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站在象、數、理、義的視角來透析《易經》的陽“九”和陰“六”

站在象、數、理、義的視角來透析《易經》中“九”和“六”與陽爻、陰爻之間的聯絡,發現要害其實在“五”。“五”不只作為一個數字,更是一種符號,其內涵在於“守中”或“中庸”。“六”與“九”,實為該符號陰陽兩種外在特點的代名詞。

站在象、數、理、義的視角來透析《易經》的陽“九”和陰“六”

導言

眾所周知,《易經》為群經之首,是中國古代研討國際萬物運動改變開展規則的天然哲學典籍。《易經》分為兩部分,即《經》和《傳》,其間《經》又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共有六十四卦,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個卦象堆疊演化而來。每個卦象都有六個爻,爻又有陰陽之分,陽性之爻簡稱為“九”,陰性之爻簡稱為“六”。卦爻自下而上擺放成六行,順次叫作“初、二、三、四、五、上”。因而,六爻與陽爻、陰爻的彼此組合,分別構成“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或“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為何把陽爻與“九”和陰爻與“六”發作聯絡?兩個數字究竟隱藏著何種玄機?《易經》對此並無特別闡明,後世研討又大多語焉不詳。本文站在易學傳統思想的視角,闡釋“陽九”和“陰六”之間的文明內涵,期望深掘易學思想,補償以往研討的不足。

一、對“陽九”和“陰六”的闡釋

站在象、數、理、義的視角來透析《易經》的陽“九”和陰“六”

一般以為:九為極陽之數,六為極陰之數,九與六分別用來指代陽爻與陰爻。箇中緣由,相關學者做出闡釋,其學說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六合卦畫數”說

有學者以為,易經各卦均由乾、坤兩卦演化而成,乾為父、為老陽,坤為母、為老陰。就卦象畫數而言,乾卦為三陽爻,卦畫數為三,坤卦為三陰爻,卦畫數為六。又陽為剛健主發明,陰為和婉主配合,故陽得兼陰,其畫為九(3+6=9),陰爻不得兼陽,其畫為六[1]。

(二)“四象老少”說

《周易・繫辭傳》首句即指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大致意義是:太極含陰陽,陰陽一分為二,是故太極生兩儀;太極生陰陽,陰陽又生化成四象,即老陰、老陽、少陰、少陽,然後再由此構成八卦即現實生活中的詳細的形象。由此可見,太極生兩儀標誌著物質均分陰陽兩個對立面;兩儀生四象則標誌著物質陰陽的兩種特點所分化出來的四個不同狀況,顯現陰陽之間力氣的對比聯絡。

在此基礎上,有學者結合河圖、洛書中數字的擺放次序,指出“九,七,六,八”分別為四象中老陽、少陽,老陰、少陰之數。老陽數為九,用以指代陽爻,老陰數為六,用以指代陰爻。但是,在指代陽陰爻時,何故不選少陽數而用老陽數?或不選少陰數而用老陰數?一種解說是老變而少不變,故謂陽爻為九,陰爻為六[2]。另一種解說以為:陽性本質主增,如從7到9,故7為少陽9為老陽;陰性本質主減,如從8到6,所以8為少陰6為老陰[3]159。

(三)“蓍筮程序”說

古人選用蓍草筮卦演化六爻,《易傳》提出理論根據:“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然後掛。”後人據此推導出詳細的演繹過程,其間的一個根據是:以九為老陽,六為老陰,七為少陽,八為少陰,九為陽極,逢九變一,六為陰極,逢六變陽,七為陽爻,八為陰爻,均不變[4,5]。

(四)“叄天兩地”說

站在象、數、理、義的視角來透析《易經》的陽“九”和陰“六”

《易經・說卦》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叄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其間“叄天兩地”的提法引起後人的留意。宋代邵雍曾做出解說:易之大衍,何數也?聖人之倚數也。……易有真數。三罷了。叄天者,三三而九,兩地者,倍三而六。叄天兩地而倚數,非六合之正數也。倚者,擬也[6]。元代張理也提出:乾元用九叄天也,坤元用六兩地也,故曰叄天兩地而倚數。九六者,止用生數也[7]。後世學者毛奇齡用卦象之三爻替代“三”,即把3視作常數,“三天”為3×3=9,“兩地”為2×3=6,即天數為9,地數為6[8]。

別的還有一種提法:叄天雲者,並天之一、三、五而成其為九也,陽主進九者,在六合後五數中,陽進而極也,故聖從畫奇以象乎天,而名其爻為九,命其卦為乾也。兩地雲者,並地之二、四而成其為六也,陰主減六者,在六合後五數中,陰退而極者也,故聖人畫耦以象乎地,而名其爻為六,命其卦為坤也,此其倚數以成九六之初也,……則卦數在易,無有不生乎六合五初之數者也[9]。

二、易之四德下的“陽九”和“陰六”

《四庫全書概要》把《易經》的研習門戶分為兩大類:象數派和義理派。象、數、義、理構成易學研討之“四德”,簡略來說:“象”是卦象及所標誌的事物形象;“數”反映了卦象中的數理聯絡;“義”表達了倫理道義的思想;“理”是對萬物的規則所做的討論。以下就此四方面對“陽九”和“陰六”進行分析:

(一)象

《易經》中的“象”有三種意義:一是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形狀,二是八卦所標誌的事物的形象,三是爻辭和爻辭中說到的詳細事物的形象。太極圖是對陰陽思想最為形象的圖示。它以一條曲線將圓形分為兩半,一半白一半黑,白者為陽,黑者為陰,白中又有一黑點,黑中亦有白點,表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就太極圖而言,該圖分隔的兩半極像兩條魚,故太極圖又叫“陰陽魚”。若把太極圖的陰陽拆分隔來,就形狀而言大體與阿拉伯數字“6”和“9”相仿。因而,單從象方面考慮,《易經》與“六”和“九”好像存在某種內涵的聯絡。

(二)數

關於數,畢達哥拉斯說:“數支配著國際”;高斯說:“數學是科學之王”;馬克思也說:“一門科學,只有當它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幹到達真實完善的境地。”作為一門科學的國際觀和認識論,《易經》相同可用數來解說。 河圖、洛書為了解《易經》之數供給了一面鏡子。例如,有人提出“眾數和規則”,以為河圖、洛書中隱藏著六和九兩個數[10]。用數學規則解讀河圖、洛書,的確能供給一種新穎的視角。在筆者看來,無論是河圖仍是洛書,位於數字擺放中心的均為數字5,其實5才是瞭解問題的要害。誠如《易・繫辭》所云:“天數五,地數五”,“5”不只作為一個數字,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認知符號而存在的。它居於中心點,描述著咱們的客觀國際及其運作規則。在易學系統中,五行常常用來對咱們的客觀國際進行分類,五也被稱為“小衍之數”即常數。在河圖中,一至十的總和為“五十有五”,除掉小衍之數五,餘下五十為大衍之數,除一後用來推演卦象。換言之,55中首要減除常數5,該數是事物的根源,為先天之數。五行中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其間奇數一、三、五為陽數,其和為九,1+3+5=9,故九為陽極之數。偶數二、四為陰數,其和為六,2+4=6,故六為陰之極數。

由此可見,河圖、洛書中的數字隱秘不在6和9,而在5。別的,5也不只僅是作為一個數字,更是一種符號,其間心思想在於“守中”。數字6和9,本質是源自中心點的彼此運動的兩種不同性質的極致狀況,用來指代陰陽兩種特點。

(三)義

鑑於“五”所負載著的深入內涵,“五”的身影在倫理道義中無處不在也就情有可原了。例如,國際的各種物質被歸類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論也被用來闡明國際萬物的構成及彼此聯絡。《易經》的辯證思想被稱為五術,五行的物象歸類又可分為五色、五位、五時、五氣、五味、五臟、五賊、五竅、五志、五養、五欲、五聲、五液、五元、五物、五穀等。另一方面,傳達中庸或守中的思想成為佔據主導位置的認知與思想形式,例如:五帝、五書、五倫、五常、五德、五義、五服等。

已然“六”與“九”作為“五”的兩種正反性屬的代名詞,它們也經常地用來表達倫理道義的思想。例如,《詩・小雅・采綠》頌:“六日不詹。”《國語・周語》雲:“夫六中色也。”《說文解字》曰:“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晉書・杜預傳》提出:“六黜清能,六進否劣。”杜牧在《阿房宮賦》寫道:“六王畢,四海一。”由此可見,六是五之後的第一個成數,故有多的意義,如三頭六臂、三不拗六、三推六問等,也有開端、順暢的意思。因而,“六”成為一個吉祥的數字;六六,在酒令中還有“六六大順”之意。六十六歲是一個特別值得道賀的歲數,民間有“年過六十六,閻王要吃肉”的說法。

相同,“九”也可用來泛指大都,數量大。例如:《墨子・公輸》聲稱:“九設攻城之機變。”《史記・貨殖列傳》記載:“九令諸侯。”《魏鄭公文集・諫太宗十思疏》陳說:“宏茲九德。”又如:九譯(輾轉多次的翻譯);九華(繁複而顏色繽紛);九盤(形容路途的彎彎曲曲);九採(各諸侯國;各種顏色)。九又可指極數,凡數之指其極者,皆可稱之為九,不用拘泥於實數。如:九幽(極悠遠幽靜的當地);九曲腸(喻無限憂思);九幽(極深暗的當地)。常用的成語還有:滄海一粟、九死終身、九州四海、九牛二虎之力等等。

誠如《管子・五行》所言:“天道以九制,人道以六制”,如果說“六”更多與人事有關,則“九”更多地與天道相連。例如:《易・白話》傳:“乾玄用九,乃見天則。”《楚辭・九辨》序:“九者,陽之數,道之綱紀也。”可見,“九”是個登峰造極的數,因而被賦予了崇高的意義。依照民間的說法:“天高九層”,九層天是天的最高處,漢語中有關的詞彙有“無影無蹤”,“九天攬月”,“九天九地”等。歷代帝王也被以為是“九五之尊”;皇帝身穿九龍袍,皇帝祭天一年九次,天證日設在正月初九。臣子朝覲皇帝時需行三跪九叩之禮,就連皇宮修建都與“九”有關,例如:北京城有九門,天安門城樓以九五之數為修建格式,紫禁城的房間有990餘間,皇家園林的大門有“九路釘”,還建有九龍柱、九龍壁等。

陰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另九九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生命持久、健康長壽的涵義,況且秋季又是一年收成的黃金時節,古人在重陽節有登高、賞花的習俗。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可視作是這一文明傳統的延續。

(四)理

關於理,《易經》雲:“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由此可見,太極是萬物的根源。太極之理涵蓋萬物。它在天上表現為天理,在地下為地輿,在萬物是物理,在醫學是醫理,在命運是命理,在人倫是人道……無量無盡,但其本質為“一”,故老子曰:“道生一,終身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眼中的“道”,原指存在於國際傍邊的全部事物運行的規則,大體等同於太極的概念。太極為“一”,也叫太初、太一,它是陰陽相合的一致狀況。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的意思。所謂“大至無外”,“小至無內”,太極指擴大能夠無限地挨近圓周的邊界,縮小能夠無限地挨近但不等於零。一方面,太初又是運動不息的,動則發生陽氣,動到必定的程度就會相對停止,停止則發生陰氣,故“終身二”。另一方面,陰陽之氣互為其根,一動一靜,彼此交合工作以至於無量,萬物亦按此規則生生不息,改變無量,故“三生萬物”。老子的說法中其實呈現了三個數,即1,2,3。若把這三個數相加,則得到6,即《易經》中的極陰之數。

無獨有偶,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也發現,6是一個神奇的數字,是任何其所有除數之和(該除數自身外)等於該數自身的整數,便是6=1+2+3。因而他以為6是一個“完整數”,標誌著滿意與完美。普菲流斯在後來開展了這種思想,以為54才是個真實意義上的完整數,而該數恰巧又是6與9兩數的乘積[3]160-161。

由是觀之,6與9被故意地籠統出來,用以代表國際的根源及其內涵的運動規則。其實,無論是河圖仍是洛書,5均居於中心位置;因而,真實觸及國際根源的數,本質在於5。《易經》之理,不只在於守正,更在於中庸。所謂“中”者,全國之正路。“庸”者,全國之定理。不偏不倚後來成為儒學的中心思想,其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其真實意義是合一於誠懇、至善,最終到達“致中和,六合位焉,萬物育焉”的境界。

三、結論

從象、數、義、理四種維度來看,“陽九”和“陰六”實為雙面照射之鏡,折射出“五”的“中庸”思想,即把人與天然當作“天人合一”的有機整體,以為人與國際之間存在著親近的聯絡。

從這個視角而言,易經本質現已演化成為一種淵博精微的思想形式,動態地描繪出人與國際兩者之間存在某種天然的規律,使得天、地、人、事、物均被歸入到一條普遍聯絡的鏈條傍邊,由此構建出一個既包羅萬象又和諧一致的大千國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