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農民去城裡打工就能致富?治標不治本!農村脫貧出路到底在哪裡?

每年春節過罷,正月初六以後,就有大批農民工扛著大包小包踏上了去城裡打工的征程。可以說在中國,春運是一大奇觀,年底過年回家的,開年出門務工的農民擠爆各個車站。在農村, 年一過, 村裡幾乎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有些地方,政府也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增加收入。但是農民只靠外出打工,真的能發家致富嗎,他們無法融入城市的生活,不能舒適地生活,沒有穩定的保障,終究是治標不治本,那麼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來了, 究竟什麼農村的脫貧出路呢?

隨著改革開放,農村用電,村級公路,基本解決了,但很多地方靠天吃飯,靠天吃水,所以水利設施修建還得完善,這是保障。整個農村的觀念,思想意識,還相對滯後,與社會發展潮流和中央精神脫節。脫貧不是等著救濟, 而是要在正確的政策的指引下, 在好政策的鼓勵下,努力擺脫貧困的現狀, 這是思想基礎。

農民去城裡打工就能致富?治標不治本!農村脫貧出路到底在哪裡?

農村荒蕪蕭條,農民大量出門打工的原因是什麼?

之所以會出門打工,一是因為許多農民在當地難以生存或過得不好, 不得不離背井離鄉、拋妻舍子去城裡打工。要是在農村能夠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看得起病,上得起學,是沒有人願意外出打工的, 甘願在城裡做廉價勞動力, 當“三等公民”。

二是,從眼前看,農民外出打工是解決生活問題最快捷、最方便的做法,掙錢是動力,加上有些地方積極鼓勵。從長遠的觀點分析, 這不是解決農村與農民問題最根本的辦法, 治標不治本, 嚴重忽視了農村的建設與發展,弊端現在已日益凸現出來! 農民離開了土地,就是沒有了根兒,沒有源頭的死水,終究會枯竭的,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發展怪象。

大量農民外出給農村和城市帶來了什麼?

農民外出,農村的無人經營,大量荒蕪廢棄,留下老弱病殘無人照顧,不但嚴重阻礙了農村的發展,建設新農村後繼乏人, 後繼乏力, 更深一步說,影響城市的發展, 造成“城市病”爆發, 城市交通擁堵, 治安問題突出, 尤其是就業形勢更加嚴峻,造成經濟和政治雙重壓力。

城裡既要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 又要解決城裡人的就業問題, 實際上這是相互衝突和矛盾的。我們在城裡安置了多少外地人“上崗”, 原則上就會有相應數量的城裡人下崗或失業。城市無業遊民過多,社會休想和諧安定,在很多地方我國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的。

經濟社會允許和鼓勵人員自由流這的確動沒有錯,但是超出了限度國家就會“自食惡果”“得不償失“,農村資源的浪費、城市的多面壓力, 無不是痛心疾首、焦頭爛額的難題,如果一味旁敲側擊鼓勵農民外出打工,不積極出謀劃策應對,嚴重缺乏“高瞻遠矚”“未雨綢繆”的前瞻性,全局性。

農民去城裡打工就能致富?治標不治本!農村脫貧出路到底在哪裡?

農民的出路在哪裡?

其實農村山清水秀,資源豐富,如果利用開發得當,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再加上地方政府積極作為,為民著想,優惠引資加上國家的扶貧政策完全可以“魚躍龍門”,“飛黃騰達”,在這種安居樂業的情況下,火車上擁擠的就不是人而是源源不斷的貨物商品,經濟的繁華不是人流的多少,而是貨物商品的飛速流轉,農民不想顛沛流離。

農民工在城市發展中做了貢獻,也充當了“犧牲品”也帶來了一些“災難”。 打工,對於農民來說,並不是長久之計,這是一種沒有根基、沒有保障的經濟來源,是一種不可持續發展模式,五光十色的“泡沫”再大再好看,總有爆炸的一天,打工路也不是一帆風順。只有農村建設好了, 農村經濟大發展了, 廣大農村變成了富足之鄉, 成為了農民們的富裕之鄉, 幸福之鄉。

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促進農民工返鄉就業, 因地制宜,優化農村產業,在抓住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多種經營,企業帶動產業才是農村脫貧致富的法門。

隨著科技的不斷更新,農民普遍文化素質不高,也將難以適應日異月新的發展需要,很多工廠先進的科技代替了人力,面對建築市場的飽和,城市用工量最終將逐年減少,慢慢退出了舞臺。

農民去城裡打工就能致富?治標不治本!農村脫貧出路到底在哪裡?

因地制宜,整合資源,利用資源,發展鄉鎮經濟,帶動相關產業的發掌,把勞動力資源轉換成經濟資源,促進城鄉發展,不僅有利於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施,更有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 建設新農村,要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長遠目標是要發展農村產業,利用自然資源帶來經濟來源,農民在家鄉有事可做,有錢可賺,有項目可運行,不僅把家鄉建設好了,一些列社會壓力也迎刃而解。農村了有自己的產業, 農民能安心在家門口創收,實現價值,才是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

首先,需要科學的發展規劃。有了規劃作為指導,使用創新的農村生產方式,結合城市經濟,一步一步地, 有重點地推進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二是積極開發農村人力資源。農村有天然的勞動力資源優勢, 把人力資源變成經濟資源,可以通過培訓,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技術教育等, 這樣既幫助農民群眾提高綜合素質,也能提高勞動技能,學到的新技術,新方法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加以運用, 自然能引起質的變化。三是發揮典型示範和帶動作用。鼓勵鄉鎮創業,現在有很多大學生, 畢業之後返鄉創業,這是個很好的苗頭,值得鼓勵和政策上的傾斜,吸引外來投資加強合作經濟組織,也是必要的。四是不斷探索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立足特色,不斷探索發展模式 ,比如開發農村旅遊,“一村一品”, 農業莊園等項目。

什麼時候, 中國不再有春運難了, 什麼時候, 中國不再有大批農民進城打工了, 中國的農村和農民問題“徹徹底底”地解決好了, 城市就業人員也將“洩壓”,各項秩序將“井然有序”“欣欣向榮”。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人民不再靠“流離失所”來維持生計了!

寄希望於農民外出打工來維持生存,已經不太切合實際,世世代代的農民為新中國的誕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全力生產,積極參軍;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來巨大的貢獻;為改革開放城市發展貢獻了力量。農民是最可愛的人,他們急國之所急,憂國之所憂,希望後天下之樂,能讓農民真正樂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