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究竟館閣體算不算書法?館閣體與楷書主要區別在哪?

當代尚書院


這題目問的,就好像在問“工筆畫是不是繪畫”一樣。館閣體當然是書法了,而且還是功力很深,格調很高的書法。


館閣體,是指因科舉制度而形成考場通用字體,以烏黑、方正、光沼、等大為特點。明代稱“臺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明永樂時,翰林院侍講學士沈度,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朱棣賞識,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紙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爭相仿效,遂成標準書體。

館閣體是官方審美非常自然的選擇

更多歷史背景什麼的,我就說了,反正這就是一種科舉考試,官方最喜歡的字體,這個今天我們老師讓我們寫作文的時候,也同樣會對你有類似要求,字寫的工整的,漂亮肯定要加分,寥寥草草的,亂七八糟的塗改的,肯定要打折,從某種程度上這是人在審美上很自然的選擇。


這種選擇我們今天也還在延續,“烏黑、方正、光沼、等大”,換一個說法是不是很像是偉光正的另一種表達呢?館閣體的這四個特點和標準,直接指向的就是一種端方大氣,中正平衡的美,能達到這個美其實是不容易的,非常考驗功力,你的楷書要很好,還有寫的快,這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需要有很深的傳承才行。所以,館閣體也不簡單。

館閣體現著儒家的精神

館閣體是最典型的體現儒家精神的官方字體,它要表現出方正,不偏不倚,剛柔並濟,還要有一種儒者的氣度,一種國家棟梁之才的風度,不能張牙舞爪,也不能縱橫捭闔,肆意張揚個性。而應該恪守中庸,誠敬謙和,有仁者,智者,臣子的風帆。


這些東西雖然一直被人詬病,但是自問一下,學習書法這麼多年,要達到這個境界,還真得學養深厚,真正讀了聖賢書,下了苦功鑽研不可。我們今天書法異彩紛呈,好是好,但也恰恰缺這麼一種儒者的氣質。大部分的書法都立不起來(包括我自己),所以,要能達到好的館閣體的水準,那也是厲害了。


館閣體中也有不同的姿態和氣象,並非完全刻板

我看館閣體的書法,從沈度到黃自元,到劉春霖,每一個人館閣體大家,都還是有自己的風格的。沈度的婉麗飄逸,雍容矩度,筆力勁道,氣格超邁。黃自元的字端莊秀蘊,靜雅內斂,文氣蔚然。劉春霖是筆力清秀、剛勁、典雅。


故宮、頤和園,還有很多寺院廟宇,城門宅院,以及大量著名的歷史建築上的題字,多數都是館閣體。我們也能看得出真的有它的風格。這個字體不簡單。當然,它的這些優點,也恰恰是缺陷,決定了它不可能有那麼豐富多姿,卓越超群,異彩紛呈的面貌和大格局出來。這點可以從其中少有真正大家就能看出來。

館閣體的侷限

前面說了一堆館閣體不簡單的論證,但它為什麼還會被詬病呢?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有兩點:

一、書寫者如果沒有達到非常高的境界,那麼基本上個性會被磨平,會把字寫死,寫刻板,寫的了無生機。而這部分人有都是社會上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也就是科舉考試學子階層,這種書體的流行,會壓抑和禁錮整個社會文化階層的個性和創造力,為妨礙文化的繁榮與進步,也會使得書法失去活力。


二、統治者以館閣體來看人才的重要標準,而忽略了真正的才學,本末倒置,這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龔自珍,人家字寫的潦草了一點,就沒能成為進士,進入翰林院。白白浪費了一個大才。而那些一位追求華美,華而不實的感官主義者,反而獲得賞識,這在社會上形成一種非常不好風氣,也使得朝廷越來越少真正的棟樑之才。這一點後來曾國藩還專門上書批判過,奈何腐爛已深,無力迴天。


左壁觀書右壁觀史

有酒學仙無酒學佛

我是“李藝泓西平王后裔”


李藝泓


謝謝提問,我是千千千里馬。你提出的問題是一個書法實用與書法欣賞問題。書法究竟是實用還是欣賞,這是書法家之間爭論比較激烈的問題。也是非常在乎的事情,假如人家說你的書法就是館閣體,你一定會氣個半死。所以,館閣體書法,還是有點談虎變色的。

趙孟頫的小楷《汲黯傳》。


這恰恰說明,館閣體書法確實不是什麼高明的書法。

館閣體又叫“臺閣體”是古代科舉考試,指定的書法規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考試卷面要工整清晰。

但是,古代對卷面工整清晰的要求,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幾乎就是你的卷面書法必須“烏亮光”。寫出來的字,必須像“刻出來”的打印稿。古代沒有電腦打印,所以,我們用“刻出來”的字來形容好了。


沈度的畫像

這樣的要求已經有些捨本逐末,殘害人才的因素了。

明代大書法家文徵明就是因為書法不好,就沒考上狀元的大才子。文徵明生氣了,接受不了這樣的侮辱,老子不考你的試了,我學書法!

沈度的書法應制帖子。


結果,明代少了一個狀元,但是產生了一個傑出的畫家書法家文徵明。清代也是,對科舉書法要求十分苛刻,天才康有為也沒有過書法的關,於是又是一個老子不考你的試的康有為產生了。

他回家辦學,發現一個天才叫梁啟超,兩人合起來要改良清朝,一場“戊戌變法”就是康有為一夥乾的。

你看,是不是“館閣體”害人不淺?

至於從書法的角度來說,館閣體還是書法,這是沒有問題的。

館閣體要求書法嚴苛古代法帖,要寫得規規矩矩,方方亭亭整整齊齊。從書法為科舉服務來說,這樣做,也有他的道理。

所以,產生了大量規規矩矩寫字匠的讀書人。


但是,館閣體書法也不是鐵板一塊,在館閣體書法裡面,也有一些優秀的書法。不過,總之,因為書法束縛思想個性,館閣體中是沒有大書法家的,明代的沈度算是特例,但是也不是大書法家。



文徵明的書法《滕王閣序》

除非追求個性解放的讀書人,他們一面也寫一手館閣體書法,一面也有自己的書法藝術追求。例如徐渭、朱耷、傅山、王鐸、鄭燮等等。

他們的館閣體都寫得不錯,但是,最主要還是追求書法的個性,所以,為清代的書法,也留下了一下歷史的記憶。

書法主要是實用的寫字,書法藝術是書法的更高追求。

二者的區別就是,書法藝術作品主要是欣賞的書法藝術,而館閣體主要是實用領域的寫字。

具體說,館閣體屬於公文抄寫。書法藝術作品,主要是閒情逸致的抒發。


千千千里馬


關於“館閣體”的論述不多,也不全面,且多貶損之言。評價“館閣體”大致就是:書寫拘謹刻板,法度謹嚴,字體方正圓融,“黑大光圓”,沒有生氣,千人一面。更有與題主一樣質疑“館閣體算不算書法”,“館閣體”真是那麼不堪?我的回答是:館閣體肯定是書法,並且是需有深厚功力才能寫得出來的書法!!

“館閣體”盛於明清,其代表隊人物沈度,明代書法家,擅篆、隸、楷、行等書體,婉麗飄逸,雍容矩度。深受明成祖朱棣的賞識,稱其為“我朝王羲之”,名重一時,乃至片紙千金。士子爭相仿效,遂成標準書體“臺閣體”(館閣體)。有墨跡《楷書四箴》《敬齋箴》《隸書歸去來辭》等傳世。《楷書四箴》楷法緊結遒麗,端正嚴謹,筆勢穩健,體態圓潤,表現出精湛的功力,具唐人法度,是沈度“臺閣體”書法的代表作。

《敬齋箴》為沈度的小楷作品,其筆力勁道,氣格超邁,點畫表現為粗不為重、細不為輕,法度俱存,中規中矩;通篇結字勻停,行列齊整,在風格上展露的是那種婉麗飄逸、雍容典雅、不激不厲的氣度,頗有儒者之風。

黃自元,書法以二王為宗,藝術雅俗共賞,後人評價他的字端莊秀蘊,靜雅內斂,文氣蔚然,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風格特點和審美取向秉承的是晉人鍾繇,羲、獻父子,看得出其書法藝術的取法淵源和傳承脈絡。一生致力研究且成就最高的,就是那被人貶為“館閣體”的黃氏楷書。書帖《黃自元楷書九十二法》在學書字帖中被廣為推崇。

劉春霖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名狀元,其書法聞名當世,尤其是他的小楷,深得世人推崇。筆力清秀、剛勁、典雅,頗具文人之風,也是館閣體中的代表人物!時有“大楷學顏(顏真卿),小楷學劉(劉春霖)”之譽。

董其昌對二沈(沈度兄弟)頗為推崇,稱“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時之標,然欲突過二沈,未能也”。有人說啟功先生的書法是館閣體,先生回答:我沒有館閣體寫的好。我不是說館體一定是多麼精妙、完美無比,但它絕對是門精深功夫才能寫的出的書體。審美意識本來就是一種自覺的發展,具有時代氣息。過分強調了規範,過於拘謹刻板,缺乏生氣,的確讓書法失去了情趣和風格,這也是弊端。這們今天書法的實用性已逐漸變替代,強調個性藝術美,但不代表就否定一切傳統的東西,何況書法更是講求繼承的發揚。古人一個圖畫符號,也是書法藝術,古拙美,把字寫規矩了同樣還是美,那道這就不是書法了?!工筆畫還講究一絲不苟,那他就不是藝術了!能把館閣體寫得結構嚴謹,字體端莊,點劃精到,其他的行草書也能寫得很好!況且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喜好不一,專攻不一,你就不能一概而全,你喜歡的就是好的,那不也成了一個模式了?那又叫做什麼體?


默楊


我是萬題方

這題目問的,就好像在問“工筆畫是不是繪畫”一樣。館閣體當然是書法了,而且還是功力很深,格調很高的書法。

館閣體,是指因科舉制度而形成考場通用字體,以烏黑、方正、光沼、等大為特點。明代稱“臺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明永樂時,翰林院侍講學士沈度,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朱棣賞識,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紙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爭相仿效,遂成標準書體。

館閣體是官方審美非常自然的選擇

更多歷史背景什麼的,我就說了,反正這就是一種科舉考試,官方最喜歡的字體,這個今天我們老師讓我們寫作文的時候,也同樣會對你有類似要求,字寫的工整的,漂亮肯定要加分,寥寥草草的,亂七八糟的塗改的,肯定要打折,從某種程度上這是人在審美上很自然的選擇。

這種選擇我們今天也還在延續,“烏黑、方正、光沼、等大”,換一個說法是不是很像是偉光正的另一種表達呢?館閣體的這四個特點和標準,直接指向的就是一種端方大氣,中正平衡的美,能達到這個美其實是不容易的,非常考驗功力,你的楷書要很好,還有寫的快,這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需要有很深的傳承才行。所以,館閣體也不簡單。

館閣體現著儒家的精神

館閣體是最典型的體現儒家精神的官方字體,它要表現出方正,不偏不倚,剛柔並濟,還要有一種儒者的氣度,一種國家棟梁之才的風度,不能張牙舞爪,也不能縱橫捭闔,肆意張揚個性。而應該恪守中庸,誠敬謙和,有仁者,智者,臣子的風帆。

這些東西雖然一直被人詬病,但是自問一下,學習書法這麼多年,要達到這個境界,還真得學養深厚,真正讀了聖賢書,下了苦功鑽研不可。我們今天書法異彩紛呈,好是好,但也恰恰缺這麼一種儒者的氣質。大部分的書法都立不起來(包括我自己),所以,要能達到好的館閣體的水準,那也是厲害了。

館閣體中也有不同的姿態和氣象,並非完全刻板

我看館閣體的書法,從沈度到黃自元,到劉春霖,每一個人館閣體大家,都還是有自己的風格的。沈度的婉麗飄逸,雍容矩度,筆力勁道,氣格超邁。黃自元的字端莊秀蘊,靜雅內斂,文氣蔚然。劉春霖是筆力清秀、剛勁、典雅。

故宮、頤和園,還有很多寺院廟宇,城門宅院,以及大量著名的歷史建築上的題字,多數都是館閣體。我們也能看得出真的有它的風格。這個字體不簡單。當然,它的這些優點,也恰恰是缺陷,決定了它不可能有那麼豐富多姿,卓越超群,異彩紛呈的面貌和大格局出來。這點可以從其中少有真正大家就能看出來。

館閣體的侷限

前面說了一堆館閣體不簡單的論證,但它為什麼還會被詬病呢?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有兩點:

一、書寫者如果沒有達到非常高的境界,那麼基本上個性會被磨平,會把字寫死,寫刻板,寫的了無生機。而這部分人有都是社會上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也就是科舉考試學子階層,這種書體的流行,會壓抑和禁錮整個社會文化階層的個性和創造力,為妨礙文化的繁榮與進步,也會使得書法失去活力。

二、統治者以館閣體來看人才的重要標準,而忽略了真正的才學,本末倒置,這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龔自珍,人家字寫的潦草了一點,就沒能成為進士,進入翰林院。白白浪費了一個大才。而那些一位追求華美,華而不實的感官主義者,反而獲得賞識,這在社會上形成一種非常不好風氣,也使得朝廷越來越少真正的棟樑之才。這一點後來曾國藩還專門上書批判過,奈何腐爛已深,無力迴天。

左壁觀書右壁觀史

有酒學仙無酒學佛




萬堤方



館閣體,是以歐陽詢,趙孟頫等人的字體結合而成的書體,由歐陽詢供職於弘文館而得名。百分百是書法。它是楷書中的一種風格,並沒有區別。

在明清時期,館閣體作為科舉考試的書寫字體,有便於識讀的特點。在批閱的時候不會造成因書寫方面造成的誤判。
(圖為臨寫的館閣體敬齋箴)

文字首先是記事,承載文化,傳播信息。其次才是藝術欣賞。工整端正,本身就是一種美。中國文字的起源,以物取形,是現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具美感的文字。館閣體作為中國書法中的一種,以其書寫近乎苛刻的要求,法度森嚴,筆筆到位,無一敗筆,墨色黑亮等特點,只求工整,不講個性。對書寫者的功底是最好的檢驗。正是它的這些特點,讓現代某些人深感痛恨,(原因你懂的)便抓住了其不講個性的弱點,攻擊其千人一面。並用現代藝術的觀點去批評三四百年前的產物,這有意義嗎?

書寫之法,突出的是法不是書。不遵法的書寫才不是書法。而館閣體所具有的法則,比其他書體只多不少,怎麼能說不是書法?


子衿書法


關於這個問題,你想一下現在圖書上的印刷體就明白了。

現在書上用的較多的是黑體、宋體、仿宋等,古時候沒有現代的印刷技術,一切文件靠手寫,臺閣體、館閣體就是一種官方的文字。

館閣體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產化,它對文化普及、規範行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具有的美觀、整潔、大方、便於書寫認知等特點,符合大眾審美。沈度是館閣體的傑出代表。

但從欣賞的角度看,它缺乏個性,千人一面,流於俗氣。

所以說,館閣體的實用價值高於欣賞價值,要實用學學館閣體未嘗不可。

更多文章及作品點評,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沈度楷書


千年蘭亭


我認為館閣體算書法,但是,館閣體當初的書寫者書寫的目的,很顯然不是為了藝術性,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講,館閣體就不能稱之為具有藝術性的書寫字體了。但是,以我們今天的審美眼光來看,只要是美的東西,都具有藝術性。

館閣體與楷書的區別就是,館閣體是楷書書寫風格中的一種獨特範式,而楷書指的是五大書體(篆隸行楷草)之一,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館閣體這種書法風格流行於明清兩代。明代稱之為臺閣體,後來慢慢稱之為館閣體。另外館閣體不僅僅代指書寫字體,在文學上也指那些特殊格式的文學體裁,比如,明代就有臺閣詩。

臺閣這個詞,更普遍的叫法是在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後,設立大學士的時候。後來隨著內閣制度的確立,漸漸地,在皇帝,身邊幫助皇帝處理奏摺、起草文案、進諫納言的一些近臣就開始稱之為臺閣之臣。

而館閣體、臺閣體,就是這些大臣為了給皇帝上書的時候,為了書寫方便、美觀大方,才開始採用的一種書寫書體。

請注意,這個時候,館閣體的用途,和他們所要承載的文字意義是一樣的,屬於公文,沒有什麼藝術性可言,也無需表達感情,表現技藝,因此,這個時候的館閣體和臺閣體,實際上是以實用性為主的。

因為他們的用途決定了他們的內容,這些館閣體所書寫的內容,無非就是皇帝與大臣之間為了國家公事而寫的,你想想,也沒啥可以表達情感、抒發心胸的餘地吧。

然後我們再來看館閣體字體的風格構成。館閣體最初採用的,是以歐陽詢和趙孟頫的書法字體為基礎演變、整合而來的字形。後來到了清朝,康熙、乾隆特別喜歡董其昌,所以又加入了一些董其昌的書法元素。

但整體上講,館閣體其實是中國古代王朝比較流行的一種標準書寫字體,其本身並無什麼對錯可言,也無藝術性的要求,純粹的就是出於國家機器運轉的需要,因此實用性大過一切。

後來,科舉考試中,大部分書寫字體也都變成了館閣小楷,成為官方考試專用書寫字體。

今天的我們,在面對當年古人筆下書寫而成的館閣體書法的時候,大可以不必糾結當年他們到底是為了藝術而寫成這樣的,還是為了書寫的快捷簡便而做出的處理。我們只需要知道,只要在我們今天眼中,具有美感的書寫字體,其實都是具有藝術性的,雖然書寫這種書體的人當時並沒有想到、也無意於將其寫成藝術。

但是有些人在看待館閣體書法的時候,不分青紅皂白,犯了教條錯誤,盲目的加以批判,認為這是寫字匠才會使用的字體,對館閣體書法嗤之以鼻,我認為這是不好的,也失之於客觀公正。

在館閣體的書寫者之中,有些人寫的還是不錯的, 有些人寫的就一般了。寫的比較好、水平比較高的,就可以稱之為書法,也算是藝術了。


松風閣書法日講


明清官場的通用體,明代叫“臺閣體”,清代叫“館閣體”。我覺得“館閣體”算是書法,人家也有“法”,講究黑、大、光、圓。用現在的話講,“館閣體”的特點是墨色烏黑,整齊方正,美觀而規範。士子考科舉、官員寫奏摺都講究用“館閣體”。這些人有一定的書法基礎,所以“館閣體”也不是憑空能寫好的,也不是憑空沒來由就形成的。沈括對於館閣體的評價相對比較中肯:三館楷書,不可不謂不精不麗,求其佳處,到死無一筆是也。沈括說的意思,館閣體精而麗,這正是科場和官場的需要。但對於書法家來說,館閣體當然不算書法藝術作品。

對館閣體一般來說是貶多於褒。所貶者往往說它沒有個性,過於死板。但書法家哪個不是從規矩開始學起,哪個不是一開始先臨帖,藝術也是構建在大量學習和練習的基礎上。現代的那些什麼醜書之類倒是有個性,能算書法藝術嗎?恐怕照館閣體也差得遠著呢。


沅汰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前面正好有100個答案了。

我認真看了一下,說閣館體不是書法的不到十分之一。看來真理蘊藏在廣大人民群眾當中,跳樑小醜都被無情鎮壓下去了,打翻在地還要踏上一隻腳。



說閣館體不是書法?它在怎麼不受待見那也是書法家和書法拜堂結婚生出來的!根正苗紅的書二代,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上到皇帝佬下到打更大爺,誰不喜歡?什麼是書法?不是一小撮偽藝術家來定義的,這個事群眾說了算,歷史說了算,歷史是誰創造的?是群眾,哈哈。

前面九十多個同志已經把樓主的提問闡述的明明白白了,畢竟我不是領導,在這就不補充了,但是有點個人看法還是要說說滴,畢竟字數不夠頭條不給紅包嘛。



我覺得閣館體是一種態度,在古代是臣子對皇權的敬畏,現在是書寫者對書法藝術的敬畏。一字一劃恭敬嚴謹,法度深嚴。然而無知者無畏,古代寫字不好的當不了官,現在那些信口貶低閣館體的基本沒有楷書修為,輕易不出手,出手必醜書。還美其名曰不隨時俗,自成體系。呵呵,楷書不咋地,行書能好到哪?



另外閣館體能禁得住時間的檢驗,書二代不是白混的,數百年風騷不減,至今仍能開枝散葉,無數才子佳人傾心追隨。反觀當下所謂創新書法,新理論念概念層出不窮,是開宗立派還是貽笑大方,十年之內立見分曉。不是不可以創新,你得先根植於傳統,不要忽視群眾的力量,農村包圍城市才是中國革命唯一出路。

當下有一些藝術家脫離了廣大群眾,搞自己的小眾藝術,孤芳自賞也沒關係,但是你們不能低估群眾的智慧,我們不僅能吃瓜,還能大浪淘沙!哈哈,忽然想起前些天某導演票房鎩羽,大肆吐槽觀眾垃圾,我TM就納悶了,數億觀眾棄你而去,你不覺得你自己就是個垃圾?


最後附一張拙作,大夥看看是閣館體還是醜書?


柏柏刺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