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战中德国是否有机会胜利?

不要菜


《祖国》这部悬疑科幻小说里,德国获得了二战的胜利。而且建立起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联盟,与美国展开了长期冷战。

小说中德军获胜的原因放到现实中,也是很有可能的。

即设法南北夹击,夺取苏联赖以生存的油田,在美国参战前迫使苏联退出战争。

接着顶住盟军对欧洲的登陆,实现事实上的停战。

小说中的1942年,德军在高加索战役里获胜,李斯特的A集团军群向南继续进攻,与北非的隆美尔军团在中东会师,将苏联的绝大部分石油供应切断,失去欧洲地区和能源供应的苏联不得不退往西伯利亚,失去了大国的地位。

随后的1944年,全歼诺曼底登陆的盟军,德国欧洲霸主的地位得以稳固。和美国几乎同时研制出原子弹,双方进入对峙阶段。

(小说中德国获胜后的版图,下图为阿拉道234喷气式轰炸机)


从技术上来说,尽管德国胜利的可能性存在,但美国的参战始终是一个决定性因素。鉴于美国当时巨大的工业生产潜力,不能尽快结束对苏作战的话,两线作战的德国无论如何都会失败。

要取胜只能参照以下条件:

  1. 在1943年以前,尽早击败或迫使苏联退出战争。

  2. 二战开始便及早总动员,进入总体战,提高国内生产力。

  3. 改变民族政策,部分放弃对占领区的歧视。

  4. 放弃和日本同盟,尽可能延迟美国参战时间。

  5. 守住欧洲海岸线,防止美国等盟军登陆。


其实参照历史,我们会知道第三帝国很难做到以上几点。因为它自诞生起就带有太深的民族烙印和扩张基因。

也正是帝国热衷于扩张侵略,忘记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导致陷入孤立,最终失败。


文史小茶馆


德国胜利的机会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的,从战争一开始就决定了德军的命运,因为即便德军拿下英国,全歼英法主力,也绕不过苏联的坎。还有,即便德军搞定了欧洲,也无法面对美军的干预。仅仅是在1944年的作战中,白俄罗斯战役几乎摧毁了中央集团军群,而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则第二次全歼了第六集团军并迫使罗马尼亚退出战争,这两次战役歼灭的德军总数就达到了三十七个师另三个旅。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军超过五十个师的损失过半。

德军在东线的损失总数占了德军总损失的大部分,而且考虑到在苏军兵锋所向,德国的各个仆从国相继退出战争或调转枪口,暗中与德国勾结的瑞典和土耳其也或恢复严守中立或投向了盟国一方,东欧和东南欧的解放基本是红军完成的。总的来看,东线战场以残酷而宏大载入了战争史,苏联红军以巨大的牺牲彻底抹掉了法西斯德军的主力,是消灭法西斯的主要力量。毕竟苏联是个绕不过的坎,苏军的及其被动的局面上都让德军吃苦头,那么状态极佳的苏军绝对是德军的噩梦。

二战中的大咖依然是美苏,只要美苏介入,日德都要完蛋,因为美苏的工业潜力和战争潜力远超德军和日军,可以说即便整个欧洲都被德军占领,结局也是一样的,只是二战的时间会被拉长,可能延长数年,美军收拾完日军和苏军汇合,德军迟早要败。


深空电报


二战德国不仅有胜利的机会,而且赢面很大。希特勒有很多次扭转胜利天平的机会。

首先希特勒和斯大林有密约,刚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时,商议如何瓜分世界,但因为中亚归属问题一直没有谈拢,假如希特勒先稳定苏联,拉苏联入伙,轴心国变德、苏、日、意,想必二战结果不用说,瓜分完世界再对苏联下手也不晚。

其次,暂缓对苏联下手。很多人说,苏联有大雷雨计划,早就想对德国下手了!希特勒不过抢先了一步。这个问题我们从苏联的角度来想一下,德国一个多月完成了一战几年完成不了的事情,战力之凶猛,令人胆寒,一战俄国被德国两线作战都揍的垮了政府、割让了土地,这事情斯大林可是历历在目,虽然苏联已经不是当年的俄国,但是希特勒也远凶于一战时期的威廉二世啊!当年抗德的兄弟们现在都已经被揍趴下了,你还敢单干?况且德国小弟可在东边磨刀霍霍,斯大林这个时间可不知道日本会南下还是北上,一招不慎就两线作战坐等亡国啊!苏德战争初间,苏联损失四百余万人,这作为苏联入侵德国的铁证,不过这也看出来苏德部队实力的差距,就算面对面拉开阵势干,苏联胜率有几成?

好了,就算苏德开战,德国胜率也是远高于苏联的。德国部队全面进攻后,势如破竹,但是深入苏联腹地后,补给跟不上,外加苏联焦土政策,德国有兵无粮,有枪无弹,有坦克无石油。此刻假如德国不急躁支取首都,而是集中兵力攻取高加索油田,然后在占领区迅速修建道路、铺设铁轨打持久战,利用机械化部队运动战在野外无敌的优势,一次集中全部坦克吃掉你二十几万人,即使你动员能力再强,外部战争一次次失败也会动摇你的根本,况且此时斯大林失去了石油供给,城市汽车成为废铁,坦克生产出来也不能用,美国给你输血能满足全国的工业加军事需要么?到时候被石油困扰的就是你苏联了。

要知道,苏德战争斯大林一直在求饶,假如希特勒同意,苏联可能被瓜分成为一个面积和新疆相当的国家,德国的赢面可不是一般的大。



你的歌声里486


当然有机会了。

首先第一个机会,是在德军利用闪电战击败英法联军,开始实施旨在登陆英国,攻占英伦三岛的海狮计划,一旦得逞,德国人就基本上在西线方向没有了重大威胁。

而英国由于在西线战场上被德国人打得一败涂地,损失了大量武器装备,尽管本土有完整的工厂,但是毕竟产量有限,几天半个月弥补不了巨大的物资缺口,彼时,英国佬的老表因为孤立主义对英国人的援助持观望态度,输血无望。

当时英国本土的军事基地由于直接遭受德国人的无休止地轰炸,部队,尤其是空中力量损失惨重,在前期几乎丧失了制空权,按照海狮计划,一旦德国空军拿到制空权,能够为海运部队在海路上提供掩护,那英伦三岛也要纳入第三帝国的版图中。

第二个是,隆美尔的非洲之战

我们知道二战期间的北非战场,是沙漠之狐,隆美尔的成名之战,其在北非一路凯歌,离苏伊士运河很近了,倘若他能够击败蒙哥马利,控制住苏伊士运河这一世界黄金水道,那将掐断来自东亚,南亚的英联邦国家对英国本土的物资供应,那英国人就得死得更惨。相反,德国人则会受益匪浅,不仅会靠收路费赚钱,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加快捷方便地和盟友日本进行沟通,交流,甚至是建立稳固的货物贸易线路,这对缺乏战略物资储备的德国人是个重大利好。

第三个是,对苏作战

我们都知道,德国人的对苏作战前期是一路凯歌,一口气从波兰,打到莫斯科郊外,相应地苏联红军也是被打得溃不成军,甚至是创造了一次性成建制地被俘60万人的战争记录,但是苏联毕竟地大物博,尽管流了很多血,但是仍然能够对德国人构成威胁,于是就有了莫斯科会战,斯大林保卫战,哈尔科夫反击战等等,总得来说,从莫斯科没有被最终攻克的结果就注定了对苏作战的失败,作为这种集权专制型国家,一旦莫斯科被攻破,那斯大林的威信将荡然无存,对苏联人来说,能够支撑他们内心世界的柱子倒塌,苏联除了外患,将会出现大量的内乱,届时,德国人进军将更加容易。


兵说


一场大战的胜利最终决定性的因素就是意志与在此基础上的持久力,之所以在战争中会投降就是自己的战争意志已被完全彻底的击垮了。二战时德军在战争初期进展顺利,主要原因就是诸如波兰,法国他们的主流抵抗意志太差,最终都选择了投降以便可以使得部分统治者能够生存下去。

德国非常清楚战争的诀窍那就是要快,这也就有了闪击战。对于小国或抵抗意志薄弱的大国,闪击战是非常管用的。通过闪击战完全可以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将对手打懵直至击败投降,但是对于拥有超强抵抗意志的大国,闪击战也只能是一份耀眼的战绩,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敌人屈服。

希特勒当年对于英国采取的战略就是以战促降,采取收服法国的模式,然后开始集中力量进攻苏联。关键时刻希特勒遇到了难缠的丘吉尔,无论怎么威逼利诱就是死活不投降,这也导致了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境地。两线作战历来都是兵家大忌,这也符合当时德国不可一世的秉性。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德国想要在二战中胜出是绝无可能的,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刚开始德国军队牙尖嘴利可以快速的夺取胜利,但是一到战争的坚持阶段就立马颓势显现,再到战争后期就已经是风雨飘摇了。如果说德国要想赢得二战,那么它的兵力应该再增加五倍以上,装备同样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以这样的实力起码可以对整个欧亚大陆来一次大规模的覆盖性打击。

不过这么大规模的兵力是德国国力所无法承受的,因此德国也就没有在二战中取得胜利的可能。也许不少人会通过理论计算如果当时纳粹德国如何如何就可以获取胜利,但是请理论计算着认清一点,在精确的理论计算也经不起长时间的消耗战,这是侵略战争的必然结果,历史上也反反复复不断的在出现。


异域边缘


这个胜算的话,你要看下这个胜利的标准是啥了,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战场,他是有不同的胜利标准的。

如果说德国距离二战胜利最近的时候,那就是1940年,这会儿德国距离胜利其实就差丘吉尔的一个点头了,丘吉尔只要点头,战争立马结束,德国大获全胜。我们看,二战时1939年爆发的,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拿下了波兰,然后德国进攻挪威丹麦,在随后的,德国进攻法国,花了一个月时间拿下。

这会儿的德国,手里攥着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奥地利、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这都是他拿下的地盘。这会儿希特勒其实已经是大赚特赚了,这就好比一个赌场,希特勒已经赚了一大笔钱了,他迫切地希望结束战争,带着钱离开这个赌桌,见好就收。

德国拿下法国之后,一个劲的向英国抛出橄榄枝,希望英国和自己停战,并且结盟,让英国人承认自己吞下的一切。如果这个时候,英国如果同意,战争结束了,德国就赢了,而且希特勒还拉来英国这样一个重量级盟友。但是,英国人怎么可能和谈,英国是宁可把自己打残了,也不能让德国得逞。

这会儿希特勒是胜利在望,英国点头就结束,就赢了,丘吉尔不同意,气的希特勒破口大骂。

其实,我们从当时的环境看,希特勒和英国求和其实是非常有诚意的,他想要的就是结束战争,避免继续打下去,两败俱伤,毕竟他那海军也打不过去。

而希特勒进攻苏联,这个原因其实很多,这个和英国其实也有关系。英国和德国打的死去活来的时候,德国面对苏联那边非常空虚,英国人非常希望苏联能在背后捅德国一刀,斯大林那会儿要是有这个实力,不捅一刀都对不起列祖列宗。德国人后来也反应过来了,你英国这么强硬,不就是背后有个苏联么,干掉他不就完事了,回头就开始组织进攻苏联。

而进攻苏联不同于进攻法国波兰比利时,对苏联的作战,要更加的速战速决,绝对不能拖沓。进攻苏联,德国其实只有一个胜算的地点,不是斯大林格勒,不是库尔斯克,而是莫斯科。德国如果能够拿下莫斯科,基本就是赢了,苏联也无法再组织有效的反击了。

对于进攻苏联,德国也是有着一个非常详细的部署和打算。我们先看德国人为何要发动闪电战,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德国无法支撑长期的作战。德国人打算的是,1941年年底拿下莫斯科,苏联就没机会了。否则,苏联会组织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有条不紊的和德国人打。

我们看下拿下莫斯科意味着啥,这个地方战略意义重大,他就是苏联的心脏,铁路第一枢纽,莫斯科要是陷落了,他苏联运兵都没法运了,就这一点就能给苏联掐死。但是,很遗憾,德国人没能拿下莫斯科,而没能拿下莫斯科,苏联后方已经完完全全准备好了,德国再无机会。

1941年年底,是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德国拿下莫斯科,苏联没机会了,苏联守住莫斯科,德国也没啥机会了。

整个二战,德国其实就这两个胜利的机会,一个是英国同意谈和,一个是1941年年底,拿下莫斯科。很遗憾,这两个机会,德国全没得到,一个是英国不给面子,一个是苏联的强硬。


军武文斋


当然有机会,而且完全可以避免!莫斯科是全球冬天最冷的城市之一,并不只有希特勒德国倒在莫斯科的冬季里。据统计,德国军队在进攻莫斯科的时候因为缺乏足够的冷冻润滑油导致枪械炮弹炸膛,这是导致德军莫斯科战役失败的主因!

德国曾经做了一个作战计划,兵分三路进攻苏联!但是因为希特勒太想要乌克兰了,于是他便下令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部队攻伐乌克兰,而等到乌克兰战役结束的时候,已经是1941年11月底了,这时候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才等到了他们的进攻部队,而等他们攻进莫斯科的时候莫斯科已经进入了隆冬,而后才发生了枪炮炸膛,军队无法作战的问题。

因此,我们如果做了假设,当年德军以中央集团军为首,在秋季便进攻莫斯科。然后在取得莫斯科以后再回师南下收拾被包围的苏联西安军团,因为乌克兰的冬天不会杀死人!这样德国便可以在1941年冬天到来前夺取苏联欧洲地区的领土,而把苏联赶到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冬季的西伯利亚绝对是几千万缺衣少食的苏联人的噩梦。


优己


不会有机会。从纯军事战略角度上看,德国前期取得大规模胜利和苏联准备失当有关系,而当苏联在莫斯科会战后各方面准备妥当之后,德国就一败涂地了,这个是绝对的国家实力造成的。

战争再多打一年,苏联接近现代主战坦克的IS3坦克都要投入军队了,这种坦克是德国无法击败的。


正如苏联军事专家所说,苏联的陆军机械化程度要高于德军,二战苏联建造的汽车和坦克装甲车辆10倍于德国,如果说泥泞的道路和寒冷的天气阻碍了德军的进攻,那么他们也同样阻碍了苏军前期的防御和后期的大纵深反击,那些责怪与自然条件的说辞都是借口。

苏联在大战前期奉行从30年代开始研究的深远进攻战役学,前线集团军都是按照进攻配置的,苏联90%的作战物资和仓储都集中在边境地区,只有两处重要部分集结了少量的战略物资,分别是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在大战前期,苏联进攻配置的部队在德国突然袭击之下被迫撤退,可是我们都知道,任何大范围的撤退最终都会演变为溃散。苏联的铁路运输交通系统,在1941年之后首先转入的是战略物资和仓储的后送工作,其次是主要进行西部工业区的工厂整体后送搬迁工作。这样,对战略集群部队的后送工作成为次要工作,在交通本来就不便利的苏联,前线部队在大规模撤退演变为溃散后,又缺乏有效的后送支援,导致大部分被包围歼灭,或者投降,而仓储物资的迅速后送,又使得大战一开始的苏联西部边境没有物资可用,部队被包围后迅速陷入绝境,被迫放弃抵抗,造成了一开始的混乱。

整个二战后期的苏德战场,可以被简单的看作是一次赛车大赛,苏军机械化集群唱着军歌,开着坦克,速度竟然比德军撤退的速度还快,这样德军根本无法在被突破后迅速形成新的防线,大量部队在苏军包围了柏林的时候,竟然还在苏军背后组织撤退,成为了战争史上的奇特景观。


而从莫斯科战役开始,苏联后送到后方的工业开始爆发产能,根据苏联工业部门统计,1943年,苏联坦克年产量达到了近3万辆,钢铁产能达到了近千万吨,两项数据都位居当时的世界首位,再者,苏联在迅速调整战略理论后,开启了大纵深战役学时代,苏联陆军快速集群,开始在战术的点突破上大规模投入机械化部队,进入德军的全纵深开展作战,推进速度为每日50-60公里,比德军退散的速度还快,截止柏林战役期间,苏军前锋已经抵达柏林,而德军还有35个师在苏军背后进行撤退,这说明进攻部队已经跑在了撤退部队的前面,这是多么可怕的推进效率。这就是大纵深战役学,根本不需要在一条战线上持续作战,只需要在一个突破口投入大量坦克装甲车辆组成的快速集群,就能一直在德军疲弱的后方不断向前推进,德军只能撤退。

图为苏联IS2重型坦克,这样的坦克有一门120毫米火炮,比德国著名的虎式坦克的88毫米坦克炮还要大,这样的坦克对德军而言是难以对付的,而装备IS2坦克的苏军,是第一批打进柏林市区的苏军。


从整个军事战略角度来看,德国没有胜算,正如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注定失败一样,德国发动的巴巴罗萨计划,也只能注定失败。


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海事先锋


如果希特勒能像俾斯麦那样,有“桓文之节制”,那德国就有胜算。

什么叫“桓文之节制”?

就是欲望有限。

自己的欲望有限,欲望就不会发展为无底洞而将自己吞没。别人也不会对你过分提防。

比如德意志帝国的统一,俾斯麦担任铁血宰相,他领导普鲁士打了三次王朝战争,都没有完全将敌对方置于死地。

如,第一次,普奥联合,攻打丹麦。以当时两国联军的实力,是完全可以吞并丹麦的,但是俾斯麦没有吞并丹麦,只是从拿里要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两个州。

第二次,普奥战争,威廉一世都坚持要扩大战争,夺取更多的奥地利领土,但是俾斯麦坚持点到为止,不再扩大战争,而普鲁士留下了一个兄弟,也是盟友。

第三次,普法战争,普鲁士但是已经攻占巴黎了,这之后只有二战闪电战时,德军才第二次实现攻占巴黎,但是俾斯麦并没有占领法国,设立维希法国政权,而只是索要了洛林、阿尔萨斯地区,同时让法国配置军费。

这一切都是俾斯麦让英国和其他国家看到自己的欲望是有限的。

纳粹德国就没有这样的节制。

首先,迫害犹太人,在国内搞种族主义。

其次,吞并奥地利。

再次,吞并苏台德,进而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第四,闪击波兰,与苏联一同瓜分波兰,这是波兰被第五次瓜分。

第五,闪击法国,战争扩大,但是还没有到覆水难收的地步。

如果在闪击法国后,希特勒能像俾斯麦那样收手,不要再“迫害”周围国家,二战有可能就此开始进入尾声,法国和德国都退出战争,法国割让洛林、阿尔萨斯,跟普法战争后一样。

但是并没有,希特勒作为当权者,已经自我膨胀了,不知道被侵略的国家和民族是怎样试图推翻德国人的残酷统治。

在闪击法国之后,希特勒占领了东南欧、北欧等国,之后入侵苏联,最后向美国宣战,这时候已经不可能胜利了。


HK君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大获全胜,重创美国海军,美军死伤数千人,无数的战舰被炸毁击沉。


希特勒得知消息后,按耐不住心中的情绪,半夜冲出地堡仰望天空,破口大骂:这头没吃饱的笨牛!笨牛!愚蠢的笨牛!

在希特勒看来,德军有能力征服欧洲,征服苏联,进而大军经苏联南下进入中东地区,随后大军挥师印度。

希特勒参加过一战,对于美国的实力了解的很深刻,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远超德国苏联,所以德国一直不敢招惹美国。

如果仅仅是苏联这一个敌人呢?德军是有希望的,德军的失败在于没有贯彻执行闪电战。

德军的时间被耽误了两次。第一次,意大利入侵希腊,战事不利,德国只好派兵支援盟友,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浪费了几个月的时间。

第二次,入侵苏联开始后,主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进展顺利,但是南方集团军群却被苏军阻挡在基辅,为了前面进军,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的古德里安装甲军南下向西支援基辅会战的德军。



基辅会战以德军消灭了苏军60多万人告终,但是德军再次浪费了时间,当德军准备好进攻莫斯科时,已经到了寒冬腊月,而德军没有足够的冬装。另外,西伯利亚的苏军也赶到了莫斯科城下。

如果没有这两次,德军很可能取得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