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介休洪山源神廟“二龍戲珠”盜後重現,但洪山盛景不再


洪山窯遺址國保碑西側,是兩口已經乾涸的水池。這就是

源神池,古代的泉水在幾年前徹底斷流了。這和當地幾十年來的煤炭業發達不無關係。地下水脈中斷了。

介休洪山源神廟“二龍戲珠”盜後重現,但洪山盛景不再

水池南邊的小山就是洪山,古稱狐歧山,綿山餘脈。鑑於源池泉水對介休的重要,人們在這裡開始修建祭祀場所——池邊山坡上的源神廟。

介休洪山源神廟“二龍戲珠”盜後重現,但洪山盛景不再

介休洪山源神廟“二龍戲珠”盜後重現,但洪山盛景不再

過小橋,牌坊上迎面題字“有本者如是”,背面是明代王一魁所書“溥博淵泉”

牌坊用了黃琉璃瓦,估計是後期所補。登臺階,就到了山門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硬山頂,黃綠琉璃剪邊, 兩側是八字影壁,當中鑲嵌黃、綠、藍琉璃的二龍戲珠。

介休洪山源神廟“二龍戲珠”盜後重現,但洪山盛景不再

墀頭磚雕高浮雕手法,圖案有獅子滾繡球、麒麟、纏枝蓮、水波紋等,動靜相宜。

介休洪山源神廟“二龍戲珠”盜後重現,但洪山盛景不再

進入倒座門後是一進小院。

在五口石窯洞基礎上修建戲臺——鳴玉樓

石欄板上有精美石雕。

戲臺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頂,

屋脊上採用了藍琉璃瓦。

內部有木隔扇分開前後場。

兩側是六角攢尖亭式小巧的鐘鼓樓,

覆黃琉璃瓦。

介休洪山源神廟“二龍戲珠”盜後重現,但洪山盛景不再

院子正房就是正殿。

面闊五間,單簷懸山頂,前出廊。

東西配殿均為三開間懸山頂。

源神廟的始建年代不詳,現在院內殿前有多通曆代石碑。其中最早的一通是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所立的《源神廟碑記》,其中記載至道三年(997)重新建造神堂,可見源神廟最晚在北宋初年已經存在了。

介休洪山源神廟“二龍戲珠”盜後重現,但洪山盛景不再

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的《新建源神廟碑記》,記載知縣王一魁在萬曆十六年(1588年)將源神舊廟東移遷廟現址,進行擴建。從此奠定了現在的格局。

石碑上還有宋代瓷窯記載、

歷代圍繞源神池的水利事業,

宋文彥博“始開三河”的功績、

明王一魁治理洪山水利事蹟等。

可以從中梳理出珍貴的歷代水利資料。

介休洪山源神廟“二龍戲珠”盜後重現,但洪山盛景不再

源神廟的一個奇特之處是殿內供奉的神明。按常理說應該供奉主神——源神。但這裡的正殿是供奉堯、舜、禹三位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這三位都是原始社會晚期的部落首領,他們的領地都在晉南一帶。 用這三位聖賢替換名不見經傳的源神,或許更容易得到群眾的擁護。

介休洪山源神廟“二龍戲珠”盜後重現,但洪山盛景不再

周圍侍立的西門豹,鄭國,孫叔敖,李冰都是先秦時期的治水高手,水利專家。在這裡供奉他們,再合適不過了。兩側配殿裡左邊供孔孟,右側供老莊,儒家和道教也匯合一處了。

介休洪山源神廟“二龍戲珠”盜後重現,但洪山盛景不再

走出小廟,在石階上環顧四周,青山連綿,只是少了一池清泉,沒了紅火的窯廠。

近在咫尺的洪山窯遺址和源神廟兩處現在都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它們賴以存在的基礎——源泉之水,卻在煤炭產業的大發展中消失了。人們不僅失去了千年的水源,更失去了文化的源頭。損失之大,讓人心痛

介休洪山源神廟“二龍戲珠”盜後重現,但洪山盛景不再

筆者第一次前往介休源神廟時,“二龍戲珠壁心”仍為原樣。但就在2016年的一個晚上,發生了一起令無數人憤怒的偷盜事件“二龍戲珠”影壁壁心被盜!下落不明至今未歸!

當這件事發生之後,琉璃藝術繼承人劉開寶先生非常痛心:“年輕的時候,長輩們就經常帶我去參觀,同時傳授一些專業技術方面的知識,知道它被盜之後,我心裡非常難受。最後就想,能不能自己複製一個璧心,稍微彌補這個遺憾。”

介休洪山源神廟“二龍戲珠”盜後重現,但洪山盛景不再

源神廟的二龍戲珠琉璃璧心不僅是美術界、建築界的瑰寶,更是手工匠人們所追求的榜樣。

就在第二屆文博會上,

晉中展廳中赫然出現了一件

琉璃制“二龍戲珠”雕件

而這件展品正是劉開寶先生在原件被盜之後,

根據原件圖片進行復制的“新二龍戲珠壁心”。

展會結束後,

它就要代替他的先輩鑲嵌到源神廟影壁中。

在這裡也呼籲大家保護山西古建,保護古中國文明密碼。

——未完待續——

編者:用心做優質內容,用行動尋找山西秘境,發現山西工匠,喜歡山西曆史,想要了解山西,瞭解古中國,請關注“秘晉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