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古浪縣:“羊”銀行“牛”模式脫貧增收新路子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培育產業是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古浪縣是國家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甘肅58個貧困縣之一,是甘肅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也是我市發展基礎最弱、貧困人口最多、人均財力最少、貧困程度最深的縣。在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古浪縣突出抓產業脫貧的“治本”作用,抓住“因地制宜”這個核心,加快發展以“羊銀行”“牛模式”為主的設施養殖業,變“輸血”為“造血”,從根本上確保脫貧效果持續穩定。

“羊”銀行 脫貧致富新路徑

黃花灘移民區萬隻種羊繁育基地技術管理員胡全科,如今已是附近有名的“羊倌”。

7月12日,記者在基地見到了胡全科,他的一身“行頭”和上次採訪時沒有區別。本想靠臉熟直接進基地,沒想到,卻被“攆”了出來。

“你們在消毒室消毒了嗎?必須消毒後才能進來。”胡全科指著大門旁的消毒通道,示意我們回去消毒。“這裡是養殖場,每個環節都不能馬虎。”胡全科說。

經過消毒,我們來到了種羊繁育基地的一座棚內,一隻只打了耳標的羊羔,正在被幾個人“圍追堵截”,它們東躲西藏,“咩咩”直叫,甚是可愛。

“這裡便是我們的‘羊銀行’,這兩天我們安排給羔子打疫苗,再養一段時間,就把它們分配到戶。”胡全科告訴記者。

“羊銀行”是古浪縣針對貧困群眾缺資金、缺技術的狀況提出的產業扶貧模式。今年年初該縣注資5000萬元,組建了國有獨資公司——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興盛種羊繁育有限公司,半年來已經引進種羊2.5萬隻,產羔3000多隻。公羔羊由公司育肥銷售,作為運營資金;母羔羊統籌安排,逐步向貧困戶消化。目前,該公司已建成富康新村、圓夢新村兩個母羊繁育基地和綠洲育肥基地共3處,有標準化羊舍136棟,計劃年內引進種羊3萬隻。

興盛種羊繁育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叢斌介紹,“羊銀行”目前推行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公司+貧困戶自養”。即有養殖能力的貧困戶以政府提供的發展產業資金1萬元作為借貸種羊的保證金注入公司,得到20只母羊和1只公羊,滿3年後,貧困戶向公司返還同等標準羔羊21只,剩餘基礎母羊繼續發展擴群,1萬元保證金退還貧困戶;第二種是“公司+合作社+貧困戶託管分紅”。即無養殖能力的貧困戶,加入鎮政府考察確定的專業合作社,以1萬元產業發展資金入股,所得21只羔羊由合作社統一管理飼養,按照每年不低於2000元標準向貧困戶分紅。

和胡全科一樣,王志民也是基地的“羊倌”。3年前,他從古浪縣南部山區定寧鎮光豐村搬遷到西靖鎮感恩新村。“以前在老家也養羊,沒有規模,更談不上有技術了。”王志民告訴記者,舉家搬遷到這裡後,一直在附近打臨工,今年年初,他和媳婦來到種羊繁育基地做了產業工人。“以前家裡的收入開支基本靠我一個人打工賺取,現在我和媳婦都是這裡的工人,每月工資收入有5000多元,公司還要給300元的生活補助,收入比以前翻了番,不愁脫不了貧了。”王志民高興地說。

6月30日,西靖鎮圓夢新村的黨保珍、郭忠月等50戶貧困戶成為“羊銀行”的第一批“儲戶”。黨保珍說:“這麼好的扶持政策,現在我不但有了羊,而且還不用自己養,每年就有分紅。以前總髮愁怎麼脫貧,現在有了產業,脫貧沒啥問題。”

圓夢新村黨總支書記郭林春告訴記者,隨著第一批種羊向貧困戶投放, “羊銀行”產業扶貧模式開始發揮效益,群眾穩定脫貧指日可待。

“牛”模式 產業扶貧新優勢

龍頭帶動是做強產業的基本經驗。抓好產業脫貧,要不斷髮展壯大龍頭企業。

古浪縣在不斷培育發展“羊銀行”的同時,進一步創新思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充分發揮企業資金、管理、品牌、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優勢,按照“公司+基地+養殖暖棚+信貸資金+農戶”的“三變”模式,引進甘肅頂樂農牧有限責任公司,由公司為養殖戶提供一體化服務,統一提供育肥牛犢、飼草料、技術服務和銷售,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在位於黃花灘移民區綠洲生態移民小鎮的富硒肉牛產業園內,幾臺挖掘機正在加緊施工,已建成的30座鋼架暖棚整齊劃一……

橫樑鄉黨委書記盧繼發告訴記者,去年經過多次商談,縣上引進了甘肅頂樂農牧有限責任公司。公司先期流轉祁連牧業有限公司養殖暖棚建成肉牛養殖基地,現在正在對原有的暖棚進行改擴建,新建的30座鋼架暖棚主體已完成。“園區推行兩種模式,一種是貧困戶直接參與企業分紅。將300戶未脫貧戶加入合作社,政府按每戶2萬元撥付財政支農資金合計600萬元,與頂樂農牧有限責任公司入股合作,公司出資投入牛犢,貧困戶每年將按照入股比例分紅,增加收入,實現穩定脫貧。”盧繼發說。

在盧繼發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已投欄肉牛養殖區。“這裡現存欄肉牛1400多頭,是由已入園的8戶未脫貧戶飼養,他們現在是產業工人。”盧繼發介紹,這8戶實行的是第二種模式:“公司+農戶貸款養牛”。頂樂農牧有限責任公司與甘肅銀行合作,讓符合貸款條件的脫貧戶或未脫貧戶在銀行貸款每戶48萬元,用於公司購買牛犢。有養殖能力的農戶在園區當產業工人,在自養的基礎上可代養公司或其他無養殖能力農戶的肉牛,代養費用為每頭牛每天0.8元,以代養99頭牛計算,每年收入預計2.9萬元,兩項收入相加每年預計收入6.2萬元;沒有養殖能力的農戶貸款48萬元,購買牛犢33頭,在公司綠洲養殖場由其他農戶代養,養牛收益為每年1000元/頭,保底收入3.3萬元,除去1.3萬元的代養費,淨收入2萬元,加上自家其他收入,未脫貧戶也可以穩定脫貧。

趙雄泰原是橫樑鄉中泉村村民,家庭收入主要靠他外出打工。去年底,他積極響應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舉家搬遷到了綠洲生態移民小鎮,住上了嶄新的樓房,但沒有產業,脫貧奔小康依然是問題。今年5月,在鄉黨委的動員支持下,他和7戶未脫貧戶進入富硒肉牛產業園,成了這裡的產業工人。

“鄉上動員我貸款,開始擔心貸了還不上,後來還是果斷貸了款,無論如何都得脫貧,得把日子過好。我現在養著自家的33頭肉牛,還代養了一部分,再過一個月就可以拿到代養費和工資,按照現在這樣算,今年收入不錯。”趙雄泰告訴記者,在這裡上班勞動強度不大,添料加水都是機械化作業,一個人照顧130多頭牛,一點問題沒有。

記者瞭解到,趙雄泰等8戶未脫貧戶採用的模式,在橫樑鄉已產生了示範效應,他們將帶動更多未脫貧戶入園,逐步穩定脫貧。“兩種模式,無論哪種,收益的都是貧困群眾,他們一定能夠穩定脫貧。”盧繼發信心滿滿地說。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激發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至關重要。“羊銀行”“牛模式”就是古浪縣產業扶貧選準的新路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想出的好法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