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离开我以后,你们依然可以很棒

时维五月,阳光开始变得咄咄逼人,爽籁的清风裹挟着一丝凉意拂动了路旁的树叶,“沙沙”声不绝于耳。漫过街,转过巷,一抹厚重的“大学红”穿过层叠的翠色映入记者眼帘。这就是青岛大学路小学。今天,记者有幸来到这里,拜访一位奋斗在教育最前线的人民教师——孙雪梅。

离开我以后,你们依然可以很棒

“我的学生离开了我,一样能学得很好。”这是孙老师从教16年来一直为之努力的目标,为此,她付出了很多心力,也收获了很多心得。做好班级文化建设,是孙老师的一个秘诀。根深而枝叶茂。班级文化就是这条“根”,为孩子们提供不竭的勇气与动力,让他们茁壮成长。“涵扬博瑞”是孩子们为班级取的名字,这个名字延续了三届,它已经成为孙老师所带班级的核心文化和精神传承。

涵百家风范,兼收并蓄。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点燃孩子对学习的热情,让孩子自主学习才是最根本的。孙老师很注重对孩子的引导和启发。在她的语文课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孩子们在表达,课堂是孩子的舞台,孩子是课堂的主角。孙老师给孩子们分了小组,孩子们根据自身的特点为小组取了组名、设计了组旗。孙老师每每抛出一个问题,孩子们不用举手,各个小组会轮流选出代表来回答,每个孩子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整个课堂氛围活跃热烈,孩子们在表达自己、听取别人想法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启迪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不断开拓创新。

离开我以后,你们依然可以很棒

扬大学精神,善学善思。让孩子感受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见解,已经融入了孙老师的育人过程中。她的班里有一个传统项目——种植季。从一年级开始,孩子们就在孙老师的带领下体验种植多肉的乐趣。到了三四年级,孙老师会为孩子们定制长方形花盆,用来种植蔬菜。当第一棵嫩芽破土而出,孩子们纷纷投来惊奇赞叹的目光,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围在窗台边研究。从萌芽到成熟,从浇水到施肥,从防涝到大棚种植,无需孙老师点拨,孩子自己就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蔬菜成熟的时候,孙老师特地请校长为孩子们主持了隆重的收获仪式。孩子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听着校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心里都美滋滋地。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蔬菜,还有丰富的知识、对生命的理解和满满的成就感。

离开我以后,你们依然可以很棒

博天下精彩,善作善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孙老师的班里没有“寒暑假”,他们把“寒暑假”叫做“社会实践”。低年级的孩子进行社会实践以参观博物馆为主。或是班里组织,或是父母带领,孩子们通过参观不同的博物馆,接触到相关方面的历史和知识。到了四年级,孩子们以研究小组为单位自主组织实践活动。开始的时候,孙老师会给孩子们指引一个方向,家长们也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会帮他们出谋划策,到了后期,整个实践活动完全变成由孩子们主导,家长们参与的状态。红岛蛤蜊、青岛啤酒,一个个研究成果让孙老师和家长们对他们刮目相看。

离开我以后,你们依然可以很棒

瑞水土四方,兼济天下。除了研究性报告,研究小组还会进行创收实践。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们走出家门,走上社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赚钱。孩子们年纪还小,赚钱的途径有限,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热情。在创收实践中,孩子们谋定而后动,在家长的保护下,他们依照制定的方案一一实施。各组赚来的钱会统一放在班里,一半作为班级建设的花用,另一半则用于对外慈善捐赠。实践的过程无疑是辛苦的,但是孩子们却很满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每个孩子在团队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会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遇到困难也从不放弃,而是集思广益,想方设法地去解决。从社会上获取直接经验,将收获回报社会。

离开我以后,你们依然可以很棒

独特的班级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氛围,在孙老师的班里,孩子们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孙老师也非常注重跟家长的配合。刚入学,孙老师会给孩子和家长们开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孙老师讲述了班名的由来,班级的文化,班级的传承以及往届孩子们的事例。一位家长听完后高兴地对孙老师说:“孙老师,参加完这个班会,我觉得特别有奔头。孩子交给您一定会更加出色!”家长的期望和信任给了孙老师很大鼓励。运动会前夕,各个班级要提前布置自己班的看台。一、二年级时,看台由孩子们和家长共同布置,但其实更多的是家长在做。等到三、四年级的时候,家长完全不用动手,孩子们自己就能完成得很好。看到孩子们忙上忙下,家长们心里也特别欣慰。孙老师的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班里的孩子是所有家长的孩子,班里的家长是所有孩子的家长。在运动会上,孙老师的班级荣获“精神文明奖”,这个奖项不仅是班级的荣誉,更是家长们的荣誉,孩子们在家长和孙老师的共同呵护下,正慢慢成长为能力出众的少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孩子们优秀的表现。从孙老师班里毕业的学生,一进初中,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采。班级竞选班干部,孩子们从容不迫地上台演讲,基本包揽了班干部的职位。班里组织实践活动,孩子们运筹帷幄,将活动安排地井井有条。遇到同一个问题,别的孩子都在等待、退缩的时候,他们已经淡然地面对,并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困难。“他们已经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问题来了先解决。他们很善于面对问题,畏难情绪在他们身上会少很多,与其他的孩子相比,他们会更加阳光一些。”孙老师说起孩子们的表现,脸上露出了骄傲的微笑。遇到问题没什么,解决问题就好了。这种面对问题的淡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在初中学习中迅速崭露头角。

春去秋来,物换星移。孙老师已经送走了四届毕业班,每个班都像是孙老师的孩子,每个班按顺序分别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去年,孙老师迎来了“小五”,也就是她接的第五个班级。前段日子,毕业的学生给孙老师打电话:“老师,我想你了。”那时孙老师忙于运动会无暇分身,但还是欣愉地答应了跟孩子见面。“我当时心里就浮现出一句话:‘孩子想见妈妈哪有不见的道理?’”孙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记者心里很感慨,也很羡慕,有这样一位“妈妈”,孩子们该多么幸福。

离开我以后,你们依然可以很棒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路小学一路遵循“始终在大学读书”的校训,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时代思想相融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优秀少年。孙雪梅老师正是秉承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以“涵扬博瑞”为核心,构建了一种欣欣向荣的班级生态。而班级的文化也赋予了孩子一种活力,让他们即便离开了孙老师,一样可以很出彩。我们相信,孙老师会用自己的一腔热忱,将班级文化延续下去,生生不息,培育出更多有文化,有素养的“品·智”少年!

主编:焦建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