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农民去城里打工就能致富?治标不治本!农村脱贫出路到底在哪里?

每年春节过罢,正月初六以后,就有大批农民工扛着大包小包踏上了去城里打工的征程。可以说在中国,春运是一大奇观,年底过年回家的,开年出门务工的农民挤爆各个车站。在农村, 年一过, 村里几乎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有些地方,政府也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但是农民只靠外出打工,真的能发家致富吗,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的生活,不能舒适地生活,没有稳定的保障,终究是治标不治本,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来了, 究竟什么农村的脱贫出路呢?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用电,村级公路,基本解决了,但很多地方靠天吃饭,靠天吃水,所以水利设施修建还得完善,这是保障。整个农村的观念,思想意识,还相对滞后,与社会发展潮流和中央精神脱节。脱贫不是等着救济, 而是要在正确的政策的指引下, 在好政策的鼓励下,努力摆脱贫困的现状, 这是思想基础。

农民去城里打工就能致富?治标不治本!农村脱贫出路到底在哪里?

农村荒芜萧条,农民大量出门打工的原因是什么?

之所以会出门打工,一是因为许多农民在当地难以生存或过得不好, 不得不离背井离乡、抛妻舍子去城里打工。要是在农村能够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看得起病,上得起学,是没有人愿意外出打工的, 甘愿在城里做廉价劳动力, 当“三等公民”。

二是,从眼前看,农民外出打工是解决生活问题最快捷、最方便的做法,挣钱是动力,加上有些地方积极鼓励。从长远的观点分析, 这不是解决农村与农民问题最根本的办法, 治标不治本, 严重忽视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弊端现在已日益凸现出来! 农民离开了土地,就是没有了根儿,没有源头的死水,终究会枯竭的,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怪象。

大量农民外出给农村和城市带来了什么?

农民外出,农村的无人经营,大量荒芜废弃,留下老弱病残无人照顾,不但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建设新农村后继乏人, 后继乏力, 更深一步说,影响城市的发展, 造成“城市病”爆发, 城市交通拥堵, 治安问题突出, 尤其是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造成经济和政治双重压力。

城里既要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又要解决城里人的就业问题, 实际上这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我们在城里安置了多少外地人“上岗”, 原则上就会有相应数量的城里人下岗或失业。城市无业游民过多,社会休想和谐安定,在很多地方我国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

经济社会允许和鼓励人员自由流这的确动没有错,但是超出了限度国家就会“自食恶果”“得不偿失“,农村资源的浪费、城市的多面压力, 无不是痛心疾首、焦头烂额的难题,如果一味旁敲侧击鼓励农民外出打工,不积极出谋划策应对,严重缺乏“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前瞻性,全局性。

农民去城里打工就能致富?治标不治本!农村脱贫出路到底在哪里?

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其实农村山清水秀,资源丰富,如果利用开发得当,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再加上地方政府积极作为,为民着想,优惠引资加上国家的扶贫政策完全可以“鱼跃龙门”,“飞黄腾达”,在这种安居乐业的情况下,火车上拥挤的就不是人而是源源不断的货物商品,经济的繁华不是人流的多少,而是货物商品的飞速流转,农民不想颠沛流离。

农民工在城市发展中做了贡献,也充当了“牺牲品”也带来了一些“灾难”。 打工,对于农民来说,并不是长久之计,这是一种没有根基、没有保障的经济来源,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模式,五光十色的“泡沫”再大再好看,总有爆炸的一天,打工路也不是一帆风顺。只有农村建设好了, 农村经济大发展了, 广大农村变成了富足之乡, 成为了农民们的富裕之乡, 幸福之乡。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 因地制宜,优化农村产业,在抓住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企业带动产业才是农村脱贫致富的法门。

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也将难以适应日异月新的发展需要,很多工厂先进的科技代替了人力,面对建筑市场的饱和,城市用工量最终将逐年减少,慢慢退出了舞台。

农民去城里打工就能致富?治标不治本!农村脱贫出路到底在哪里?

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利用资源,发展乡镇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掌,把劳动力资源转换成经济资源,促进城乡发展,不仅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施,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建设新农村,要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长远目标是要发展农村产业,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经济来源,农民在家乡有事可做,有钱可赚,有项目可运行,不仅把家乡建设好了,一些列社会压力也迎刃而解。农村了有自己的产业, 农民能安心在家门口创收,实现价值,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首先,需要科学的发展规划。有了规划作为指导,使用创新的农村生产方式,结合城市经济,一步一步地, 有重点地推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二是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有天然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把人力资源变成经济资源,可以通过培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 这样既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综合素质,也能提高劳动技能,学到的新技术,新方法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加以运用, 自然能引起质的变化。三是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鼓励乡镇创业,现在有很多大学生, 毕业之后返乡创业,这是个很好的苗头,值得鼓励和政策上的倾斜,吸引外来投资加强合作经济组织,也是必要的。四是不断探索创新农村生产方式,立足特色,不断探索发展模式 ,比如开发农村旅游,“一村一品”, 农业庄园等项目。

什么时候, 中国不再有春运难了, 什么时候, 中国不再有大批农民进城打工了, 中国的农村和农民问题“彻彻底底”地解决好了, 城市就业人员也将“泄压”,各项秩序将“井然有序”“欣欣向荣”。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人民不再靠“流离失所”来维持生计了!

寄希望于农民外出打工来维持生存,已经不太切合实际,世世代代的农民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全力生产,积极参军;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来巨大的贡献;为改革开放城市发展贡献了力量。农民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急国之所急,忧国之所忧,希望后天下之乐,能让农民真正乐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