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朱耷(1624—1705年),明宗室寧獻王朱權後裔,封藩南昌,遂為江西南昌人,譜名統,小名耷。清順治五年(1648年)落髮為僧,法名傳棨。一生字、號、別號甚多,有個山、驢屋驢、人屋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始號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荷石水鳥圖》軸,清,朱耷繪,紙本,墨筆,縱127cm,橫46cm

圖繪荷葉下一隻水鳥棲於孤石上,形成全圖之焦點。水鳥形狀獨特,單足獨立,神態淒涼,它似在休憩,更似在冷眼觀望這冰涼的世界。作者孤寂淒涼的處境、強烈的反清復明思想以及面對清廷統治日益穩固而無可奈何的心境或多或少地呈現於作品之中。

款署 “八大山人寫”,鈐白文印2方:“可得神仙”、“八大山人”。鑑藏印有 “虛齋珍玩”等3方。

坎坷的命運影響著朱耷的人生觀及藝術創作思想,其繪畫作品中多寄託著對清王朝的痛恨,對明王朝的眷戀之情。山水畫在宗法元黃公望平淡天真和明董其昌潤澤秀逸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古拙奇特、勁拔荒率的藝術風格。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枯木寒鴉圖》軸,清,朱耷作,紙本,墨筆,縱178.5cm,橫91.5cm

本幅表現隆冬時節,4只落寞的寒鴉在殘石敗枝上棲息的情景。寒鴉的羽毛先以淡墨暈染,趁溼在淡墨上罩以濃墨,濃淡墨交融處顯現出羽毛柔軟、細密的質感。鳥的眼眶為一筆圈成的橢圓形,靠近上眼眶處以重墨點睛,一付“白眼向人”的神色頓現筆底。鳥兒孤傲不馴的神態最能體現作者堅韌倔強、磊落不羈的個性。

本幅款署:“八大山人寫。”鈐“遙屬”朱文印, “可得神仙”、“八大山人”二方白文印。

雖然此圖無年款,但是依據其落款“八大山人”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寫法的特點,可推斷此幅是朱耷70歲以後的代表作。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蘆雁圖》軸,清,朱耷繪,紙本,墨筆,縱221.5cm,橫114.2cm

圖繪6只蘆雁在水際岸邊飛、鳴、行、止的瞬間。蘆雁的造型準確嚴謹,動、靜的體態表現得出神入化。其背部的羽毛是先以淡墨暈染,趁溼在淡墨上點以濃墨,濃淡墨交融處顯現出羽毛柔軟細密的質感和厚重的量感。圖中描繪山石的筆墨老辣嫻熟,石上的青苔以臥筆橫鋒點染,縱橫隨意中不失章法,其苔點與蘆雁身上的墨點在筆法上形成呼應,令全幅深得酣暢淋漓之趣。

款署:“八大山人寫。”鈐“八大山人”白文印、“何園”朱文印、“真賞”朱文印。鑑藏印有“安次王氏慎修堂珍藏書畫印”朱文印。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貓石圖》卷,清,朱耷繪,紙本,水墨,縱34cm,橫218cm

畫幅右上方署款“丙子夏日寫八大山人。”鈐“可得神仙”、“八大山人”(白文)印2方。幅上又鈐“遙屬”(朱文)、“禊堂”(白文)等。左右角鈐鑑藏印“文心審定”(朱文)、“寶賢堂”(朱文)、“蒙泉書屋書畫審定印”(白文)等7方。“丙子”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此圖為朱耷71歲所作。全幅景緻簡潔,繪一隻白貓蹲於石巔上拱背縮身,與山石渾然合成一體。它閉目養神,全然無心觀賞四周荷花、蘭花等俏麗的景緻。作者顯然運用了象徵隱喻的手法,將客觀的意象與主觀的意識作了巧妙而含蓄的結合。他以心靜如水的貓暗喻自己在清王朝統治下不聞不問,遠離世俗的隱遁行為。圖中荷葉及無名花草以墨氣淋漓的潑墨法繪成,與白描勾勒,寥寥數筆的貓、石形成視覺上的黑白對比,不同色調的深淺變化,豐富了畫面的空間層次,從而使全卷既充實又空靈。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秋林獨釣圖》軸,清,朱耷繪,紙本,墨筆,縱197.5cm,橫57.3cm

款署:“驢”。鈐白文印二方:“一字年”、“技止此身”。

圖繪凋零的樹木被籠罩在深秋的寒意中,一湖靜水之上只見高士孤身垂釣,空曠荒寂的意境中孕含著作者對明朝故土的無限懷念。此圖無年款,根據署款“驢”字,推斷此幅為朱耷57歲(1682年)左右的作品。這時期其山水畫還深受元人倪瓚、黃公望,明人董其昌的影響而沒有形成自己的筆墨特色。本幅構圖取法倪瓚一河兩岸式的佈局,以簡潔疏朗的物象表現出荒寒的蕭條景緻。山石畫法取自黃公望,其輪廓以尖硬的線條勾勒,石面略作皴染,於散漫隨意中不失古雅的情趣。整體畫風則顯現出董其昌明潔秀逸、華姿潤澤的藝術風貌。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楊柳浴禽圖》軸,清,朱耷作,紙本,墨筆,縱119cm,橫58.4cm

本幅自識:“癸未冬日寫,八大山人。”鈐“八大山人”、“何園”、“真賞”印。

“癸未”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鑑藏印:“白門李氏珍藏”、“米舫平生之真賞”。裱邊有狄平子題記二則,鈐“狄平子”印等。

此圖是朱耷80歲所作。風燭殘年的他面對清政權日益鞏固,明王朝復辟無望的局面,憤世嫉俗的情結逐漸變成無奈的失望。此時他的繪畫作品多表現出一種痛定思痛的空寂和寧靜。

圖中楊柳以力透紙背的功力展示,墨氣乾溼濃淡盡在變化之中。八哥以軟毫筆表現,中鋒運轉,筆筆凝重沉著,生動地刻畫出八哥專注剔羽的神形體態。

其他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八大山人 雙鹿圖軸 中國國際博物館

花鳥畫在參照明代沈周、徐渭等文人畫法的同時,又融入自己強烈的主觀意識,注重魚、蟲、禽等物象的人格化表現,以象徵手法表達隱晦的寓意。晚年署款將自己的號“八大山人”四個字以草書體連綴寫,似“哭之”、“笑之”,藉此暗寓他面對富於戲劇性變幻的人生,哭笑不得,百般無奈的感慨之情。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清 朱耷 古梅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他與同為明遺民畫家的石濤、弘仁、髡殘合稱“清初四僧”。書法宗王獻之、顏真卿,淳樸圓潤,自成一格。朱耷中晚年,在書畫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清 朱耷 荷花翠鳥圖軸 182×98 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為清代著名書畫家朱耷的別號。朱耷中晚年,在書畫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直至去世。關於“八大山人”一號的含義有多種釋法:陳鼎在《八大山人傳》中說:“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為大,無大於我也。”張庚在《國朝畫徵錄》中稱:“或曰,山人固高僧,嘗持八大人覺經,因以為號。”又有專家認為“八大山人”這一別號和朱耷的出身與棄僧還俗有關:“八”指寧王朱權第八代孫;“大”與“耷”同聲,表明自己是第八代子孫耷,現在歸宗了。除以“八大山人”為號,朱耷還有“釋傳綮”、“刃庵”、“雪個”、“個山”、“驢”、“驢屋驢”等法名和別號。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清 朱耷 荷石水禽圖 旅順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清 朱耷 湖石雙鳥圖軸 136×48.7 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清 朱耷 臨沈周松柏桐椿圖卷 41×1310.8 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清 朱耷 墨荷圖 80x160 安徽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清 朱耷 秋林亭子圖 上海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清 朱耷 秋山圖軸 182.8×49.3 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清 朱耷(八大山人) 蓮塘戲禽圖卷 27.3×205.1cm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清 朱耷書畫冊 上海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朱耷 芭蕉竹石圖 故宮博物院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朱耷 荷花雙禽圖 天津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朱耷 荷花小鳥圖 上海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朱耷)繪畫:藝術寄託坎坷命運,哭之笑之體味戲劇人生

清 朱耷 河上花圖卷 天津博物館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