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大数据比你自己还要懂你!

当代人手机电脑不离手,只要连接了网络,我们在网络上的所有行为,每一次点赞,每一次分享,每一次浏览,都将成为被记录分析的数据。搜索引擎成了我们联通网络的大门,每次搜索,都会被看门的数据公司,记录下我们往哪个方向走。搜索过游戏,就给你推荐游戏;消费过护肤用品,就推送同类型产品;浏览了汽车新闻,就推荐汽车。

大数据比你自己还要懂你!

利用cookie搜集数据。大家访问网站的时候,网站在你的电脑上记录下你浏览的信息,再次打开这个网站时,网站就可以读取cookie恢复到你之前访问的状态。比如有东西加到购物车还没结账,再进入网站时购物车自动恢复,或者看的小说看到一半,再打开网站时自动找到上次读到的位置。然而,这个技术被广告商盯上了,掌握了我们网上的一举一动。

除了读取cookie,数据公司还会收集用户的个人基础信息、点赞、社交圈、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也就是Facebook、微信等这种社交公司从我们身上拿到的资料。集齐了他们需要的信息,这些公司就开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这个分析的过程,叫做用户画像。用社交网站上的各种资料,配合用户在网上的浏览信息建立模型,用模型运算预测用户可能发生的行为。

大数据比你自己还要懂你!

(此cookie非彼cookie)

包括自己在内的手机用户,不同的年龄,婚恋情况,手机型号,学历的人群就会收到不同的广告推送。然而,这种推荐算法还只是初级,现在的公司收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已经进化到让人防不胜防。它们不仅想知道我们搜索了什么,还想了解我们的各个方面。

像剑桥分析给每个用户5块钱,用户不仅把自己的东西都交代了,还给了他们权限去了解自己的朋友们。想想我们,是不是也有曾经为了返券优惠,提供额外资料给某些app或者网上调查呢?

虽然是有不少人意志坚定,不为这种小恩小惠所诱惑。即便如此,依然会被数据公司,用各种方法抓取走你的信息。不仅是我们的名字年龄,点赞、消费习惯、出行习惯甚至作息时间,都会被收集。

信息越多,通过数据模型分析出的结果越准确。他们甚至可以根据之前的消费记录,爱好、人脉和消费能力,预测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在未来会产生的消费需求。

大数据比你自己还要懂你!

但是我们能因此而抵制大数据或者智能生活的普及吗?——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大数据隐私安全用法律保护起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限制隐私的流出,同时在技术应用层面应开发出保护个人隐私的应用来。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而就停止向前前进的脚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