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到达鼎盛时期,为何针对他的评价却很低?

秦长彬


1964年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同年仅仅只有58岁的勃列日涅夫上台,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了他长达18年的执政道路。其实当时苏联党内外都认为接任赫鲁晓夫成为最高领导人应该苏斯洛夫或者谢列平,这二位都有很多支持者,是当时竞争苏联最高领导人最有力的人选。



赫鲁晓夫被逼下台之后,就围绕下一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两人都想接赫鲁晓夫的担子,就这么一直相争不下。这时候就有人提议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此人能力十分不突出,甚至说经常犯错误,也正是这样,勃列日涅夫成功当选苏联最高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当选最高领导人之后,一直不断试图挑起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之间的矛盾,随着苏斯洛夫,谢列平矛盾不断升级,勃列日列夫趁势将二人势力全部铲除干净,坐稳了第一把交椅的位置。

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间,苏联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已经慢慢的拉进与美国的差距。在与美国的军事竞备上,甚至一度超越美国。虽然经济和军事都有所有提升,但是国内矛盾却极端加重,苏联国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日益严重,特权主义在苏联横行霸道,而勃列日涅夫却视而不见,甚至火上加油,后来的苏联解体与这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入主克里姆林宫,他执政18年(1964-1982),时间之长仅次于在位达30年的斯大林。这18年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兴亡,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政策进行了批判、调整和“纠偏”,进行改革。对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国内外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因此,“针对他1评价却很低”的说法,有失偏颇。

一种评价持基本肯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领导的改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传统体制所引起的尖锐矛盾,使苏联政局和社会稳定,而且完成了在苏联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两件大事:

第一,在经济上进一步缩小了苏联和美国的差距,例如,196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相当于美国的62%,1975年提高到相当于67%,1965年苏联的工业产值相当于美国的65%,1975年提高到相当于美国的80%;

第二,在军事上依靠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到70年代苏联几乎和美国处于均势地位并与之在全球争霸,实现了历代统治者的梦想。

另一种评价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对各个领域基本上

都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极为有限的政治改革虽然造成了政治稳定,但导致个人崇拜盛行,使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弊端日益严重。按照俄罗斯学者阿尔巴托夫的观点,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就是官僚主义,本位主义、机关专权和独断专行、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所谓双倍的泛滥”。

第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专权独断盛行。

第三,外交方面推行所谓的“勃列日涅夫主义”,动辄以“老子党”的面目出现。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镇压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

第四,社会风气腐败。按照马歇尔·戈德曼的说法:“到70年代,腐败现象有些失控。”贿赂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特权阶层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腐蚀作用。最好的理工科毕业生不愿去当工程师而宁愿去当商店销售员。因为在商品匮乏的苏联,一位富于“创造性”的销售员,其收入远远高于一般以工薪为经济来源的工程师。

近年,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以停滞和积聚危机因素并走向衰亡为主要特征”。2002年,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几位学者主编了一本书,题为《苏联兴亡史论》,该书第二十章的标题就是“对苏联走向衰亡起着重要作用的勃列日涅夫时期”。

图:1982年11月7日,勃列日涅夫最后一次红场阅兵。由于在寒风中站立了几小时,阅兵结束后即因病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