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國為什麼要進口美國大豆?

棲雲小鎮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的快速城市化過程中,中國對以大豆為原料的食用油和飼料豆粕需求劇增。以食用豆油為例,在十幾億人食用油大量增加的背景下,人均使用量年消費從80年代初的2.6公斤增加到目前的22公斤。

1、國內大豆種植遠遠滿足不了需求

農業企業還會把大豆加工成墨汁、地毯料和生物柴油等商品,不僅如此,大豆富含無與倫比的蛋白質含量,如果把大豆碾碎,近80%會變成豆粕,食用豆粕的雞、豬和魚會迅速增肥。

可是國內生產的大豆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沒辦法才選擇進口。2016年,中國全年大豆進口達到8391萬噸,大約是國內大豆產量的6.8倍,其中美國大豆佔進口總量的40.44%,價值高達140億美元。

2、自己種大豆“不划算”

為什麼不自己種大豆,非要進口美國大豆,主要是大豆是一種“土地密集型”經濟作物,單位,我國人多地少,種植大豆沒有天然優勢,而且大豆的單位面積產量只有水稻、小麥、玉米的1/3~1/4,種植起來不划算。

用數據簡單說明:2016年,我國大豆播種面積達到710萬公頃,相當於1.07億畝,總產量達到1310萬噸。同年,進口大豆8391萬噸,如果把進口大豆都換成國產大豆,那麼需要把大豆的播種面積提高到7.9億畝。

3、種單產高的糧食作物更合適

如果把全國1/3的耕地播種面積拿來種大豆,大豆是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但是糧食、蔬菜、水果就需要進口了。另外,我國2016年水稻和小麥的總播種面積是8.1億畝,與生產9700萬噸大豆所需要的7.9億畝耕地相當,但是小麥和水稻產量的總產量是3.4億噸,是同面積大豆產量的3.5倍。

4、美國大豆價格低廉更符合國內需求

顯然,拿中國的耕地來種大豆,未免太“奢侈浪費”,也不能保證糧食安全。相比之下,美國種植大豆的優勢特別突出,由於農場化和機械化種植,美國大豆具有品質好和價格低廉的優勢。

據瞭解,美國大豆主產區平均種植規模是國內大豆戶均種植規模的600倍,加之政府實施農業高補貼,美國大豆比中國便宜接近一半。因此,進口美國大豆更多是現實的需要。據統計,在美對華出口產品中,總額第一的並非波音飛機、汽車等各類高科技產品,而是大豆。

“金十數據”,以最獨到的視角揭開天下事、社會事、身邊事的背後真相,關注“金十數據”,我們給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

金十數據


中國為什麼進口美國大豆?我再來回答這一問題,已經回答過幾次了,今天再來說一說。

一是,我國消費大豆量特別巨大。我們現在每年需要是1.1億噸左右,而我們的生產量是0.13至0.16億T左右,缺口在近1億T。

二是,如果缺我們就種植吧!我們的耕地在保證三大糧的供求平衡基礎上,儘量種植大豆,幾年來三大糧在種植面積上都有下降,大豆種植面積2018年上升了232萬畝。但三大糧產量仍保持在6.5億T以上,大豆產量達到了產量的上線0.156億T。

三是,我們消費量這麼大,主要是幹什麼了,主要是加工食用油了,我國80年代,每人每年只需2.6公斤,現在近25公斤。另外把加工的豆粕再用於飼料,每年需要豆粕7000萬T。

四是,美國大豆全部是轉基因的,而且專家說出油率比我們產的大豆高2%左右,價格比我們的低,更有的專家說轉基因對人沒有危害,說美國人吃20多年了,也沒有問題,我認為這類說法都站不住腳。我問兩個問題,①是美國有沒有不是轉基因的大豆?②如果是有的話,它們都幹什麼了?

五是,我們現在豬牛羊禽吃的也都是轉基因的豆粕,這說明我們的肉蛋奶也都是轉基因的了。

總之,我國糧食問題,還有豬蛋奶問題,是我們戰略核心問題,更涉及到我們安全問題。所以我們一定高度重視。



英莫問667


美國和中國打貿易戰有一段時間了,起初中國顧及國際聲譽及對中美關係的發展維護,對美國各界採取手下留情的方式,但美國絲毫沒有顧及中國的良苦用心,所以貿易戰開始後中國顯得很被動,美國嘗甜頭。為了鞏固自己的戰果,美國開始舉全國之力並帶領自己的盟國向中國的華為公司下手,希望將中國的高科技民族品牌華為一舉殲滅。但令美國及其盟友沒有想到的是華為公司老總任正非先生的格局和灰度是他們難以想象的,任老先生不但輕易化解了美國在世界範圍內製造的強大輿論壓力,而且幾句話輕易化解了美國苦心打造的統一戰線,隨後更是拿出了公司未雨綢繆的芯片備胎計劃,一舉將美國及其盟友打的潰敗!這次較量不但提升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而且使中國人民更加緊密的團結在一起,戰果可謂豐厚而成效顯著。

中國在世界樹立的形象是善良、樂於助人、言而有信,因此中國在取勝的情況下為了保證自身的發展對美國又一次展現了友好、合作的姿態,中國的善舉在國內和國際上已經贏得了廣泛的讚譽,可謂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內的環境,美國的潰敗使形勢有了緩和的趨勢,中國的國際生存環境本來可以朝著緩和的方向進一步發展!但中國的轉基因糧食集團這時候給中國製造了一個大麻煩!

它們在高興美國和華為對決後潰敗,中美關係有所緩和的同時,卻急不可待的採購美國的轉基因糧食並簽訂了合同,同一時間上報商務部等待批准,就在發言人宣佈相關事情進展的時候,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對中國的3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10%的關稅,重重的打了中國轉基因糧食集團一記耳光。

美國正是利用世界各國和中國人民對其轉基因糧食的恐懼和厭惡,在中國的部分糧食集團與其簽訂轉基因糧食購銷合同後,就迫不及待、急不可耐地精準拋出了輸美3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的措施,不但站上了道義的制高點,而且給中國製造了一個大麻煩。

中國的轉基因糧食集團以為購進美國銷售困難的轉基因糧食可以討好美國,給中國發展騰挪空間,在美國人嚮往壓制中國農業的同時,實現自己的發財夢。但沒有想到的是部分轉基因糧食集團的這一做法給美國製造了打擊中國全產業鏈的良好機會,3000億美元加徵10%的關稅就是300億美元,轉基因糧食能賣多少錢,最多十幾億美元,小賬和大賬美國人算得很清楚。

轉基因集團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為了幾十億美元的利潤,為了購進美國銷售困難的轉基因糧食,為了討好美國,卻將中國的出口企業置於危險的境地,更將中國的國際聲譽和人民的感受置於危險的境地。將前期華為公司取得的戰果盡數損毀。美國不失時機的抓住中國轉基因集團的把柄可謂用心險惡,給中國出口企業造成嚴重的打擊。如果中國的糧食集團提高標準,拒絕進口美國的轉基因糧食,轉而進口美國自然優質糧食,即使美國拋出5000億的加徵關稅計劃,世界和中國的道義也不會站在美國那一邊,美國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次美國的險惡用心能夠得以快速的實現,是其放棄轉基因的小利益換來的,其險惡用心背後的陰謀更不可掉以輕心,我們的觀點是不想打貿易戰,和談的大門敞開,而美國的貿易戰意圖很明確了,就是將中國的全產業鏈徹底擊垮,如果我們不能認清美國或陰或陽背後的真面目,不能贏得世界範圍內廣泛的支持和同情,因為幾十億美元的轉基因糧食失去道義上的支持,更加嚴酷的環境將可能會陸續出現,放棄美國稍有放鬆就以為撥雲見日的幻想,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才能贏得寬鬆的環境,放棄幻想正視對手,不要只盯著美國的轉基因糧食,認清美國資本集團嗜血如命的本性,汲取中國社會財富的陰謀,才能化解美國製造的各種障礙,其實不需要多麼高深的策略,任老先生的幾句話就可以化解打敗美國極其盟國精心編織的資本吸食網!美國或許感到遇到了真正的對手,寬鬆環境的出現或許是美國無計可施的迷茫,不可掉以輕心!或許才能看清美國貿易反覆背後的陰謀,擁有健康的機體,看透並擁有高深的格局灰度才是打敗美國貿易反覆背後陰謀的可行之道,讓美國感覺到對手的強大或許是叢林法則中使其迷茫、敬仰敬佩低頭,重新形成規則的必由之路。


寧夏文化印象


簡單地說就是中國自己自產的大豆不夠用,需要從國際市場上調劑。

中國每年大豆需求量一億噸以上而自產的大豆只有1500萬噸,缺口高達9000萬噸,不得不從國際市場採購。

國際市場能夠提供大豆的國家主要有美國、巴西、阿根廷、俄羅斯。在這四個國家中,大豆價格最便宜的就是美國。在中美貿易摩擦對美國大豆進口增加關稅以前,我國從美國進口大豆到岸完稅價格大約每斤1.6元,而從巴西、阿根廷進口大豆大約1.7元,所以企業優先進口美國大豆。貿易摩擦反制額外徵收美國大豆關稅之後,進口美國大豆完稅價格大約每斤1.95元,明顯高於巴西阿根廷的大豆,所以企業優先考慮巴西阿根廷的大豆,甚至俄羅斯的大豆。

有人說為什麼我們不能自己多生產大豆,一定要進口呢?這是由農業的特殊性決定的。農業的特殊性在於耕地面積是固定的,多種大豆就要少種其他作物,糧食的總產量不會增加。大豆進口量減少了,玉米小麥的進口量就要增加,結果是一樣的。所以,國家採取了穩定主糧(玉米、小麥、水稻),放開其他作物(大豆、高粱、大麥、棉花、油菜等)。



種田博士後


直接回答你吧,因為國內需求太高,而國產大豆產量遠遠不夠!美國大豆價格便宜,大量進口合乎情理!

每年大概進口3000萬噸左右的美國大豆,其實原因不難理解,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國產大豆產量遠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其次,美國大豆價格低廉,優勢明顯!

同時,中美之間貿易驅使,大豆一直都中美經貿往來的大頭!

下面,筆者就簡要的說一說這三個原因!

國內需求激增,國產大豆產能嚴重不足!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國內對於大豆的需求可謂是與日俱增!這個需求不僅僅體現在大豆油脂的需求上,更多的是體現在肉類其其他消費領域。因為大豆壓榨及其附屬產品為我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太大的便捷!


首先,大豆能夠榨油,為人們提供了物美價廉的油脂!然後,大豆壓榨後的產物豆粕是優質的飼料原料,用來養殖再合適不過了。

這樣,大豆為人民直接提供了油脂,間接提供了肉類......目前,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和大豆的供應量的不斷提高是離不開的!

但是,國產大豆產量一直不高,而且在出油率方面優勢不明顯,只有進口大量的轉基因大豆才能彌補國內大豆消費的這些空缺!

有人做過統計,如果每年國內近1億噸的大豆需求完全由國產大豆提供的話,大概需要8億畝左右的耕地!這對於我國日益稀缺的耕地資源來說,是十分不切合實際的。

今天先寫到這裡,後期再寫其他兩個方面。

望周知!讓自己的親屬、朋友瞭解。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03.26


糧油市場報


最近,中美經貿關係日漸擦出火花,從上到下各界都在密切關注,美國總統特朗普對華不客氣,中國也準備好了反制的套餐。之前有人提出,如果特朗普膽敢對中國動粗,玩兒真的,對中國揮舞貿易大棒。那麼,美國進口中國的大豆就是中國反制美國的一個重要手段,美國的大豆種植農民將遭殃。

確實是這樣的。美國當前有兩大產業優勢,一是農業,包括大豆、玉米和小麥;二是高 科技產業。在農業當中,大豆佔了很大比例。目前,中國是美國大豆的第一大出口市場,美國約有62%的大豆銷往中國。主要原因是,中國對大豆的需求量大,而美國地大物博,西部可耕種土地多,機械化水平高,大豆總產量多,出口價格也相對低廉。

最近,美國普渡大學農業經濟學家一份研究報告預計,如果中美之間爆發貿易戰,作為反制措施,中國政府可能對美國大豆徵收10%至30%的關稅。如果稅率在10%,美國對中國的大豆出口將下滑33%,如果稅率達到30%,美國對中國的大豆出口將下滑71%。

在以往美歐的貿易爭端中,農產品一直是美方的軟肋,而美國一直對其農產品進行高額的農業補貼。聽說,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大豆農已經自掏腰包,在特朗普經常看的電視臺在黃金時段投放廣告,奉勸特朗普別不要一條道走到黑了。

親,【小哥哥打算盤】曾行走美帝一線,目前關注中美經貿和美國經濟問題。如果您認為回答道理,點個贊之後,別忘了關注頭條號【小哥哥打算盤】奧,歡迎評論互動,後續回答更加精彩,麼麼噠。


摩羯小哥愛新聞


據海關統計,2017年,我國進口大豆9554萬噸。其中,自巴西進口5092.9萬噸,佔進口總量的53.3%;自美國進口3285.3萬噸,佔進口總量的34.4%,美國居中國第二大豆進口國的地位。此外,2017年國產大豆產量不過1455萬噸。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在大豆上已經不能自給自足了。

過去我國東北黑土地上盛產東北大豆,但後來美國來了改變品種的大豆對國內大豆產業造成了嚴重衝擊,美國大豆好在哪裡呢?一方面美國大豆改良品種的出油率要比中國本土大豆高出不少;另一方面美國是現代化農業生產,3%的人口養活了全美人口還有富餘,他們生產出來的大豆的價格要比中國更便宜。中國老百姓當然是買便宜的,不會買貴的,如此一來,中國大豆就逐步退出市場。不要說大豆,就連我國的玉米、豆油等農產品也還是要依賴於國外進口的呢!

此外,中國14億人口都要吃動物類肉製品,很少有人純粹吃素的了,所以肉類的需求量也在快速上升,2017年我國豬牛羊禽肉產量8431萬噸,禽蛋產量3070萬噸,牛奶產量3545萬噸。每年養活這些豬、羊、雞、牛等需要3億多噸的飼料,需要消費7000萬多噸的豆粕。中國人近年來對肉食需求大增,所以對肉類的需求增加,也就激發了對進口豆類需求的增長。

最後,國家現在的主糧還勉強夠吃,但是對糧食的需求也在增加,原因是隨著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糧食以外的深加工產業也耗用了大量的糧食,比如釀造大量白酒,最近傳言茅臺酒供不應求,就是國人有生活水平提高,對糧食深加工的產品需求開始擴大,而中國的可耕土地面積有限,政府先要確保糧食需求穩定,那麼就會把大豆放在稍微次要的位置,近年來主要還是依賴於進口大豆,以解決國內對大豆的需求。


不執著財經


一直以來,我國都已擁有廣大的土地,而成為農業大國,因為土地很多,所以可以進行農業的勞動。從以前開始,我國對於農業十分的重視,即便在現在都是工業化的時候回。


對於很多人來說,農業還都是自己家庭最大的一部分收入,所以我國為了發展農業也建立了非常多的錯事,研發了很多的關於農業的機器,調整了農業發展的機制,使得農業能更顯一步的發展。讓農業更好更快的發展的。而我國也是了世界上糧食產量最多的國家。但是,我國農業相對來說產量的並不均衡,有一些糧食作物經常產量過多甚至導致剩餘。而有一些卻需要進口。可以經常在新聞上看到中國進口美國很多的大豆。為什麼中國明明可以自己生產卻要去進口呢? 而且我國每年都大豆產量數量也沒有很少。而且由於進口很多農民種的大豆都不能賣出去。其實這也是各個方面原因所導致的。從經濟方面來說。

我國國內的大豆產量滿足不了我國的消費量。而進口來說會比擴大種植面積更為方便效益也更高。我國其糧食的產量不高,但是所要用的種植面積卻非常的大。這對於土地來說就是一種消耗,所以進口這些不僅能保證大豆的需求量也能減少對土地的利用。 從政治方面來說。早先我們加入wto時,我國必須要開放大量的市場。這樣外國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才同樣對我們開放市場。而我國為了保證自己的國際市場不受控制。沒辦法,必須接受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稅。減少外國大豆進口我國的影響。不僅僅如此就我國來說,其實我國的大豆品質會比美國的差。
所以大多數人反而會選擇吃美國進口的大豆,而且美國對大豆種植有補貼,所以他們的成本不會太高,價格自然也就更便宜。 以小編來看,我國大豆之所以需要大量的進口。是因為大都本身就是一個產量並不高,但是十分需要佔用耕地面積的植物。如果大量地去開發耕地種植大豆的話。浪費的人力和財力不是大豆到賣了,就可以補回來的。而且我國在大豆的資料上與其他國家相比都有一些差距,所以我國為了自己的利益以及一些弊端綜合考慮選擇了進口,大豆還不是自己種植,你們吃過美國大豆嗎?你們覺得味道怎麼樣?


開熱買


問:為什麼有時國內需要從國外進口大豆?

其實這個問題問的是不對的,我國不是“有時要去國外進口大豆”,而是我國大豆供應主要來自進口!

以2017年為例,去年我國大豆進口9500多萬噸,而同期我國國產大豆產量是多少呢?目前我國國產大豆產量集中在1100-1500萬噸之間,連進口大豆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至於為什麼要進口這麼多大豆,最主要的就是目前我國養殖業發展迅猛,需要大量的植物蛋白補充,而大豆壓榨產生的豆粕是一種非常經濟的蛋白來源,此外,就是我們日常消費的食用油,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大豆壓榨出來的豆油。

至於為什麼不自己生產,非要去進口,這裡面說起來很複雜,也很簡單——我們耕地面積不足。

以前的課本上都會講到“地少人多”、“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活了22%的人口”,放在大豆市場其實是個很鮮明的寫照:我們可以養活自己,不進口大豆不會出現餓死現象,但生活水平會下降很多。

除了這個根本原因外,還有一些直接原因,比如進口大豆品質統一、出油率高(現在已經不是優勢了,但之前進口大豆剛進來的時候,出油率是很關鍵的)、價格低等優勢,最主要的是糧源充足,可以大批量進口滿足需求。


每日糧油


我國進口美國大豆主要是為了滿足制油及飼料市場的需求。在市場出現農產品缺口時採用進口調節是正常的。

我國作為大豆的原產地,已有4700多年的種植歷史;而歐美各國栽培大豆的歷史很短,大約在19世紀後期才從我國傳入,直到20世紀30年代,大豆栽培遍及世界各國。

身為大豆原產國,但現在大豆卻嚴重依賴進口,實在令人汗顏!如此長期以往,特別是發生國際爭端時可能會對糧食安全不利。在這裡轉載兩則資料,是想強調國產大豆除了大豆蛋白超過國外大豆,被一些人詬病的國產大豆產量低,出油率低的狀況已經被我國的科技人員攻關改變。身為大豆故鄉的中華子孫,應懂得懷璧自珍,應加倍重視國產高蛋白、高產、高油大豆品種種植的推廣投入,同時也可以與友好國家合作,利用這些國家的富餘土地種植我國的高蛋白、高產、高油大豆品種,為我國的大豆市場需求提供可靠的保障,爭取實現糧食供應國產為主,進口為輔的目標。

資料一:

“中黃35”,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選育的超高產高油大豆新品種,首席專家為原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研究員王連琤。2007年在新疆採用覆膜滴灌結合水肥同步的高產栽培技術,創畝產371.8公斤高產典型,被評為2007年度中國國內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之一和十大農村科技新聞。2009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收86.83畝,創畝產364.68公斤的全國大豆大面積高產紀錄。2012年在新疆塔城地區再創畝產421.37公斤的全國大豆小面積單產紀錄,已連續3年創畝產超400公斤的單產典型,增產潛力巨大。

該品種已累計推廣面積達150多萬畝,抗逆性強,適宜密植,比較效益好,市場應用前景廣闊。

資料二:

重磅!黑龍江育成大豆新品,高油高產全面完勝“轉基因”

哈爾濱新聞網

2018-05-22哈爾濱新晚在線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近日,省農科院和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研究所共同選育的高油高產突破性大豆新品種“東生79”通過了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該品種平均脂肪含量為24.16%,填補了我省自1966年以來審定的485個大豆品種脂肪含量沒有突破24%的空白,同時兼具早熟、高產、多抗的特點。

近年來,國內油脂加工企業對高油高產大豆特別是蛋脂和大於60%的高油大豆需求量逐年增長。“東生79”品種的育成,使國產高油大豆品種脂肪含量比進口轉基因大豆提高了3—4個百分點,極大地提高了油脂企業經濟效益。同時,該品種每畝可較當地主栽品種增產18公斤左右,按每公斤3.4元計算,將使推廣區農民增收3000多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