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鲁迅每月工资350块大洋,换成现在的人民币值多少钱?

陈池边


如果只是数字概念可能理解不清楚,我们把鲁迅的工资换算成当时的购买力,然后再与现在购买力相对比。就简单的用当时物价、房价,以及普通人工资水平来比较一下。



民国时期货币都是银元,计量单位依次是块、毛、分。当时1毛钱可以买到一盘肉菜,几个馒头,一壶好酒。当时的一块钱,差不多是现在购买力的300倍。这样看每月1万块,也不算很高。

其实鲁迅一直没有买房,后来到北京发展,因为弟弟与母亲都要前来,不得不买房子。当时北京房价要比上海低得多,鲁迅花了3675块大洋就买了一套三进大四合院。

鲁迅每个月工资350块钱,一年也就是4000多块钱,就买下这座四合院。如今北京一套房子差不多1000万,所以换算过来,鲁迅每个月工资差不多80万左右。


如果按照普通工薪层工资来算,当时北京普通人一月工资差不多五块。现在北京一月工资算8000,鲁迅工资换算过来差不多60万。所以无论怎么换算,鲁迅先生都非常有钱。

而且鲁迅先生情调非常高,他对自己人生观概括为:首要生存,其次温饱,最后发展。并且对人生观作出解释: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对于每一笔支出都会有明确的记录,后来又包括了讲课费、稿费这两部分。

真正算起来,鲁迅每月工资可以拿到500左右。鲁迅有段时间被免了职,到了上海后受到蔡培源的“接济”,鲁迅就开始吃起了每月300的空饷。而且鲁迅拿着国民党的钱,还要骂着国民党。

因为在鲁迅看来,钱该拿的要拿,人该骂的要骂。自己相对于那些跑到国外才敢骂的人,要比他们有勇气多了,自己这样才是勇士。


所以无论怎么换算,鲁迅先生都是当时中高层人群。不要以为鲁迅先生谁都会喷,就想当然的认为他很穷,其实他是真的有钱。


史之策


用一个最原始的方法来计算350个大洋换成今天的人民币:

一个大洋26.5克,市场银料价格每克4元,26.5克x4元人民币二106元人民币。

350大洋X106元人民币二37.100元人民币。

如果按大洋(银元收藏)的市场收购价计算:

一个大洋按600元人民币计算,350大洋X600元人民币二21.0000人民币。

以上公式可得出结论:

350个大洋换成现在的人民币,可以肯定比现在清华,北大校长的工资要高。





軍歌响亮


鲁迅,原名周树人,对于这个人相信大家都是很熟悉的,提起他大家都会首先想到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人霸气形象。同时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曾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还被毛泽东同志评价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大家了解到的都是一些这样的信息,可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一下鲁迅先生的经济状况,鲁迅先生在《鲁迅日记》中记载,他从1912年到1936年的收入包括了公务员或教师月薪、版税或稿费,还有1927年12月到1931年12月,四年中由蔡元培推荐任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每月工资大约350块大洋。350块大洋是什么概念,若换成我们现在的人民币会是多少呢?

就其工资购买能力与现在的对比来看

鲁迅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物价水平要比我们现在低很多,换言之就是那个年代的钱更加值钱,在我们现在看来三百五十块似乎什么都干不了,一个普通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都要一千多,更何况是那些已经步入社会的上班族,他们的消费更高。但是在那个每斤大米三分,猪肉一角的年代却不一样,就按这种物价来看一块大洋的实际购买力我们是可想而知的。据相关记载来看,鲁迅在北京花费三千六百七十五块大洋购置了一套三进大四合院,按其一个月350块大洋的工资来看,他一年工资有4200块大洋,他不光买得起,还有剩余。按现在北京的房价来看,购置这样一套房子大约得一千万左右,按照这样的兑换比率来看,鲁迅一年的工资折合成现在的物价来看,他一个月大约可以挣八十多万。



二、就其与其他职位工资对比来看

据当时相关数据统计,在当时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收入大约是十五块大洋,鲁迅一个人的工资就差不多是二十三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保守来看现在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大约是一两千元,按这个比率计算,鲁迅一个月也可以达到三、四万的工资水平。

三、就其消费水平来看

鲁迅先生的生活水平其实是很高的,他也很讲究格调,但是我所讲的格调并不是一些外在的东西。他对自己人生观概括为:首要生存,其次温饱,最后发展。并且对人生观作出解释: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比如说,他就藏书方面的花费大约是一点二万块大洋,这个数值放在当今社会对于一些家庭来说一万元也是很大的数目了,他这样的消费水平将其纳入上层社会也不为过,所以我们可以概括为鲁迅先生工资能力足够高,才可以支撑起这样高水平的消费。



综上所述,无论我们如何计算,鲁迅先生的工资水平都是很高的,即使放在今天也可以将其归为中高收入群体之中。


小镇月明


鲁迅的工资是非常的高的。据统计1912年到1926年,鲁迅在北京的收入是41024元1角,月平均为245元;1926年到1927年,鲁迅收入5000元,月平均为417元;1927年到1936年,共计70142元4角5分,月平均为674元。有人统计分析,按照实际购买力,鲁迅24年的收入相当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人民币392万。

以当时的物价来计算

大米大概是每斤3分钱,猪肉1角,一个四到五人的家庭,每个月伙食费大概12元。如果以大米单价为标准计算的话,现在如果是3块钱一斤的话,350块大洋的收入应该是35000元。不过这种计算方法未必准确,因为当时北大的图书管理员是8块钱一个月,工资并不低。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工资只有800块,其实是很低的。

以当时房价来算

鲁迅曾经和二弟周作人一起买过一套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共计4000元。鲁迅每月工资350块大洋,一年工资是4200元,能够一年之内在北京买房。如果以现在北京房价来800万计算,鲁迅一个月工资至少是每月70万。此时,北大图书管理员工资则是16000元,工资的确很高。

以北京普通居民的最低收入为标准计算

1918年,北京最低收入是1.66元/月,即每个月才1.66块钱。作为对比,现在北京市普通市民的最低工资是每个月2000元。用这种方式来计算的话,鲁迅每个月的收入是大概42万。北大图书管理员的工资9638元,工资并不低。


历史是什么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你要知道当时的一块大洋是什么概念。

按照老百姓的正常开支情况,一家三口一个月只需要一块大洋就足以。



而鲁迅先生的收入是350块,也就是能够养活350个家庭,1050个人,整整一个月。

换算到现在,正常的普通三口之家开销一个月怎么也得1000块吧。

而鲁迅先生的月收入是1000×350=35万……


恐怖如斯。

然而这还不是最恐怖的。

我们再看看用时下最热门的计量单位来换算,350块大洋是多少钱。


1919年,鲁迅和其弟共同买下一套面积超过400平方米的四合院,房产总额为3500元。

链家统计的2018年10月份平均房价为61870元/平,所以……一套400平的房产总额为2400万左右。也就是说,现在的房价是当时的6800倍。


也就是说……

鲁迅当时的收入,350块大洋,是今天的……350×6800=238万!

各种换算方式不同,得出的具体金额不同。

但不可否定的是,鲁迅先生绝对是当时的有钱人!


最后,小方想说,鲁迅虽拥有金钱,却从未被金钱迷住眼睛。

相反,金钱是他最强大的后盾,让他的腰杆子和笔杆子更加的挺拔。


小方论古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鲁迅先生所生活的年代,因为不同的年代,大洋所代表的经济价值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有必要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来综合判定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和我们现在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当时房价与工资的比例同现在比也差了很多,很多朋友喜欢用鲁迅先生曾经用3000多块大洋买下北京院子来比较鲁迅先生当时350元的工资放到现在有多少,我认为这样并不贴切,因为目前我国房价涨幅太大,工资翻一倍,房价可能百倍千倍的涨。

那么小编今天就带大家看一下用其他方式比较之下,鲁迅先生当时350元的工资换成现在有多少钱。

以上海来说,在1920年-1936年期间,这段时间是鲁迅先生工资为350元左右的时间段,这期间呢,上海的大米每市石(160斤)为9.5大洋,一块大洋可以买18斤的大米;一银元可以买7斤猪肉。折合到现在猪肉13元左右(小编当地水平),也就是一银元等于13*7=91元人民币左右。350*91=31850元人民币。这样在北京,每月将近4万元的收入,算是中上水平了,可见我们鲁迅先生当时也是很有钱的人了。


小太阳D


不用计算的过于复杂。有两个条件来说明,一个条件是,去银行兑现,1块大洋,大概可兑60元左左右,那么,鲁迅的350大洋Ⅹ60元二21000元。如果到古玩市场进行交易,目前的交易价1块现大洋为300元左右,就按300元计,折合现钱100500元,就这么简单。


杨哥的


在当时的民国工人的收入是月工资15银元。而鲁迅先生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23个普通人的工资。

一个典型的五口之家,每个月大概需要66银元。达到100到200银元的之间的都算得中等生活水平,200银元以上的就是上等生活水平,30元以下的则属于贫困生活水平。


《民国经济学》记载:

民国元年一月,一两黄金可以兑换39块半银元。那么一两黄金50克,1克黄金=39.5/50=0.8银元。

现在1克黄金值多少钱呢?从黄金市场来看,目前是1克350人民币。所以1块银元=350/0.8=437.5块人民币。那么鲁迅的350块大洋=350*437.5=153125元人民币,也就是月薪十五万元余,

有资料记载,鲁迅先生曾为自己的家人,包括母亲以及兄弟们购买了一套很大的四合院,基本上花了有3000多块大洋,再加上装修的费用,基本上有四千多块大洋了。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在当时是非常富有的。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参与者和领导者之一,被人们称为用笔杆子拯救中国的人,别说一个月拿350块银元,就是一个月拿580块银元都不为过。


鲁迅先生也是凭借自己的才华吃饭的人,并且还一心报国。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大家觉得呢?


替鲸照顾海


鲁迅先生每个月工资350块,相当于多少钱?

这个问题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来观察。

1,粮食价格。

1927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面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应为两百斤;1包面粉,应为44斤。

面粉一斤0.1元,大米一斤0.07元,而我们现在大米白面大概一斤3-5元,算下来一块大洋有30到50元人民币。

那么,鲁迅的收入大概是10000块人民币以上。

鲁迅的工资好低啊!

2,房租价格。

四合院,房租每月仅20圆左右;一间20平米的单身宿舍,月租金4-5圆……鲁迅所购买的西三条胡同21号四合院有好几间房屋和一个小花园,售价国币1,000圆。

单身宿舍,在今日北京每月要用4000块,民国只要4元人民币。1块大洋=1000元人民币。

这种算法,看到鲁迅工资相当于月薪人民币35万。名副其实的高工资!

3,工资水平。

看购买力虽然实际,但远不如看我们的工资相对水平有意义。

20年代初期,开滦煤矿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日工资由原来的0.90元增至1.26元,即月薪从27元涨到37元以上。

如今的煤矿工人,月薪大约5k到20k。

一块大洋相当于300元人民币。鲁迅如果是他的十倍工资,就是5万到20万工资。

4,黄金价格。

1920年,每两21元,1927年37元。民国一两相当于31.25克。一块大洋能买一克黄金。

现在一克黄金300元,一块大洋300元。那鲁迅的收入也是10万出头。

以上四个维度,民国一块大洋分别相当于30元,1000元,300元,300元。

民国的粮食是真贵啊!民国的房子是真便宜啊!

但是,这远不是鲁迅的实际收入!鲁迅当时是著名作家,青年偶像,相当于现在的网红,大v,畅销书作家,流量明星。

郭敬明,年收入1000万。咪蒙,年收入8000万。吴晓波,年收入600万。

你觉得鲁迅大师能达到以上几个作家谁的收入水平?


历史知事


这事,首先就要弄清楚,鲁迅生活的民国年代里,一块大洋相当于多少人民币的购买力。

最直观的参考,就是当时日用品的价格。以学者李开周《晒一晒70年前工资单》一文里,1933年南京日用品价格来对照:大米每斤价格为大洋四分钱,牛肉每斤价格为大洋三角钱。所以与今日物价比对下,保守估计,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应当在110元左右。

以这个意义说,大洋在那个时代,真的非常值钱。李开周的作品《一块大洋能买什么》里记载,在当时北京王府井东华饭店吃顿豪华大餐,消费通常是20块大洋左右。甚至五块大洋,就能在上海英租界的“远东饭店”里住一晚。月薪拿到350块大洋?待遇真心不低。

然后再看看,鲁迅这“每月工资350块大洋”的“天价月薪”是怎么回事?以《鲁迅日记》记载,这应当是他在教育部担任公务员时的薪水,十四年(1912年至1926)的公务员生涯里,他的月薪从最初的每月60块大洋津贴,涨到了每月360元。但由于民国政府经常拖欠薪水,鲁迅实际拿到手的,最多每月200块大洋。也就是说,作为公务员的鲁迅,每月工资在两万两千元人民币以上。

而放在鲁迅的日常收入里,这笔钱其实也只是“小钱”。就以他的稿费收入来说,他从1927年至1931年,给教育部做“特约撰述员”兼职,四年拿到一万四千七百元大洋的稿酬,相当于人民币一百六十多万。他日常在报刊发文,平均每月报刊稿费五百元大洋(五万五千人民币)。著作版税收入更是惊人,仅1929年北新书局一次赔偿鲁迅的“版税损失”,就是两万大洋,相当于人民币二百二十万。文豪鲁迅,真是不差钱。

不过,比起被人津津乐道的鲁迅“公务员工资”来,鲁迅的另一笔收入虽说看上去低调,却也比这“小钱”丰厚得多:教师工资。

在民国时代,鲁迅也曾常年从事教育工作,其薪金水平也令好些后人咋舌。由于其火热的作品和强大声望,鲁迅讲课的“出场费”也极高。20世纪20年代时,他在西安讲学一星期,就拿到了四百大洋(四万四千人民币)。1926年鲁迅担任厦门大学教授,月薪也是四百大洋,次年他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月薪变成“国币”五百元。以“国币”与大洋的比价说,鲁迅的月薪也在人民币四万八千元以上。

也就是说,仅仅在教育工作里,鲁迅每月的固定收入,就有四万元人民币之多,是他公务员工资的一倍以上。这个工资水平,并非鲁迅一人特例,而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民国大学教师收入水平的缩影。

自从1912年起,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教育。大学教师的工资,也是水涨船高。以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授的最高工资为600元国币,大学助教的最低工资是每月100元国币。也就是说,民国时代的大学教师,最低也有每月近万人民币的收入,俨然炙手可热的好工作。

也正是这优厚的待遇,助推了民国时代,曾经无比繁荣的大学教育,以及红红火火的民国文化。“民国重视教育”的美名,今天也常被大书特书,惹来无数赞叹。但是赞叹之前,却要明白另一个事实:民国所有的教师,都能拥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吗?

理论上说,民国政府对教师的工资标准,制定得非常高,对于教育特别是中学大学的教育,投入也非常大。可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石,却是小学教育。放在民国时代,特别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的教师群体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都是小学教师。他们的待遇状况又是怎样呢?

对比“民国重视教育”的说法,民国时代的大学教育,确实是由中央政府拨款,民国时代的中学教育,也是由省级的政府拨款。但偏偏是教师人数最多,也最关乎国家未来的小学教育,却经常由各地“自筹”。所以,“重视教育”的民国政府,教育开支并不高。1930年时民国的教育经费,仅占国家总预算的百分之一点四六。有限的钱,仅投入到高等教育里,小学教育十分差钱。

所以,在民国时代,比起大学中学的优厚薪水里,当时的小学教师们,其实非常清苦。以王运明《民国小学教师待遇初探》记载,当时济南章丘地区的小学教师工资,只有17元国币。夏雪源《民国时期浙江省小学教师待遇研究》一文统计,20世纪30年代,浙江小学教师最低工资只有5元,1927年浙江全省小学教师每人平均年薪80元,每月10元多一点。比起优厚待遇的大学教师来,可以说是天渊之别。

红红火火的“民国文化”背后,就是民国小学教师的清苦生活,以及基础小学教育裹足不前的惨景。看过了这惨淡景象,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重视教育”的民国,在1930年时,以美国调查局的统计,文盲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乡村文盲率更高达百分之九十。“瘸腿”的小学教育,就是民国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桎梏。

如此“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时至今日,相信依然值得深思。

参考资料:《鲁迅日记》、李开周《晒一晒70年前的工资单》、《一块大洋能买什么》、陈明远《鲁迅一生挣多少钱》、王运明《民国小学教师待遇初探》、夏雪源《民国时期浙江省小学教师待遇研究》、 谢庐明, 蔡禹龙《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1930年代的强迫识字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