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環遊世界仍忘不了故鄉美食,但我最願安居澳洲

我雖然是一個“不安分”的人,但生活日常還是比較規律的,安安分分的在澳洲過一個平凡人的日子。

環遊世界仍忘不了故鄉美食,但我最願安居澳洲

我有一箇中國胃,每天早上準時7點起床,自己做一份傳統中式早餐,通常是包子,粥,豆漿, 小餛飩等。在澳洲生活多年,我還是會選擇吃自己動手包的餛飩餃子。

背井離鄉的人都會對家鄉的美食念念不忘,因為每個人的口味都是從小形成的習慣,很難改變。

我來自西安,對西北美食尤其鍾愛。剛出國的幾年,我經常想家也會想念西安美食,那是一種媽媽的味道,對漂泊在外的人是一種安慰。

想家的時候我和家裡電話的內容經常就是詢問媽媽眾多美食的做法,也買了一些菜譜,或者在網上的美食網站研究做法,最後竟然創新出了自己的一套美食。也有打算以後出一本“向氏藝術菜譜”。

我通過美食交友,現在周圍有一群廚藝愛好者,我們組織了一個“美食會”叫“食尚軒”,我是會長。大家經常在一起聚會,做美食,聊天,為海外的旅居生活增添了很多歡樂的內容。

環遊世界仍忘不了故鄉美食,但我最願安居澳洲

日常工作忙碌而充實,工作之餘堅持健身鍛鍊,去山林、去海邊、去徒步,偶爾約朋友吃飯晚飯,喝茶,聊天,獨處的時候專注於寫作,投入精力到今年四月底將出的一本中英雙語的詩集中。悉尼也經常有各種藝術活動,只要時間允許我就去看看。

我從小就比較喜歡旅遊。中學的時候有一群死黨,經常結伴出遊。在過去幾多年,多種機緣巧合,也領略了世界多地的異國風情。

2006年4月在澳洲認識了我先生,他是德英混血的70後,戀愛2年之後我帶他回中國領略了中國的大好河山,同年5月,我們第一次遊歷西歐六國 (英,法,比利時,瑞士,奧地利,意大利)。

在2009年9月 結婚的時候,蜜月旅行了美國,加拿大。

2012年我們又一次回到南歐旅行,當時去了希臘和意大利南部。

2013年遊歷了港澳臺,新加坡;2014年9月,第三次來到歐洲,這次去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2016年9月,我們暢遊了日本。西方職場中的全職工每年都有四個星期的帶薪年假,我們基本上用這些年假年亞洲和西方隔年交叉著旅行一次。

2017年3月,因為“七年之癢”,我與先生分居重新思考人生。去年7月我選擇與幾個要好的閨蜜到北歐度假,當時去的是丹麥,挪威,瑞典,芬蘭。12月我與先生選擇到泰國,德國,捷克,奧地利,匈牙利等地度過聖誕和元旦,迎接2018年,希望修復感情,但異國婚姻中的文化差異加大了調和難度,我和我先生更象是好朋友的關係。以後有機會也會給大家講講異國婚姻的故事。

環遊世界仍忘不了故鄉美食,但我最願安居澳洲

古人云,破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我覺得很有道理。

旅遊打開了我的眼界,不但讓我見識了自然界的奇觀異景,自然百態,也讓我見識到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態度,瞭解了很多的風土人情。拓寬了我的人生心態。

我現在處事都比較隨和寬容,不象之前會有很多“看不慣”或者“看不開”的事情,也不會在心裡淤積很多問題。問題來了,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也就想開了。

環遊世界仍忘不了故鄉美食,但我最願安居澳洲

有的人可能會問海外生活的華人:"海外華人容易被歧視嗎?"

就我自己的經歷而言,去過的國家或城市,很少遇到特別歧視華人的現象。

歧視這個詞主要看每個人怎麼理解。不要說海外,我覺得有社會的地方,就有“歧視”,比如出生在城市的人對出生在農村的人的“歧視”,出生富裕家庭的人對出生貧寒家庭的人的“歧視“,不同社會地位,不同背景,不同種族的人之間的互相”歧視“。

我對歧視的理解是,我覺的這是一種”價值觀“的不同,就是我們常說的”三觀不同“,或者“道不同,不相與謀”。每個人都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看不慣的人和事,是不是不自知的就“歧視”了別人。

當然,離開故國故土,到一個全新的文化環境中生活,肯定會感到各種不適,所謂的“水土不服”與“風俗不服”吧。

當這些不適出現時,要麼改變環境,要麼改變自己,所謂的“入鄉隨俗”,不要因為自己的不適或敏感就統統歸結於“歧視”一詞,這其實是一種自卑心理在作祟。

海外生活18年,我很少感覺到歧視,但確實有感覺到生活和職業打拼上的艱難。畢竟不是從小生長在澳洲,文化知識語言背景處於別人的劣勢。但這些是自身因素引起的,也就要從自身改變做起,最好讓自己努力融入到所在國的人文環境氛圍中。

雖然想念故鄉的美食,雖然遊歷了他國多種風情,我還是最喜歡澳洲,如果再次選擇,我還會選擇定居悉尼。

環遊世界仍忘不了故鄉美食,但我最願安居澳洲

在定居澳洲的情況下,我希望能夠在60多歲退休後,開始深度遊歷世界各國。在不同的國家住上一段時間,比如三個月左右,因為澳洲護照在大多數國家是可以免籤停留90天的,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裡,瞭解住在國的歷史、人文,寫一些遊記,出一些書。

讓自己看到的世界越來越完整,對外界的態度更加理性,對生命與社會有更深的感悟。

App:出國上知外不踩坑

來源公號:初到澳大利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