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批非师范类专科生通过招考入职乡镇中小学教师,对振兴农村教育有什么影响?

鹰眼看社会


作为一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教师,我有话说。

先一针见血指出为何会教师短缺?

教师的工资待遇太差了!尤其是乡村教师、特岗教师!月薪只有3000多元。甚至有极端情况的,只有2000多元。这点钱甚至也就是城里人请人吃顿饭。这让教师怎么活?所以,教育留不住人!年年招聘,年年缺人!

笔者多次担任教师招聘的考官,发现两个怪现状。考生女多男少,十个当中也就一个男生。考生师范专业的少,非师范专业的多。

本篇不再讨论原因,只说非师范专业,大量进入教育系统的影响。

客观的说,大量非师范专业生进入教育系统,有效的缓解了教师荒。

但是,非师范生与师范生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师范专业经过长达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培训,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教师了!

非师范专业生只是考取教师资格证,再参加教师招考,就进入教师队伍。他们往往不懂教育,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教书。由于缺老师,又不得不招。

这直接导致师资质量的严重下滑!

他们大量进入教师队伍,必然需要花大力气培训、培养!然而,还不等学校将他们培养合格,很多人已经悄然离去。

如此循环往复,又何谈振兴教育呢?

小编以为,教育还是需要专业人做专业事!


姑苏讲堂


不要说非师范专业的大专毕业学生,就是真正师范毕业的大专学生,很多人的水平素养根本就不能适应或满足真正的教育工作。我们单就看看高考满分750分,而专科仅200分的分数线就知道,低学历对教育意味着什么!不排除很多学子经过后天或大学期间的奋斗让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就是说凡事不是绝对的。但绝大部分的情况是并没有多少人能在上大学后洗心革面去努力提高自己。即使有些人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不等于教学能力与素养。

低学历人群对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当然,不仅仅是农村教育工作)越来越具有普遍性,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教育现状永远只是个梦想!根据有关要求,现在的教育需要教师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各种科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以及心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在这其中,教师的基础知识要广泛深厚,专业知识要扎实系统,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两方面的知识要全面准确,否则就算不上素质过硬的教师,因而也无从担负得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任。也就是说,现在的教育不仅仅是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必须是在自身有一桶水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取水!

教师不能满足教育要求,衍生出很多教育乱像。而这些教育乱像又使很多优秀的人才对教育望而却步。这两种现象和其它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并形成了恶性循环,给现在的教育引来了很多的非议之声!因此,现在就有了一些人一提到提高教师待遇就不满意但又想着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的这种社会怪胎心里。无论如何,教育全国一盘棋,大环境不变,一切等于零!要想改变现在的教育乱像,就必须真正落实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师待遇地位提高了就不会招聘不到人才,也不用再谈论什么大专毕业的人来从事教育这个问题了!




百炼锋


这里有两个重点:“农村教师短缺,师范类毕业生少招不到”“招大批非师范类专科生当教师”。这一现象尤其在落后地区更突出,我知道有一个初中毕业生都当上了教师!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就推出了免费师范生政策,无奈杯水车薪。其实师范生是不少的,只是能不来的都走了,留下的自然少了。

教育攸关国家民族的未来谁都能说出来,可真到了实处呢?就是师范类院校又能招到多优秀的人才呢?更何况200多分的非师范专科生。不能不让人忧虑。一个师范生也需要几年磨练才能胜任,非师范专科生必然更长更难,而随着教师的新老更替,难道一代一代的孩子都要由这类老师来教吗?

没有根治办法吗?有且只有一个:实实在在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有人会说你不就是要求涨工资嘛,不错,就是应该涨而且应该大涨!比如日本,教师工资大大高于大多数行业,曰本教师所受到的尊重程度会让高喊尊师重教的中国人惊讶。希望社会和媒体更公正些,不要用发达地区的教师工资和老教师的工资来代表中国教师的工资水平好吗?更不要道德挷架!难道老师要求能正常养家糊口能结婚生子能有更好的生活就是道德败坏了吗?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年青人两千块钱,用什么去建筑上层!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不可能只空谈教师应该灵魂如何纯洁高贵。所以治本的根本办法只有一个——让教师工资高到让人羡慕,无论巢在何处,何愁凤不至焉!


中国教育之殇商


作为乡镇教师,我谈谈自己看法。

招聘非师范类专科生当乡镇教师,确实是无奈之举。

从长远来看,对振兴农村教育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当前,农村师资薄弱是千真万确的。

农村教师青黄不接,新老交替缓慢,年轻人才补充远远不够。

据我的了解,某乡镇中学,已经有8年没有新进教师了。全校一半以上教师已过45岁,最年轻的教师34岁,平均年龄42岁。

这说明:

1、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强,特别是农村教师少人问津。

2、农村教师队伍日趋老化,新鲜血液太缺乏。

3、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面对困境,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

1、招收培养公费师范生,专门为边远山区定制人才。

2、加大农村教师的山区补贴。

3、职称评定政策向农村教师倾斜。

然而,效果并不太理想。

公费师范生不受青睐,这只是高考生的最后选择,考不上本科才无奈当老师。

优秀考生对公费生不屑一顾。

农村教师的山区补贴不高,有的老师为了照顾家庭和孩子读书,在县城市区买房子,这些补贴连来回路费都不够。

职称评定是鸡肋,评上高级难上加难,很多老师可望不可即,只好放弃了。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师范类本科生极少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

最重要的是农村学校的环境太艰苦。

80后、90后的一代人,都是在糖水中长大的,习惯了生活的安逸。

对农村生活避之不及,如何能下得去,留得住?

如果单靠理想、信仰和荣誉让他们心甘情愿到农村学校锻炼,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振兴农村教育更是离不开金钱。

如果只是把教育投入花在盖高楼、买设备,而不是提高老师地位,真正提高老师的待遇,优秀人才绝不会走进农村学校。

没有优秀的老师,又何来优秀的学生?

所以,招收非师范类专科生入职农村学校,纯属权宜之策。

这样做既无奈,又有饮鸩止渴的味道。

这对振兴乡村教育无疑是麻醉药,埋伏了巨大的疼痛与后患。

——我是“小李滔滔”,谢谢您的关注、点评、点赞!


小李滔滔


【文轩阁】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青黄不接”的大环境下的“饥不择食”,这种“滥竽充数”对教育无益,相反给教育埋下了隐忧!



笔者是一位校长,近几年学校新进了11位年轻的老师,她们都是女的,没有一个男的。他们中间唯一有一个是师范院校毕业,其他都不是。

1、新进的老师大多没教育情怀。这些教师大多一开始是不愿意当老师的,他们在大学没有系统的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没有接受规范的教育理论,也没有教育的情怀。她们最终通过考试当上了老师,是在也社会上转了一圈之后的最后选择,也就是说当老师是迫不得已。要让一个原本不愿当老师的人甚至是骨子里鄙视老师的人来当老师,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会很难调动。她们当上了老师,只是把它当成职业,从来没有当成事业,因而大多数人不愿学习,不想钻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浑浑噩噩过日子,在思想上,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是称职的老师。



2、这批年轻的中小学老师很不稳定。在进来之处,她们本来就是有临时思想,心想,先拿着编制在说,骑着毛驴看唱本,走着瞧。遇到合适的机会,他们会义无反顾的走人。笔者所知的一个乡镇,去年八月到今年,出走到外地当老师的有7人,另外3人改行到其他战线,教师流失相当严重。

3、新进教师素质堪忧。这批人,很多人在读书时并不是成绩的佼佼者,他们的智力水平和文化基础都有欠缺。论文化基础,他们并不比原来的中师生强;论思想素质和全面素养,他们更是兴趣爱好单一;论集体观念、协作精神、进取意识、服从意识、纪律观念都有欠缺,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严重。这些缺陷的存在,让他们很难迅速成长为优秀教师,很多老师在岗位上工作好几年,仍然不能打通关,不堪重用。

目前的现状是,年轻人不愿到农村来,来了也不容易留的住,又加上近些年教师退休人数众多,所以很多地方出现了教师“青黄不接”的状况。很多地方饥不择食,无底线的放宽条件,结果招录进来的人员素质不高,有些并不能胜任工作。



面对新进人员素质越来越低的这种窘况,怎么才能把好关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做。

1、切实保障教师待遇的落实,确保教师待遇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待遇水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2、实施新进教师合同聘用制,五年后由聘用单位进行综合考评,对于工作消极、不守纪律、成绩差的老师进行淘汰,考评合格者才解决编制问题。

3、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习,在本地初中生中选拔成绩优异者,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考核合格统一解决编制。这样的本土教师才能留的住。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安心从教,教育均衡就无从谈起,城乡教育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重视教育,必须先重视教师,那种滥竽充数的做法,于教育无益,于学生有害。大家说呢?

我是头条【文轩阁】专注教育,致力公平,习惯直言,欢迎关注!


文轩阁


我是一名在农村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工作40年的“老兵”了。看到题主提出的这个议题感觉不是来自农村教育一线的真实状况,可能是有“如果”之疑。

现在农村即使是偏僻的乡村学校,教师的总量不是很缺的,只是存在结构性矛盾,也就是年纪大的多,年轻的少,稍有名气的调走的多,留下一般的多。

至于说师范生更不是少,而是太多了,大部分师范毕业生即使参加考试,也因招录人数太少,能当教师的人也很有限。哪怕是落后地区的学校也不存在招不到教师,因为大学生就业太难了。题中所述一些地区招录非师范大专学生到乡村学校任教的情况,可能是及其少有的。


非师范大专毕业学生能不能胜任乡村小学教育教学?会对乡村教育发展不利?我认为不可简单下结论。非师范专业毕业生要考教师,首先要有教师资格证,要通过考试。这些学生并不是都素质低,其中肯定有素质、能力不错的,我所在的区县前几年也招录了一部分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经过培训及教学实践历练,确实还不错,有的还被评为市级能手。对这些非师范生而言,他们的知识储备是可以满足小学初中教学要求的,最需要补上的是教育教学的态度、方法、技术、艺术。

总之,招录大专非师范毕业生进入乡村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只要采取有效的跟进培训提升等措施,使他们热爱并投入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素质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加入不会影响乡村教育的发展,而会有利于解决改变乡村学校的现状。


杨永厚说教育


这两天第二次想到这个话题,在头条就有咨询,看来头条真的包罗万象哦。

我校附近新办了一个学校,除了校长、教务主任是老教师,其他都是教体局招聘的新教师。

本身很可怕的事情,结果三年过去,却没有对我校形成什么压力。

仔细思考,这些新教师有哪些问题?

1.最简单的,没有教学经验;

2.现在哪些学生会报考当地的普通师范学院?呵呵!

3.招聘的教师中,还有很大一部分非师范院校毕业生,素质可想而知。

4.现在有多少男生会上师范?上师范的男生为什么在报志愿时会选择师范院校?

5.小女教师,毕业后,要恋爱,要结婚,要生小孩,每一样需要耽误多少时间?

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延伸为:哪些人从事教师,能帮到我们祖国的未来的问题。为什么教育提不上去,老师基本都在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老师都在要求学生多做作业来提分!

悲剧啊,悲剧!


笑傲卧龙


流于形式、治标不治本之措施,不能根本解决农村教育之困。

要想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之困,应该大力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行业,吸引更多的更优秀人才进入教师行业,才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做,教育是一门技术活,没有经过专门的师范类教育,很难想象那些甚至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的专科生到了农村中小学能够发挥到很大的作用。



尊师重教,尊师在重教之首,如果连传授知识的人都不能够得到尊重,何谈重教。要想老师得到足够的尊重,除了要大力提高老师收入之外,还要提高老师的准入门槛,如果老师的准入门槛过低,一个什么都做不了的人,却去从事教育工作,你想一下,重教从何谈起?

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非师范类学生进入学校,其实是本末倒置,流于形式,没有明白农村教育困境的根源在什么地方,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而已。



秦山谈教育


近十几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许多地方通过招收非师范类专业学生,进入中小学教师职业。结果情况是,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整体下降,出现许多师生矛盾,学生家长与教师的矛盾等。

没有经过师范专业系统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的非师范生,凭一张教师资格证就可进入教育系统。而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她们与师范专业的教师,处理学生及学生家长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师范类教师,对待学生及学生家长方面,能灵活应对,可以分辩学生家长礼节性教育语言。相反,非师范类教师,处理问题时憨直,灵活性差,常引发学生或学生家长意见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一些学生家长说“你帮我严格教育这个小孩,不听话时,给我照打”。师范类教师听过之后,对这个学生只是留意看待,教育其它学生注意问题,并没有过多关注这个学生,其捣乱时一般带出去让冷静一下。非师范类教师,多是大声责骂,甚至动手打学生。结果引发家长愤怒,甚至来校责闹。或许,这是十几年来许多地方学闹的原因之一吧。我这里附近,产生这情况的,基本都是清一色非师范类教师引发,不得不令人反思。

近廿多年,农村、乡镇中小学,教育质量普遍下降,考取大学的,多为2A、2B类及以下院校,重本院校极少。报载广西某县,全县近几年重本院校甚至出现0人数,普本也只有2~3人。这些,不得不令人沉痛和深思。这些出现,除危及教育的声誉外,还加重一些家庭的负担。


愤怒野虎


现在,农村学校缺乏大量教师,很多没有大学学历的代课老师,在偏远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师资缺乏,乡村教学质量堪忧。

面对就业难的大形势,非师范类专科生,通过招考进入乡村中小学,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缓解了农村师资急缺压力,符合现实情况客观要求。

这样新的血液有效补充了教师队伍。学校也会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其中很多已经自己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书。

大话说了很多。想说我的堂弟,用尽全力,考了西北师范,是艺考生。弟弟的父亲做小生意20多年,常常早出晚归。堂弟期待毕业后,能有机会当一名中学老师,有一份稳定工作,不再像他父亲,那样起早贫贪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