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被導彈鎖定的飛機能不能逃脫?

玻璃霸王


所謂的鎖定目標,就是對目標能夠確保持續跟蹤,在短期內無論目標如何機動,都能夠確定它的運動。具體到導彈與飛機上 ,就是空空導彈或者地空導彈的導引頭能夠持續接收到的目標飛機的運動信息,包括飛機的高度、速度、方位以及速度與方位的變化率。從而能夠隨時改變自身運動狀態使自己能夠撞上目標飛機從而將其擊落或者擊傷。

那麼飛機能否逃脫鎖定呢?

答案是可以。我們知道,導彈的導引頭都有一個視角,就像人眼一樣。只要逃脫了導彈導引頭的視角範圍並持續一定時間,導彈就會因為無法接收到目標信息而錯過目標。此時,被導彈鎖定的戰鬥機,也就擺脫了導彈。有人說,這絕對不可能,至少在導彈的不可逃逸區內絕不能擺脫。因為空空格鬥導彈的過載常常達到40G以上,像R73這種甚至達到了60G,而戰鬥機的最大過載也不過就是9G,差距太大不可能擺脫。的確,在導彈不可逃逸區內,飛機只依靠機動擺脫導彈追擊的可能性的確比較小。但是飛機擺脫導彈,並不能也不會只靠機動性,戰鬥機上,一般還會裝有干擾箔條(干擾雷達制導空空/防空導彈) 與熱誘彈發射裝置(干擾紅外製導的空空/防空導彈)。飛機在被導彈鎖定的同時,除了自己拉出高G機動以擺脫導彈外,還會同時扔出干擾箔條與熱誘彈,干擾導彈的導引頭,使其無法追蹤自身,從而確保自身安全。

比如最近的敘利亞戰爭,敘利亞政府軍飛行員駕駛的蘇22戰鬥機就通過自身的機動+釋放大量熱誘彈,成功干擾了美軍先進的aim9x型空空導彈,使其打丟目標。

歡迎訂閱 兵器次元


兵器次元


首先明確一點,鎖定即摧毀是不可能的。

如果把戰鬥機發射導彈比作開槍,那麼鎖定就相當於瞄準。

難道你瞄準目標,敵人就死了嗎?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實際上,對於戰鬥機而言,最大可鎖定距離要遠遠大過實際攻擊距離。

往往人們總是說一個空空導彈的最大射程是多少多少,實際上是非常模糊的概念。

空空導彈的射程從來就沒有一個定值。一般那些空空導彈標榜的最大射程都是各種外部,內部條件都確定時的射程。

但是實際作戰中,往往導彈具有命中率的射程是比紙面最大射程小很多的。

通常來說,一款空空導彈如果最大射程有100km,那麼對於戰鬥機目標的有效射程則只有25km左右。超過25km,那麼命中率非常非常低。

比如美國的AIM-54不死鳥,紙面射程160km,但是對於以6-7G持續機動的敵方戰鬥機,其射程不到40km。

在海灣戰爭中,美軍發射的AIM-7M麻雀整場戰爭中命中率高達75%。但是美軍飛行員則是這樣評價的:

即使在敵我態勢完全壓倒性的優勢下,每一架伊拉克飛機起飛後就被攻擊的情況下,麻雀仍然只有75%的命中率。如果敵人是像前蘇聯那樣擁有一整個體系的大國,我們的空空導彈根本不可能實現廠家宣稱的90%命中率。在演習中,我們的中距空空導彈往往只能保證5%-15%的命中率,視距內格鬥仍然非常常見。

鎖定即摧毀,僅僅是某些廠家誇大事實的宣傳而已。在紅旗軍演中,F-35所有被擊落的案例都是視距內空戰。而F-22則從未有這種情況。

一方面是因為F-22的機動性能要比F-35好不少。另一方面是因為F-22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

在紅旗軍演中曾經多次出現這樣的場面:視距內空戰格鬥中F-16,F-16,F-18咬住了F-22,此時F-22直接俯衝加力飛行,進入超音速巡航段,屁股後面的四代機發射的導彈飛行很長一段時間後才勉強追上F-22,此時導彈的速度已經不高,被F-22輕易用大角度機動躲開。

這也就是為什麼重型五代機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這麼重要的原因:空空導彈的速度越快,威脅越大。所以被導彈鎖定的飛機是完全可能逃脫的,特別是對於J-20,F-22這種超音速飛行性能優秀的戰鬥機而言。


白虎堂


紙上的宣仔,為您解答。

當然不是,鎖定只代表被導彈盯上了,不代表導彈就一定能打中目標。好比你追一個小偷,眼睛一定是緊盯著小偷的,不過你未必有他跑的快,有他靈活,所以未必就能抓到他,你眼看要抓到他了,他回頭朝你扔了把沙子,眼睛被迷了,也會被逃脫。

對於飛機來講,被導彈鎖定後,可以釋放箔條和熱焰彈來干擾雷達或紅外導引頭來擺脫鎖定。這些釋放的箔條或熱焰彈相當於製造了無數個假目標,戰機混在假目標裡大大減小了被鎖定的幾率。

當然,釋放干擾彈也是要講究技巧的。那就是要在導彈追尾的狀態下釋放。導彈如果是側面來襲,釋放干擾彈是不頂用的,比如沙特飛行員就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除此之外,飛機得知被鎖定後,根據導彈的逼近速度和距離,可以大致判斷出能否通過機動動作來擺脫。如果飛行員心理素質好,飛行技術高超,那也是有一定概率擺脫的。這裡面涉及一個重要概念,叫導彈的不可逃逸區,意思是在這個區域內不論飛機做何等規避動作,都無法擺脫被擊中的命運。在不可逃逸區外,進行適當的機動則有一定幾率將導彈甩開,處於不可逃逸區越遠,擺脫幾率越大。不可逃逸區比導彈的最大射程要小得多,一般來說只稍大於導彈的動力飛行段。

R-77導彈飛行包線圖,海拔高度越低,有效射程越小;迎頭射擊的有效射程比尾追有效射程大得多。說明導彈的本身的攻擊範圍波動是非常大的

這是因為導彈本身燃料是有限的,動力飛行的時間遠小於導彈在空中飛行的總時間。一般來說空對空導彈的動力段就是十幾秒鐘,導彈會在這段時間加速到最大速度,比如4馬赫,然後發動機因燃料耗盡而熄火,接下來要依靠慣性繼續滑翔追擊目標,但速度會開始逐漸減小;如果敵方戰鬥機進行了一個大過載機動,比如一個急轉彎動作,導彈也需要偏轉舵面隨著目標轉彎,但舵面偏轉和導彈方向的改變是以犧牲了很大的速度為代價。所以滑翔段的導彈是禁不住幾次大過載機動的。而當速度減小到小於戰機速度時,就永遠也追不上了。目前普遍認為如果導彈的滑翔速度小於2馬赫,對戰鬥機就基本不存在威脅了。既然導彈能夠機動的次數是有限的,要想擊中目標,就必須比戰鬥機靈活的多,用術語說就是必須擁有足夠大機動過載能力。

不可逃逸區的範圍是如下參數的函數:高度、敵機初速、敵機過載能力,導彈初速(相當於載機的速度)、導彈過載能力、目標運動方向和導彈發射時的夾角。

以上參數非常繁多複雜,如果用經驗公式的話,導彈過載能力>2*敵機過載能力+10G的情況下可以保證擊落。從俄標四代戰機開始,戰鬥機一般都具備持續10秒以上的9G最大過載的能力,那麼導彈的過載能力就要求至少達到28G才能保證擊落。

目前第四代中距彈的過載超過40G,而格鬥彈因為射程較近,發射的離軸角更大,因此對過載能力更高。比如美製第四代主動雷達制導中距彈AIM-120D的最大過載達到50G,而紅外格鬥彈AIM-9X達到60G。我國的PL-15和PL-20也達到了這一水平。除此之外,中美的第四代中距彈採用雙脈衝體制,先用一段藥柱將導彈加速至4馬赫滑翔飛行,接近敵機後點燃第二段藥柱,使攻擊末端仍處於動力段,大大提升了命中概率。而且第四代紅外格鬥彈採用的是紅外凝視焦平面成像器件,具有模式識別能力,熱焰彈由於和戰機尾焰形狀差別較大已經無法騙過導彈。可以說在第四代空空導彈面前,戰機的生存能力已經不高了。


宣仔


飛機被導彈鎖定,一旦被鎖定怎麼辦 ?飛機能不能逃脫呢?在電影電視劇裡,經常有飛機被導彈鎖定後,飛行員驚險躲避的情節,看得我們熱血沸騰,在實戰條件下飛機被導彈鎖定後真的能躲避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聊聊,戰鬥機被導彈鎖定後到底能不能逃脫?

飛機被導彈鎖定,導彈可以是防空導彈,也可以是空空導彈,戰鬥機被導彈鎖定了,可以嘗試依靠以下幾個因素脫離。

飛機的速度。導彈追擊飛機,導彈要完成追趕的任務,導彈的速度越快,飛機被擊落的概率越大,就是說飛機足夠快的話,是可以逃離的。

飛機的高度,超高空的話,空氣稀薄,導彈的控制效率會降低,靈活性變差,超低空的話,地面雜波和地球曲面影響,可以誘騙導彈攻擊錯誤目標,轟炸機飛行員的飛行技能要求就有這一項。

飛機自帶的干擾功能,攜帶電子吊艙,紅外誘餌彈,釋放假目標等來哄騙導彈。當然了,現在的導彈防欺騙功能越來越強,紅外干擾誘騙導彈越來越難了。

最後就是靠飛行員的飛行技巧了,飛機速度,高度,欺騙手段都沒有擺脫導彈的時候,就只能靠飛行員的操作了,利用飛機的高機動能力躲避導彈的追擊,飛機大過載機動,有可能使得雷達脫鎖,逃脫還是有可能的。











新國際資訊聯盟


現代空戰只要完成火控雷達鎖定,飛行員按下導彈發射按鈕——你已經死了,這也是為何各國都對自家飛機被火控雷達鎖定反應如此之大的原因,因為自家飛機距離被擊落僅僅只差按下按鈕而已!空戰導彈自問世以來,對戰鬥機就一直處於彎道超車,得益於體積小、重量小,還有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今的空戰導彈對戰機性能上已經絕對碾壓,逼著戰機從機動性優先開始向隱身性優先轉變,就是為了掌控“儘量我能看見敵人,而敵人卻看不見我”的先發優勢,正因為如此,四代隱身戰機才大行其道成為主流。

空戰導彈已經發展到飛機幾乎無法躲避的程度了。首先導彈的制導能力飛速進步,欺騙幾乎變得不可能。由於電子技術飛速發展成就空戰導彈的飛躍,10年前的導彈紅外引導頭或雷達引導頭,到今天感覺就像小孩玩具一樣簡單,10年前也許還能用紅外誘餌彈、箔條等讓導彈丟失目標,10年後導彈引導頭都有了凝視功能,通俗的講就是利用“視覺”來分辨飛機的外形和誘餌蛋的區別,讓飛機無處遁形。空戰導彈已經不是以前那個只知道奔著空中紅外源最強的信號點而去的時代了(甚至有射下太陽的衝動),這大大的提高了導彈的制導能力。

第二更強的飛行能力和機動性。而得益於導彈尺寸優勢、更強的飛行適應能力、還有更強大的推重比,以及更簡單的構造,空戰導彈的設計難度和性能都遠遠低於飛機的設計難度,直接的展現出來的效果就是空戰導彈的速度、機動性成倍的提高。最新型的空戰導彈能夠輕易做出35~40G以上負荷的機動動作,但戰鬥機受飛行員限制最大設計只能是9G。速度突破3~6馬赫的空戰導彈一旦發射,等待戰機的結果將是噩夢,如今的超視距空空導彈不可逃逸區能夠輕鬆達到50公里以上,一旦鎖定發射,處在這個區域的飛機99%的命運都是被擊落,誰能先發現對手,誰能優先開火就佔據著空戰的絕對優勢權

局座也在多期節目中說過:現代空戰,發現即意味著擊落!因此各國對未來戰機的發展都爭先恐後的放在儘量早發現敵人,於是各國的三代半戰機雷達基本都換裝了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俄羅斯更是在機翼前緣加裝了L波段的長波雷達;而儘量晚的被敵人發現就是發展隱身戰機了,四代隱身機已經成為了主流,這都是給導彈逼出來的,當然在隱身和相控陣雷達發展方面,我們並不落後!


狼煙火燎


導彈在攻擊之前,必須要完成的一項操作就是利用引導頭來鎖定目標。但是鎖定了目標只是完成了攻擊的第一步,並不是意味著導彈就會百分百命中目標,從導彈鎖定到命中目標中間還有一些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被鎖定的目標是有機會避開導彈的攻擊。

飛機避開導彈的方式有很多種,所長在這裡大致列舉一下:

首先就是遠程主動干擾:一般飛機被導彈鎖定,就會發出報警提示飛行員,這個時候導彈的制導鎖定方式多為雷達制導,所以對其雷達進行干擾就有機會讓其丟失目標。飛機可以利用本身攜帶的電子戰設備或者電子吊艙,對其進行干擾,讓其即使鎖定了目標,也會被幹擾到丟失目標,無法完成攻擊,下圖就是電子對抗吊艙:

然後就是一種依靠戰鬥機本身的性能優勢:尤其是利用戰鬥機的機動性和速度來規避導彈的襲擊,這是所有飛機在被導彈鎖定之後都必須要做的,否則不改變飛行軌跡,被導彈鎖定以後的命中概率更大。比如防空導彈會根據飛機的飛行軌跡計算導彈和飛機的交匯點,如果飛機一直採取直線飛行,那麼對於導彈來說攔截就變得簡單了。

最後就是近距離的釋放紅外干擾彈:這是最後的無奈選擇,一般釋放干擾彈,也就代表導彈距離飛機非常近了。一些空對空導彈的近距離時,採用的是紅外製導方式,利用戰鬥機散發的紅外信號跟蹤目標,所以飛機釋放出紅外信號更強的干擾彈,就可以讓導彈轉移目標,讓導彈去追蹤干擾彈,飛機成功避開導彈襲擊;

當然前面說的都是被鎖定的飛機如何要做,但是導彈鎖定了飛機,導彈本身的性能也不能確保鎖定後就百分百的命中。一些導彈鎖定目標後,即使目標飛機不做任何的反應措施,導彈也有可能命中不了目標,所以被導彈鎖定,並不是意味著飛機都逃脫不了。按照世界空戰的記錄來看,無論是防空導彈還是空空導彈,命中率都不高,尤其是戰鬥機,逃脫的可能性很大。


資訊所長



電影《深入敵後》的動圖,因為F-18 大黃蜂拍攝到了不該拍攝的東西,被發現後被“薩姆-8”地空導彈鎖定。
導彈升空後窮追不捨。


“大黃蜂”極速轉彎仍然沒有擺脫“壁虎”的追殺!

釋放紅外干擾彈也未能擺脫。
而且是“兩隻壁虎”
夾擊“大黃蜂”!
被“壁虎”

擊中的一剎那!
擊毀人亡!

這個橋段雖然有藝術加工,但也很好的向觀眾展示了地空導彈從:鎖定→跟蹤→大角度機動跟蹤→擊落戰鬥機的全過程。

現代戰鬥機的主要剋星之二就是地空導彈和空空導彈,並且導彈還分成了“紅外製導”和“雷達制導”兩種方式,對於這兩種導彈戰鬥機要想擺脫它們,一是速度、二是釋放干擾。
現代戰鬥機的機身環360度安裝了光學告警和雷達告警接收機,一旦被敵方地空導彈系統的火控雷達



照射到之後,馬上可以判斷出敵方導彈發射距離、來襲方位、飛行速度…甚至根據火控雷達的特徵判斷出是哪一種型號的導彈,可以將數據顯示在飛行的顯示屏上或者使用語音告知飛行員…比如:開頭那幾張動圖,雷達告警機發現來襲的導彈之後馬上發出鳴響,提示飛行員,並且在顯示屏上顯示來襲導彈的距離…。

但是,實際戰場上“壁虎”將“大黃蜂”擊落的概率非常低!因為這種導彈射高只有6000米、最大射程是12公里,“大黃蜂”接到告警機發出的警告和提供的數據之後,可以迅速的將副油箱甩掉,然後大仰角開加力極速爬升至8000米就能“壁虎”甩掉…即便是不爬升,開加力做幾個大角度機動動作也能甩掉“壁虎”,因為“壁虎”的發動機燃燒助推時間很短,射程的最後幾公里只是在慣性的推動下向前飛行,戰鬥機使用大角度機動可以消耗掉“壁虎”的慣性推力…越到最後“壁虎”的速度就越慢…到了射程極限它自己就掉下去了。
蘇制薩姆-8型(壁虎)地空導彈,這導彈就是對抗低空慢速目標的,比如A-10攻擊機或者武裝直升機,打“大黃蜂”實在是力有不逮,也不是它不爭氣,設計性能就那樣…當然“壁虎”打“大黃蜂”很困難,還有其它高性能的地空導彈,“大黃蜂”也要拿出萬分的小心應對才行!


仍然是美國大片《奧林匹亞陷落》,開頭“恐怖分子”駕駛AC-130轟擊白宮那個橋段,其實具體是啥飛機型號不清楚,美軍沒裝備過這種C-130。
在加特林“炮打白宮”

之後 美軍的F-22緊隨而來,並且發射AIM-120中距離攔截彈…這架怪異的C-130試圖發射干擾彈躲避。
結果“紅外干擾彈”
對於AIM-120這種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沒有效果,沒起到干擾作用…機翼被打掉一截,失去平衡開始墜落。


臨了還把“方尖碑”撞塌了。

現代飛機對抗紅外製導的導彈要比雷達制導的困難一些,因為紅外製導彈都是在近距離發射,給飛機躲避的時間太短了,紅外彈的最佳發射距離是800米~5公里(最遠20公里),所以叫做“格鬥彈”,而且它的飛行速度都超過了2.5馬赫以上要比飛機快得多!被它的紅外引導頭鎖定之後,近距離內很難甩掉,被擊落的概率非常高!
被動紅外線制導“格鬥導彈”的引導頭,現代“格鬥彈”的引導頭光敏材料使用“銻化銦”製成,採用128×128基陣排列,就像昆蟲的複眼一樣,接收紅外光的敏感度非常高!並且它還安裝在大角度轉動的支架上面,可以任意方向60度角轉動,大大提高了戰鬥機“離軸發射能力”。



目前也沒啥好對抗“紅外格鬥彈”的辦法,只有“紅外干擾彈”,當飛行員在空戰近距離“狗鬥”時被敵機“咬尾”之後,感覺到敵機就要發射“紅外導彈”前,馬上釋放出紅外干擾彈,並且要大角度機動規避!紅外干擾彈裡面裝有:硝化棉、鎂粉和其它助燃物,釋放之後可形成非常高的熱量和大量的煙霧,遮蔽飛機發動機的高溫廢氣所產生的紅外線和起到干擾導彈的紅外引導頭的目的…但是,目前來看釋放干擾彈的方式效果不佳,紅外彈在近距離擊落戰鬥機的概率仍然很高!


導彈誕生之後就是飛機的剋星!在20 公里內飛機逃逸的可能性非常低,但是在20公里或者更遠的距離外,飛機可以實施:直接電子頻率干擾、電子信號欺騙、利用地形地貌規避、利用地球曲面超低空突防、從防空系統的結合部穿插…等手段躲避導彈的跟蹤和打擊效果還是不錯的,大大的降低了導彈打擊成功的概率。
F-35戰鬥機在“馬赫谷”

進行訓練,就是利用複雜的地形地貌來躲避雷達的跟蹤,沒有了雷達的鎖定導彈也就沒用了。

歷史上導彈與飛機“鬥法”之間互有勝負,雖說導彈給飛機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但是飛機經過技術提高之後,導彈的勝率限制下降,比如:越南戰爭期間,最開始美軍戰機多次被越南軍隊的地空導彈擊落,但是經過技術升級後再加上電子干擾機和“反輻射導彈”加入到了空襲機群當中,地空導彈擊落美軍飛機的次數越來越低!

以色列和敘利亞在“貝卡谷地”的空襲與反空襲較量當中,也是地空導彈一方先獲勝,隔了一段時間就被以色列空軍在多機種的聯合打擊下全面失敗…。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現代戰爭就是這樣,今天飛機的勝率多一些,明天導彈一方就會加緊提高性能再扳回一局…永無止盡。


皇家橡樹1972


一對一是有可能的,脫鎖的技巧有很多,鎖定時對方不一定會發射導彈,為了提高命中率他會想辦法再壓縮一些距離,即使是AIM120C這樣的先進中距彈,不壓到5英里內,命中還是很見不得人的,一般來說,進攻方會想辦法壓到2英里甚至2公里內,之前的鎖定是戰略性的嚇阻行為,逼迫對手進行機動,以獲得主動權,有些人也會這時候打一發中距彈,雖然打不中,但是能造成對方採取規避,避免自己被迎頭攻擊以及搶得進攻優勢和能量優勢。說到底中距彈BVR是在較量飛行員的意識,在這期間可以靠有計劃的機動達到脫鎖甚至反擊的效果。然後是格鬥彈,格鬥彈一旦發射,基本上能做到攻擊即摧毀,所以脫鎖也是非常重要的,格鬥彈的鎖定窗口小,一般必須把目標機放進屏顯的圈子才能鎖定,也就是說不在正前方就不會被鎖(以上及以後不包含AIM9X這個妖怪導彈),通過垂直機動、干擾彈、剪式機動千方百計讓他對不準就好(先機動的都是有優勢的)。

多級鎖定就不要考慮躲開了,直接拉彈射吧,不僅不能保證躲開攻擊窗口,而且在雙向數據鏈下的雙雷達鎖定命中率幾乎是100%的。


狼魂訓練營


視情況而定,如果是戰鬥機對戰鬥機,那麼目前而言雷達的探測距離是遠遠大於導彈射程的,哪怕是對於五代機而言都是如此。

當然了很多人肯定會說現在中距彈的射程都有100km了,這顯然就是外行了。

實際上,空空導彈的射程從來沒有一個定值,一般廠家標稱的最大射程都是攻擊方與被攻擊方處於高空,迎頭飛行,不做任何機動,且飛行速度較高,導彈發射時雙方的距離。

實際的使用中,目前AIM-120C7,R-77,PL-12這個級別的中距空空導彈的迎頭攻擊有效攻擊距離不會超過30km,超過30km發射的導彈基本是作為壓制彈使用,而尾追射程更小。畢竟雷達彈的基本原理就是雷達高頻掃描目標併發射,此時被攻擊方是會得知自己被攻擊的(具體請了解雷達告警器原理),也就必然會做出規避機動。而相比之下,目前較為先進的四代機對四代機的鎖定距離都接近100km,所以很多情況下還是可以逃脫的。舉個例子,美軍的AIM-54不死鳥遠程空空導彈的使用手冊中,明確說明了一點:雖然AIM-54的標稱最大射程高達160km,但是對於以6-7G過載持續機動,速度超過700km/h的目標的最大有效射程在28-54km之間(最小28即低對低,最大54即高對高,因為高空空氣更稀薄,導彈的速度損失更小)

說完超視距空戰再來說說近距離格鬥。大離軸角格鬥彈在近距離的殺傷效率還是很高的,但是也遠遠沒有強到能夠在5km內鎖定即摧毀。一般而言,一個態勢,實力對等的進近格鬥會持續2-4分鐘,在格鬥的初始階段是導彈殺傷率最高的時候(特別是雙環戰)。而從總體來看,格鬥彈相比於中距彈的命中率是高不少的,因為中距彈在實戰中很多時候被作為壓制彈使用。(相當於火力壓制,逼迫對方消耗能量來規避導彈,逼迫對方進入不利位置)

但是總的來說,鎖定即摧毀僅僅是開發商的宣傳用於罷了。


貞觀防務


被導彈鎖定後,只有這一種情況可以逃脫

在二戰時期,導彈的發展可以說還是一片空白,很多國家也僅僅是在起步階段,像如今可以進行精確性追蹤打擊的導彈在當時可以說是天方夜譚,在當時陸軍遇到敵方空軍來襲,甚至使用機槍對其掃射,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的飛機飛行高度多地,有的也會用大炮轟炸,不過基本都靠預判。

現在各種先進的戰鬥機和導彈已經研製出來,並且技術還在日益提高,在空戰當中,飛機發射導彈的準確性也是評判戰鬥能力的重要依據,據目前的三代機來看,如果一旦被導彈鎖定,基本是難逃一死,導彈的飛行速度是遠遠大於飛機的飛行速度的,飛機在被導彈鎖定的情況下逃脫攻擊範圍可以說是難於上青天。

因此或許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有希望逃生,那就是飛機的逃逸速度要遠高於導彈發射的速度,而且機動性要非常完美,才能在關鍵時刻扭掉導彈的攻擊。

如果是用三代機發射導彈鎖定二代機,那基本上就是虐殺,沒有什麼懸念,二代機難逃一死,哪怕飛機收到雷達鎖定的警告,也只能祈禱,所做的一切對於導彈的攻擊都是無濟於事。

飛行員駕駛戰機近距離被導彈鎖定,要麼跳傘,要麼等死,除非一些飛機上安置一些反導導彈,對發射的導彈進行“換命”,以此保全自己,現在的新型戰機都是有強大的隱形功能,避免被雷達輕易監測掃描到,因此就能避免被導彈鎖定,在被導彈鎖定後想要逃生無異於亡羊補牢,從發生問題的源頭將隱患掐死,才是最有力的防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