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言恭達:鄉愁是民族的根、精神的魂、文化的本

言恭達:鄉愁是民族的根、精神的魂、文化的本

《舌尖上的中國3》在觀眾的翹首以盼中正式開播,還是熟悉的配音和跟之前兩季相似的表現手法。總導演劉鴻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季節目從製作之初就確定,“食物、人物和文化,一個都不能少”,希望探索中國人是如何一點點吃成了今天的樣子。每集的主題不同,比如小吃這一集的主題,背後一定是非常接地氣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在別處,最好的味道永遠在家鄉,每個人的家鄉就是小吃,它後面是一家一戶幾代人的傳承,周圍街坊四鄰和這幾代人持續發生的長久關係,小吃背後就是這樣一個因素。(據2月22日《廣州日報》)

言恭達:鄉愁是民族的根、精神的魂、文化的本

言恭達:鄉愁是民族的根、精神的魂、文化的本

最美的味道是媽媽的廚藝,最地道的食材是自然本真,最好的美食在家鄉。無論是美食背後的人物故事、美食背後人與人的關係,還是美食背後的傳統文化,都離不開那一方水土。傳統的飲食文化離不開故土,傳統的文化藝術亦是如此,言恭達先生在《藝思錄》中深情的流露:

“蘇東坡說‘吾心安處即吾鄉’,吳昌碩有詩云‘風波有大道,塵土即至情’,孟郊遊子吟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廣袤的鄉土,是我們每個人的‘夢中情地’。深情不及多伴,厚愛無需多言。正如白石老人的畫,越畫越單純,越簡約,越有生命。人們對生命、對生活的感悟,尤其在今天全球化語境下的大數據時代,要殺出重圍,留住鄉愁!讓我們懷著純粹的愛戀與誠摯的敬畏,將個體生命的體驗迴歸心靈,迴歸本真,迴歸這生生不息的故土……因為,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故土——她是給了我們生命的啟示與教育,她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

“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面對故土,藝術家最開心的是用畫筆能觸摸自己靈魂深處的感動……願我們恆久不變的信仰與愛,就像一粒堅韌的種子,在中華鄉土裡追求執著的生長果實!”

“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會銘記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在它流動的血脈里正是我們炎黃子孫代代相傳永不離棄的文化基因,在它千年的滄桑變遷中演繹著中華兒女前仆後繼、可歌可泣的家國情懷,這就是鄉愁的靈魂!留住鄉愁,守望鄉愁,就是留住我們民族的根,精神的魂、文化的本。什麼是文化?——‘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積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梁啟超)鄉愁是文化,文化是中華民族千年以來的生活方式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傳承,凝聚著我們民族對世界和本身的歷史認知與現實感受,積澱著我們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訴求與行為準則。只要堅守住‘背景’意義的精神家園,堅守住自身民族歷史的文化血脈,‘鄉愁’永遠是美麗動人的!”

艾青詩曰:“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作為藝術家,只有對這土地無限的眷戀,才不會將目光僅僅停留在筆墨之間,而是把一腔熱情盡付世間曲直與蒼生冷暖,用藝術家最真摯的深情,回報他最熱愛的這片土地。只有留住鄉愁、守望鄉愁,對人民才會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並能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才能創作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藝術力作!

(抱雲堂彭慶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