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02.21-1626.09.30),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於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後金政權的建立者,為後金首位可汗。其子愛新覺羅·皇太極稱清帝后追尊努爾哈赤為太祖高皇帝。

清太祖 努爾哈赤(1559.2.21-1626.9.30)姓愛新覺羅,女真人。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在祖居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國東北部,並屢次打敗明朝軍隊,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瀋陽。次年於寧遠城之役被明將袁崇煥炮石擊傷,憂憤而死。 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諡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成長經歷

努爾哈赤在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2月21日)出生於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後改稱興京,今 中國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塔克世的家中。怒爾哈赤出生的時期,正值16世紀後半期,那時統治中國明朝雖然依然政權穩固,但已漸漸走向衰落;而在此時的國際,西歐國家正在大力進行殖民地徵佔和擴張,西班牙和葡萄牙由於在15世紀時最初大力發展航海業和殖民擴張,(從16世紀初到16世紀末)成為了當時世界上兩個最強大的帝國。努爾哈赤的先人都非等閒之輩,從六世祖猛哥帖木兒開始受到明朝冊封。祖父覺昌安(明代譯作叫場)、父塔克世(明代譯作他失)為建州左衛指揮,母為顯祖宣皇后。在當時的東北地區,最主要的軍事力量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部隊。他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間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以控制局勢。明朝建州右衛指揮使王杲(努爾哈赤的外祖父)於萬曆二年(1574年)叛明被李成梁誅殺。王杲的兒子阿臺章京得以逃脫,回到古勒寨(今新賓上夾河鎮古樓村)。阿臺之妻是覺昌安的孫女,所以阿臺既是努爾哈赤的舅舅,也是努爾哈赤的堂姐夫。萬曆十一年(1583年)李成梁攻打古勒寨。覺昌安、塔克世進城去探望,因戰事緊急被圍在寨內。建州女真蘇克素滸河部圖倫城的城主尼堪外蘭在李成梁的指揮下誘阿太開城,攻破古勒寨之後屠城,覺昌安、塔克世也未能倖免[1]。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舒爾哈齊在敗軍之中,因儀表不凡,被李成梁的妻子放走。努爾哈赤歸途中遇到額亦都等人擁戴,用祖、父所遺的13副甲冑起兵,開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爭。他回到建州之後,派人質問明朝為什麼殺害其祖、父。明朝歸還努爾哈赤祖、父遺體,並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

人物稱汗

萬曆十一年五月(1583年)努爾哈赤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尼堪外蘭逃走到鵝爾渾。1584年正月向李岱駐守的兆佳城(今今遼寧新賓下營子趙家村)發動攻擊,取勝並生擒李岱。1586年努爾哈赤攻克鵝爾渾,尼堪外蘭逃到明朝領地。努爾哈赤請求明邊吏押還尼堪外蘭,並將他處死。 同年,在“建州老營”的廢址上建城,該城在1621年後金遷都遼陽後被稱為佛阿拉,即“舊老城”(今新賓縣永陵鎮二道村)。據《滿洲實錄》,1599年努爾哈赤採用了蒙古文字而為滿語配上了字母。1601年努爾哈赤去北京嚮明朝朝貢。

1603年遷都到赫圖阿拉。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侵佔了大部分女真部落。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因為努爾哈赤認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葉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緣故,憤然頒佈“七大恨”,起兵叛明。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反抗明朝

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在興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

1619年年三月,明徵集十四萬軍隊討伐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掌握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在薩爾滸之戰,大敗明軍,殲滅明軍約六萬人,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之後,智取開原和鐵嶺,使明朝在遼東地區失去了御守後金西去的屏蔽。明人評曰:鐵嶺、開原,為遼重蔽,既並陷賊,則河東已在賊握中。

1621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大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鎮市),熊廷弼兵敗被斬,王化貞下獄論死。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

死因之謎

重傷致死

經過潛心研究,朝鮮學者金國平和吳志良終於從朝鮮人李星齡所著的《春坡堂日月錄》中找到了一條明確記載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受“重傷”的珍貴史料。據該書記載,朝鮮譯官韓瑗隨使團來明時,碰巧與袁崇煥相見,袁很喜歡他,寧遠之戰時曾把他帶在身邊,於是韓瑗得以親眼目擊這次戰役的全過程。寧遠戰事結束後,袁崇煥曾經派遣使臣帶著禮物前往後金營寨向努爾哈赤“致歉”(實為冷言譏諷),說“老將(按:指努爾哈赤)橫行天下久矣,今日見敗於小子(按:指袁崇煥),豈其數耶!”努爾哈赤“先已重傷”,這時備好禮物和名馬回謝,請求約定再戰的日期,最後終於“因懣恚而斃”。這條史料明確記載努爾哈赤是在寧遠之戰中受了“重傷”,並由於寧遠兵敗,精神上也受到很大的創傷,整日悒悒不自得。在肉體和精神受到雙重創傷的情況下,這位沙場老將終於鬱鬱而終。1626年一月努爾哈赤發起寧遠之戰,明朝守將袁崇煥以葡萄牙制的紅夷大炮擊敗之,兵退盛京(瀋陽)。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徵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明將毛文龍進攻鞍山,努爾哈赤回師盛京。七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七月廿三往清河湯泉療養,八月初七,大漸,十一日,乘船順太子河而下,病死於靉(ài)福陵隆恩門雞堡(今瀋陽市于洪區翟家鄉大挨金堡村),終年六十八歲。 努爾哈赤死於明軍紅夷大炮之下。馳騁疆場的沙場老將竟敗於進士出身袁崇煥之手。

努爾哈赤葬於瀋陽福陵(今瀋陽東陵),廟號“太祖”。

憤懣致死

正在人們對努爾哈赤之死不再提出異議時,清史專家李鴻彬在《滿族崛起與清帝國建立》一書中,卻對努爾哈赤炮傷而死論者的關鍵證據《春坡堂日月錄》提出了質疑[1]。

疑點一:既然朝鮮譯官韓瑗都知道努爾哈赤“先已重傷”,那麼守衛寧遠的最高統帥袁崇煥就應更加清楚,何況袁崇煥還曾派遣使臣前往後金營中察看過呢。如果努爾哈赤確實身負“重傷”,這當然是袁崇煥的特大功勞,也是明軍的重大勝利,不僅袁崇煥本人,而且朝廷上下、文武百官都將對此事大書特書,以便激勵軍民的士氣。但是,無論是袁崇煥本人報告寧遠大捷的摺奏,還是朝廷表彰袁崇煥的聖旨抑或朝臣祝賀袁崇煥寧遠大捷的奏疏,其中都隻字不提努爾哈赤受傷之事,顯然是後人附會之說。

疑點二:努爾哈赤戰敗於寧遠,是1626年正月,至八月二十日死,其間八個多月。從大量史料記載看,在這八個多月中,努爾哈赤並沒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車,試演火器”,並且到“遠邊射獵,挑選披甲”,積極準備再進攻寧遠,以復前仇。四月,親率大軍,徵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毛文龍進攻鞍山,後方吃緊,這才回師瀋陽。六月,蒙古科爾沁部的鄂巴洪臺吉來朝,他親自“出郭迎十里”,全不像“重傷”之人。

因此,李鴻彬認為,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有沒有身受“重傷”,是不是“懣恚而斃”,很值得懷疑。

那麼,努爾哈赤到底是因何致死的呢?

李鴻彬認為,努爾哈赤回到瀋陽以後,一則由於寧遠兵敗,赫赫有名的沙場老將敗在初歷戰陣的青年將領手中,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創傷,整日心情鬱忿;二則因為年邁體衰,長期馳騁疆場,鞍馬勞累,積勞成疾。同年七月中,努爾哈赤身患毒疽,並非炮傷,二十三日往清河湯泉療養。到了八月七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十一日,便乘船順太子河而下,轉入渾河時,與前來迎接的太妃納喇氏相見後,行至離瀋陽四十里的靉雞堡逝世。

姓氏之謎

愛新覺羅

據文獻記載,努爾哈赤的姓氏有六種說法——

清太祖努爾哈赤姓什麼?一般人可能會毫不猶豫地說出姓愛新覺羅。其實關於努爾哈赤的姓氏,文獻記載,稗官野史,雜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一團歷史之謎。據文獻記載就有六種說法:認為努爾哈赤姓佟、童、崔、雀、覺羅、愛新覺羅。 清朝皇室祖先以神話為名,認為其姓氏“愛新覺羅”原系天賜。

努爾哈赤的姓氏之所以謎團重重,原因在於,滿洲開始沒有文字,沒能留下原始的滿洲文獻記載;此外,清朝編修《明史》,凡是對清朝皇室祖先不利的史實或被刪除、或被篡改。《清太祖實錄》不提清朝皇室祖先的舊事,他們編一些奇異的神話,來隱瞞歷史的真相。

據《清太祖實錄》記載,清朝皇帝都認為自己姓愛新覺羅,其中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有三個仙女在池中沐浴,一隻神鵲銜來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仙女愛不釋手,把果子放入口中,吞進腹中,從而有了身孕,生下一個男孩,男孩相貌奇異,而且剛出生就能說話,仙女告之,他姓愛新覺羅,名叫布庫裡雍順。布庫裡雍順也就是清朝皇帝的祖先。

清朝在《清太祖實錄》之後,官修的“會典”、“宗譜”、“通志”等,以及皇帝的御製詩文,凡屬清代的官書,都來自努爾哈赤及其後裔一方所編造的所謂記載,都是“欽定”、“御製”,也都是說自己姓愛新覺羅。

“童”或“佟”

在明朝、朝鮮的文獻記載中,努爾哈赤姓“童”或“佟”。

剛開始滿洲並沒有滿文,當時明朝、朝鮮的官私書籍裡,關於清朝先世的姓氏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據閻崇年考證,明朝和朝鮮的文獻均有記載,清太祖努爾哈赤姓佟或童。努爾哈赤曾作為明朝的建州衛官員,先後八次騎馬到北京嚮明朝萬曆皇帝朝貢。明人或明清之際的學者,做了大量的記載,都說努爾哈赤姓佟而且努爾哈赤曾同朝鮮打交道數十年,朝鮮文獻也留下大量記載。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有如下記載: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努爾哈赤向朝鮮國王回帖雲:“女真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佟奴爾哈赤稟”等等。

努爾哈赤自稱姓佟。申忠一作為朝鮮南部主簿到達佛阿拉,受到努爾哈赤的接見,並在那裡住了一段時間。他回國後將見聞寫成《申忠一書啟及圖錄》即《建州紀程圖記》,資料珍貴,相當可信;而那篇《回帖》是努爾哈赤本人讓他轉給朝鮮國王的。這是努爾哈赤親自審閱過的正式公文,應當算是第一手資料。但是,朝鮮文獻更多的是把“佟”寫作“童” 。

“童”和“佟”實際上是女真人的普遍姓氏,是假借漢人的姓氏。 佟姓或童姓,不但是遼東的顯著大姓,也是當時女真人的普遍姓氏。誰做了部落的酋長,誰與明朝發生關係,這人便以佟或童為姓,通過“四譯館”,轉給明政府?

章炳麟的《清建國別記》中提到一種說法,佟姓原來是漢人的姓氏,後來常被夷人襲用,以假冒漢人,提高自己的身價。清朝皇室的祖先在名字前面冠以“佟”姓,也是因為羞於提起自己夷人的身份,於是假借漢人的姓氏。可見女真酋長,可以隨時姓佟或童,佟姓或童姓,也就成為他們的公姓。

“雀”或“崔”

努爾哈赤的姓氏除了佟或童的說法之外,朝鮮人還有記載稱他姓雀或姓崔。

閻崇年認為,有一種解釋是來源於努爾哈赤的母親因為吞下雀卵才生下了他,不過清朝人並沒有如此記載,《清太祖實錄》的《武錄》、《滿錄》、《高錄》三書,僅記載其母懷孕十三月而生努爾哈赤之事,並無吞卵而孕之說。

第二種解釋則來源於仙女吞服神鵲留下的果子而生下清朝皇帝祖先的神話,因此傳聞努爾哈赤姓雀。而且滿洲先人曾把烏鵲作為圖騰,這些都能把清朝皇室姓氏同“鵲”或“雀”相聯繫。當然也有學者提出了新看法,認為努爾哈赤姓“崔”是由於朝鮮語中,崔的發音介乎於漢語缺和吹之間,與“覺羅”中“覺”字音相近,於是懷疑崔姓是來源於“覺羅”的誤讀。

有學者認為努爾哈赤的真實姓氏是金,猛哥帖木兒是努爾哈赤的六世祖,有史料記載他姓金,金是“愛新”的音譯。所以,猛哥帖木兒及其後裔努爾哈赤都姓金,也就是姓愛新。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覺羅之謎

《清朝通志·氏族略》裡記載愛新覺羅是國姓,愛新是金的意思,其他的覺羅則冠以地名、部名、民名等,與國姓相區別。如“伊爾根覺羅”就是“民覺羅”的意思,以表示它們和愛新覺羅(金覺羅)有所分別的。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裡,記載有八種覺羅,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阿顏覺羅、呼倫覺羅、阿哈覺羅、察喇覺羅。

可見“覺羅”是滿洲皇室舊有的姓氏,“愛新”是後來加添的,其目的在於顯示帝王后裔的尊貴。

到清太祖的時候,為何捨棄了漢人的佟姓,而自稱姓覺羅呢?

閻崇年在文中提到,佟姓畢竟是漢人的姓氏,雖然假借了可以假冒漢人,在和明朝官方文書往來時方便些,可是金姓卻是金朝女真的國號,不但可以自顯是帝王種族的後裔,而且可以藉著它在女真民族中有所號召。 因此,“愛新覺羅”這個姓並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有它產生的原因、形成的過程。

在《滿文老檔》和《滿洲實錄》裡,很少出現“愛新覺羅”一詞,僅有三例。並認為,清太祖建元天命後,在覺羅姓前冠以愛新,是為了標示其有別於一般人的高貴身份。

由此可見,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姓氏———愛新覺羅,並沒有找到直接的史料依據,而是學者根據史料推論,所以至今清太祖姓氏仍是一個歷史之謎。[2]

陵墓介紹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的陵墓。與瀋陽市的昭陵、新賓縣永陵合稱“關外三陵”、“盛京三陵”。

東陵公園始建於公元1629年(天聰三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後經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年間的多次修建,形成了目前規模宏大、設施完備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群。距今已有三百六十餘年曆史。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國,定陵號為“福陵”,1929年被當時奉天當局闢福陵為東陵公園,1963年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陵公園地處於瀋陽市東郊二十里的天柱山上,整個佔地面積為557.3公頃,其中陵寢佔地為19公頃,整座陵墓背倚天柱山,前臨渾河,自南而北地勢漸高,山形迤邐、萬松參天、眾山腑伏、百水迴環、層樓朱壁、金瓦生輝、建築宏偉、氣勢威嚴、幽靜肅穆、古色蒼然,其優美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邃人文景觀早已為歷代文人雅士所垂青。福陵建築格局因山勢形成前低後高之勢,南北狹長,從南向北可劃分為三部分:大紅門外區、神道區、方城、寶城區。陵寢建築規制完備,禮制設施齊全,主要建築規模宏偉,陵寢建築群保存較為完整。

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中國的瀋陽福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人物成就

努爾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國策。對於早年來投、率軍征戰、盡忠效勞的“開國元勳”,如費英東、額亦都、何和裡、扈爾漢、安費揚古等“五大臣”及楊古利、冷格里等人,給予特別禮遇和優待,賜給大量人畜財帛,任為高官,封授爵職,聯姻婚娶,榮辱與共。當這些功臣出了差錯時,他著重指出“貧時得鐵,猶勝於金”,常以其功而從輕處治。努爾哈赤招徠了許多有才之人,他們獻計獻策,多次進入大明燒殺掠奪使女真部逐漸“民殷國富”,為建立和壯大後金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在軍事與外務上,努爾哈赤制定了具體的方針、政策和策略。採取了“恩威並行,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即以撫為主,以剿相輔的方針。其具體內容有三,一為抗拒者殺,俘獲者為奴。因納殷部七村諸申降後復叛,據城死守,“得後皆殺之”。額赫庫倫部女真拒不降服,努爾哈赤遣兵攻克,斬殺守兵,“獲俘一萬”,滅其國,“地成廢墟”。二是降者編戶,分別編在各個牛錄內,不貶為奴,不奪其財物。原是部長、寨主、貝勒、臺吉,大都封授官職,編其舊屬人員為牛錄,歸其轄領。三為來歸者獎。對於主動遠道來歸之人,努爾哈赤特別從厚獎賜。當他聽說東海虎爾哈部納喀達部長率領一百戶女真來投時,專遣二百人往迎,到後,“設大宴”,厚賜財物,“為首之八大臣,每人各賜役使阿哈十對、乘馬十匹、耕牛十頭”,以及大量皮裘、貂帽、衣、布、釜盆等物。對其他隨從人員,亦“俱齊備厚賜之”。這樣就縮小了打擊面,爭取到許多部長、路長帶領屬人前來歸順。僅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記載,黑龍江、吉林、遼寧女真酋長統眾來歸的,就有二三百起之多,因而加速了女真統一的進程,減少了不必要的傷亡和損失。還採取了正確的用兵策略,一般是由近及遠,先弱後強,逐步擴大。他積極爭取與蒙古聯盟,盡力避免過早地遭到明朝的打擊,直到萬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發動叛亂以前,沒有受到明軍的征剿,這極大地有利於統一女真事業的順利進行。充分發揮了軍事指揮才幹。他長於用計,重視保密,多謀善斷,議即定,定即行,出兵猶如暴風驟雨,迅不可擋,經常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

負面評價

努爾哈赤自吹自擂“恩養尼堪”,實際上卻大肆屠殺遼民。大明天啟三年六月,聽說復州漢民人數增加,接受大明國“派來之奸細和札付”,將要叛逃,努爾哈赤派遣大貝勒代善、阿濟格等貝勒,率兵兩萬,前往鎮壓,將男人幾乎全部斬殺,帶回大量子女、牲畜。

大明天啟四年,努爾哈赤連下九次汗諭,遣派大批八旗官兵,在金國的大部分轄區,查量漢民糧谷,凡每人有谷不及五金斗的,定為“無谷之人”。努爾哈赤辱罵“無谷之人”是“不耕田、無谷、不定居於家,欲由此地逃往彼處(明國)之光棍”,諭令八旗官兵“應將無谷之人視為仇敵”,發現其“閒行乞食”,立即“捕之送來”,並於正月二十七日“殺了從各處查出送來之無谷之尼堪”。

天啟五年十月,努爾哈赤下達長諭,指責漢民“窩藏奸細,接受札付,叛逃不絕”,歷數鎮江、長山島、川城,耀州、彰義站、鞍山、海州、金州等地漢民武裝反抗事例,宣佈要斬殺叛逃之人。他命令八旗貝勒和總兵官以下備禦以上官將,帶領士卒,各去自己轄屬的村莊,“區別”漢民,凡系抗金者,一律處死。各將遵令,“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馬斬殺”,當地漢人幾乎被屠殺殆盡。

人物家人

祖先

始祖:布庫裡雍順,母曰佛庫倫,相傳感朱果而孕。稍長,定三姓之亂,眾奉為貝勒,居長白山東俄漠惠之野俄朵裡城,號其部族曰滿洲。滿洲自此始。元於其地置軍民萬戶府,明初置建州衛。

越數世,布庫裡雍順之族不善撫其眾,眾叛,族被戕,幼子範察走免。

又數世,至都督孟特穆,是為肇祖原皇帝,有智略,謀恢復,殲其仇,且責地焉。於是肇祖移居蘇克蘇滸河赫圖阿喇。

六世祖:孟特穆,追尊肇祖原皇帝。

充善之母,追尊原皇后。

肇祖有子二:長充善,次褚宴。

五世祖:充善。

子三:長妥羅,次妥義謨,次錫寶齊篇古。

四世祖:錫寶齊篇古。

子一:都督福滿,是為興祖直皇帝。

曾祖父:福滿,興祖直皇帝。

覺昌安之母,追尊直皇后。

興祖有子六:長德世庫,次劉闡,次索長阿,次覺昌安,是為景祖翼皇帝,次包朗阿,次寶實。

祖父:覺昌安,追尊景祖翼皇帝。

塔克世之母,追尊翼皇后。

景祖承祖業,居赫圖阿喇。諸兄弟各築城,近者五里,遠者二十里,環衛而居,通稱寧古塔貝勒,是為六祖。

景祖有子五:長子禮敦;次子額爾袞;第三子界堪;第四子塔克世,是為顯祖宣皇帝;第五子塔察篇古。

父母

父親:塔克世,追尊顯祖宣皇帝。

時有碩色納、加虎二族為暴於諸部,景祖率禮敦及諸貝勒攻破之,盡收五嶺東蘇克蘇滸河西二百里諸部,由此遂盛。

生母:喜塔喇氏,都督阿古之女。追尊宣皇后。

顯祖有子五,太祖(努爾哈赤)其長也。母喜塔喇氏,是為宣皇后。孕十三月而生。是歲己未,明嘉靖三十八年也。

繼母:納喇氏。

庶母:李佳氏,古魯禮之女。

兄妹

弟弟

努爾哈赤有多個弟弟。

二弟,愛新覺羅·穆爾哈齊。母為塔克世之妾李佳氏,異母弟。多羅勇壯貝勒。

三弟,愛新覺羅·舒爾哈齊。母為宣皇后喜塔喇氏,同母弟。莊親王。

四弟,愛新覺羅·雅爾哈齊。母為宣皇后喜塔喇氏,同母弟。 通達郡王。

五弟,愛新覺羅·巴雅齊。母為塔克世次福晉納喇氏,異母弟。

姐妹

努爾哈赤同母姐妹,贈和碩公主,母宣皇后喜塔喇氏。明萬曆十一年癸未八月嫁嘉木瑚城主 伊爾根覺羅.噶哈善哈斯虎,明年正月夫亡。後再嫁郭絡羅氏常書(一作尚書,又作常舒,為蘇克素護河部沾河寨主),人稱沾河公主,已生三子。萬曆三十五年憎常書不仁,欲與離異,太祖不許,遂絕,常書不復面,天命八年癸亥九月卒於瀋陽。雍正五年四月,常書玄孫都督鄂繕乞補封號,詔和碩公主。

后妃介紹

(妻妾)

據文獻記載,努爾哈赤共有16個妻妾。《清史稿》上記載努爾哈赤共有14位妻妾,未記載從殉的2位庶妃。

滿族早期實行一夫多妻多妾制,不同於漢族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大福晉和側福晉都是妻,都有正式的名分,都稱為福晉,側福晉只比大福晉的地位略低;小福晉和格格、媵妾、婢妾等都是妾,都是沒有名分的,庶福晉僅是對她們的尊稱而已,地位遠低於大福晉和側福晉。大福晉和側福晉這些妻所生子女都屬嫡出,地位高;小福晉和格格、媵妾、婢妾等妾所生子女屬庶出,地位較低,遠低於大福晉和側福晉的子女。

皇后簡介

(追封2位)

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名孟古。葉赫貝勒楊吉努之女,葉赫貝勒納林布祿(那林孛羅)、金臺什(金臺失)之妹。明萬曆三年乙亥生。十六年九月嫁努爾哈赤為側福晉。三十一年癸卯九月二十七日薨,年二十九。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極追封其母為孝慈武皇后,諡曰孝慈昭憲純德真順承天育聖武皇后。順治元年九月,升祔太廟。康熙元年四月,將太祖諡由“武”改為“高”,即為孝慈高皇后;雍正、乾隆累加諡,曰孝慈昭憲敬順仁徽懿德慶顯承天輔聖高皇后,祔葬福陵。子一,皇八子皇太極,即清太宗。

孝慈高皇后生前是否當過大福晉,尚有爭議。一說,她一直是側福晉;二說,繼妃被廢后,她成為第三任大福晉。

追贈旋奪孝烈武皇后/大妃,烏拉那拉氏,名阿巴亥。烏拉貝勒滿泰之女。明萬曆十八年庚寅生。二十九年十一月,其叔父貝勒布佔泰(卜佔臺)送她嫁努爾哈赤為側福晉。前一任大福晉去世後,立為大福晉。是最後一任大福晉。天命十一年丙寅八月十一日,太祖崩;次日,大妃以身殉(或曰大妃之殉焉,為太祖遺命,諸子執而逼之乃死),年三十有七。順治七年八月,多爾袞追封其母為孝烈武皇后,諡曰孝烈恭敏獻哲仁和替天儷聖武皇后,升祔太廟。八年二月,因多爾袞得罪,罷皇后名份,奪諡號、黜廟享。子三,皇十二子阿濟格;皇十四子多爾袞;皇十五子多鐸。 史稱太祖大妃。

冊封之妃

(1位)

壽康妃,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貝勒、後封炳圖郡王孔果爾之女。明萬曆四十三年乙卯正月嫁努爾哈赤為側福晉。順治十八年十月,康熙帝尊封為皇曾祖壽康太妃,行冊封禮。康熙四年乙己十二月二十五日薨。以妃禮葬福陵之右。無子女。

大妃

(大福晉、正妻)(2位)

元妃,佟佳氏,名哈哈納扎青。塔本巴晏之女。努爾哈赤入贅。元配嫡福晉,為第一任大福晉。子二,皇長子褚英;皇次子代善。女一,皇長女,嫁董鄂氏(東果氏)何和禮,稱東果格格,封固倫公主。史稱太祖元妃。

繼妃,富察氏,名袞代。莽塞杜諸之女。初嫁努爾哈赤三祖索長阿孫威準,生子昂阿拉按昂阿拉。萬曆十三年復嫁努爾哈赤。繼室大福晉,為第二任大福晉。天命五年二月,以竊藏金帛,迫令自盡(一說,被其子莽古爾泰所殺)。葬福陵之外。子二,皇五子莽古爾泰;皇十子德格類。女一,皇三女,名莽古濟。史稱太祖繼妃。

側妃

(側福晉)(4位)

側妃,伊爾根覺羅氏。札親巴晏之女。生卒年不詳。子一,皇七子阿巴泰。女一,皇次女,名嫩哲。

側妃,葉赫那拉氏。葉赫貝勒楊吉努之女;孝慈高皇后之妹。明萬曆三十八年嫁努爾哈赤為側福晉。生卒年不詳。女一,皇八女,名聰古倫,封和碩公主。

側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貝勒明安之女。太祖聞其賢,往聘之;明萬曆四十年壬子正月嫁努爾哈赤為側福晉。順治元年二月卒。無子女。

側妃,哈達那拉氏。哈達部貝勒(都督僉事)扈爾幹之女,哈達萬汗見前顯祖次妃之孫女。明萬曆十六年戊子四月,扈爾幹遣子岱善(即明實錄之歹商)送之來嫁努爾哈赤為側福晉。生卒年不詳。 無子女。

庶妃

(妾)(7位)

庶妃,包括小福晉、格格、媵妾、婢妾等,都是沒有名分的妾。其中生育子女者才能成為小福晉,所生子女屬庶出。

庶妃,兆佳氏。喇克達之女。生卒年不詳。 子一,皇三子阿拜。

庶妃,鈕祜祿氏。博克瞻之女。生卒年不詳。子二,皇四子湯古代;皇六子塔拜。

庶妃,嘉穆瑚覺羅氏,名真哥。貝勒渾巴晏之女。 生卒年不詳。子二,皇九子巴布泰;皇十一子巴布海。女三,皇四女,名穆庫什;皇五女,嫁達啟;皇六女,嫁蘇納。

庶妃,西林覺羅氏。奮杜裡哈斯祜之女。生卒年不詳。子一,皇十三子賴慕布。

庶妃,伊爾根覺羅氏。察弼之女。女一,皇七女,封鄉君品級,嫁鄂託伊。生卒年不詳。

庶妃,名德因澤。姓氏不詳。殉太祖。

庶妃,名阿濟根。姓氏不詳。殉太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