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肖德钰:刨庄稼地,培养出俩大学生

记者 唐敏

5月24日,天空下着淅沥沥的小雨,空闲在家的肖德钰正穿着雨靴在楼顶来回清理淤泥,妻子代乾英则在一旁不时打打下手,清理死角垃圾。“二楼还差电视、沙发和两个衣柜;儿子的驾照拿到手了,过阵子买辆小汽车……”空闲之余,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起对未来的憧憬,“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要熬出头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肯干:

辞掉工作开垦土地20亩

今年55岁的肖德钰,原是巷口镇万银村人,1985年经人介绍与广坪村村民代乾英喜结连理,当起了上门女婿,和岳父岳母生活在一起。

1987年,肖德钰夫妇迎来了儿子肖扬。1992年,肖德钰夫妇又迎来了第二个小生命——女儿肖春华。随后,肖德钰经人介绍进了烟草部门当技术员,妻子和岳父岳母则在家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活。随着父母日益年迈,孩子开始上学,家里需要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一家人的生活越发困窘。

“在那干了6年,最开始每个月工资90多元,走的时候也才360元。”1999年,迫于经济压力,肖德钰毅然决定辞职回家和妻子在家务农,除了将自家的田地全部种上玉米、土豆、红薯等经济作物外,还将附近荒废的土地也全部利用了起来,最多的时候一家人种了20多亩土地。

信念:

“再穷也不能耽误孩子上学”

2003年,肖德钰夫妇意识到单靠种植庄稼,已无法满足两个孩子同时上学的开销。深思熟虑后,夫妻决定向银行贷款5万元,用于搭建养猪场和购买猪仔,开始养殖本地生猪。当年,因为市场行情不错,100多头生猪出栏后,肖德钰夫妇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净赚了2万多元。

第二年,信心满满的肖德钰夫妇准备大干一场,在保留部分生猪的基础上,以600元一只的价格买进了14只外地母猪。没成想,猪崽价格大幅下滑,原本以为赚钱的香饽饽,转眼间成了烫手山芋甩不出去。“家里种的粮食喂完了,实在是没办法了。”为挽回损失,肖德钰请了村里5个人和他一起用背篓将猪崽运到黄莺乡低价处理。

“山高路陡的,走路要走一个多小时,恼火惨了。”肖德钰回忆,在去的路上,有人还因为猪崽在背篼内挣扎,连人带猪摔倒了,场面十分惊险。

而那一年,肖德钰一家不仅没赚钱,反而亏了5万多元。

“怎么办?娃娃读书要用钱,再穷也不能耽误他们读书。”就这样,肖德钰夫妇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每天早上三四点钟起床煮猪食、喂猪、吃早饭,五点左右出门劳作,下午一两点钟回家吃午饭是常事,为了节省时间,午饭就从锅里拿出早上的剩饭剩菜将就吃,吃完又马上出门,直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

烤烟、玉米、养猪、养羊……除了尽可能多的发展种养殖业,农闲时节的肖德钰还去武隆周边的工地上打零工为孩子们赚取学费和生活费。有一次,肖德钰在武隆县城一小区工地上打零工,不慎发生意外,左手食指和中指顶端截断受伤。为了省钱,肖德钰经过简单包扎,休息两天之后就忍住疼痛回到工地上班。

“那几年真的是不摆了,说起都觉得造孽。”提起过去,肖德钰连连摇头,“哪里要吃酒,礼金都得先找人借,借了之后有钱了又马上还回去。幸好孩子们很懂事,每到周末就跟着我们下地干活。”

心声:

“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

2011年,随着儿女相继大学毕业,儿子回到了武隆留在村里当了本土人才,女儿也在重庆主城找到了一份工作。一家人齐心协力把孩子上大学期间申请的助学贷款还清后,肖德钰夫妇一家的经济状况日益好转。

2013年,村里大力发展核桃产业,肖德钰夫妇将自家的13亩土地以每年22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除了收取土地租金和在核桃基地打零工挣钱,老两口还在家里养了10多头生猪和山羊,一年下来收入也很可观。

采访当天,记者在肖德钰家看到,两楼一底的房屋被勤劳的主人收拾得井井有条,每层楼除了有大客厅,还有4、5间卧室和2个厕所,就算用来作农家乐也丝毫不差。“2015年借着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政策修了这栋房,到现在前前后后装修花了快30万元了。”

“只要肯吃苦,愿意干,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虽然现在没了经济负担,但肖德钰夫妇又有了新的烦心事——盼望着儿子早日成家立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