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陵川:寺湖柳編煥生機 助力鄉村振興路

陵川:寺湖柳編煥生機 助力鄉村振興路

黃河新聞網晉城訊 “我原來在縣創業孵化基地參加過保姆培訓,今天又來參加柳編的培訓,掌握一技之長的同時又能守著家照顧老人和孩子,日子越過越好了”,30多歲的陵川縣楊村鎮寺湖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建新高興地說。

6月12日,寺湖村的男女老少百餘人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一步一步地編著花籃。

陵川縣楊村鎮寺湖村共217戶,670餘口人,全村以耕種玉米為主,產業薄弱,收入來源單一,2014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村。近年來,在陵川縣委縣政府及各部門的幫扶下,全村依靠光伏發電、萬壽菊、連翹種植等產業,村民收入有了一定提高,村裡的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有了顯著改善。尤其今年以來,為鞏固和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楊村鎮寺湖村在縣委組織部和楊村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前期調研和考察,確定柳編產業為該村脫貧攻堅的特色產業。

寺湖村自古就有柳編的傳統,據相關資料記載,“寺湖柳編”起源於唐末宋初,興盛於明清,因美觀大方,結實耐用,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是農家的必備之物,村裡50、60歲以上的男人大都會編織,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最後能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

而今時代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寺湖柳編”煥發新的生機,時代也賦予了它新的內涵,寺湖人開始由傳統的簸箕、柳不絡等家用日常用具,發展到現在編織花瓶、手提包、筆筒等形式多樣的生活用品等來適應市場的需要。

柳條編制的條件較為苛刻,必須在3、4米以下的地窖完成編制工作,而且工藝流程也繁瑣,要經過侵條、打記、編、打槽、齊邊、拗、纏、整平等環節,才能編織成型,其中大多數工藝都是靠人工完成,只有這樣編織出來的產品質量才過硬。

“我們不僅要把技術學到手,而且在管理和銷售方面要有統一的規劃,真正把柳編產業做大做強,成為一個富民的產業,為實現‘大美古陵、小康陵川’的美好願景作出寺湖村應有的貢獻”,陵川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張海貴在陵川縣2018年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寺湖柳編”培訓班開班上說。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和重要內容,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相信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中央、省市縣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的大力支持下,寺湖人的夢一定能夠實現,“大美古陵、小康陵川”的美好願景也能夠實現。(常宏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