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起跑線》展示印度之痛:“學校即階級”

《起跑線》展示印度之痛:“學校即階級”

(應用商店搜索”影易寶“,下載APP,輕鬆成為專業影視投資人。盡享院線電影收益,新浪支付全程保證資金安全。《紅海行動》收益權投資目前已結束,葛優、岳雲鵬最新爆笑喜劇大製作《斷片之險途奪寶》收益權份額投資不日開啟!)

印度電影《起跑線》4月4日正式登陸中國院線,幾乎“未映先火”。截至8日,影評網絡社區“豆瓣電影”已有3萬多人為這部片子打分,截至8日獲得評分8.1。

《起跑線》用誇張手法講述一對中產夫婦費盡心思為女兒“擇校”,反映印度家長為子女學業“痛下血本”的社會現實。

看來,印度家長也有“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焦慮。

不求“學區房”

“印度沒有學區房概念,”在孟買南部從事房地產中介服務的莫希特·拉姆錢達尼告訴新華社記者,“只要你能保證按時到校,對私立學校而言,你住哪兒其實無所謂。在孟買,人們不會因為孩子想上一所學校,就把房子買到學校附近。別忘了,這裡一般人家至少兩個孩子,如果一男一女,可能要分別上男校和女校,難道還要買兩套房?孟買房價可不比北京、上海低。”

區分印度教育質量的不是“學區”,而是公立和私立兩套學校管理體制,而家長選擇學校的依據,主要是家庭經濟狀況。“有錢就去私立學校,沒錢就去公立學校。”

私立學校因為教育質量、設施不一樣,收費水準大不相同,一年學費摺合人民幣從1000多元至幾萬元,一般水準大約10萬盧比(約合1萬元人民幣)。按照印度媒體報道過的數據,月收入達2萬盧比(2000元人民幣)可算是印度“底層中產”。

“在孟買,”拉姆錢達尼說,“一般只要付得起學費,就可以去想去的私立學校。”

以拉姆錢達尼所服務的孟買南部戈拉巴地區為例,方圓5公里內有6所私立學校和一所大型公立學校。6所私校中,有純男校、純女校和男女混合學校,收費水平差別很大。

《起跑線》展示印度之痛:“學校即階級”

伊沙安·謝蒂是私立的G. D.索馬尼紀念學校7年級學生。在距他家更近的地方有另一所私校,名為學者中學,收費比索馬尼低。為何捨近求遠?伊沙安說,因為索馬尼有大操場,其他設施同樣相對較好。

因為類似原因,另一個孩子利蒂放棄與住處相隔一條馬路的索馬尼學校,選擇就讀離家更遠的“教堂與約翰·康農學校”,即南孟買收費最貴的私立學校之一,學費三倍於一般私校。利蒂說,“這是南孟買比較有名的學校,教學很好,入學需要提前登記,還要考試;如果暫時沒有學位,只能慢慢等”。

不拼“小升初”

印度教育體系採用小學-中學12年學制,中學不分初、高中,且很多學校屬“12年一貫制”。小學和中學自然銜接,沒有“小升初”或“中考”,決定升學與否只是門檻較低的期末考試。

學者中學的老師烏米什·沙阿介紹,“只要不是三門主課考試不及格,就可以順利升入中學”。主課有數學、英語文學、英語語法、科學和社會研究等。在孟買,所謂及格是百分制試卷過40分。

印度“高考”是教育競爭最激烈的階段,每年都有大約1000萬人參加。印度著名高校,如印度理工學院和尼赫魯大學,錄取率相當低,只為成績絕對優異的學生準備,絕大部分學生不會把它們當成志願。

大部分高考生的目標相當現實:考一所普通高校,學點專業技能,畢業後參加工作。今年參加高考的學生穆絲坎告訴記者:“我想考一家醫學院,畢業出來後從事醫務工作。在印度,醫生的社會地位很高。”

男生馬南就讀“普通”私校學者中學。他的母親說:“印度高考競爭太激烈。我們家馬南喜歡板球,想成為板球運動員。我們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她對孩子的未來不顯得特別焦慮。

印度家長們真這麼“知足”?

“學校即階級”

影片中文譯名為《起跑線》,英文名為《Hindi Medium》,直譯是“印度中產”,關注的是印度中產階級難以逾越現狀、既無法擠進“上流”、也不願融入“下層”的尷尬。

對印度觀眾而言,這部電影戳中的“痛處”是社會階層固化現實。印度由於特殊的歷史和文化,階層固化問題一直存在,而現有“公私分立”教育制度不僅無力消解階層固化,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強化這一現實。

影片中主人公夫婦為孩子費心“擇校”,不惜“扮土豪”到“裝窮”,片中“母親”一句臺詞顯露這種“焦慮”的背後動機:“學校就是階級”。

在孟買的公立學校,老師授課用印地語,英語只是一門課;而在私立學校,一律採用純英文教學和英文教材。這一差別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求學的路能走多遠。在印度,想借子女教育實現階層跨越十分困難,就像影片所展示的那樣,主人公夫婦“扮土豪”或“裝窮”都行不通,即使窮人家孩子藉助“貧困生名額”進私立名校,也會因消費水平等種種隔閡無法融入所謂“上流”圈子。

既然“焦慮”改變不了現實,不少印度家長無奈之餘,似乎“樂天安命”。

中國哲學家莊子所說“得意忘言”,意思明瞭,不必明說。電影語言亦如此。這部印度《起跑線》中不僅顯現“虎媽貓爸”的教育理念衝突和看似“大團圓”的結局,也揭示靠教育“起跑線”難以改變貧富分化“終點”的社會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