯):十二经脉,只有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分别在太渊、人迎、太溪穴处搏动不休,是为什么?

岐伯说:是因为足阳明胃脉的关系。胃是五脏六腑之海,饮食水谷入胃后所化生的精微之质向上注入肺,肺气从手太阴肺经而出输布全身,其往来运行与呼吸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人一呼之间脉搏跳动两次,一吸之间脉搏也是跳动两次,呼吸不停止,脉搏也就跳动不止。

黄帝问:脉气经过寸口处,为何脉来时盛,脉去时弱?脉气从哪条通路往复?我不知道其终止穷尽的地方。

岐伯说:脉气离开脏腑到达经脉时,急速得就像弓弩突然射出,流水冲下堤岸,所以脉来时盛,在脉气从寸口到达手鱼际处后,就开始衰弱,所余之气衰散并且是向上逆行,所以脉去时比较弱。

黄帝问:足阳明胃经为什么会搏动?

岐伯说:胃气向上灌注于肺脏,其本经主干的剽悍之气向上冲于头部,沿着咽喉向上行走于七窍,再沿着眼球内连接于脑的脉络深入络连于脑,从额头部而出,向下到达客主人穴,沿着颊车穴合于足阳明本经,并下行到人迎,这是胃气别行于阳明经的一条路径。所以手太阴肺经寸口、足阳明胃经人迎的搏动,都是以胃气为本,相互贯通,搏动一致。所以,如果阳病但人迎脉反而小的是逆象,阴病但寸口脉反而大的也是逆象。所以寸口脉与人迎脉应大小相当,静则俱静,动则俱动,就像牵引绳索一样协调,如果失去平衡,就会发生疾病。

162天,我们一起读完《黄帝内经》(第143天)

黄帝问:足少阴肾经为什么会搏动?

岐伯说:冲脉,是十二经脉之海,与足少阴肾经的大络脉共同起始于会阴穴,出于气冲穴,沿着大腿内侧斜着进入膝盖处腘窝中,再沿着胫骨内侧与足少阴肾经相并,向下进入足内踝之后,再进入足下。它的一条支脉,斜着进入足踝,出于足背之上,再进入足大趾之间,灌注于足少阴肾经在足胫部的所有络脉,以便温煦足胫,这就是足少阴肾经搏动不止的原因。

黄帝问:营气卫气的运行,贯穿于人体上下,就像圆环一样无首无尾,现今有人突然遭遇邪气,或是恰逢天气严寒,四肢乏力,动作不灵,那么他的营气卫气运行,十二经脉气血流输灌注就会紊乱,那么气又从哪里循环呢?

岐伯说:人的四肢是阴阳经脉的会聚之处,也是营气卫气运行的大通道。胸、腹、头、胫处的气街,是营卫之气的必经之路。所以如果络脉被病邪之气所阻,而经脉却仍可以通行,四肢的邪气消除后,络脉之气也就会调和,继续相互传输如同圆环一样。

黄帝说:好。这就是所谓的脉气就像圆环一样无首无尾,无法知晓它的源头,周而复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