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別隻盯著同學的“5套房”了,人家父母有多拼,你知道嗎?

別隻盯著同學的“5套房”了,人家父母有多拼,你知道嗎?

層樓 2018-05-09

作者 胡博士

別隻盯著同學的“5套房”了,人家父母有多拼,你知道嗎?

PART 1

前幾日,一篇名為《 媽媽,同學家有五套房,我們家有幾套?》的推送,在朋友圈和各大雞湯公號裡,以刷屏之勢蔓延。

幼兒園的兒子放學後問,同學家有五套房,我們家怎麼沒有?簡直是當代中國的天問啊!

一句話,直戳當代人的房產焦慮。而作者的應對是:教育孩子不要攀比,以學習為重。並告誡家長朋友,不可以對著孩子哭窮,更不能因為窮,而對他們過度寵溺。

對於人生的選擇和價值的定義,1000個人心中有1000個小豬佩奇。

作者心中的那隻“佩奇”,是不換大電視,希望孩子專心學習;不換大房子,等到人多住不下再去換;不給孩子買好鞋,希望他節約錢用於學習。

簡而言之,是一種淡泊名利、知足常樂的平常心。

別隻盯著同學的“5套房”了,人家父母有多拼,你知道嗎?

換成其他消費品,這個邏輯基本沒錯。

十年前52寸液晶彩電需要1萬多元,現在最便宜的只要3000多;衣服帽子去某寶買,相當於早些年去實體店打了幾折。

留下現金,貌似未來能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東西。

但到了房價這個問題上,如此“佩奇”,恐怕不止會被撞得頭破血流,還掉了牙只能往肚裡咽。

近幾年,全國一二線大中型城市的房價,呈漣漪狀接力暴漲。今天可以付全款,明年只能變首付,後年買不起車位。再後面,恐怕連茶水費都交不起了

這是文章的第一個悖論:延遲房產消費,並不能換取未來購置更大房產的優勢。

PART 2

文章的第二個悖論點,作者似乎給“5套房家長”勾勒了某種人設,即:五套房=有錢人=奢侈性消費。

兩者之間的那個等號真的存在嗎?

恰恰相反,博士所認識的許多“5套房家長”,可能是中國最善於“延遲享受”的一群人。

我的朋友圈裡,五套十套房的家庭,並不在少數。他們的心路歷程,個個都能寫成一本書。其共同點包括:愛房如痴,精於算計,主業拼搏,消費有度。

A夫妻,出生富裕家庭,含著金鑰匙出生,卻對樓市保持著極大興趣,在承接家族產業之餘,也能精準把握進出的時間節點。

平日不動產操作,理性刻苦,嚴守各種鐵律。

比如,“淡季買酒店式公寓夯實租金,淡旺季轉換大手筆建倉住宅,旺季拋售欠佳資產,囤積現金準備再出發”。

十多年來,他們將父母的兩套老破小,變成坐擁5套LOFT+5套住宅,同時管理著20多組租客。

雖是富二代,座駕不過是20多萬的上海大眾,從未見其有何名牌穿著。所謂奢侈消費,也不過每年旅遊國內+國外各一次。

別隻盯著同學的“5套房”了,人家父母有多拼,你知道嗎?

B夫妻,“白領+金領”組合。

通過反覆“離婚-清算-買房-再結婚”破除限購,再活躍於各大買房群,獲取一手資訊與信息不對稱優勢,屢屢入手別人不知的尾盤或準現房。

一俟得手,則通過“全款-抵押貸-P2P-再全款”的無限循環,獲取資金,以備下一次出擊。

短短三年從一套89㎡起步,竟然積攢了近1000㎡物業。

目前,他們負債高達一千萬,但固資總估值則突破數千萬。而租金+P2P收益,以及基於資產背書建立的“信用卡+信用貸授信”,又為其不動產版圖建起了兩道“現金流”防火牆。

至於日常消費,因為每月都追求負現金流,自然嚴格按計劃。看個大片,能看普通廳,決不上IMAX廳……

別隻盯著同學的“5套房”了,人家父母有多拼,你知道嗎?

C夫妻,私營企業主。丈夫專心打理實業,妻子致力於參加各類看房團,全國各地買房。

多年來,他們堅持將企業利潤的一半,用於全款房產投資。不僅將財富沉澱,還為企業積攢了最佳的融資抵押物。

雖身價過億,他們的消費也僅限於寶馬5系+奔馳E級。但對企業的轉型升級,卻從吝大筆投入,花費百萬高薪,聘請頂級技術人才。

最後一個案例,是我認為很有“5套房”潛質的單身姑娘D。

從一開始的“買房靠男人”,到跑遍杭州,看房200套,到最後按揭買房,她的人生觀完全被重塑。

買房之後,她為自己設立了精準的還款計劃表,用於激勵自己賺錢還貸。結果,第一個月就把原來的培訓業務做大了十倍,一個月掙了一年的月供!

PART 3

的確,過去20年,許多人在樓市中一夜爆富,靠的只是運氣。

但也不可否認,有那麼一群“5套房家長”,憑藉的卻是不斷升級的認知,專注刻苦的操作,使命必達的執行力,以及“對自己再狠一點”的延遲消費。

在子女的教育上,或者自身事業上,他們又常常一擲千金,完全不惜代價。

比如A夫妻,在下一代的培養上毫不手軟,從幼兒園開始便是著名的外資雙語(年消費20萬起步);

C夫妻,一路將孩子送到美國常青藤名校。

孩子出國後,不僅替家族企業拓展海外市場,還經常回國,參與產品公關與宣傳。在他們看來,買房實踐,不僅是自身財富的積累,更是對子女最好的財商教育

別隻盯著同學的“5套房”了,人家父母有多拼,你知道嗎?

因為,買房需要與上至政府部門、銀行,下至各類銷售、中介、裝修隊、租客和買家保持良好關係,鬥智鬥勇。

既要工於算計,又得誠信經營,這是對子女最好的人際交往實戰。

買房需要精準估值,評估升值空間,計算風險,平衡好租金、收入、月供支出,動用各類信貸資源,這是對子女最好的理財實戰。

買房還需要懂得建築與藝術。

每一棟房子,都代表了開發商對於美好生活的投射,對品位的理解,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對子女最好的情操實戰。

更重要的是,優質的樓盤,往往意味著優質的圈層。與優質的精英為鄰,對於孩子的未來是一種“非對稱優勢”,這也是“孟母三遷”所詮釋的真理。

PART 4

BBC有一部著名的紀錄片《成長》

:對14例不同家庭的孩子,從7歲到56歲,進行了長達五十年的貼身觀察。

片子中,那些出生中等家庭的孩子,只有極少數幾個意志堅定者,要花上二十多年艱苦卓絕的努力,才能做到與優渥家庭的孩子“一起喝咖啡”。

而其他人一不小心,便會墮入底層,窮困潦倒。

這種現象背後折射的,是家庭的優渥,並不一定會給予孩子不良的、放縱的生長環境。

有時,父母的努力,是為了給予孩子更多的權利。這些權利包括健康安全成長、接受更高等教育、對人生方向進行頂層設計等等

所以,過多討論買房是否是一種“延遲消費,而提前透支”的先苦後甜人生模式,並無多大意義。

別隻盯著同學的“5套房”了,人家父母有多拼,你知道嗎?

但毋庸置疑,當你擁有足夠安全感的資產後,你的選擇比別人更多。

只要你願意,想飛去倫敦喂鴿子也行,想自己種一園子玫瑰也行。但是如果沒有財富和資產,或許只能朝九晚五,為生存而戰,只可以淡泊,不可以奢侈。

燈紅酒綠,揮灑人生,是一種活法。清茶淡酒,淡泊名利也是一種活法。

我尊重每一個人的幸福選擇。

但不得不承認,這一代中國人註定沒法停下來,因為身邊所有人都在奔跑。

如果出身普通,又早早淡泊名利,不爭不搶,不買房不創業,佛繫到了中年,你會發現隨時可能被周圍的人碾壓。

君不見現在年輕的IT情侶鬧矛盾,分手費就是一箱200萬的現金。

英國學者託尼.朱特曾說:“時間是一面哈哈鏡,它踩著某種步調,朝著一個方向走,它將超越絕大多數人的理解範圍。”

在定義房子、人生和成功的時間河流中,這會是一個無法走出的魔咒嗎?

注:本文只代表作者觀點,無關《層樓》立場

如有不同看法,歡迎來稿商榷討論

▼層樓-平湖專場看房團 | 粉絲專享獨家優惠

別隻盯著同學的“5套房”了,人家父母有多拼,你知道嗎?

▲點擊圖片查閱相關推文 | 掃描上圖二維碼即可報名

- End -


文|層樓特約作者 胡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