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範勇宏迴歸早有先兆 “大佬”反哺公募潮流湧動

一個個曾經的“大佬級”人物,正在加速回歸公募。

6月12日,鵬揚基金髮布了高管人員變動公告。原鵬揚基金董事長姜山因工作原因離任,替任者是曾主導了華夏基金輝煌時代的範勇宏,這是範勇宏2012年離任華夏基金總經理之後時隔6年再回公募。

自2016年以來,大佬級人物反哺公募行業的潮流逐漸掀起,多年來面對人才流失癥結的公募行業,重新迎來了機遇。這背後,基金行業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是重要觸發因素。

歸來者與留守者,將如何重新譜寫公募的新格局,值得期待。

“大佬”歸來

範勇宏的迴歸,早有先兆。

去年4月29日,鵬揚基金曾發佈公告稱新增宏實資本為股東,而宏實資本的法定代表人和總經理正是範勇宏,這是範勇宏“曲線”重回公募的第一步。

時隔一年之後,範勇宏履新鵬揚基金董事長一職,這標誌著這位有著基金界“教父”之稱的重磅人物正式回到公募行業。

公開資料顯示,範勇宏從1998年初創立華夏基金至2012年離任,一直擔任華夏基金總經理,這也使得華夏基金被打上了深刻的“範式”烙印。在範勇宏的帶領之下,華夏基金管理規模曾連續數年穩坐中國公募業頭把交椅。

2012年範勇宏離任華夏總經理之後,暫時留任了華夏基金副董事長的職務,直到2013年5月徹底告別。此後關於範勇宏的去向一直成謎,坊間曾流傳諸多版本,“投奔王亞偉”是流傳度較廣的說法。

不過,上述說法最終落空。此次範勇宏擔任鵬揚基金董事長一職,與楊愛斌重新開拓公募市場,源於兩人之前在華夏基金一起共事的經歷。

楊愛斌此前是公募“奔私”的代表人物,其於2005年入職華夏,先後任華夏基金總經理助理、固定收益總監,2011年楊愛斌“奔私”創立鵬揚投資,並專注於固定收益投資。

2016年7月,鵬揚基金獲批,楊愛斌擔任總經理並擁有控股權,鵬揚基金成為首家“私轉公”的公募基金公司,並開創了此後私募界效仿的“全面私轉公”的鵬揚模式,楊愛斌本人也成為原公募人士奔私後重返公募的重要代表人物。

如今,範勇宏的到來對於鵬揚而言頗有“如虎添翼”的意味。華南一位從業多年的公募人士向記者表示,“由於楊愛斌的固收背景,鵬揚成立以來的重心一直在債券上,業內對鵬揚做債也很認可,這是他們的優勢。如今範勇宏擔任董事長,將有望強化鵬揚在權益方面的業務,畢竟他曾經培養出了一批頂級的權益基金經理。”

此外,範勇宏的迴歸能否帶來更多華夏基金的老部下向鵬揚基金聚攏,也是市場較為關注的焦點。無論如何,對鵬揚基金而言,有如此標杆級人物坐鎮,必然利於此後的長久發展。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末,鵬揚基金的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為90.15億元,在同期成立的公募中規模名列前茅。

前赴後繼

就在鵬揚基金髮布高管變更公告的前兩天,一家由原公募人士申請設立的基金公司獲得證監會批文。

6月9日,中庚基金成為今年獲批的第三家公募基金公司,該公司總經理正是原海富通基金副總經理孟輝,其同時任中庚基金第一大股東。2015年8月孟輝從海富通離職後就著手籌備中庚基金,至今兩年多終於獲批。

自2016年以來,原公募人士重返公募的現象,可以用“前赴後繼”一詞來形容。

2016年4月,全市場首家全部由自然人控股的公募基金——匯安基金成立,這家公司背後正是一眾曾經的公募舊帥。其中,公司第一大股東兼董事長何斌曾任國泰基金副總經理,建信基金督察長、副總經理;第二大股東兼總經理秦軍曾任華安基金副總經理,負責市場業務。

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匯安基金的資管管理規模為100.2億元,在全市場124家公司中位列第89位。

此外,2017年3月獲批的凱石基金,董事長陳繼武曾任南方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富國基金投資總監、副總經理等職;2017年6月獲批的博道基金,董事長莫泰山曾任交銀施羅德基金總經理;2017年6月獲批的東方阿爾法基金,董事長劉明曾任大成基金股票投委會主席、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肖冰曾任大成基金市場部總監、綜合管理部總監。

目前正在排隊候批的基金公司中,則有更多原公募從業人士的身影。比較知名的有原華夏基金副總經理、英大基金總經理劉光燦申請設立中晟基金;原信城基金總經理王俊鋒申請設立瑞泉基金;原匯添富基金總經理林利軍申請設立正心富基金;原華安基金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王國衛申請設立富匯基金;原鑫元基金總經理李湧申請設立恆信基金等。

不過,目前上述公司的申請進度均是第一次反饋意見。其中,中晟基金和瑞泉基金自2016年2月和4月分別獲第一次反饋意見後,至今都已經有超過兩年的時間,但申請進展卻始終無新的突破。

深圳一位正在籌備公募基金的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雖然公募申請的條件和門檻大幅降低,但監管層的審核口徑還是非常嚴的,能否拿下牌照有很多方面的影響因素。此外,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審批工作幾乎停滯,這也帶來了一定影響,我們也只能一直等待。”

值得一提的是,資產管理行業的旗幟人物、原東證資管董事長陳光明也在著手準備自己的公募基金公司——睿遠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證監會官網顯示,該公司於2017年7月21日遞交了公募牌照申請,並於7月28日補交了材料。2017年12月4日,收到證監會第一次意見反饋,但截至目前尚未獲得證監會正式批覆公募基金牌照。

雖然陳光明並非純粹意義上的公募行業大佬,但其管理的東證資管也涉足了公募業務,並憑藉系列東方紅公募產品一舉成為公募界的黑馬。此次陳光明投身公募行業,也令公募界充滿了期待。

據接近監管層的相關人士透露,由於此前涉及一行三會調整事宜,因此相關公募審批工作受到了一定影響,接下來審批速度有望恢復。

未知競爭

即便是曾經有著公募從業經驗的人士重返公募,也要面臨著未知的競爭和挑戰。

華南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近兩年越來越多曾經的公募人士迴歸,是由於現在的機制能夠給他們提供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新平臺,尤其是在激勵方面可以做到最大化,這是最吸引人之所在,但並不是所有迴流的人都能有“好日子”。

上述人士表示,離開了原來有著豐富積澱的大平臺重新創業,意味著自己必須要面臨單打獨鬥的環境。“例如有公司之間某基金公司的副總跳槽出來做,拉了一些前同事一起,但由於個人本身在業內的知名度不算高,業務很難開展,情況非常不好。”

確然,曾經的公募高手紛紛迴歸,無疑能起到激活公募行業的作用。但這些以個人持股、核心團隊持股的全新模式重回公募行業的基金公司,能否重新成長為實力強勁的公司,還要面臨太多未知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