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你認為儒家對後世的影響是什麼?

鵬哥微視界


“儒家思想”剛誕生時只是魯國的一個主管祭祀的官職,隨後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思想派別,信奉這種思想的儒生在兼併戰爭中給貴族充當門客,為主人出謀劃策,同時遊說各方,讓各方接受自己的思想主張。

儒家主張“仁義禮智信”,由孔子、孟子等發揚光大,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仁愛”思想一直不被貴族所接受,在秦朝統一初期才發展成為一個大學派。但是因為淳于越向秦始皇建議恢復周朝古制,反對郡縣制,與秦始皇推崇的法家發生衝突,最後在李斯的建議下進行了“焚書坑儒”。漢朝時期,儒家在講授博士董仲舒的帶領下進行格變,融合了法家、墨家的一些主張,開始推崇“天人感應、三綱五常、大一統”,因此得到漢武帝的重用,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開始統治中國思想今後一千多年,但也只是統治者用於統治人民的一種工具。

儒學在中國封建社會,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儒家的“大一統”思想,使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為了統一中國而努力,使中國處於就算分裂也會歸於統一的狀態,並出現了漢唐等強大的大一統王朝。但是隨後儒學開始僵化,已經不能滿足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需求,並被佛、道等思想衝擊,於是儒學又開始內部的格變,融合了佛道的唯心主義,又有一些初期的唯物思想,發展出朱熹等人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和王陽明等人的主觀唯心主義“心學”,這是儒學的最後一次內部的變革,對中國早期唯物主義發展有一定推動作用。

發生在宋明時期,在清朝時儒學徹底僵化,特別是“三綱五常”嚴重束縛人民思想,清朝在政治、經濟上施行的“文字獄、閉關鎖國”政策,與文化上的儒學思想,淪為清朝統治者的工具。此時的儒學已經完全落後,與同時期西方思想的繁榮形成鮮明對比,再也不能幫助中國社會發展。

所以儒學對中國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隨後僵化,不僅不能幫助中國發展,還遏制了新思想的萌芽。現在社會中,儒學的一些主張還是可以使用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公正客觀的看待儒學,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部推崇。《論語》《中庸》《大學》等四書五經這些古籍,還是可以讀讀的,知道其中哲理對為人處世也不是什麼壞事。







機械核心


儒家思想即孔孟之道,也就是儒家“禮教”,三綱五常。當然儒家禮法都是在三綱五常框架內的。那什麼是三綱五常嘞?

三綱五常指的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的就是“仁、義、禮、智、信”。這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其核心思想講的主要是“忠”和“孝”也就是三綱,尤為重要。以至於後世歷朝歷代幾千年大都以儒治國,奉行忠君愛國,以孝出仕,古代官員不是有“舉孝廉”的嘛。現在人不也說古人“愚忠”嗎?正是儒家灌輸的這種忠孝思想也好,愚忠也罷。加上五常儒家禮法,造就了歷代明君的長治久安,國運昌盛。

以致現在人們說的封建禮教,在我們上輩的人雖然也經歷過戰亂,但教育小輩,以孝奉親一直到現在,仍然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

儒家禮法奉行的“修身、齊家”也使得一個人的素養,人品,道德各方面的昇華,以及家教形成的家風思想,一直是中國人文之士所提倡的。

以禮教人,做個有文明的中國人。


夏有涼風61


儒家對後世最大的影響,就是“家”或者“家族”概念的形成;注重祖宗的崇拜,嫡庶的區分,血統的純正。比如孔子說的“仁”,就是“親親為仁”;是有區別的愛,不是“兼愛”。

在回答中國人的信仰時,小編認為中國人的信仰就是自己的祖宗。現在藉此機會再來舉一個例子,證明儒家在“祖先信仰”上的影響。

比如“修族譜”。族譜又稱家譜、家乘、宗譜等。每一次的修族譜,都是一次儒家思想的傳統教育,都是孔子理論與中國封建社會祖先崇拜的實際相結合的範例。

為什麼要修族譜呢?簡單講,修譜目的是:

第一,尊祖,即本祖德、述祖德。就是要追述自始祖以來諸位祖先的事蹟,緬懷其功德,教育子孫,使子孫產生尊祖、法祖的觀念。

而“祖德”,就是儒家倫理修身較深的表現。尊祖也包含按照祖先宗規家訓要求自己的含義。尊祖還可以收族。

第二,收族,即親同姓,敬宗收族。族譜把同一始祖或同一支祖下的子孫合於同一族譜,使族人通過確定自己同祖先、同族人的關係,在尊祖意識下加深彼此的關係,增加血緣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三,忠君報國,即紀國恩、報國恩。族譜多把有功名、做官視作受皇恩、國恩的結果,將其視作一種榮耀,載有官宦者沐浴皇恩的情況,更把修族收族作為忠君報國的行為。

尊祖;收族;報國恩。這些修族譜的指導思想,就是儒家對後世最大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了二十一世紀幾乎每一箇中國人的家庭。


閒看秋風999


儒家思想對後世談不上什麼影響,儒家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不是歷史發展的原因!也就是說因為中國境內政治活動和政治建構的需要,儒家思想被宣傳成了主流思想,不是因為儒家思想真的非常好,而導致那些統治者主動的宣揚儒家,而是因為當時確實是沒有比儒家更適合的思想來宣傳了!

儒家真的對當時的政治活動有影響,大概已經是到了明朝中期了,在明朝的中期以前,儒家對國家的政治生活的影響是很小的!儒家的學者以及秉承儒家思想的那些知識分子帶來的作用,就是給當時的統治者提供了一個低成本控制基層社會的工具。

儒家作為一個社會的習慣法,降低了統治者控制基層社會的成本以及基層社會人員進行內部協調的成本,他們倡導建立的宗族組織確實是可以最大程度上安定社會降低統治成本和協作成本!

但是也僅此而已了,儒家思想本身適合於小的共同體,也就是一個宗族內部的共同體治理,但它的作用到此為止了,宗族共同體以上的大共同體建設它就無能為力了,所以儒家思想不能作為構建國家高層政治形態的指導思想!一個只能存活在基層組織的思想,也就是至多可以指導控制上千人的思想,對後世能有多大的影響,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根本的來說,儒家思想僅僅是社會政治指導思想的點綴,也就是裝飾品,它不能構成骨架,而且儒家思想也很少得到構成社會政治形態骨架的機會,而這樣的機會的每一次出現,都會導致整個社會體系的崩潰!

可以講儒家思想,你不能說它對老百姓不重要,但是,對於高層社會政治形態來說,他是很不重要的!


帝國曆史


華夏正宗玄門有五術即山、醫、命丶相丶卜。玄門五術同源且相互滲透丶相互交融,但側重點不同。

玄門中的命術,就是命理之術,俗稱命理學,命理學有大成者稱為儒士。而自孔夫子起,儒學開始從命理學中分離,孔夫子的儒學側重於命理學中的人倫之道,而人倫之道的核心是“仁”,所以儒學就是圍繞“仁"而展開的一種學術思想,儒學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人心、人性的本質,其目的就是勸導人心向“仁”。因為儒學家認為只有實現了“仁”的社會才會人心向善,只有人心向善的社會才能安穩,安穩才是天下之福。

儒學者認為只有“仁”才符合天理,所以為了實現“仁”,人就必須剋制人性中過多的慾望,只有大家都能自我剋制,人世間才會有道義,才會有秩序。所以儒家主張“克己復禮”“存天理滅人慾”。這樣一來天下安穩了,但社會的活力也失去了。安定是農業文明的理想,而活力丶創造力是工業文明的追求,所以最終隨著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成為人類社會主流文明以後,儒學也就退出了國家治理的主流思想行列!

人類社會無論處於什麼發展階段,社會安穩、人心的安定都是是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源於西方的工業文明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給人類社會帶來了革命性的進步,但西方工業文明是建立在利益驅動上的人類文明,是以人的物慾為發展動力的,人在極度的欲求驅使下,就會迸發巨大的創造力丶想象力,從而激發了整個社會的進取心,從而使得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工業文明帶來了進步的同時,也容易造成人心人性的泯滅,使得世界動盪不安、道德淪喪,無恥至極的事層出不窮。

而古老的儒學或許是一劑良方,添加到工業文明社會中,或許能除掉工業文明社會的毒負作用。所以中國復興以來,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開始重視社會的人倫之道,都在強調人性之美,都在要求人們自我剋制慾望,遵守社會公義。而在人倫之道方面集大成者的儒學無疑是最具價值的參考學說,所以孔子的學說逐步得到了全世界的重視!

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學術思想,人類社會發展應當批判的吸收一切人類的文明成果。一味的追捧某一學說,或者一味的唾棄某一學說,都是不可取的。


鬼影147951010


孔子周遊列國兜售儒家思想,孟子的口才也真是相當了得,可儒家思想並不被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而商鞅、李悝、韓非、李斯等法家思想家卻是廣受歡迎,可見真正迎合統治者的並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儒家思想有迂腐、保守的一面,但儒家思想整體上還是很溫情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儒家理想中的社會還是很美好的。我們不能說儒家的理想天真,畢竟我們仍舊憧憬美好的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春秋戰國,各國對儒家既不排斥也不重用,他們覺得儒家不好用,法家好用。儒家的理想社會是老百姓的理想,而霸權、征服才是統治者的理想。秦國把法家運用到了極致,但秦朝滅亡的教訓,也深深警醒後來的漢朝統治者。統治者最喜歡法家,最討厭墨家。墨家的理想同樣非常美好而且偉大,可是更加的不切實際。墨家需要非常高的道德標準和個人操守,否則墨家就淪落成黑社會。近代太平天國其實他們的裡面就很有墨家的味道,但結果卻是其最後比清政府都黑暗。法家被秦朝證明不可行,墨家被統治者自己否定。那麼統治者可選的只有儒和道。漢初,統治者選了道,無為而治。漢初,經歷了秦統一六國戰爭、滅秦戰爭、楚漢戰爭的漢朝初期,可以說是一窮二白,最好的辦法就是別折騰了,所謂的文景之治,本質上就是文景不治,什麼都不要管,老百姓自然就把日子一點點過好了。但統治者總是不安分的,總是不滿足於現狀,總想有所作為。到了漢武時代,國家恢復了元氣,希望有所作為的漢武帝當然就看不上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了,剩下的只有儒家。說實話,漢武帝絕對不是一個儒家信徒,看漢武帝的事蹟,會發現其實他和秦始皇像極了。但是,漢武帝畢竟是生在秦始皇之後,秦朝滅亡的教訓漢朝一定要牢記,他渴望建立始皇帝一般的功業,可也害怕看到漢朝像秦朝一樣滅亡。秦朝統一六國,從文字到度量衡,都統一了,只有思想沒有統一。這個任務就留給了漢武帝。漢武帝要統一思想,法、墨、道已經被排除了,只好用儒去統一了。但是儒也要有所改變。儒家彷彿一汪清水,可統治者喜歡帶點顏色,於是這汪清水從此就開始不斷被加入顏色,以至於後來人們都記不得它曾是一汪清水。其實,雖然法家和儒家互相敵對,但實際上法家和儒家卻是最容易融合的。很有趣的是韓非、李斯這兩位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們居然是一位儒家大師荀子的學生。因此,把儒家和法家結合起來,就成為了漢武帝想要的儒家。民貴君輕的儒家就變成了君為臣綱的儒家。此後,儒家不斷向統治者妥協,就變得越來越符合統治需要。儒家法家化,就是此後儒家不斷變得越來越令人討厭的原因,今天很多人罵儒家,他們所列舉的儒家的罪過,其實絕大部分都是法家的。


告鳥之


泯滅了中華民族的血性,造就一大批代代相傳只會磕頭下跪大叫奴才該死的真奴才。大肆打壓中華匠人科學創造的機會,斷送了中華文明的科技與藝術創造的源頭,使中國古代科學永遠留在陰陽五行階段,也使後世除了四書五經三從四德忠君忠父忠於主子外什麼也不會




呆呆座的小宇宙



東風別業


儒家、佛家、道家是古代中國人最重要的精神思想,它們和發家、兵家、墨家、農家、陰陽家等先秦諸子百家及後續其它學說一起,奠定了中華文明領先世界的底蘊。

其中,對中華文明貢獻最大的就是儒家和兵家。儒家奠定了中國領先世界的基礎,兵家確保了中華文明的和平和延續。

儒家學說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選拔、任用人才的核心,它為中國培養了數不盡的優秀中華兒女,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輝煌璀璨的中華文明,讓中國保持持續領先世界1000多年之久,文明也不曾斷絕過。

現在出現很多摸黑儒家的觀點,是用西方兩百年的成功來否定中國兩千年的成功。這其實是很可笑的。就好比說,祖先用自己過人的智慧成為了世界首富,而子孫不爭氣把家業敗光了,然後怪祖宗的智慧害得自己失敗落魄。

我們的祖先用中國文化讓中國領先世界兩千年,我們一樣可以用中國文化重新迴歸世界之巔,重新領先世界。中國文化賦予了中國人智慧,中國智慧不輸任何一個國家。


浮世天心


儒家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和廣大的。一是認同性,無論從天南還是到海北,無論是從平原還是到大漠,都可以見儒家文化的影響,仁、義、禮、智、信是每個中國人處世的準則,是每個中國人都認同的。二是秩序性,學習儒家文化的人,有著對秩序性的自然認同,體現在家庭裡是長幼有序,上下有道,一個有儒家文化影響的家庭是一個和睦、向上的家度,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家族的興旺過程。體現在公司裡,就是要有自上而下有效有力的管理體系,沒有一套合理的有效率的管理體系,公司就不能正常運轉,只會扯皮內耗。三是影響力,判斷儒家文化和價值的標準是普世性和國家推廣力度。儒家文化在世界各國遍地開花,受到各國年輕學子的喜愛和學習,不是靠野蠻的武力推廣,而是因為儒家文化裡有人性的光輝,有對於建立良好社會制度和人際關係的通用價值。

每一種文化的學習,都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每一種文化都要知道其侷限性並將它創新推廣;每一種文化都要學以致用;每一種文化的最終目的都要使人的精神獲得持久的昇華動力,讓人的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讓人與人之間和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和諧。

儒家的影響在於其提倡的儒家文化,可謂深遠,集大成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